相關文章
【栽種快樂】從顛倒日夜到慢活 前廣告界女強人轉投園藝治療 盼療癒大眾:「Please don’t die」
在繁忙時間,走過銅鑼灣街頭,嘗試仔細數算着,眼前看到幾多張臉是掛着微笑的? 在一幢幢商業大樓中間,隱藏着一間小店,入面放置了好一些精緻的盆栽,上面放了寫上「Please don’t die」、「I be-leaf in you」的心意卡。這些小生命全都出自50多歲的Jenny之手。年輕時從事廣告業的她,過着日夜顛倒、紙醉金迷的生活;奔波大半生,驀然回首——自己的人生從未試過慢下來。於是,她決定慢下來,開始接觸園藝治療,盼以植物療癒自己、療癒大家。 曾聽說過,照顧植物這回事,我們未必立刻覺察牠們的生長,不過假以時日,我們或會驚覺牠已經長高了不少、甚至開花結果。任何毫不顯眼的改變,正正在標誌着這段進程,植物如是,自我療癒的這條路亦如是。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攝影:Hiuyan @hyphotgrap |燃燒生命返工 在90年代,Jenny剛大學畢業後便投身廣告界,從事Account Servicing,即「湊客」。做廣告,「燒肝」人盡皆知,而Jenny的崗位,是負責周旋於創作部及客人之中,角色比較被動。而且時常要「趕deadline」,每日幾乎工作18至20小時,壓力很大,「花好多時間開會,同creator開會,同客人開會,paper work變相就要留喺夜晚做。細細個真係成日都做通宵,但年輕嘛,所以覺得無所謂」。 那時候,他們的最大解壓方法,便是去唱K和飲酒,再不然就是到通宵營業的茶居飲茶:「嗰陣仲未有Red Mr.,最hit係加州紅,我哋同主管好熟,佢會留房畀我哋。我哋一星期可以去足3晚,OT到凌晨1點先去到,唱到早上6點,返屋企瞓一陣,沖個涼再返工。」問到為甚麼是唱K?「因為可以發洩呀!食嘢發洩、唱歌發洩、飲酒發洩」。 另一個發洩的方法,是消費,「你有無經歷過一段時間,係去I.T.要排隊畀錢?因為佢有好多日本嘢,當年好流行。我哋做廣告,唔多唔少都有少少虛榮心,加上你自己都要被吸引,先可以說服人買嘢。嗰陣市道好,容易賺錢、容易升職」。最後,錢賺得來,花得也快。然而靜下心神,當年的Jenny也不禁問自己,是否想一直維持這種生活模式? |疫情迎來生命轉機 做了廣告十多年後,Jenny在決定離開香港創業,賣設計傢俬。直到2019年末,Jenny母親去世,她有感創業的階段都差不多應完結,遂決定放下工作,回港陪伴父親,怎料2020年便遇上疫情,一切計畫被迫暫停了。父親身體不太好,她的情緒亦十分壓抑。某日她上網隨意搜索,「園藝治療」4字映入眼簾。當時她根本對園藝治療毫無概念,頂多就是小時候會「搞吓花草」,插插花,聖誕節會佈置聖誕樹。不過,她還是報了名去上課。第一堂,她便覺得,「呢個就係我要嘅嘢啦」。 所謂「園藝治療」,意旨透過園藝活動,造就出「治療的程序」,從而改善社交、情緒、身體、認知、精神等。例如,對於手部乏力的人,可以透過剪葉訓練手部肌肉;腦退化症的病人,可以透過定時淋水,增強他的記憶力;過度活躍的小朋友,透過種植的過程,又可以訓練定力。而對於成年人而言,接觸泥土、見證植物的成長,也能達到療癒心靈的效果。香港園藝治療協會為園藝治療設立證書課程及註冊制度,完成課程後,可註冊成為園藝治療師。Jenny已經完成大部分課程,並已註冊為園藝治療技術員。 這段時間,Jenny去過不同社福機構實習。有些初次接觸園藝治療的老人家,一坐下來便倔強道:「我屋企無窗太陽㗎」、「我種完我都唔攞返屋企」。Jenny苦口婆心,教導他可以帶植物落街散步曬太陽。他最後竟然成為最投入的參加者,不但主動和其他長者分享種植心得,更把長得美美的植物拍下來傳給Jenny。她又曾教一群空巢老人以乾花製心意卡,寄給已經移了民的子女,「當我哋知道呢班老人家需要乜,我哋就會設計啲expressive嘅work畀佢哋抒發一下,當然可能就咁種嘢有收成都會開心」。Jenny確信,植物能夠改變大家的生命,儘管只是一點點也好。 |慢活 vs 快活 眼前的Jenny,生活放慢了下來,訪問當天她穿上一襲白色長裙,笑容和藹可親,一雙腰果笑眼讓人感到無比心安。遙想起年輕時搏殺、狂歡的時光,她說:「依家年紀比較大,覺得個人平靜啲,呢種開心係比較internal,舒服啲,反而唔需要咁嘈。」 有時候,Jenny到不同公司辦員工team building的工作坊時,她亦感覺到大家都處於低氣壓,「我接觸大部分人都係唔開心,有唔同程度嘅唔開心。可能以前大家話題都比較輕鬆,討論玩樂多啲,依家煩惱嘅嘢會多啲」。早前她又辦了一場「香草領養」,一個個小盆栽上,放了一些小卡,盼香港人「保持戰鬥力」,「Please don’t die」。她又自行設計盆栽,例如生態瓶或苔蘚球。 現在,Jenny的家有一個小陽台,每日早上,她都會去看看自己的寶貝,「坐喺度發呆,然後睇睇要唔要淋水,好似有啲嘢要記住做,但係好自然嘅,我覺得好healing」。和煦的陽光灑在植物上,同時也灑在Jenny的臉上。一切或許如Jenny所說,「我們會變得更好的」,相信這句話,並不會只是遙不可及的盼望。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plantistory_ #horticulture #horticulturaltherapy #園藝治療 #植物療癒
【最盡方式睇夜景】路線公開!盡做小隊直闖自殺崖 影最靚香港夜景相!策劃員曉欣挑戰游繩落山崩潰大嗌:「我要做廢柴」
點都要試一次!自殺崖頂邊游繩邊睇夜景!簡直係睇香港夜景嘅最佳觀賞角度! \\ 盡做 · HAPPY星期二 · 約定你 // 生活需要盡一點,一齊以最盡方式發掘香港另一面,挑戰極限、直視恐懼,重拾青春熱血❤️🔥! 🔆精彩重溫🔆 ❗#ACOO最盡方式睇夜景(上)❗https://youtu.be/dCFC7sfB47g ❗#ACOO最盡方式撐港產片 ❗https://bit.ly/3Ridpl4 ❗#ACOO最盡方式紋身 ❗https://bit.ly/3pUiVi0 ❗#ACOO最盡方式做貓奴 ❗https://bit.ly/3RXDtlG ❗#ACOO最盡方式食海鮮 ❗ http://bit.ly/3U3rOCt
【超驚險】爬上飛鵝山自殺崖 沿繩下降!畏高策劃人嚇到喊!
為咗睇香港夜景,可以去到幾盡?今集盡做小隊到九龍最高嘅飛鵝山,攀過要手腳並用嘅山路,去到自殺崖頂游繩20米,邊沿繩下降邊睇風景!有畏高嘅小隊成員嚇到喊! \\ 盡做 · HAPPY星期二 · 約定你 // 生活需要盡一點,一齊以最盡方式發掘香港另一面,挑戰極限、直視恐懼,重拾青春熱血❤️🔥! 🔆精彩重溫🔆 ❗ 最盡方式睇七欖❗http://bit.ly/3guKKwr ❗ 最盡方式撐港產片 ❗https://bit.ly/3Ridpl4 ❗ 最盡方式紋身 ❗https://bit.ly/3pUiVi0 ❗ 最盡方式做貓奴 ❗https://bit.ly/3RXDtlG ❗ 最盡方式食海鮮 ❗ http://bit.ly/3U3rOCt❗
【登山人生】 繪畫刺繡記下香港山野 藝術家李家儀:「冀創作為大家帶來安心和喜悅」
香港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城市與山野的距離很近。每每受盡生活的摧殘,只要去到山上和郊野,總會有種治癒的感覺,靜靜過一天,就能慢慢平復心情。正如本地藝術家李家儀 Koey 所指,上山和創作可以讓人找回自己的內在,「登山就如人生,每跨過一個低窪,每越過一次山峰,就是學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Koey 一直喜愛大自然,又會以繪畫和刺繡等手工藝把探索大自然時的心情記錄下來。無形的快樂,以立體的方式呈現,一筆一線下的山峰,「如果我的創作可以為自己以外的人都帶來安心和喜悅,那就對我而言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了。」 邀請你「上山去」,用眼睛體驗「在大自然裏,一切皆平等,萬物順應四季經歷每個循環。」 《 Surmounting 上山去 》 日期:2021年11月20日至12月5日(週一休)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7時 地點:上環新街市街23號地下
【又有新景點】 西貢海下「文青風」遊客中心 網民:「好似去咗日本呀!」
疫情之下,香港的郊區早已踏遍?上月在西頁啟用的「海下遊客中心」,或許可以成為你的一個打卡好去處。這個號稱全港首個以海岸公園為主題的遊客中心,由漁護署管理,設計偏向「文青系」,有些網民看過圖片,更認為「好似去咗日本」! 中心位於西貢西郊野公園內,在海下灣海岸公園旁邊,有一種與大自然融合的感覺。為了令遊客更能感受自然環境,設計多用玻璃,不但增加通透感和明亮度,更加令自然風貌融入其中。而整個設計概念來自傳統村莊,使用木條屏風除了可以營造自然的建築風格,還可用作通風和降低室內溫度,別具心思。另外,中心亦用上可再生能源,周圍可見太陽能發電板,建築物則設計成可以收集雨水,經處理後循環再用。 中心外的草地,可讓市民野餐,而中心附近設有行山徑,與海下灣海岸公園亦只距約10分鐘步程,可滿足遊客不同需要。西貢海下遊客中心逢星期二及及農曆年初一、二休息,想到訪就要留意啦! Photo/ Development Bureau
【量力而為】 山徑絲帶是救命定催命? 行山友:見一條拆一條
郊遊行山可以感受清幽環境,也可以危機處處。行山途中,不時會見到樹上綁住不同顏色的絲帶,目的是方便記認走過的路,或者提醒其他山友該路線會有危險。不過,行山人士也經常爭論 —— 究竟這些絲帶應否存在? 有反對山徑絲帶的山友指,根據「#山野不留痕」的原則,任何原本不屬於郊野的外來物品,包括絲帶,都不應留低,揚言要「見一條拆一條」。其次,掛上絲帶的地方,都是所謂的「隱世」的非正式山徑,掛絲帶變相鼓勵遊人尋幽訪勝,人流增多對植被和山野環境都會造成破壞。 從安全角度考慮,掛絲帶既可代表「安全前進」,也可代表「危險勿進」,盲目跟隨絲帶,會構成危險,加上不少絲帶都是業餘的行山人士所掛,其指示或訊息有機會誤導途人,「老點」別人走進危險境地,後果可以不堪設想。有行山專家就認為,比起依賴絲帶作記號,行山人士更應該有足夠的訓練和準備,例如採用 GPS 定位和掌握使用地圖的基本知識等。 爭論不斷,有支持絲帶文化的人就指出,「行山受助於絲帶太多次」,除了可以在「睇完地圖都唔知點行」時引路「救人一命」,還可以帶人探索秘景,雖說非正路也有危險之處,但有人覺得「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多得前人帶絲帶探秘,才令山友見識、發掘更多。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前提是山友們要知所進退,謹記保持自身安全,出發前規劃好路線、帶齊裝備確保萬無一失。 Photo/ @GetReady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