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 in Stereotypes】 《Emily in Paris》第二季焫着烏克蘭人 官員批角色「侮辱、冒犯」 「這就是外國對我們的看法?」
Netflix 劇集《Emily in Paris》播出第二季,除了觀眾為 Emily 的複雜戀情感到鬰悶之外,劇情甚至驚動烏克蘭官員,讓他生氣得寫信投訴 Netflix。當地文化部長 Oleksandr Tkachenko 認為,劇集中來自首都基輔、努力學習法文融入當地生活的女性角色 Petra(烏克蘭女星 Daria Panchenko 飾)被描繪成小偷、品味差,而且經常擔心會被驅逐出境是「侮辱、冒犯」並「不能接受」。他指,烏克蘭人在 20 年前經常被描繪成幫派分子,但多年過去,這應已有所改變,反問「這就是外國對烏克蘭人的看法?」
同時,有居於巴黎的烏克蘭人也在 IG 批評,「劇集對待烏克蘭人形象的方式是低成本的把戲,絕對是醜聞和恥辱。」不過,他們的反應同受批評,當地電影製作人 Natalka Yakymovych 就認為,「難道在電視劇中,醜角就不能是烏克蘭人嗎?」
《Emily in Paris》早在第一季已陷入種族刻板印象的風波之中,劇中法國人無禮、愛亂搞男女關係,還總戴畫家帽。第二季除了烏克蘭人外,來自英國的角色 Alfie 也是「典型的」英國人,喜愛到酒吧喝酒、看足球比賽。在劇中,每個人都因種族而定型,主角 Emily 又何嘗不是過份自信、浮誇、男女關係混亂、社交媒體成癮的美國女孩?
Photo/ Emily in Paris 劇照
相關文章
【To睇or not to睇】Netflix有廣告你仲睇唔睇?! 網民:不可接受 vs 無可厚非
過去幾個月的抗疫日子,Netflix、Disney+等網上串流平台,相信已經成為包括小編在內,不少人在家中的一大娛樂。不過,最近傳出Netflix有機會推出「廣告plan」,引起網民瘋狂討論。 Netflix最新的財務報告顯示,其2022年首季的用戶數量,比去年第四季的用戶數量下降約20萬,而本年第二季的用戶數量,預測會再下降200萬。財務報告公開後,Netflix服價重挫35%,於2017年聲言不會有廣告的CEO Reed Hastings自打嘴巴,表示不排除會推出「廣告plan」,用戶或可以用較低價錢訂閱Netflix,但就要忍受廣告。 網民看法兩極,有些人表示有廣告絕對不可接受,力數Netflix弊病,認為應透過改善內容質素來增加用戶數量。但亦有人認為如果月費下調,插入廣告亦無可厚非。 你又是否Netflix忠實用戶?能夠接受「廣告plan」的出現嗎? Photo: NETFLIX
【紅眼】:《新聞記者》—— 絕對最容易失敗的行業
過去多年,憑著一把絕對不會失敗的手術刀,大門未知子這個角色實在為米倉涼子贏盡人氣,更奠定日劇女王的地位,但《Doctor-X》至今續拍八季,觀眾可能已太熟悉這個無敵角色,驚喜欠奉之餘,故事亦愈來愈扁平,甚至逐漸淪為沉悶公式演出。不過,今年在藤井道人執導的 Netflix 新劇《新聞記者》裡,米倉涼子卻終於擺脫浮誇的時裝品牌巡禮,重拾失落多時的演員風範。從不敗手術女醫變成新聞記者,而且是一位挫折連連,面對各種打壓,屢敗屢戰的政治記者。 令人意外的是,米倉涼子及幕後團隊對劇中女主角松田杏奈的揣摩恰到好處,首先就不是《Doctor-X》那種淺白的華麗閃亮,松田不是所謂的美女記者或主播,而是言論過激,得罪了許多權貴的政治記者,因此她衣著樸實,從未像米倉在《Doctor-X》那樣全身名牌,更不賣弄美貌、不是討人喜歡的花瓶記者。她倒不是完全不在意儀容,尤其外出採訪,她會穿得簡潔得體,保持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形象。米倉涼子過去早已演過醫生、律師、談判專家等專業人士,但畢竟模特兒出身,服裝上總是過火,像《新聞記者》那麼貼地和真實卻很少見。個人特別喜歡劇中一個細節,當她從外面風塵僕僕返回報館,會先脫下平底鞋,換上拖鞋才伏案工作。比起白色醫生袍下仍是一身性感盛裝、腳踏高跟涼鞋,更明白找米倉涼子飾演一名如此「平凡」的角色,或是考慮到這巨大的反差。當然,《新聞記者》也沒有過度戲劇化將松田塑造成「飆演技」不斷號哭嘶叫的悲劇人物,她不亮麗也不過度悲觀,沉實背後是這位新聞記者抵得住政治壓力,在低潮中咬緊牙關,憔悴抑鬱,但不會輕易被擊倒。比起《Doctor-X》那種無視威權的傲慢,米倉於《新聞記者》收起明星氣場的演出無疑更有層次。手術女醫開刀時,或因為早已替病人注射麻醉藥,所以從來不讓人覺得痛,觀眾也默認了只是戲劇效果,而《新聞記者》呈現得最深刻之處,正是一名專業記者所不能言說的痛,延伸至一眾無權力者面對政治黑暗,無從宣洩的心理創傷。 當然,《新聞記者》寫實之處不只角色,因為故事並非完全虛構,不是戲劇效果 —— 這應該也是此劇最轟動之處,劇集改編自資深記者望月衣塑子的半自傳體小說,並取材自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森友學園舞弊醜聞。望月衣塑子就是當年對安倍晉三窮追猛打的新聞記者,也是故事主角松田杏奈的原型。藤井道人前幾年其實已拍過《新聞記者》的電影版,當時是由松阪桃李和沈敬恩主演,但考慮到故事與真實事件發生時間接近,日本各大電視台都都嫌題材敏感不敢宣傳此片,更不用說會否開拍電視劇,結果由 Netflix 取得版權,也成為米倉涼子進軍網絡平台,及擺脫《Doctor-X》刻板形象的新嘗試。 雖說是米倉涼子的轉型作品,不過,電視劇版大改動是加入橫濱流星飾演的大學生木下亮,而時間點亦變成疫情下大學生求職更見困難的肅條時期。一個每日凌晨兼職派報紙,但自己從來不看報紙,對網絡上的內容農場和假新聞早已厭倦的大學生,對一切都沒太多想法,只想隨波逐流找到安穩的工作過活,結果在打工時慢慢從如何讀報、報紙版面編排開始,對報紙的生產過程有興趣,而隨著親人捲入政治事件而自殺,便燃起了他成為新聞記者的衝動。新增的這一段情節,既首尾呼應著松田杏奈默默刺探政治黑幕的經過,同時也牽連到一名資深新聞記者的事跡是如何打動本身政治冷感的年輕人,讓對方決定以新聞記者為志業。在爭取公義的路上,你會不斷面對失敗,但不是一敗塗地,你的付出可能改變不了世界,因為勝利太遠,真相無力,但起碼影響了你的後輩,讓他們視你為榜樣。整個故事並不說教,也沒有借助正義光環站在某種高地,然而讓我動容,就像木下亮面試時的回答,想成為一個記者,想寫出連那些不看新聞的人都會看的文章。但這顆赤誠之心可能隨著年月被磨平、或被壓垮,然後變質,變成另一種機關算盡的偽姿態。你有成為自己當初想成為的人嗎,但原來最重要的是,你有成為值得被視作榜樣的人嗎? 近年日劇浸沉在一股「編輯熱」之中,每季都有不少編輯、記者與校對等,甚至多到泛濫,變成名不副實的「假想職業」。但真實世界沒那麼光鮮亮麗,色調灰暗的《新聞記者》不但歸於平實,還任重道遠,想要喚醒年輕一代的新聞精神,重建傳媒第四權的威信。比較遺憾的是,日劇迷經常都會討論,如果將來要拍香港版,應該找誰來主演?《新聞記者》例外。將來太遠了。
【余拜仁】:走入Netflix 學下人哋點樣成功
香港嘅防疫戰似乎終於見到曙光,全民嘅生活亦都有望慢慢復常(希望唔會變成另一傳聞),疫下生活中,唔少人都花咗頗多時間喺各大串流平台上面,大量優質節目陪伴住大家走過唔短嘅疫下時光,當中Netflix一定榜上有名,《怪奇物語》、《紙房子》、《后翼棄兵》、《魷魚遊戲》、《今際之國的闖關者》同埋《華燈初上》等等,隨隨便便都數到一大堆叫好叫座、風靡一時嘅影視作品;睇番少少歷史,Netflix係喺1997年8月底成立,年齡上比起「新香港」輕少少,成立之初似乎都不過係一間DVD出租初創企業,20多年嘅時間話短又唔短、話長都唔長, 當有啲嘢極速腐化腐敗腐爛到渣都無得剩嘅同時,Netflix就爭氣地成為咗全球最大嘅電視同電影製片商之一,佢嘅使用者數量更加超越晒美國所有有線電影頻道嘅總和,到底背後有咩成功之道呢? 除咗睇Netflix嘅影視作品之外,如果仲想了解多啲後面果班人點樣做到咁多好嘢出嚟,以至係好奇呢班其實係咩嘢人,同埋每日返工又喺度做啲咩等等,有一本書係必須介紹俾大家—《零規則》(No Rules Rules: Netflix and the Culture of Reinvention),唔知點解,華文世界嘅譯名係比較輕減嘅,某程度上英文原名又係比較一目了然;呢本著作依家被譽為管理學世界嘅新經典,除咗頭先列舉嘅問題,佢亦都深入地揭示咗好多Netflix內部嘅獨有文化,成為咗全球大小企業機構管理層嘅參考天書,所以喺華語閱讀圈入面,佢係有一句都幾具體嘅市場銷售Tagline:「首度完整直擊Netflix圈粉全球的關鍵祕密」。 成日都話,對人對事都好,唔好剩係掛住睇Content而忽略咗Context,所以真係去講本書入面啲內容有幾正之前,好值得了解下呢本書係點樣寫成:話說《零規則》嘅作者之一就係Netflix創辦人Reed Hastings,佢邀請咗嚟自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titut Européen d'Administration des Affaires)嘅教授Erin Meyer合作,Erin親自前往世界各地嘅Netflix 辦公室辦事處、觀察唔同部門同員工嘅運作,再同佢哋做訪問,加上佢同Reed嘅對談,同埋自身嘅研究,養份極多,唔單只全部都係第一手資料同訊息(Primary materials),同時間涵蓋嘅深度同闊度都係非常充足,喺不停嘅情景同環境切換之中,甚至可以令讀者有種錯覺:我依家就置身喺Netflix之中,聽緊同事同老細分享我哋嘅成功之道。 最後,想同廣大讀者嚟個互動,講起Netflix管理學,Reed有一句不斷被重覆引用嘅金句,都係相當提綱挈領:「就算沒有服裝規定,也不會有人裸體上班」,你哋從中得到咗乜嘢啟示呢?
媽媽睇死無出色 男友落井下石 港產女打手破宿命成Netflix特技演員 「我一直為自己鍾意嘅事努力!」
一句看似隨口吐出的說話,讓這名女打手握緊拳頭,為自己喜歡做的事博盡無悔。沒有魁梧身型的她,竟然可以打到為Netflix電影做特技演員,憑的是甚麼?
【余拜仁】:Netflix大戰Disney+ 誰可笑到最後?
朋友A:「喂,你哋有無睇喺Tinder呃人嗰個男人?」朋友B:「梗係有啦,好誇張囉,騙徒真係無處不在!」朋友C:「無喎,我仲追緊我個Marvel Universe,要準備好迎接Doctor Strange 5月嚟囉。」朋友B:「成個宇宙咁多嘢,咪要睇好耐先睇得晒?」朋友C:「依家仲有其他嘢好做咩?」朋友A:「咪係,唔係睇呢套都係睇另一套嘅姐。」的而且確,喺「抗疫壓倒一切」嘅香港,市民嘅生活已經遭到輾碎壓毀,除咗返工係雷打不動之外,其他運動同娛樂等有益身心嘅嘢都已經完全停擺,早前甚至有啲網聞話喺街拉低口罩食啖飯都有機會被控,於是乎大家僅有嘅生活就係返屋企攤上床煲劇睇戲,仲要記住唔好多過兩個跨家庭嘅劇迷影迷,咁先可以確保人無事。 網絡影視平台眾多,而喺香港市場嚟講,滲透率同討論度當數Netflix同Disney+最高,前者可以話係行業嘅先驅,不但開創咗一種全新娛樂模式,而且喺短短數年間已經出產製作出一齣又一齣嘅優秀作品,傳誦一時,後者雖然輩份上屬於後起之秀,但係憑藉住其背後母企喺影視同娛樂嘅雄厚實力,一眨眼已經成為咗一方霸者,直接威脅住Netflix嘅皇者地位;不論係娛樂圈,抑或係財經界,大家都喺度議論紛紛,到底呢場網絡影視大戰會係鹿死誰手呢?針對前者嚟講,牽涉到嘅係佢哋點樣投放資源謀求合作,例如同邊個平台合製會有多啲「錢景」?針對後者嚟講,影響到嘅係佢哋點樣部署投資賺取利益,須知道Netflix同Disney+已經成為行業入面不能忽略嘅兩大企業,股價升跌已經唔完全係兩間個別公司自己嘅事,亦牽動住天下間萬千投資者嘅「錢途」。 縱然全球各地嘅防疫政策都有鬆綁趨勢,同時受到疫情再起嘅影響,唔少外出活動都會取消,被譽為抗疫首選嘅網上串流平台,發展前景仍然被看高一線,兩大龍頭早前先後公佈業績,中間就有唔少值得仔細鑽研嘅地方:Netflix 1月中下旬公佈第四季業績 ,一方面當季每股盈利超於預期,另一方面企業利潤率就較去年同期下降,更加令人關注嘅係公司預期今年第一季嘅新增訂閱人數只係得250萬,不但低過舊年同期嘅388萬,甚至不及分析師預測580萬嘅一半,就連管理層都首度承認,同業競爭加劇可能影響到公司嘅成長,股價隨即應聲下跌;另一邊廂,Disney+本月中公佈成績,訂閱量卻超出預期,單季就增加咗接近1,200萬,總訂閱量達到接近1.3億,管理層更加預期訂戶人數去到2024年將會有望增加一倍到2.6億。 喺市場銷售嘅世界,「內容為王」(Content is king)一直都被奉為經典,有趣嘅係,Netflix同Disney+都係當中嘅代表人物,前者近年完全係密密做、無停手,並且異常積極地同世界各地創作團隊合作,包括熱爆全球嘅《魷魚遊戲》同埋華語佳作《華燈初上》等等,Disney+更加唔駛講,單單係一個Marvel電影宇宙,長年累月累積咗極多狂迷,而且主線副線仲有極大發展空間;既然大家都有優質內容在手,何以兩者嘅發展似有一升一跌勢頭?純粹係因為發展階段嘅差異?定係中間仲牽涉到影響更加深遠嘅發展策略問題?下回待續。
【習慣改得了?】 黑人牙膏下年改名「好來牙膏」 集團:重新評估產品中的「刻板種族形象」
「黑人牙膏」這個品牌,細細個就聽過啦!不過最近他宣布改名,將在明年(2022 年)3 月正式易名為「好來牙膏」,以集團始創名字命名,象徵「美好因笑容而來」,而黑白紳士 logo 和英文名字 Darlie 則維持不變。現今隸屬的美國高露潔棕欖集團也指,是時候「重新評估產品中的『刻板種族形象』。」 「黑人牙膏」早於 1933 年由寧波商人嚴柏林和嚴中立兄弟於上海創建,初代名為「Darkie」,據說是有非洲黑人牙齒特別白的原因。後來至 1990 年,便改名「Darlie」,是女性名字Darlene 的簡寫,並沿用至今。而中文名「黑人牙膏」今次卻是首次改名,不過,官方名字改了,顧客叫了幾十年「黑人牙膏」的習慣又改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