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衝吧!孩子!】影片創作改變生命軌跡  3位青年拼盡全力的追夢之旅

還記得自己青春的模樣嗎?那時候的你熱情滿瀉、敢於冒險、探索未來。雖然只是柔弱的小火苗,當遇到合適的時機,合適的人,就可以燒得更旺盛,更忘形。

周子淳(阿車)、陳展衡(Tommy)和黃悅瞳(得得),3個年輕人,背景迴異,對影視創作卻熱情一致:有人幻想創作港產英雄片、有人日思夜盼開拍粵語歌舞電影、有人期望作品能療癒人心⋯⋯他們未必天賦過人、才華洋溢,但他們的一股熱情,令香港影視的未來添上無限可能。但夢想可如何實踐?「鄰住創本視」,一個以訓練中小學生成為製作人的計劃,找到了彼此,讓這3朵小火苗併發出閃閃發亮的花火,在烏托邦的入口指引路向。

文:Heidi Wong @heidi.is.strong
圖:Andrew @andrew_bangchan

阿車:「藝術創作可以救贖一個人。」

21歲的阿車是「鄰住創本視」的大師兄,在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創意電影製作高級文憑課程畢業。他形容自己的故事有點「搞笑」,「我一開始接觸創作,並不是做幕後,而是幕前」。

中學時候的阿車是個寡言的人,由於他身上長滿濕疹,變得自我封閉。久而久之,他十分保護自己,不苟言笑。其後,他被老師邀請加入劇團,那一年劇團籌備演出歌舞劇,「我負責站在後面揈吓揈吓那一種」。

雖然只是閒角,但做「幕前」的滿足感,勾起阿車對戲劇的興趣。接着的暑假,老師在班上的通訊群組隨便發了一堆課外活動課程,與其無所事事,阿車隨便報讀了一個「拍攝課程」,打算「進修」演技,怎料課程不只讀表演藝術,從劇本創作、幕後分鏡、剪接都有涵蓋。名已報,唯有硬著頭皮讀下去,但過程中卻發現,一個創作從零開始,到自己的手上經過反覆琢磨到完成,這個成就感好像比幕前演戲更大。

//創作的意義//

中六時,學校老師知道阿車喜歡創作,並且有一定底子,推薦他參加「鄰住創本視」計劃,「那時候超級抗拒,因為我未覺得自己將來一定要做導演,這個項目又有很多低年級同學,我根本沒話題」。但半推半就下,他還是加入了。

過往他進行任何創作時,甚少思考作品的意義,總覺得創作自己喜歡的內容便很足夠了。例如他拍過一條鬼片,內容叫人別犯校規,整件事就是for fun的。而「鄰住創本視」的主旨是「寓教於樂」(Edutainment),創作內容,不論是微電影或是綜藝片,必須有關6大類別,與社會緊扣:綠色社區、科技向善、樂齡一族、少數族裔、傷健共融及社區新客。第一次在「鄰住創本視」拍微電影,阿車構思了一個傷健共融的故事,講述3個朋友,其中一個不幸遇到意外要坐輪椅,兩個朋友多年後決定要跟他組成籃球隊……為了這個創作,阿車親身坐過輪椅,「原來真的很不方便」。

拍攝完畢後,阿車方發現媒體創作最大的吸引力,是它的「影響力」,那怕微小至只有一個人被啟發,已經值得,「先不要說觀眾看完之後有得着,其實我覺得我的演員、我的團隊做資料搜集、體驗的時候,他們都可以有些東西可以拿走,這樣就已經有意義了。有時候拍片,我想可以改變很多東西。」

//藝術帶來救贖//

就是這次創作經歷,讓阿車決心要踏入影視業,成為一個導演。他在「鄰住創本視」的「畢業作」叫《黑盒》。創作團隊與Meta、香港青年協會及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協作。阿車以兩個機構的Facebook輔助小精靈為故事橋段藍本,內容圍繞受情緒問題困擾的青年瑞冬輝,與人工智能Chatbot Alice對話的故事。至於創作意念,阿車就參考外國獨立動畫《The Windshield Wiper》,「每一個人情緒低落的時、地、原因都不同,不應該單獨講一個劇情」,所以《黑盒》沒有明確的故事線,「拍攝途中,我經過好多質疑,擔心最後觀眾看不明白,浪費今次機會」。

做導演並不容易,在香港做一個導演更不容易,「當你不是一個富二代,好多事情就會變得現實,拍攝《黑盒》已經耗資五位數,但其實已經很多拍攝成員是無償幫忙。望望銀行戶口,有幾多個五位數可以給我消耗嘗試?」

不過,他仍堅持創作,只因他心底裏有個夢——一個拍攝歌舞電影的夢。阿車憶起了中學時加入劇團,做歌舞劇的時光。那一年對於阿車而言,很kick,但他卻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改變:「因為你叫一個不喜歡說話、不笑的人去唱歌跳舞,對著觀眾嘻嘻哈哈,很kick。但偏偏竟然是這種強制形式的歡樂,慢慢地讓我真的感到很歡樂。我開始覺得歌舞劇和一般的戲劇有分別,它有一種魅力、一種對於夢幻的感覺。雖然所有東西都是假,但是一種很漂亮的假」。

「我覺得人是否需要一個烏托邦呢?大家常常說,哪有人突然在海邊走著走著,又會和一個女生唱歌跳舞?無可能的。但就是很漂亮,我覺得是很讓人嚮往的一件事。現實未必有可能出現,但電影可以,這就是電影的魔力了」,阿車說。

————————————————————————————————

TOMMY:「如果不做,你不知道自己有這個能力呀!」

Tommy今年只有18歲,完全吻合普羅大眾對「廢青」的定義——成績差、在學校打交、中三未畢業便輟學,他統統做齊。以前學校測驗考試,40分合格,Tommy平均分大約35,成績表全科滿江紅,唯獨音樂科,全級第二,重提「威水史」,他仍然感到十分自豪。

但,他還是「廢青」,還是老師眼中的「麻煩友」。他說,自己在學校最「癲」的一次是競選中學學生會,「隔離候選內閣呃學生,說某間茶餐廳的學生餐是他們爭取回來的,我親自問老闆娘,錄音後在宣傳片播給全校聽」。那麼為何打架?「每年大概打一至兩次吧,主要都是見到自己的膽小朋友被欺負,那個同學對我說,你別這麼多事,你知我爸是誰?!我一到小息便打了他一拳」。

//草稿紙上做夢//

阿車對學習毫無興趣,上課大部分時間都在發白日夢,就在這個遊魂狀態下,腦海漂浮出很多很多故事情節:「中二病」的、愛情的、喜劇片的,連英雄故事都有,「我常常想,紐約有蜘蛛俠,為甚麼香港不可以有自己的Superhero?」性格暴躁的他,想透過寫作抒發情緒。他腦袋一轉,用草稿紙把這些零零碎碎的構思寫成劇本。不過,寫完後又意志消沈,「唉,無可能做到啦,算啦」、「要是不讀書下去,如何做創作?好難呀」。甚至連家人都不太支持他,叫他別做多餘事情。久而久之,他也被打沉,很多念頭也隨之而被擱置。

學校甚少老師和Tommy「有兩句」,唯獨音樂老師很鼓勵他,也明白他。他只試過一次把自己的創作給音樂老師看,得到的回應令他很鼓舞:「其實OK呀,不如你向這個方面發展?」奈何一切談何容易?Tommy的家人覺得他成績不好,家中又需要多個人去賺錢,勸他停學,跟隨親友從事勞動性的工作。

在Tommy臨近快將退學的時候,他協助學校一位師姐拍攝,後來發現這位師姐是「鄰住創本視」的學員。就是這樣,竟成為他加入這個大家庭的契機,讓他可以在輟學期間繼續學習影視創作的相關知識。

//電影——是滿足我自己想像的結局//

在「鄰住創本視」期間,學員們分組創作「畢業作」的時候,Tommy撰寫的劇本被推舉,他順理成章成為了該組的導演及編劇。故事講述一對關係一般的母女,蓮姐和慧喬,剛搬到新落成的公共屋邨,女兒不願和母親溝通,但媽媽卻為了不懂打字的女兒到社區中心學習輸入法、彈結他等等,除了找到自己的興趣,也最終與女兒破冰。

「如有雷同,實屬巧合」,但這個劇本,並非巧合。慧喬面對喪父之痛,Tommy也經歷過,「我的爸爸也去世了。我有三個姐姐、一個哥哥,他們幾個人的影子都好似投放在慧喬這個角色身上,這個角色就是我們這麼多個人影子」。慧喬常常罵母親,覺得她很煩,現實生活中,Tommy一家也如是:「我們媽媽是很關心我們的人,但不懂表達對我們的關心,讓我們很多時候都誤解了她,我們也常常會罵她,覺得她很煩。」唯獨蓮姐和慧喬最終冰釋前嫌,Tommy在現實生活中卻未必能如願:「我們頭家已經『散散地』,我都希望一家人可以一起齊齊整整,但很多事情都回不了頭。這部電影,其實就是滿足我自己所想像的結局」。

今日的Tommy有個明確的目標,他知道自己熱愛表演,想要讀演藝學院,惟要繼續就學,現在的他首要任務就是存錢,「始終自己不是中學畢業,與演藝學院有一段距離。很慶幸自己參加了這個計劃,我學到基礎的演藝知識,起碼我不是從零開始。有些事情,我自己不做,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能力」。

「以前的我很怕嘗試,現在我認識了自己,不會在困死自己。原來自己也是有一點實力的」,Tommy靦腆地笑説着。

————————————————————

得得:「作品不一定要意義重大,能給大家療癒的感覺也好。」

「我叫得得,我今年20歲,現在是樹仁大學中文系二年級學生,現在是一個成熟的大人」。這個是得得的「開場白」。

得得是個開朗、愛笑的女生。第一次創作,是她在中三加入劇團時候,大伙兒一起構思劇本。直到得得中五,劇團竟然要轉型為「微電影小組」,並加入了「奮青創本視」計劃,「那時候我知道劇團沒了,我說,不如不玩了,不如我去航空青年團,或者摺紙組也好?我甚至有點抗拒拍攝,我覺得是微電影弄走了我的劇團」。不過,她最後還是被老師說服,乖乖的上了幾堂課,「就這樣陰差陽錯上了創本視的船」。

得得的第一個劇本叫《團圓》,講述糖尿病婆婆及孫女煮湯圓的故事。她形容自己也是和Tommy一樣,從零開始學習,「我連基本的拍片分工也不清楚」。第一次創作,這條微電影就成為第26屆IFVA青少年組的入圍作品,得得獲悉後戰戰兢兢:「我那時候在想,甚麼是IFVA?後來發現是一個很多導演、很多創作者的殿堂。在大家接受訪問時,我問自己,我作為對拍片零認識的人,憑甚麼坐在這裏和大家一起呢?」

「鄰住創本視」提倡「社、校、商、傳」結合,即學校的學生,能夠透過社福機構的資源提供或個案分享而進行創作,學生能在創作、學習的同時,作品亦可有其商業價值。得得在畢業作與提供生死教育的社福機構「毋忘愛」合作,撰寫了劇本《解鈴人》。在此之前,得得已經透過計劃接觸了不少社企,「我拍攝了《團圓》後才知道有軟餐,拍攝《解鈴人》才了解到綠色殯葬,還有知道葬禮不一定要哭哭啼啼,也可以開開心心,慶祝生命歷程的完結。這些都改變了我很多」。

//一場街頭放映//

這個女孩一直成長,她享受寫文的過程,也喜歡創作與靈異相關的題材。《解鈴人》入面有不少非現實的片段:「這個故事講述當母親離世後,兒子能走入她的記憶,窺探她的記憶」。得得說,創作意念源自爺爺:「以前爺爺常告訴我,我的太爺很帥;我爸爸也說我太爺迷倒眾生。我沒有時光機,怎能知道以前的事?所以我希望在劇情片中試一試這個幻想」。

「奮青創本視」早年本想為學員舉辦放映會,但因疫情而告吹。他們遂安排學員們拿著iPad找一些路人去看看自己的作品。得得至今仍記得很清楚,自己拿住播放著《團圓》的iPad,戰戰兢兢邀請了一位婆婆觀看,那位婆婆竟然淚流滿面。

得得說:「我的文章也好,甚麼都好,我想帶出一些訊息給大家。不一定要是感動的,或者一定要恍然大悟的。這一切都不一定要意義重大的。例如,我拍搞笑片的話,我希望可以帶給別人一點安慰、一些療癒的感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鄰住創本視」將會在7月8日舉行閉幕禮,屆時除了會頒發最佳節目獎、個人合拍獎及人情味主題獎外,更會放映包括上述幾個作品在內,一共六齣微電影,有興趣的你請留意「鄰住創本視」的Facebook / Instagram,了解更多資訊!

@hksocial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