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值得自豪的NO.1】 香港工作過勞世界第一 近3成打工仔每周工作超過48小時
你快樂過生活,我拼命去生存 —— 難道這就是香港打工仔的寫照?美國手機保安技術公司 KISI 近日發表《2020 年工作與生活平衡城市》排行榜,就工作壓力、宜居城市、社會福利及疫情 4 大因素評分,結果 #香港在50 個「Work-Life Balance 城市」中排尾六,得分 57.8,較 2019 年排第 35 下跌 10 位,而差過香港的 5 個城市分別是 #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斯(55.6 分,第 46 位)、#馬來西亞 吉隆坡(53.1 分,第 47 位)、#匈牙利 布達佩斯(15.4 分,第 48 位)、#意大利 米蘭(12.1 分,第 49 位)以及 #南韓 首爾(1 分,第 50 位);頭 5 位分別為 #挪威 奧斯陸、#芬蘭 赫爾辛基、#丹麥 哥本哈根、#德國 漢堡及柏林。
在「過勞城市」排行中,香港就以平均每星期工作 50.1 小時、多達 29.9 % 打工仔每星期工作 48 小時以上,跑贏新加坡(第 2 位)、首爾(第 3 位)、吉隆坡(第 4 位)和東京(第 5 位),成為全球第一。
廢話少講,即刻計計你今個月 OT 幾多日就知這個排行榜準不準!
相關文章
【訊息提示恐懼症】通知一響就驚係工作訊息 宜定時定候放下電話、不強求秒回
你有沒有「訊息提示恐懼症」?一見到手機的紅色點點,聽到那清脆的「叮」一聲、電話螢幕亮起,心中便會一寒,甚至感到煩躁? 當你好不容易捱了一整天,終於等到下班,難得可以喘一口氣;或是在悠閑的假日,正打算慵懶耍廢,將工作拋諸腦後,卻冷不防收到上司或客戶的一個訊息,突然腦袋又要切換成工作模式,就算你在看電影都只能把螢幕光線調暗,連忙分神回覆。難得鬆弛的心情一下子又繃緊起來,根本難以好好放鬆。 很簡單啊,那不回覆不就可以了?不,最難搞的是,那個紅色點點已經直插你的眼球,你無法視而不見,無法狠下心腸放下手機不顧。就算你不回覆,你整個腦袋都已經被這個未被解決的問題充斥着。更何況,而若你不在短時間內回覆訊息,就會擔心對方會不會認為你就是個沒有責任感的人,留下「無交帶」的印象。如此種種思慮叫人無法靜下心神,最後好端端的一個周末,又被破壞掉了。 這種扭曲的文化,或許就是「訊息提示恐懼症」的來源。結果即使發來的並不是工作訊息,但只要聽到訊息提示音響起,就會聯想起工作的恐懼,立即焦慮起來;但同時也不敢將電話離身,生怕漏掉了甚麼重要的訊息。 其實訊息提示亦與工作表現息息相關。根據美國托雷多大學一項研究指出,如果工作時經常被訊息通知打斷,大腦需要花額外的力氣來切換任務,會令我們工作時更容易分心,並擾亂情緒調節,最終令我們工作表現變差。專家建議,可以將通知排定在每天某幾個特定時間點傳送,避免經常受訊息通知影響。 我們也可嘗試為工作與私人空間劃出界線,允許自己有短暫的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放下手機數小時,到某個時間點才拿出手機檢查訊息,不用強迫自己要「秒回」。另外,我們也可以把公事和私事使用的手機通訊應用程式分開,便能清楚分割兩者,不用公私不分。要知道不秒回也不代表沒責任感,只是要在工作與心情之間拿個平衡。在這世代,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面對著訊息恐懼,相信大家都會理解這種心情。 我們現時的生活已無法和電話切割,但我們可以嘗試不要被電話支配,不如一起嘗試掀起這場放下手機的革命? 文字:林三 @lam.three
【美麗舊年華】 9位攝影師《香港街頭》聯展 記錄五零年代至現在的人事物 思念香港美好年代
你記得嗎,香港是一個以樸實小漁村起家的國際城市,獅子山精神繼承了一代又一代,美好年代的遺物日漸消失,霓虹燈、招牌、充滿集體回憶的地標建築,大部分也遺留在歷史回憶,等待被時間洪流沖走飄遠。在看IG的我們大多都不是生於逾半世紀前的五零年代,不如一起乘坐時光機回到過去,咔嚓一聲就出發! 文:Hoiyan|攝:Jack Chu 小漁村時代 從前香港是一個小漁村,就如教科書上寫的三面環海、水深海闊,事實上從前元朗還有種植稻米,在小欖路段還有一個建於1975年的海水化淡廠,雖然現在已被廢棄,但當年曾經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海水化淡廠。正正是人們不計勞苦的打拼精力,加上豐富的天然資源,才能讓我們一步一步的走向國際,成就日後的成就。 從攝影師Robin Moyer的作品中,便可以看到七零年代中後期至八零年的香港,感覺就像是聽着嫲嫲或爺爺說着他們年輕的故事,當年的他們還是充滿生機和活力,也曾青春的奮鬥活着。 五光十色的霓虹街道 在這片地土,其中一個美談風景便是五光大色的夜景,九零年代的油麻地、彌敦道、夜總會,只要一抬頭便能看見各個充滿特色的招牌,整條街道猶如遊樂園的燈光匯演,好不吸引。自去年起,至今政府安排拆卸或維修的招牌超過1,700個,深水埗的「南昌押」外的「蝠鼠吊金錢」、「梁添刀廠鋼刀招牌」,城市逐漸褪去舊日的影子,她的靈魂是否仍依舊不變? 攝影師Keith Macgregor在八零年代中拍下過去繁華的香港,若想重溫舊夢,只能賭物思人。而攝影師Michael Kistler再20餘年後再次記錄下現在的香港,其中一張「祥勝押」霓虹招牌倒影在的士車頂,獨特的攝影技巧彷如寓意招牌的倒下。 疫情的距離 籠罩在疫情之下的生活足足三年,口罩、消毒洗手淚、檢測棒、PCR、RAT等等,都是我們的日常,相信每一個單字都能勾起你的一段小故事。攝影師Jason Au攝於2020年的《Social Distancing》巧妙捕捉到光影下的人,精準的說出這段時期人們之間的距離。 過去與現在 時光飛逝,就像多啦A夢的時光機,穿梭千年不過一眼,看這些照片已讓我們穿越橫跨了70多年,舊香港的一切會讓你感到陌生還是熟悉?攝影師何藩的兩幅作品《Old Street Kaleidoscope》和《Dreamscape》以重曝技巧,把1955年和1962年與2011年及2010年的香港拼砌,這片土地的吸引之處想必正是每個人用汗水築成的故事。 正如Romain Jacquet-Lagrèze的《Hong Kong Bound》,作品用多個不同材質、不同地方、不同字體的「香」與「港」拼砌,像是這個地方正是有不同的香港人的努力,才讓我們的家變得這麼可愛。 攝影師: Fan Ho | Greg Girard | Keith Macgregor | Robin Moyer | Walter Koditek KC Kwan | Romain Jacquet-Lagrèze | Michael Kistler | Jason Au 《香港街頭》聯展 日期:即日至4月16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早上11時至傍晚6時;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Blue Lotus Gallery(香港上環磅巷28號地下)
【say no to 血汗工廠】 凝動第二屆《企業「一」起動》正式揭幕 「職時心動」主題 由健康出發留住員工身心
香港打工仔星期一做到星期七,有沒有多勞多得不得而知,不過長時間在辦公室「坐定定喺度、得靜正正喺度」的看着電腦螢幕,敲打鍵盤,身體很多時都未老先衰,怪不得香港在「最過度勞累城市」排名中冠絕全球。正因為如此,新一代更加講求「work life balance」和健康舒適的工作環境,不少公司會設置健身裝置或提供健身室福利,作為賣點之一。 與年輕人和最新的職場潮流想法一致,今年第二屆舉辦《企業「一」起動》,與策略倡議夥伴周大福企業及其慈善平台CTFE Social Solutions,以《「職」時一起動》為主題,希望僱主能鼓勵員工在職場運動,而其中一個推出的項目「職時心動」,亦有同步推出關心打工仔身心健康的政策,讓僱主可以同時留住員工身心。 健康小目標 很多時候,長期坐在辦公室會導致肥胖、肌肉痠痛、頸椎或腰椎病等,而服務業久站則容易造成靜脈曲張,所以周大福企業今年推出新政策,鼓勵員工按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意願,訂下健康目標,並在三個月內達成,便可以得到公司特別發放的獎勵,以增加動力。 Office小運動 每天留在公司9小時,下班真的並非人人有毅力去運動,不如我們試一些在工作時間也能做的運動?在凝動第二屆《企業「一」起動》揭幕當天,機構特別邀請到10間優秀實踐企業代表一起參與運動課堂「Animal Flow」(動物流),這是一種能訓練身體協調、柔軟度和核心肌群的四足運動,掌握「ABC」動作,即Ape(人猿)、Beast(野獸)、Crab(螃蟹),通過吸氣和呼氣配合,便可以發掘和感受身體,讓運動變得有趣。 此外,香港東京奧運羽毛球運動員代表鄧俊文亦有出席活動啟動禮,他希望能以自己身分來推廣全民運動,並建議公司可以安排團康運動予員工,他說:「公司上下一起做運動,氣氛也會更好。」 心動,記得職時行動!鼓勵公司同事一起訂立健康小目標,實行企業一起動! 詳情:www.sportshourcompany.org
【與AI的距離】拒絕後製 探索建築空間幾何 在城市尋找靈魂的意大利籍攝影師:藝術是了解真相的途徑
生活在香港這個五光十色的都市,你我的眼睛都看慣千變萬化的事物。彈指之間,透過AI、midjourney,甚麼畫面都能「造」出來。但,倘若我們回歸基本,影像在快門按下的一瞬間即被凝住,不作改動,你又會否不適應?居港19年,意大利出生的藝術攝影師Roberto Davolio堅持只用實體濾鏡,拍攝後不用Photoshop,攝下一幀幀疑幻似真的相片,「Boundary between what is real and not real is so close, we cannot tell the difference anymore(真假的界線很近很模糊,我們根本不能再分辨真偽)」。真真假假,你又懂得分辨真實與虛幻嗎? 文:Heidi Wong @heidi.is.strong | 圖: @roberto_davolio、Heidi Wong Roberto已經從事建築行業超過20年,他的創作靈感亦與他的建築學背景有關,希望利用攝影探索「心靈」與「空間」的共生關係,並挑戰大家對周遭建築物的觀察視野互動。在Roberto眼中,攝影是一種藝術,而藝術於他而言,是了解真相的途徑,「the closer you are, physically and emotionally, the better chance to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 reality. (你與那環境越接近,不論是物理上還是情感上,你就有更大機會體驗及理解現實)」。 真實濾鏡 造就色彩變幻 正因為Roberto的作品於肉眼能見的真實景色差距甚大,曾有人質疑他並非沒有經過Photoshop「執相」。Roberto強調自己一按下快門按鈕後,所有相片都不會再後製,又形容攝影時候放置濾鏡是一個「intellectual
【方俊傑】:上網感慨香港演唱會
說出來,好像自揭不夠專業。我選擇誠實。即使曾經算做填過幾首粵語流行曲的歌詞,自問對音樂一竅不通,興趣也不是特別大。至少,看演唱會,我從來不太熱衷,真正有興趣的,不超過十個歌手,其餘絕大部份看過的演唱會,也是為了陪伴女朋友,或者受到邀請不好意思推卻。 人就是犯賤。個個月有幾個演唱會可看的好日子,你不懂珍惜;一年看不到一個的時候,又懷念了。疫情期間,演唱會活動全面停頓,大家一齊閉關,沒有太大感受;來到英國,大家搶MIRROR演唱會飛搶到興高采烈,自己無法參與,才知道香港的演唱會還是有些重要性。同性相拒的MIRROR尚且如此,不敢想像異性相吸的COLLAR開騷時,會不會發了癲一樣飛返香港求人讓票。或者,你會說,2022年啦,呢位先生,在古墓睡了十六年嗎?今日的演唱會,好多時候設有網上直播服務,不用親身去紅館去九展,留在曼城的睡房,一樣欣賞得到。不用加入歌迷會,不用買保險,不用見到朋友搶到飛沒有送一張給自己便悶悶不樂呼天搶地。只要你有Wi-Fi。 我說,我沒有私人家庭影院,沒有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的名廠音響器材,得部電腦,用來煲劇也嫌影音質素差勁,別說用來欣賞需要感受現場氣氛的演唱會,就是拿來播《壯志凌雲:獨行俠》甚至《光年正傳》,也是浪費。網上看演唱會,我不如開個Apple Music,或者買隻CD播來聽?還有CD這回事的話。在英國接近一年,想買飛看Adele,買飛看Coldplay,是真的。沒有考慮過上網,然後對住螢幕鼓掌、跳舞與大合唱。 直到岑寧兒宣佈開騷。太太是岑寧兒歌迷,煮飯時聽,揸車時聽,沐浴時聽,我或多或少也耳濡目染。的確是一把扣人心弦的聲音。而且,覺得像岑寧兒這類以歌藝取勝的歌手,演唱會多數較為靜態,會比較適合網上欣賞。現場氣氛未必很熾熱,關了房門拉下窗簾,也可以做到接近效果?說不定比去現場觀看更自在,至少,保證身邊不會有一對小情侶不斷談心,說說前一晚吃的牛扒有幾好味,散場之後去百佳好還是去維多利亞更開心。也真夠神奇,網上睇騷竟然更加專心,合上眼,真有身處現場的錯覺。為何要合上眼?因為主辦單位太好心,在畫面上加插了歌詞的字幕,於是,加了一點卡拉OK feel,減了一點現場感。換了是另一個歌手,我肯定覺得多此一舉,放在岑寧兒身上,放在回歸廿五年之前的六月,一絕。我不是說岑寧兒的發音不準確,要看歌詞才明白她唱了甚麼;只是,有聽過她的作品,大概也會知道她有很多歌曲的內容也跟移民或離鄉別井扯上關係,對於身在異地的聽眾來說,無疑是一份寄託一份宣洩。太太感性,易哭,那一個下午,哭到不停,如果身處現場,應該會騷擾到附近觀眾。在自己的家,不怕。 八月,太太另一心頭好林家謙又會開個唱,希望一樣照顧到海外人士需要吧。在好多人心目中,香港還值得留戀的地方,已經所剩不多。
【余拜仁】:黯淡無光的疫下香港
或者「疲勞」都已經唔足以去形容香港人嘅抗疫情緒,甚至係「麻木」或者「消殆」,因此當領導人表示「明白到大家嘅容忍力都已經到頂」,預告下月可能放寬唔同社交距離措施,雖然依家公共行政方面都呈現出一種「一日未發生,一日都未成真」嘅千變萬化局面,但係市面上都已經係一片歡騰,而當香港社會千辛萬苦先有機會迎來少少鬆綁,我哋嘅老朋友、老對手新加坡就已經宣布入境限制同口罩令將會雙雙解除,「邁向與病毒共存」,消息一出,立即致電星洲嘅老友恭喜下、Update下近況,傾傾下就發現,防疫政策嘅過嚴過緊,甚至朝令夕改,絕對唔只影響到大家夜晚無得出去行街睇戲食飯,更重要嘅係一個城市嘅光芒都會徐徐耗盡。 疫下生活,無論係本地朋友又好,抑或係海外朋友都好,不定期Zoom talk、Teams talk或者Meet talk都係一件樂事,剛剛就同咗香港同埋新加坡一啲表演藝術製作人圍下爐、解下悶,交流下兩地同業喺疫境下嘅工作同部署,本地行家就當然係叫苦連天,正如業界代議士都公開質問政府領導「點解髮型屋可以開?其他根本都無爆發疫情過嘅劇院劇場音樂廳又唔可以開?」(利申:我哋其實對髮型屋係毫無敵意,都舉腳贊成佢哋要開嘅),其實呢個問題埋藏咗喺成個業界嘅心底大大話話都已經一年半載,當然都係懸而未決啦,業界朋友其實都認咗命,反而星洲同業果邊嘅工作氣氛就好好多,目前為著今年嘅大小演出密鑼緊鼓籌備當中。 那邊廂香港嘅文化藝術行業接近完全停擺,唔知各位讀者知唔知道,貴為本港文藝旗艦活動嘅香港藝術節其實呢排都係發生緊,聽晚已經去到閉幕演出,係由上海歌劇院製作嘅音樂會版歌劇《鄉村騎士》同《丑角》,喺未來一個月仲會做埋全球網上點播,不過畢竟要將現場演出轉到螢幕觀賞,對唔少觀眾嚟講,吸引力都難免大打折扣;那邊廂新加坡嘅情況就已經接近一切復常,除咗本地創作之外,唔少世界級嘅藝術家都正準備喺新加坡嘅巡迴演出,據了解,近年風靡全球嘅希臘劇場大師Dimitris Papaioannou都會喺8月去到當地搬演作品,仲記得大師早年嚟香港同去台灣嘅時候,風頭都係一時無兩,節目都係一票難求,難怪當聽到呢個最新消息時,在席圍爐嘅業界朋友都即時笑言「8月新加坡見!」 外地團嚟唔到香港,觀眾少咗欣賞世界級作品嘅機會,業界又無咗同各地同業交流嘅場合,但係損失其實遠遠唔只係咁,人哋入唔到嚟嘅同時,我哋要出去都同樣好難,話說今年係回歸25周年,聽聞唔少藝團都獲得頗多資源,準備咗去到世界各地演出同交流,引用官方近年好鍾意嘅說法,就係「展示一下香港嘅文化軟實力」,可惜因為香港出入境嘅防疫安排實在太嚴,一出一入事後需要隔離時間好長,嚴重影響咗團隊上下前前後後嘅工作日程,計唔掂數之下所以最終都無辦法成行,幸好嘅係,出入境隔離安排嚟緊都會稍為放寬,唯有希望喺世界已經忘記香港之前,我哋嘅孤島鎖國式防疫措施真係會有機會告一段落,讓社會真係可以全面重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