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音樂
是醫生也是指揮家 梁卓偉曾打算不讀醫科 想靠音樂為生?!
【他是指揮擔當】 說起梁卓偉,最近可能會想起他即將轉職馬會,統領慈善事務工作,又或是最深入民心的醫生形象,但鮮有人聽過他是一位專業指揮家。 自小學琴、參加兒童合唱團,梁卓偉甚至想過不讀醫,以音樂作為終身事業。 在他眼中,擔任醫生、指揮家和醫學院院長,都有一個共通點,立即去片看看是甚麼!
【歌曲說事】 專輯一定要順序聽?! Spotify應Adele要求取消專輯「隨機播放」按鈕
英國歌手 Adele 久違推出全新專輯《30》,憑一首 Easy On Me 成為 Spotify 單日播放次數及英國單周播放次數最多的記錄。同時,Adele 在 Twitter 發文指,希望 Spotify 可以取消「隨機播放」專輯的功能,因為「歌曲順序也是專輯精心策劃的一部分,我們不會無緣無故地排列歌曲。」又期望「聽眾可以按我們編排的方式來聽故事。」 隨後,Spotify 也採納了 Adele 的建議,除了尊貴會員外,一般用家單獨聆聽專輯時不會有「隨機播放」,只能按原定順序聽歌。有聽眾欣賞 Adele 為音樂人爭取的態度,但也有人批評她的要求令人失去選擇權,認為 Spotify 矯枉過正。雖然香港的用戶暫時未受影響,但你又又會唔會選擇按製作人的方式聽故事呢?
yoyo岑寧兒以「家」做音樂 從離家到想家 何處是家?
岑寧兒今年兩首作品,都以「家」為主題,第一首《風的形狀》講離家,最新嘅《勿念》講想家。咁到底對yoyo嚟講,何處才是吾鄉?演繹完兩首作品後,又有冇搵到答案?今集2359,一齊了解吓佢嘅心路歷程。 Make-up: Onki @onki_lau Hair: Sam @orient4 Outfit: @45R_HK
遍遊多倫多、北京、台北、香港 yoyo岑寧兒最深印象嘅音樂係……
【yoyo的四城記】 岑寧兒過去10幾年四海為家,喺多倫多、北京、台北同香港都住過,喺每座城市都累積咗唔同嘅人生經驗。唔知講起呢四個城市,佢第一時間會諗起咩歌呢?今集2359,Maggie @miggie.maggie 會帶大家近距離聆聽yoyo唱出自己嘅往事。 Make-up: Onki @onki_lau Hair: Sam @orient4 Outfit: @45R_HK
樂壇有個雙面人? 古典、流行曲一樣得 Rumbu話你知咩係音樂Slasher!
一時正正經經唱古典音樂,一時古靈精怪唱流行曲,究竟邊個先係新晉音樂創作人 Rumbu 嘅真實一面?Why not both!實力、搞笑,佢全部都要,加入大台主後一手包辦曲、詞、編、監,總之「無咗音樂就生存唔到」! 由挑戰一人分飾朱主席、彭家麗兩角唱《從不喜歡孤單一個》,到走上天星小輪唱歌畀陌生人聽,尷尬癌最終可唔可以演變成自信?即刻睇 Rumbu 嘅盡做故事啦!
8個男孩夾10年band目標plug歌 Boyz Reborn音樂與青春同行 「堅持因為我哋未成功」
【我們想為廣東歌出一分力】 這10年來做過的事能令你無悔驕傲嗎?樂隊Boyz Reborn,8個男孩,夾band來到第10個年頭,從小學時的貪得意,到現在竟然會講:「想將夾band視為職業。」 10年光陰,不只無悔,更越來越努力認真,堅決要成為香港樂壇一分子!
【余拜仁】:藝術家都是這樣長大的
在前文《未完成作品的觀賞價值》中,我們檢視了「階段性展演」對藝術家及其作品,以至整個演藝業界的作用及意義;最近數周,除了由不加鎖舞踊館舉辦的Unlock Body Lab: dance-to-be 2021第二階段展演及分享——「I am only my body?」,呈現了兩位新晉編舞張利雄及黃寶娜的作品,西九文化區的音樂及舞蹈團隊亦都進行了今個年度的「舞·樂互碰」階段展演,分別撮合了同時具備中國舞及當代舞訓練於一身的編舞毛維與精通多種民族樂器的街頭音樂人黑鬼,以及集編舞、舞者及攝影師等多重身分的曾景輝與post-punk樂隊David Boring的低音結他手Jonathan Yang及主音Laujan,看看音樂與舞蹈兩種截然不同的表演語彙如何互相刺激,並滋養出更多養份。 「舞·樂互碰」,顧名思義,就是以舞蹈與音樂為主題:須知道,舞蹈與音樂之間有著微妙關係,樂曲節奏往往直接影響了舞蹈編排,可是在香港的演藝圈,不同創作風格的編舞與各種音樂類型的作曲人合作機會一直不多,較為常見做法則是以現成作品去為舞蹈配樂。「舞·樂互碰」則是以創作及研究為主的平台,容許編舞及作曲人在相對充裕的時間及空間下進行各種實驗,以合作伙伴關係去探索創新創作方法,首屆活動早於2016年已經登場,至今累積了數年的經驗,既擴闊了實驗平台的可能,又促成了各有特色的作品,一舉兩得。 2016年,首屆活動成功配對四對編舞及作曲人,在沒有製作期限前提下,他們在一個星期之內可以嘗試各種合作方式,最終編舞江上悠及胡頌威聯同獨立作曲人Mike Orange合力創作香港芭蕾舞團作品《卡門》;2018年,西九團隊再接再勵,除了延續實驗精神外,創作人的創作時間亦進一步延長至八個月,並進一步理順音樂與舞蹈之間的互碰,由零開始製作一場正式演出,具體工作包括培養意念、調整剪裁,以至階段展演等等,成果甚為豐碩,而其他曾經參與的本地藝術家還包括編舞馬師雅、李偉能,以及作曲人李穎姍、余林橞,以及劉曉江等等,維度甚廣。 人才永遠是發展的基石,社會經濟如是,文化藝術亦都一樣。西九文化區是本港文化藝術展遠發展的重鎮,歷經多年來的風風雨雨、跌跌撞撞,近年終於進入軌道,包括自由空間(即「舞·樂互碰」的主要場地)等表演場所逐步投入服務,而在硬件發展以外,軟件配套亦是非常重要,其中藝術家的培育則絕對是不可或缺,「舞·樂互碰」實屬當中一個指標項目,透過提供自由的空間、豐厚的資源,對症下藥應對行業多年來面對的老、大、難問題,讓藝術家一步一步成長,繼而壯大整個行業發展,相關團隊的視野著實令人非常欣賞。
【時代旋律 皇都再現】 黃志淙記憶中的唱片黃金時代 《似水流年》、《舊日的足跡》呼應皇都歷史軌迹
香港唱片鋪所剩不多,「如若世間這刻經已沒唱片鋪」,餘下在心裏的那間又會不會由你守護到老?在北角 #皇都戲院 ,曾經有個一代潮人集中地的聚腳點 —— #偉倫唱片 。音樂發燒友 DJ #黃志淙 小時候也不時去尋寶,他回憶,80 年代香港流行唱片,自細就四出搜刮不同唱片的他會專程坐渡輪去北角皇都偉倫唱片,找尋冷門碟、西洋英文唱片,無論是 Siouxsie and Banshees、Bauhaus 等「勁裝」英倫樂隊,還是爵士、古典、英倫新浪漫派、電子派、歌德式、搖滾等當時較偏門的音樂,都可以在偉倫找到。小時候去到,同場又有唱片鋪,又有戲院,他形容,每次都是「make a trip」、「朝聖」,見到不同新唱片,都覺得「如果呢啲碟係我嘅就好喇」。 藉著滿滿的童年回憶和對音樂的認識,黃志淙專門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活動制訂見證香港音樂潮流更替的 KKBOX 歌曲 Playlist,梅艷芳《似水流年》、Beyond《舊日的足跡》、達明一派《石頭記》呼應歷史回憶,又有安全地帶《恋の予感》、U2《New Year’sDay》等,反映 80 年代東洋、西洋文化盛行,首首膾炙人口,於皇都與大家一同回味昔日情調。 現在唱片鋪買少見少,很多有錢都買不到,更令黃志淙懷念以前那種「傻」,為音樂東奔西走,正正是當下更需要的,「呢種『傻』係種『innocent』,你會搵返 cultural identity」,讓流行文化連結不同身分、背景的人。
【余拜仁】:古典音樂的「拉闊音樂會」
Mirror的極速崛起,讓ViuTV全面爆紅,就連屬於Mirror成長史起點的《全民造星》都再度成為人氣節目,其官方網站收看人數排名僅僅低於收視及口碑俱佳的熱播劇集《大叔的愛》,不少過去錯過了目擊鏡仔脫胎換骨、努力向上的觀眾,現在都要與Mirror重新出發、攜手同行;《全民造星》開宗明義要為香港「造星」,重新發掘並培養屬於這片土地的偶像,現時看來,團隊絕對是成功了。對本土人才的追逐,不只是電視行業或流行樂壇獨力處理的事情,也是整個演藝界共同面對的議題;本月初,幸運地把握了難得機會,在葵青劇院看了一場名為《薑家樂》(Gingers’ Tonic)的音樂演出,剛巧亦是由一班年輕而優秀的香港土生土長音樂人策劃及演出,台前幕後一手包辦,希望為觀眾帶來生氣蓬勃的本地音樂景象,觀乎當晚現場氣氛,《薑家樂》的「樂」不只是獨樂樂,絕對是眾樂樂。 後疫情之下,劇場及音樂廳等表演場地都逐步重開,台前幕後的製作力一下子釋放出來,不少行內人士都戲言「全行都在報復性搞騷」,節目既多且密,觀眾難免覺得花多眼亂;然而,競爭如此激烈之下,《薑家樂》仍然一票難求,觀眾反應之熱烈更加成功締造額外加場的佳績。正式進入節目內容之前,或者讀者都會好奇:為何這個音樂演出會有一個相對破格的名字呢?不妨先由Tonic一字講起,除了令人聯想起Gin & Tonic這種經典飲品,這個字在音樂世界中同時解作「主音」,但是到底何以要以「薑」作為「主音」(Gingers’ Tonic)呢?「薑」其實是借用了「本地薑」的含義,泛指一群土生土長的香港音樂人,綜合來說就是「以本地薑為主音」,製作一個屬於香港並且關於香港的演藝節目。 《薑家樂》分為上下半場,其中上半場由身兼作曲、編曲及鋼琴家等不同身分的優秀藝術家張貝芝(Joyce)帶領一行十三人的大樂隊,包括小中大提琴、長笛、色士風、鼓及結他等等,將一首首觀眾耳熟能詳的古典音樂大師作品改編成為各式爵士樂風,當中包括蕭邦的《幻想即興曲作品六十六》、莫扎特的《沃夫岡的交響曲》,以及德伏扎克的《第九交響曲,第二樂章》等等,全部都是由Joyce親自重新編曲,經典中見創新,現場觀眾反應熱烈。 身為《薑家樂》聯合策劃之一,Joyce形容上半場的構思及安排,是一次「拉闊音樂之旅」,對於觀眾而言,可從不同層次切入及欣賞,「好想鼓勵大家聽多啲唔同嘢,要去用心聽先聽到,觀眾至少識得本身首歌,進而再去感受一下(經典版及變奏版)唔同嘅位,再叻啲嘅就去聽出我喺編曲嘅心思」;除了受眾之外,拉闊的同樣包括演者的音樂涉獵,「今次的樂手,既有本身拉開樂團的、也有在學校做老師的,今次唔多唔少都會令到大家聽多啲不同類型音樂,對專業人士都係一種build up。」 表演藝術界近年經常探討有關觀眾拓展等議題,包括古典音樂及傳統戲曲業界都關心如何接觸及吸引新一代的觀眾,「活化」成為其中一個關鍵詞彙,今次Joyce的「拉闊音樂之旅」也許正是一個有關「以老帶新」、「新舊交融」的良好示範,她甚至正在構想進一步的發展,包括在演出後透過QR Code等數碼工具,讓觀眾收聽到樂曲樂章的不同版本,以及她本人在改編期間汲取的不同文化養份,為過去一直強調現場感及實時性的演藝節目提供有趣延伸、多加一種層次,令人相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