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電影

這幾天不知是否強檢防疫人人危在旦夕,社交平台開始散播迴光反照似的人生走馬燈,上至明星網紅,下至同事朋友,大家都翻箱倒櫃貼出自己五年前的素顏照、五年前的旅遊打卡照、五年前的情人節燭光晚餐之類。   情有可原,戴了幾年口罩,而又有幾年去不了旅行,燭光晚餐也多數只是一頓煮家飯。但明明戲院都因為疫情嚴重而停業多時,甚至出現倒閉潮,卻鮮少有人提到自己五年前看過什麼電影。因為真的很尷尬,人生已經很艱難。   歷史是一把回力鏢,五年前,即是 2017 年的香港,華語電影票房冠軍是彭浩翔執導、余文樂和楊千嬅主演的《春嬌救志明》。載譽歸來的「志明與春嬌」系列第三部作品,同年擊敗了劉德華主演的《拆彈專家》和周星馳監製的國產神片《西遊:伏妖篇》。   故事是關於什麼,我真的沒印象,只記得春嬌始終放不低志明,而志明還是那麼喜歡在便利店食肉醬意粉。我有一個導演朋友,不過當年還未成為導演,提起戲中這一幕,開玩笑說這盒微波爐肉醬意粉就是港式浪漫愛情的最佳隱喻,即食廉價、求其就手,但是食過翻尋味,在其他地方都找不回這種味道。都不能否認,吊兒郎當的志明和春嬌,還有這盒微波爐肉醬意粉,確實是五年前香港社會的縮影,太陽底下無新事,於千篇一律的城市生活中,最恐怖的事情是圍爐講鬼故,最大劫難是加煙稅、偷偷食煙被警察發現,然後做一對迷失都市的亡命愛侶。談談情、說說性,沒有離離合合,就沒有激情與慢慢老去的情趣。相隔五年回想這部浪漫喜劇,它的輕浮與胡鬧,並不讓我嫌棄幼稚,事實上也不可笑,因為它見證著我們都是從那個一呼一吸、抽根煙就過了大半輩子的時代走過來。許多事情,在那陣時大家都不知道。   後來看過《夜香.鴛鴦.深水埗》,我跟導演朋友說,王宗堯捧在手裡的 KFC 炸雞,才是我心目中最浪漫的隱喻。   至於賺到盤滿缽滿的「志明與春嬌」系列,電影最終沒有拍第四集,春嬌和志明亦好像再沒有合作過,甚至兩人私下交情都不算特別親密。果然都是演一場戲,不過戲如人生,就算沒有續集,許多香港影迷都知道後面的事情。春嬌跟富商結婚之後搬了去上海,體型有點發福,開始玩抖音,帶帶貨,還上過春晚。娶了台灣嬌妻的志明,已經不拍電影不唱歌亦不健身,最近積極炒賣 NFT 做個標準的老潮童。至於憑著「志明與春嬌」系列名成利就的鬼才導演,前兩年移民之後便再沒有他的消息。短短五年,那些煙霧迷幻、光怪陸離的香港故事,如今人去樓空,大抵再沒有人願意提起。  

紅眼   電影   

對於「俄羅斯」出品的電影,或許很多人都會聯想到蘇聯電影,《命運的捉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等經典作品。趁新年假期,在家重溫了幾部安德烈‧薩金塞夫(Andrey Zvyagintsev)的作品,薩金塞夫是我最喜歡的俄羅斯導演,他的作品於我而言,都是佳作。   薩金塞夫1964年出生於新西伯利亞,畢業於俄羅斯戲劇藝術學院及莫斯科國立戲劇大學,說是「新生代」導演,未必算是,但也可以說是近年俄羅斯電影界觸目的人物。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回歸》(Возвращение)﹑《利維坦》(Левиафан)﹑《無愛可訴》(Нелюбовь)(港譯《雙親不相愛》)。其中2014年上映的《利維坦》被視為他經典之作,電影背景設定在俄羅斯西北部一個小港口城市。男主角科里亞與兒子及第二任妻子本來過著平淡幸福的生活,後來市長以公用設施建設為名,強行徵收他們的房屋及土地,從此改變這家人的一生。故事主角找來律師朋友,希望與政府對抗,但當中講到政府如何視人命如無物,以及與教會的利益等等,手法十分大膽。不少影評認為,電影中的主人公正正是反映了後蘇聯時期,政府對人民的態度,不是服務人民,反而政權腐敗處處可見。整部電影基本上是悲劇,當中給人很沉重的悲痛感。俄羅斯文化部長曾經指自己不喜歡這部電影,另外也有人批評導演刻意醜化東正教會。   《利維坦》得到康城摘下最佳劇本獎﹑亞洲太平洋電影獎最佳影片及美國國家電影評論協會五大外語片等等多個獎項。更於2015年的金球獎中獲得「最佳外語片」殊榮,對上一部俄羅斯電影奪得此獎已是60年代的電影《戰爭與和平》了。電影得到第8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可見其厲害。   英國政治哲學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1651年也發表以此為名的書作,當中講到國家的形成及人性的探討,在書中利維坦象徵著擁有強權的國家。薩金塞夫的作品,大部分顏色深沉且帶有詩意,故事當中帶有深遠的意思。以《利維坦》為例,名字出自《聖經.約伯記》,當中海中的巨獸「利維坦」(Leviathan)如纏繞之蛇,性格冷酷無情,暴戾好殺。電影以此為名,似乎是隱喻腐敗的政府就如此怪物,也如強大的怪獸,平民根本難以匹敵。   《無愛可訴》(Нелюбовь)曾於2017年在香港上映,當年我受邀觀看首映,故事講述一對離婚夫婦,他們的關係存在怨恨及敵對。隨著一次吵架,他們的孩子離家出走後失蹤了,為了尋找孩子而短暫的相處起來。當中道出他們的矛盾,包括當初生下孩子是錯誤的決定,因為丈夫只有惰性等等,故事的最後,兩人又回到各自的原點,性格始終沒有改變,只餘下唏噓。由於電影色彩昏暗,節奏偏慢,當日有很多人提早離場,我從頭看到尾,電影播放後我坐在座位上久久不能言語,那種錐心的感覺甚至纏繞了好幾天。

俄羅斯   羅素的紅   電影   

無論是看《布達佩斯大酒店》,還是最新上映的《法蘭西諸事週報》,最惹人注目之一無非導演 Wes Anderson 著名的對稱美學和獨特線條。除了在電影中盡善盡美,他還跳出大銀幕框框,與旅遊公司 Belmond 旗下的頂級列車 British Pullman 合作,親自設計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接待過皇室成員的古董「Cygnus」車廂,以復古色調和圖騰為主,保留列車原有的經典特色之餘,同時加入新元素。 電影導演以外,Wes Anderson 也是一個火車迷,如今重新設計車廂,讓乘客體驗 1950 年代貴族生活,也可以在現實中走進 Wes Anderson 世界,並藉此「希望為這種已式微的旅行行業展開全新的黃金時代。」 British Pullman 列車由倫敦維多利亞火車站出發,目的地有劍橋、根特、利物浦等,一日遊包括餐飲的套票由 400 英鎊起。   Photo/ British Pullman   

火車   藝術   電影   

儘管已經年逾八旬,名導 Ridley Scott 卻愈老愈有魄力,仍未有意掛靴,今年甚至一箭雙雕,拍出兩部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先有一部中世紀古裝片《最後絕鬥》(The Last Duel),如今再有一部回到現代的時裝片《Gucci 名門望族》(House of Gucci)。   兩片唯一共通點,顯然落在男主角 Adam Driver 身上。近年聲名大噪、片酬暴漲的 Adam Driver 無疑已成為 Ridley Scott 的心腹愛將,有人笑言他終於跳出《星球大戰》的中二病角色形象,但其實過去一切還好,如今反而更不適應他丟下典型的宅男廢中悶佬厭世狂等邊緣角色,華麗轉身,開始頻頻脫衣展示肌肉,扮演著一笑傾城、到處留情的風流美男子。   相對雷聲大,雨點卻稍為細小,挾著《驕陽似我》黃金組合 Ben Affleck 和 Matt Damon 再度聯手的聲勢,卻仍舊反應冷淡甚至倒蝕收場的《最後絕鬥》,改編自 Gucci 豪門凶殺案真人真事的《名門望族》,雷聲可能更大。但雨點呢?意大利名門、殿堂級國際時裝世家、力排家族眾議的婚姻、億萬拜金媳婦、爭產及詐騙風波,還有反目成仇、買凶情殺……儘管並不是一些太有創意的肥皂劇情節,但荷里活電影所渴求的羶色腥元素,像暴雨一樣淋漓盡致傾盆而瀉,填滿了整整兩小時的電影。…

影評   紅眼   電影   

曼城的連鎖院線,上畫電影的選擇,說多不多,說少也不能說少。跟香港情況一樣,大部份場次都被安排播放像《永恆族》或《捉鬼敢死隊:魅來世界》之類所謂大片,但較冷門的英語製作,至少有一兩間戲院每日有一兩場。甚至有不少外語出品有場設,很多,在香港也無片商問津。   最近,還有好幾齣華語片上畫,例如《長津湖》,例如《怒火》。我看了《怒火》,場次不算多,觀眾也不算多。我看的一場,平日晚上,全場連我在內得四個觀眾,全部是華人。跟我想像中甄子丹的功夫有很多外國人粉絲,似乎有一點差距。   《長津湖》應該吸引到大量愛國人士吧。我沒有勇氣購票入場,但我看網上的購票情況,發現一個奇怪異象:係有人買飛嘅,不過,大部份買單丁位,而場場都是賣出同樣幾個位置。Well…….   真正票房鼎盛的,只有《梅艷芳》。我在星期四買星期六晚的戲票,當時已售出約三分一坐位。到臨開場前再望一望情況,已經全爆。是一個空位也沒有的真正full house。不得不感激英國的戲院商,去到現場,工作人員叫我更新一下手機,才發現細場轉到大場,讓本來坐第一行的觀眾,可以坐後幾行,舒服得多。   一如所料,入場觀眾絕大部份是華人。我刻意偷聽他們的對話,90%廣東話,外藉人士,我只觀察到得一對小情侶。很多長者,是公公婆婆級數,在香港,長者只會買特價戲票看早場然後高談闊論;也有幾個家庭,一家十幾二十口似的進場,有老有中有青有嫩。情況,有點似觀看賀壽片。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觀看雙周一成的賀歲片。   在香港,經常入戲院。已經很多年沒有見過年輕人陪同阿爸阿媽或阿爺阿嫲睇戲這回事。就算在大年初一也沒有。撫心自問,你對上一次帶子女看電影,是哪一齣?都是迪士尼卡通片吧?怎可能是港產片?對上一次跟長輩們看電影,又是哪一齣?應該記不起了。要我數的話,可能已經數到連累我給阿媽臭罵的《賭城風雲》。估也估不到,身在異地,反而重現三十年前在觀塘寶聲戲院觀看《家有囍事》的畫面,就只差戲院門外沒有賣小食的手推車。《梅艷芳》正片未開始,還在看廣告看預告的時候,單單看到現場情況,我已經有種想哭的衝動。   據說,在香港,電影弄哭了無數觀眾,除了梅艷芳令人懷念,舊香港更令人懷念。曼城觀眾的反應有沒有差別?有。散場,我聽到最多的聲音,是男男女女興高采烈地大讚電影拍得好。我不知他們是否已移英一段長時間呢?我新來,看完電影,無辦法興高采烈。尤其,同一日,台灣金馬獎頒獎禮,你很清楚,很多香港故事,以後,也不太可能在香港欣賞得到了。 、  

方俊傑   梅艷芳   電影   

近日的戲院都是人頭湧湧的,除了因為關仍在封的宏觀環境因素,多齣大片輪流上映都是關鍵之一,先有全球英雄片工廠Marvel的「開創性新作」《永恆族》及緊貼國家主旋律的民族大作《長津湖》等等,再有本地薑代表—訴說香港一代歌后傳奇一生的《梅艷芳》;後暫在上映前已經引起廣泛討論,例如擔當女主角的新人是否勝任等等,上映後的討論亦同樣熱烈,焦點包括個別人物的或缺席或美化、連串歷史事件的取捨及處理,以至不同演員有否演活真實人物的神態神緒等等。截至一周之前,電影的本地票房已經衝破2千萬元,不少即日場次更是紅色一片,同時坊間似乎又著實有著不少爭議,到底《梅艷芳》是一怎樣的電影,是否值得花錢入場觀賞呢?   安樂影片聯同一眾本地電影界的精英,花了前後7年時間製作《梅艷芳》一片,由梅艷芳4歲以小歌手姿態登上荔園舞台開始,以兩個多小時述說了梅艷芳40年短暫而精彩的一生:她與其家人、朋友、愛人、工作伙伴,以至歌迷影迷之間的生活,而其中一個對於該作品的嚴厲批評亦正正出於這個方面:有人好奇為什麼梅艷芳的媽媽及哥哥一直缺席,整個家庭關係的敘事中就只有其姐姐梅愛芳?有人不滿梅艷芳積極支持八九民運的一言一行全遭抹去,甚至連其唯一女徒弟何韻詩都從未登場,質疑背後涉及複雜審查,犧牲了創作自由。《梅艷芳》是一套人物傳記電影,相對於紀錄片要盡最大可能去記錄,甚至還原種種人和事的最真實一面,本片一方面以梅艷芳本人作為創作重心,說出一個個關於香港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由於創作素材極多,主創人物(編劇、導演,以至監製等等)擔起了作出判斷及取捨的重要責任,這些美學上的選擇/不選擇完全可以,並且值得被關注及探討:哪些素材必定要保留?哪些人物無奈被放棄?哪些人和事需要補充,以至再造?而非僅僅因為個別題材的有或無,以至多或少,就去斷定作品的好與壞、真或假。   除了題材選取惹起爭議,《梅艷芳》另一個更突出的問題則是刻畫力度不足;人物傳記電影往往至少會為觀眾帶來兩層閱讀,一是當事人的生平回顧,例如梅艷芳如何由荔園舞台的小歌手,一步一步踏上歌后之路,過程經歷了在歌唱比賽中以大熱姿態奪冠等等,這些觀眾本身都已經知道,或是透過報章雜誌,以至互聯網也可輕易掌握的,電影作品就是一次溫故知新;二是當中涉及多少鮮為人知的背後故事,透過創作團隊仔細的資料搜集,以及巧妙的佈局安排,觀眾可以更更廣闊也更深入地走進梅艷芳的一生,立體地、全面地加深認識眼前這個活生生的人物,而非只是閱讀到諸如「香港女兒」及「傳奇歌后」等符號,否則歌迷影迷只需花上數小時去到YouTube及Wikipedia便可,根本毋須走入戲院,可是觀影過後都不難發現,《梅艷芳》在這個層面交出來的表現,只能輕哼一句「 是無力,或有心」,叫人惋惜。  

余拜仁   梅艷芳   電影   

這兩年去不了台灣,但反而特別留意台灣電影。如果說去年是「劉冠廷年」(單是有份參演而又入圍上屆金馬獎的作品便有《消失的情人節》、《同學麥娜絲》、《腿》和《無聲》),那麼今年,應該是「柯震東年」。   而且,是第二次「柯震東年」。第一次是 2011 年,即是「那些年」。那年的柯震東,剛剛二十歲。《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創下票房神話,男主角柯震東一炮而紅,金馬獎新人王的寶座,捨我其誰。   青春無敵四個字,只怕還不足以形容他爆紅的盛況。   但後來的事情,大家都還記得,又或者已經久遠到不太記得。柯震東到中國大陸發展了幾年,結果在北京出了事,當場被捕。醜聞震驚中港台演藝圈,傳媒輿論鋪天蓋地報道一番,柯震東就這樣被全面封殺,敗走台灣消聲匿跡。   底子全花,再沒有人再敢找柯震東拍電影,演藝前途幾近盡毀。但其實眾所周知,柯震東本身有個超級富爸爸,不做演員大明星,做回個普普通通的富二代,人生摔一跤也沒什麼大不了。   但柯震東似乎有點不服輸,他是真的像九把刀筆下那些熱血逞強的男主角,演員生涯跌入谷底,翌年已急不及待重新出發,而第一部電影就是趙德胤的《再見瓦城》。這部電影拍得辛苦,要深入緬甸貧民窟,連觀眾都看得出整個拍攝現場衛生狀況惡劣,與柯震東前幾年玩世不恭,到中國大陸輕輕鬆鬆靠臉賺錢的大時代小愛情電影完全不同。以他曾經恃寵生嬌的身價,不可能會演,《再見瓦城》簡直是煉獄之旅。因為再沒有其他選擇,又或者他就是偏偏要選擇最難行的路,以苦行般的歷練和演出,證明自己終會回來。   所以柯震東回來了。   今年柯震東主演三部電影,《鱷魚》、《月老》、《金錢男孩》,無人質疑他是金馬獎影帝大熱。難聽一點的說法就是成功洗底,苦盡甘來,演藝事業大翻身。但浪子回頭,用了十年才落盡鉛華的柯震東,跟那些年意氣風發的新人王已經判若兩人。以前演戲憑天賦,今日的演技來自經歷與跌宕。   三部作品之中,香港觀眾最先看到的第一部,是柯震東跟李心潔主演的小品愛情電影《鱷魚》。愛情以外,其實《鱷魚》也是關於選擇和取捨。   「你有經驗嗎?」故事裡面,曾經做過黑道、殺人入獄的柯震東經常重複這句對白。   儘管角色是個戇直單純的大男孩,但深信現實中就是因為他有過太多人情冷暖的經驗,跟《再見瓦城》那個走投無路的吸毒犯,或者《打噴嚏》誓不認輸的捱打拳王一樣,把自己放進電影,有些戲是演得特別深,總有一些難以形容的眼神,特別凌厲。   假裝了無牽掛重新上路,卻發現自己一無所有的釋囚,孤獨、自卑,要跟所有人保持距離,嘗試學習做個好人,但是憤怒。   電影確實讓人想到前兩年在金馬獎贏盡掌聲的《陽光普照》。珠玉在前,劇本亦瑕疵不少,但瑕不掩瑜,因為它有一個非常出色的演員。今日的柯震東無懈可擊。   幾年之前那個華語影壇新人王,躊躇滿志春風得意的人中之龍,只一夜間,折斷了角,摔成一條鱷魚 ——…

台灣   紅眼   電影   

「斜陽無限 無奈只一息間燦爛」 梅艷芳 梅姐於 2003 年離世,卻留下無數經典電影、音樂著作。而記錄她傳奇一生的電影《梅艷芳》將於明日( 12 日)上映,由模特兒出身的王丹妮飾演梅姐,身材高佻、外表硬朗的她首次登上大銀幕便擔正主演,角色還是觀眾心目中難以取代的梅姐,她特意向已故的演員廖啟智、音樂監製趙增熹、排舞師麥秋成學師,希望演技、歌聲、舞蹈都可以乎合經典。 「隨雲霞漸散 逝去的光彩不復還」 電影圍繞梅姐一生,逝去的光彩不止一人,她的摯友 #張國榮 由劉俊謙飾演,梅姐曾形容二人「親如兄妹」。由劇照所見,他們合演的電影《胭脂扣》,也有機會在《梅艷芳》中重現。 每個真心的臂彎,伴梅姐走過患難。電影還有古天樂飾演她的恩師兼造型師劉培基,展示他為梅姐造婚紗「嫁給舞台」的經典造型;廖子妤就飾演姐姐梅愛芳,演繹兩人姐妹情深;林家棟飾演的唱片經理蘇先生,講述他把梅姐「一手湊大」的經歷。 戲裏戲外,明星同樣雲集,據說 Manson 張進翹會客串年輕版家駒,陳家樂則會化身鄭少秋。你又會期待這部電影嗎? Photo/ 《梅艷芳》電影

梅艷芳   港產片   電影   

中世紀,賭上尊嚴的男人,單對單的決鬥。雄性動物的血淚情仇。熟悉列尼史葛(Ridley Scott)的影迷,難免都會覺得《最後絕鬥》有些似曾相識。從表面來看,列尼史葛新作不就只是一部沒有羅素高爾(Russell Crowe)的《帝國驕雄》嗎?當大家(包括筆者)滿以為「列尼史葛 + 中世紀」戲碼來來去去就是那些鮮血淋漓的賓虛場面,但今次《最後絕鬥》峰迴路轉,由一宗「羅生門」冤案帶領觀眾兜了個華麗的大圈。男人的決鬥,原來只是電影的「面子」(語帶相關)之戰。葉底藏花,卻藏著一支射穿幾重人性醜惡的冷箭。    《最後絕鬥》確是一部非常標準的「列尼史葛 + 中世紀」電影,但它的主角,不是列尼史葛。而是本身有份撰寫劇本的 Matt Damon 和 Ben Affleck。兩人不只在戲中扮演主要角色,亦是幕後兩大主腦。很有趣的一點,電影的宣傳海報用「奧斯卡得主」形容 Matt Damon 和 Ben Affleck(另一男主角 Adam Driver 則是「奧斯卡提名男星」),由於三人都是主演者,彷彿就像奧斯卡歷屆男主角同場較量。但 Matt Damon 和 Ben Affleck 都沒有贏過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不過「奧斯卡得主」也沒有錯,他們捧走的第一個奧斯卡獎座,是 1997 年憑著《驕陽似我》所贏得的最佳原創劇本,而且是兩人合寫,平分獎座。在《最後絕鬥》故事裡,兩人分別飾演互看對方不順眼的主僕,但現實中兩人卻是識於微時的莫逆之交,而且,他們未必是影圈最出色的演員,但就肯定是最出色的編劇拍擋。可惜《驕陽似我》贏得掌聲過後,兩人雙雙成名,編而優則演,自籌公司,成為著名製片人,反而就很少再操故業,聯名參與編劇。…

影評   紅眼   電影   

作為一個七十年代在香港出世的大叔,一直有種迷思:以為在香港睇戲,不算貴。   曾幾何時,當香港的票價大概五十港幣一張的時候,我在日本、英美購票入戲院,兌成港幣的話,全部過百。後來,物價飛漲,戲院的裝備不斷提升,睇戲慢慢變成高消費娛樂。在黃金時段幫襯鬧市區的中高檔戲院,票價動不動也過百,如果加上IMAX或4DX之類的額外享受,片又特別長的話,票價去到三百或以上,也不出奇。   時移勢易,今次來到曼城,發現在英國看電影,居然比在香港時,更便宜。而且,便宜得多。舉個例子,即將上畫的《永恆族》,片長兩小時四十分鐘,我在曼城戲院揀一場普通版,票價是7.5英鎊,伸算成港幣,約$80,跟香港的票價相若。不過,在疫情時救亡,幾大連鎖戲院商也推出低價任睇月票計劃。例如Cineworld,收費由9.9鎊起,即港幣$105左右。只要你一個月看到兩套戲,已經划算。像我,因工作需要,至少一週一戲的話,簡直超值。   我選擇Odeon院線,因為戲院就在附近,現時月費計劃收費12.99鎊,即約$140。港產片或日韓片,選擇是接近沒有,一般荷里活大片,多數是全球同步開畫,像《沙丘瀚戰》,比在香港遲了一個月上畫,情況不算常見。å   另一優點是開場前會播放大約二十分鐘的廣告片和預告片。沒有興趣的話,你可自行調節入場時間。不能否認,多了一個緩衝時間,在正片播出後遲到入場的觀眾,數量大大減少,被騷擾的情況肯定有改善。在香港,觀眾玩手機、傾偈的問題,無法避免。你以為外國人會比較有公民意識?又居然不是,我入過好幾次場,一樣試過有人玩手機,光猛到極,也有人全場發聲,尤其長者。難以專心不是香港人專利。   其他缺點,包括爆谷售價偏貴,而且多不夠脆,極難吃。如果,像我,英語聆聽能力有限的,沒有中文字幕下觀看英語片,也麻煩。建議可上www.yourlocalcinema.com,看看有甚麼場次,設有英文字幕,會幫到不少手。網上串流平台興起,對戲院的生意影響甚大,任睇月費計劃可能是戲院的未來常態,是對抗勁敵的招數。礙於土地問題,香港戲院的租金高企,好難參考?至少可以參考英國戲院的另一項做法:有指定場次,列明是合家歡親子場,講明多小朋友,必嘈。對很怕打擾到其他人的家長來說,是指引;對很怕被打擾的觀眾來說,簡直是福音。    

方俊傑   英國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