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藝術

幻想有一天,香港破舊小區的不同角落,鋪上一條條彩虹地毯,會是怎樣?位於秘魯的低收入小區Alisos de Amauta就率先示範了彩虹樓梯為當區帶來的巨大變化。 Alisos de Amauta是位於秘魯的低收入社區,樓房主要興建於山泥之間,小區頹廢破爛。秘魯街頭藝術家@xomatok,就與當地居民以傳統毯子「Llicllas」作為靈感,用了兩個月的時間,為13條樓梯,填滿鮮艷生動的顏色和圖案,為小區賦予生命色彩。Xomatok參與此活動,希望決策者能正視所有人都需要藝術與美的事實,放下固有偏見。 這個彩繪創作計劃《Pinta Lima: Bicentennial Edition》,是利馬市文化局邀請,Xomatok與當區居民一起參與,除了提倡藝術及可持續發展,也希望提升治安水平。破窗理論研究指出,如果社區破爛,會比較容易引起罪犯犯案。所以一個經過整修的地區,會減少罪案發生。因此,Xomatok早於 2007年開始參與城市藝術,例如,牆壁、樓梯和廢棄建築物留下足跡。他希望透過豔麗色彩的作品,帶給人們視覺享受,改變人與環境繃緊的關係,幫助低收入社區。

彩虹   秘魯   藝術   

路見不平,除了抜刀相助,原來還可以用「藝術」解決問題。 法國藝術家 Ememem 於數十年前便發現,家鄉里昂有不少小巷、街道日久失修,變得破損又殘舊。於是,他開始用彩色瓷磚修補這些角落,讓破落不堪的地方重新發放色彩,也在此時,他找到自己「能在餘生繼續做的事」—— 一邊發揮藝術細胞,一邊讓道路變得平整。 由里昂開始走到巴黎,Ememem 得到一些建築公司供應創作原材料,讓他的街頭藝術有機會遍布世界不同城市,馬德里、巴塞隆拿、米蘭,都有機會見到他的足跡,甚至連藝術館都邀請他參展! 别人稱 Ememem 為「道路醫生」,他卻自稱「道路上的詩人」,認為自己是「瀝青之子」,生而為修復瀝青的痕跡,用繽紛的瓷磚在街頭寫下獨特的詩句。   Photo/ ememem.flacking

法國   藝術   

將不同形狀的石頭疊起,不少人會視為是一種向神明祈福的方法,而在日本,就是考驗創意、技法、耐性和專注力的藝術禪修。日本一個積木品牌就以此為創作,並在香港舉行展覽。   說的是來自奈良吉野村的積木品牌Tumi-isi。外形像小石頭的Tumi-isi是由百年吉野杉或櫻桃木等製成,每個「小石頭」都由日本工藝師親自設計、打磨、上顏料等,細心處理每項工序。Tumi-isi的設計是參考了日本「石花」,每塊積木都具有不同形態及色彩,可以按照小朋友的創造力而產生變化,猶如在日本河畔創作、嬉戲。而日常更可以用來訓練孩子的手力及眼力。   Tumi-isi登陸香港,聯同本地家品店Objective Lifestyle Shop在上環舉行首個香港獨家展覽,參觀人士也可以即場選購心水平衡木,它們都設計不一,總共有13隻顏色,而大小、形狀各異……可以親自Mix & Match,選出最治癒的配搭。   Objective x Tumi-isi 香港首個獨家展覽 日期 | 2021年10月1日至15日(逢星期一休息) 時間 | 12:00 – 18:00 (預約制) 地址 | 上環西街50街地下預約參觀

層層疊   禪修   藝術   

太空館是遊客打卡專利?才不是!近日旅發局與藝術團體FriendsWithYou為太空館穿上新裝,在牆身掛上了可愛笑臉,令「菠蘿包」頓時化身成可愛卡通人物!可愛指數爆燈,十分打able!   這個藝術項目名為Happy World,由國際藝術家組合「FriendsWithYou」(Samuel Borkson、Arturo Sandoval II)創作。而太空館的新笑臉正正是FriendsWithYou角色當中的笑臉,充滿童真。   FriendsWithYou不止「侵佔」了太空館,連西九藝術區也見其蹤影。兩位藝術家在西九設置12個大型充氣裝置,包括10米高的Little Cloud、巨型Rainbow及全球首度亮相的角色Rainbow Worm與Jelly等。每個角色外貌不同,卻一樣笑面迎人,十分治癒。   Happy World是FriendsWithYou在亞洲最大型的藝術項目,兩位藝術家希望透過藝術品向觀眾傳遞愛、和平及快樂,為香港人帶來更多正能量與希望。今次展覽更加上以AR虛擬方式向港人傳遞快樂,只要到訪油麻地果欄、廟街夜市等香港六個著名景點,再用手機Scan QR Code,就可以與FriendsWithYou的角色互動了。今個周末,不妨用全新角度在香港去個小旅行吧!   【西九文化區FriendsWithYou大型藝術裝置】 開放日期:即日起至10月14日 地點: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18號自由空間外 藝術公園

太空館   展覽   藝術   

身處工作旺季之中,上周周末加班之後,拖著疲憊身軀途經深水埗基隆街與大南街一帶,在這個被譽為「在地文創新區」中路過一間咖啡室,不經意地聽到一段段十分悠揚的鋼琴獨奏,伴隨著一把甚為青澀的女聲,天南地北無所不唱,台下眾人時而細聽歌樂,聚精匯神、時而交頭接耳,互訴衷情,氣氛一流;然而當天尚有其他行程,因此未有進內一探究竟,及後再於網上搜尋,才知道咖啡室當時正在進行一場Cabaret(歌廳演出),當進一步在網絡大神協助下尋找有關Cabaret的種種,就得出了包括「自由創作」、「獨特個性」、「簡單誠懇」、「直接交流」等關鍵字,以及一個名為《撈鬆》(LauZone)的演出。   按圖索驥下,慢慢知道了《撈鬆》原來是一個在中環大館發生的表演藝術節目,由今日開始一直做到星期日,而且背後主創人員個個都份量十足,其中身兼導演、佈景及服裝設計三職於一身的伍宇烈(Yuri)現為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能導能編能跳,素有「鬼才」之稱,兩位聯合創作劉榮豐(Rick)及盧宜均(Anna)都是才華洋溢之輩,唱演俱佳,不論是文字抑或是音樂,都能好好駕馭;至於「撈鬆」本身是廣東人對外省人的稱呼,團隊以此作為創作起點,正是想從鄉下方言出發,在說唱中以一種種似遠還近的語言,敘述著一個個你我他她的故事,嘗試在香港這個巨大文化熔爐之中去尋根、去承傳。   在當下的社會氛圍之中談論自身語言與外來方言,以至聚焦於鄉土及移民等課題,自然是有其重要性及關連性,同時難免有種沉甸甸的感覺,但是Cabaret這種本來植根於酒吧、酒店等地方的表演形式,卻似乎往往是偏向輕鬆,娛樂性都比較重,團隊何以會有這個創作取向?「Cabaret成件事都好well structured(結構嚴謹)、well planned(設計仔細),(觀眾)聽落雖然好casual(輕鬆), 但係係會講到故仔,並且帶動住情緒」,《撈鬆》導演伍宇烈(Yuri)自言Cabaret是一個他相當好奇的表演形式。   就算主題比較嚴肅、正經,Yuri提醒觀眾毋須過份擔心有關觀賞體驗,「啲歌會好好聽、好順耳,聽唔聽得明都無所謂,都會覺得好開心,哈哈哈咁樣,但係笑中總會有淚㗎啦,但觀眾又唔駛擔心嘅,(就算)你無感覺係無所謂嘅,總之氣氛係會好好,至於你被佢裡面嘅嘢打動到就係你自己嘅事,我哋係provide(提供)一個好開心嘅晚上。」   本身在澳洲接受專業戲劇訓練,並有多年參演Cabaret經驗的Rick亦認同,這個表演形式非常獨特,「Cabaret強調嘅其實就係果種intimacy(親密),演出通常係喺好細嘅地方度做,得100人,甚至50至60人咁嘅size(規模)嘅觀眾,演員喺台上要好honest(誠實)去講故事、去呈現你想講嘅嘢,而觀眾真係會感受到你心入面嘅嘢而被你感動」,他補充,Cabaret不僅僅是「唱下歌、講下故事」,當中還有大量的技巧及訓練,觀眾都可以細心留意,「每一首歌有咩objective(目標)去deliver(傳達)?每一句(歌詞)要有咩action(舉動)?每一句(歌詞)要做晒分析,先present(呈現)到成首歌出嚟,每一句咁樣執,對演員係好好嘅challenge(挑戰)。」

余拜仁   藝術   表演   

明天便是中秋節,最適合舉頭望明月,低頭看手機 —— 就好似 #尖沙咀 鐘樓 6 隻巨型兔仔一樣,在這迎月夜,全部坐在海旁專心地當低頭族。這幾隻巨型兔仔花燈專為中秋節而設,展出至 10 月 3 日,藝術家郭達麟 Dylan 以類似水泡的半透明塑膠物料製作,晚上便會散發出淡淡光芒。他希望藉作品讓大家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手機、網絡如此發達的時代,大家的距離似近又遠。 Dylan 對城市及人本設計很有興趣,喜歡在城市角落找尋藝術與設計的創作空間。 除了巨型兔仔,他曾在日本廢棄車站鵜飼駅展出過巨型猴子,也是奧能登國際藝術祭 — 海角車站駐駅及展覽計劃作品之一。三隻猴子同樣是低頭族,坐在月台耐人尋味地低下頭專心看著掌上平板電腦,不知是等待列車還是訊息。Dylan 以《😂》名命作品,希望在疫情下為當地帶來正能量。   Photo/ IG @apo.stationbythesea  @dd.kurashi @travel_soso   

中秋節   藝術   

文化藝術素來重視薪火相傳,前人的努力累積往往成就了後人的豐收碩果,言傳身教等第一手接觸固然重要,同時,如何讓更多行內同業,以及行外觀眾認識一位一位對香港文藝發展有著舉足輕重位置的大師級人馬,也是非常值得重視的課題。日前剛巧到了香港文化中心觀賞演出,經過大堂時就看到一個十分有意思的展覽—「戲夢逍遙—毛俊輝從藝五十年」展覽(導演/表演作品選),將毛俊輝教授過去半世紀的藝術旅途,一口氣立體地、全面地呈現出來,涵蓋包括導演、演出、教育、研究等不同範疇,相當豐富。   行內人尊稱為毛Sir的毛俊輝教授1971年在美國完成戲劇碩士學位,隨即投身當地職業劇團,未夠三十歲便已擔任劇團藝術總監,並於百老匯原創音樂劇演出;毛Sir其後決定回港並一直紮根這地,包括出任香港旗艦藝團香港話劇團(話劇團)公司化後的第一任藝術總監,一方面帶領藝團創作出一齣一齣經典製作,例如策劃並執導結合話劇團、香港中樂團及香港舞蹈團三大旗艦藝團之力的大型原創音樂劇《酸酸甜甜香港地》,有份寫下本地演藝發展歷史全新一頁,另一方面他個人更曾先後五奪香港舞台劇獎的最佳導演獎,以及獲得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的藝術家年獎(舞台導演),成績斐然。   除了創作上、製作上的卓越成就,毛Sir亦一直心繫藝術教育工作,早於1985年香港演藝學院(演藝學院)成立之初,他便應邀返港出任戲劇學院首任表演系主任,將他在世界各地的見聞知識帶回香港體系;時至2014年,毛Sir又重返演藝學院擔任戲曲學院創院院長,為學院的長遠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時隔三十年再為香港演藝人才培育工作貢獻自己。   「戲夢逍遙—毛俊輝從藝五十年」一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追夢年代」、「尋根之旅」、「香港製造」,以及「海闊天空」,顧名思義,相關佈局涵蓋了毛Sir藝術旅程的不同階段,古今中外,兼而有之,更加有趣的是,展覽以毛Sir作為策展的焦點及起點,觀眾看到的卻不僅僅是他的個人成長,同時承載著包括話劇團及演藝學院等藝術重鎮的機構歷史,以至折射出本地戲劇及戲曲發展的過去、現在及將來,真真正正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因此不論是毛Sir的粉絲、話劇團的戲迷、關心本地藝術發展的有心人,以至一般普羅大眾,都值得花時間去到文化中心走走看看,展期至下周五就結束,機會難逢。  

余拜仁   毛俊輝   藝術   

用織物包裹世界著名地標也是一種藝術嗎?無錯!已故保加利亞地景藝術家Christo,生前就想到以銀藍色布料包裹法國巴黎凱旋門,整個構思歷時60年,在他去年5月離世前(享年84歲),他只是用了18個月去仔細繪畫出執行這個項目的每項細節,相比起他其他作品往往要用上20多年,是大幅減少。Christo與她太太的心願,最終由他的家人聯同法國政府及龐比度博物館完成,為凱旋門穿上新衣,向Christo致敬。   Christo與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太太 Jeanne-Claude同樣是藝術家,多年來為世界各地不少地標「穿衣服」而聞名,包括德國國會大樓 (Reichstag)和巴黎新橋 (Pont-Neuf)。他們早於1961年已想到要「包起」凱旋門,用的是2.5萬平方尺、銀藍色可回收聚丙烯織物以及長達7千公尺的紅繩。二人希望讓凱旋門成為一座有生命的建築,令人會想靠近觸摸。因此,這項裝置藝術開放之時,觀眾可以觸摸到織物。更可以前往凱旋門頂部平臺,超近距離欣賞這些全人工車縫布匹。   整項計畫需要1400萬歐元經費,Jeanne-Claude基金不接受公眾捐款,而是透過出售Christo的圖畫、比例模型和其他作品籌款,完成二人遺作。「包裹凱旋門」預計9月18日至10月3日對外開放。雖然我們未能出外地旅行,但他日再到凱旋門之時,或者會有另一番感受。

凱旋門   巴黎   藝術   

視覺文化博物館 M+ 將於11月12日開幕,由大樓設計至展品都充滿藝術感,是亞洲首間國際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 將會以九龍皇帝曾灶財的墨寶等6場大型開幕展覽打響頭炮!   6場大型開幕展覽,涵蓋設計、裝置、電影、建築等多項內容。當中包括由27位年代藝術家創作關於傳統與革新的 「博物館之夢」,亦有英國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與300名廣東村民合作,創作了近20萬個泥人的大型裝置「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等展覽。   M+大樓不止地大,藏品亦十分豐富。總面績達65,000平方米,設33個展廳、3間戲院及其他空間……截至今年6月,館方收藏了近8,000件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品。不止這樣,館方會在開幕後首三個週末舉辦講座、導賞等文化活動,希望「藉着參與全球的交流對話,並發揮其影響力,向世界訴說我們所在地的故事。」   重點是,香港人一年免費入場。M+宣布由開幕日起一年內,持有效香港身份證的居民可免費入場。(成年人正價:$120)疫情期間,很久沒有去過博物館了吧?Mark定日子,跟朋友一同去感受藝術氣息吧!   【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開幕】 日期:11月12日 開放時間:6pm – 11pm 地址: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38號

博物館   藝術   視覺文化   

一般貓奴,日日玩貓不想上班,整個 IG 都是主子不出為奇。但俄羅斯有位非一般貓奴,IG 上的貓貓照卻是非同凡響。藝術家 Svetlana Petrova 把家中肥美的橘貓 Zarathustra(用查拉圖斯特拉命名,一聽便知不簡單!)畫進各款名畫,讓《蒙羅麗莎》、《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都變成抱着貓貓的美女。《創造亞當》、《維納斯的誕生》還讓貓貓取代主角,化成《創造亞喵》和《維納喵的誕生》! 讓貓貓穿越名畫之餘,Petrova 也保留了原作風格,梵高的《星夜》、《向日葵》,挪威名畫《吶喊》,連日本的浮世繪《神奈川沖浪裏》和中國的《五牛圖》都見他家主子的身影。他會運用數碼技術,把貓貓完美合成其中,打印後再用顏料加工,便完成這些栩栩如生的畫作,也為名畫增添一點幽默感。 可愛的貓、有趣的作品可以治癒讀者,也可安慰創作者。貓貓 Zarathustra 原來是 Petrova 已故母親留下的貓,在他未走出母親離世的傷痛、不能創作的情況下,Zarathustra 一直陪伴他,令他重新振作起來。後來,一人一貓朝夕相對,Petrova 便發現牠表情和動作古靈精怪,才決定讓牠穿越名畫之中,Fat Cat Art 就此誕生。   Photo/ Fat Cat Art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