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藝術
【不是小薯】 薯仔都可以成藝術雕塑?! 地中海國家受香港大佛啟發宣傳特產
不要說起薯仔就聯想起 small potato,薯仔都可以有一番作為!地中海國家塞浦路斯(Cyprus)有一條村莊,以紅土盛產優質蔬菜聞名,其中薯仔就最受歡迎。近日當地有新地標落成,是一個 4 米高的薯仔雕塑「The Big Potato」。當地大使 Euripides L Evriviades 指,「其他地方有讓人識別的地標,現在我們也有了。」還表示,薯仔地標的靈感來自巴黎鐵塔、美國自由神象,和香港的天壇大佛。 一座 4 米高薯仔突然出現在村口,有人嘲笑它莫名其妙、不夠美觀,不過負責人 George Tasou 就認為,這些嘲笑就是最好的宣傳,並相信,這些人最終都來找薯仔打卡。未來亦會繼續讓薯仔雕塑進化,有機會描繪更多細節、在旁邊空地會增設座位、小食攤位等,希望為遊客提供充滿地方特色的薯仔菜色。
【躺平藝術】 KAWS環遊世界去到新加坡 首次到訪真的很興奮 盼「將藝術體驗帶到不同地區」
當我們在疫情下無法四出旅行,KAWS 或成最大贏家。自 2018 年起到訪過首爾、台北、香港、英國等地的《KAWS:HOLIDAY》世界巡迴展覽,即將到訪第 7 站 —— 新加坡 Marina Bay 濱海灣。42 米長的 Companions 雕塑將擁抱着小 Companions 躺臥在草地上,由 11 月 13 日展出至 11 月 21 日,也是濱海灣於明年 3 月重新發展前的最後一個展覽。 、 今次不單是《KAWS:HOLIDAY》首次到訪新加坡,連藝術家本人也是第一次踏足此地。KAWS 認為,「今時今日,國際旅遊充滿挑戰,希望將藝術體驗帶到不同地區」,也對可以去到新加坡感到興奮。而未能親眼欣賞雕塑的我們,也可以在網上購買官方紀念品,有 10.5…
【從來都不是配角】 插畫也可以是主角? 300名藝術家匯集插畫及文創展
藝術可以有不同形式及載體:漫畫、油畫、藝術裝置、多媒體設計,甚至是NFT…… 不過插畫的地位則有點不同-既非「主」角,又非新與藝術,難以獲人青睞。到底插畫也可以化身為主角嗎? 「香港插畫及文創展」把經常被視作是書本「配角」的插畫帶到觀眾眼前,展出近300名香港及國際藝術家的創作,當中包括不同類型及風格的插畫:電繪、城市速繪、手工藝、動漫畫、平面及產品設計等……超過100個本地品牌攤位及藝術品等待由大家發掘!同場加映「韓國文化區」,展出韓國插畫家和工藝匠人的藝術品,讓你身在香港也可以親自目睹韓國工藝。不想錯過這些工藝品,記得mark低以下資料了! 【香港插畫及文創展 2021】 日期:11月27至28日(六及日) 時間:12:00 – 20:00 地點: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 Rotunda 3 費用:成人 $50 / 學生 $20
【余拜仁】:Art Tech是Art還是Tech?
早一至兩周的一個平常傍晚,在中環荷李活道看過畫展、吃過晚飯,路經皇后大道中泛海大廈的十字路口,偶爾發現了長長的人龍,而這種人山人海的感覺,自從位於該處的英國時裝品牌Topshop旗艦店結業之後,久久都未再見,好奇心驅使下四處探頭張望,終於發現一個名為藝術科技體驗展(Digital Art Fair Asia, DAFA)原來正在此處舉行,由於現場門票已經售罄,當時未能即場Walk in,只好退而求其次立即登上官網選購其他場次門票;購票期間瀏覽更多相關資訊,原來該展號稱為「亞洲首個藝術科技(Art Tech)體驗展」,場內會有包括擴充實境(AR)及虛擬實境(VR)等等應用,甚至就連最近非常火熱的「NFT(非同質化代幣)加密藝術」都有,既感到萬分期待,又覺得眼花撩亂。 自從疫情肆虐,數碼化在社會各個層面都高速演變進化,其中在文化藝術方面,文藝場地大幅關閉,大小創作及製作團隊都積極研究如何透過科技應用突破相關限制,甚至就連特區政府施政報告2020都有相關段落:「科技應用擴闊了藝術的創作空間,為藝術和創意產業帶來新機遇。憑藉香港藝術家勇於嘗試、大膽創新的精神,我相信只要政府積極推動和支持,藝術科技(Art Tech)在香港大有可為。」未知是否受到長官意志的帶動,相對於其他種種文化政策,Art Tech相關措施的落實及執行似乎的確比較迅速見效,其中預計於2023年啟用的東九文化中心將會配置最先進的創新科技設備,部份特定設施更會用作試驗場地,並已定位為培育香港本地Art Tech發展的重要基地。 專門主理文化政策的政策局尚未成立之前,民政事務局仍然是本地文化藝術發展的主要官方推手,現任局長徐英偉儘管並不具備任何文化藝術資歷,看來亦不會是創新科技範疇的專家人才,但是他對Art Tech的定性倒是有一點值得肯定:「並非單純把藝術表演上傳到互聯網直播,而是通過科技將藝術表演提升到另一個層次」,當中重點明顯就是提升層次,但又可以如何做到?隨便數數也要極多方面配合,首先是科技水平能夠支撐相關藝術發展,其次是藝術家及創作人也要想用、識用,以至會用相關科技,同時我們必須要問:到底運用了科技是否又一定能夠提升到藝術的層次呢? 回到DAFA現場,場內作品大都搶眼奪目,倒如配合AR應用,駿馬圖不但會有躍然紙上的感覺,甚至真的從此跳出本身畫框,自然吸引了大批參觀者駐足拍照並且即時上載,然而除了瘋狂打卡並於社交媒體CLS(Comment, Like, Share),多少人又會如同昔日前往傳統美術展、博物館般細心欣賞馬兒本身,看看創作人用了什麼技法、用料作畫呢?科技除了令人眩目,又有否拓闊了我們的眼界呢?個個都話應用科技,又是否個個都適合/需要應用科技呢?一系列的問題仍然有待解答,否則Art Tech都只會淪為另一個用完就棄的口號,甚至笑話。
【佔領華爾街2.0】 大猩猩怒視紐約華爾街銅牛 發起人:美國資本主義下,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同一種米養百樣人,為甚麼有些人的月薪就等於我年薪?最能代表資本市場的 #紐約 華爾街最近出現了一座 7 呎高的猩猩雕像,以 Harambe 為名,在地標 Charging Bull 銅牛對面席地而坐,10,000 條香蕉散落在一地,據說其後將捐贈至當地食物銀行。 雕像是關注社會大眾福利和需要的社交網絡平台 Sapien.Network 與藝術家 Kristen Visbal 的作品。網站創辦人之一 Robert Giometti 指出,「在美國資本主義下,貧者越貧,富者越富」,銅牛代表着富人,而 Harambe 就是社會營營役役的數百萬人。上位者輕易而得的財富,就如銅牛身側的香蕉,是普通人一生的追求。 Harambe 原來「真有其猩」, 牠本來生活於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動物園,無奈於 2016 年, 一名 3 歲小朋友掉進其展區,在救援期間,管理員開槍射死…
【「剛剛好」的藝術】 當對的時間遇上對的衣服 攝影師、冷衫藝術家聯手造出「隱形斗篷」
如果我有隱身的超能力,是否可以更隨心所欲?雖然超自然力量不可強求,但也可以憑實力實現。英國一位「冷衫藝術家」Nina Dodd 與攝影師 Joseph Ford 合作,讓模特兒穿上冷衫,「隱藏」在背景之中,在顏色、角度的完美配合之下,便融入到電梯、牆壁、運動場等場合之中,一瞬間就似哈利波特的「隱形斗篷」發揮了作用。 織冷衫織到讓人隱形,Dodd 認為,「這是一個充滿創意的藝術世界,我對編織有着各種古怪的想法,作為一個喜歡編織的人,我會把羊毛推向極致。」而攝影師 Ford 就一向熱衷於「以意想不到的方法說故事,並確保所有人都會在過程中感到愉快。」兩位藝術家的想法天馬行空,當 Dodd 遇上 Ford,就似她的冷衫找到合適的背景,一切都是「剛剛好」的藝術。 Photo/ @ninadoddknits @josephfordphotography
【余拜仁】:勿演三少:岩巉藝術的美麗
在上月初一個秋風剛起的傍晚,約了數名友人到上環聚舊聊天,到了好受歡迎的生活百貨店#HAPi閒逛,順道吃過一頓色香味俱全的Fusion晚餐,飲飽食醉之際沿著普仁街散步消滯,眼前忽然出現一幢橙紅色建築,配上一道深啡色木門,甚為搶眼,門外正有三數個人聚集聊天,狀為興奮;好奇之下走到門外探頭看看,原來當晚會有一個劇場作品在內上演,其時的氣氛喚起了以前到外地參與諸如愛丁堡國際藝穗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等「邊緣」藝術活動的回憶:非傳統的表演場地、小規模的觀眾人數、非常親密的氛圍,以至通常都極富實驗性的作品⋯⋯想不到這夜在香港上環都能遇上這種人與事,實在十分有趣好奇,實在很想參與支持。 當晚演出名為《憤鬥藝術》,圍繞三名主人翁的一個核心問題:「點樣可以將藝術發大嚟搞?」,想來想去卻總是苦無答案,當中出現很多他們本身對「何謂藝術?」的討論及反思,也涉及不少外界他人關於藝術的定義及概念;縱然主題嚴肅,但是創作團隊的探討及呈現均採取了輕鬆、幽默的手法,既有牽涉到戲劇訓練、略為內行的In-Joke(圍內笑話),也有針對「藝術為何物?」、比較尖銳的反諷提問,配合三位表演者到位的個人表演,以及彼此之間的高度純熟的默契,絕對稱得上莊諧並重;當時現場所見,全晚笑聲不斷,觀眾反應熱烈,加上團隊放棄定額門票制度,改行自由定價策略,讓觀眾完場之後視乎自身體會付費,觀乎收款盒子的豐盈,相信大家對《憤鬥藝術》的評價也是相當正面。 《憤鬥藝術》由「勿演三少」創作及製作,他們是五位在2019及2020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的學生,分別是陳鎮東、黎逸正、劉煒燿、張綽希及佘樂妍,涵蓋戲劇表演及舞台製作等不同範疇;根據宣傳文案,團隊將《憤鬥藝術》稱為實驗劇場,他們期望在創作過程中找到有關藝術的更多可能性,這趟尋覓之旅的起點則是由眾人畢業之後準備入行而開始,「係有難度,發現自己同行業一貫嘅美學係有種唔同……市面上嘅美學,好多時都好似會有正確答案,你做到某條Equation(方程式)就係好睇,我哋唔係無試過去Fulfil(實現)呢條Equation,但係我哋好努力嘅時候,人哋都會話我哋係錯嘅,呢樣嘢就係岩巉,同時我哋又覺得做藝術無理想由得一條Equation。」 在今次的創作及製作歷程中,眾人如願以償嘗過不同的實驗及追求,既找出自己的長處,又看到自身的不足,「以我哋嘅程度,好大幅度嘅即興係困難嘅,或者話未必容許到,畢竟我哋對觀眾係要有尊重及交代,需要確保佢哋嚟到嘅觀賞係值得嘅」,總結今次經驗,他們希望更加具體地確定其創作及製作路向,祝願勿演三少能夠在穩定發展及持續變化中取得平衡,邁步向前。
【可愛的缺陷】 黏土小人類出沒注意! 藝術家手工製作 寓「與缺點和平相處」
「請與自己的小缺點和平相處。」(黏土人,2021)。這些來自藝術家 Aman Khanna 之手的「黏土人」,個個有着微妙表情,在圓滑的形態中,專注看書、唱歌、喝下午茶、開 party,或者靜靜地坐下,擁抱自己,享受 me time。Khanna 堅持人手製造每個黏土人,完美或不完美也好,都是獨一無二的,同時又提醒大家,人生的少少瑕疵其實微不足道,自己的小缺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be like Claymen,take it easy! Khanna 來自印度,曾經在倫敦讀書和生活,現於新德里經營工作室。他把日常的觀察融入創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黏土人。在平靜、可愛的外觀背後,他們除了在你身旁靜靜的陪伴,也 是雕塑擺設、花樽、蠟燭、香薰座…… 不同款式有不同用處,為生活帶來一點趣味。 Photo/ CLAYMEN
【現實如夢】 走進本土建築師創造的想像之旅 K11 MUSEA帶你打開6道藝術之門
有時夢醒不及夢境中美好,但你有沒有想過,現實也能享受於雲朵間飄浮的輕快感?來到 NC Design & Architecture(NCDA)創辦人及獲獎建築師 Nelson chow 在 K11 MUSEA 設計的《夢境》「太空船」,帶你逃離人類荒謬,藉住朦朧的霧氣,探索如穿梭機升上半空的超現實感覺。 回到地面,又可以再走訪其他 MUSE ROOM,打開靈感之門。國際知名設計師 Joyce Wang 聯乘 Cookie DPT,利用常見於從前香港唐樓、公園的水磨石,建造了一個復古八角雪糕亭《維港雪糕亭》,讓你穿越回到過去,一邊品嚐港式口味雪糕曲奇三文治,一邊重溫本土情懷。 除了 Nelson 和 Joyce,還有 4 位設計師特意創建的獨一無二的世界:紐約藝術家 Jon Burgerman 的七彩糖果屋自拍亭、日本藝術家空山基(Hajime Sorayama)全球首次展出的 NFT…
【現實更可怕】 少女人頭飄浮西班牙河道 以恐懼作警告 籲關注可持續發展
西班牙畢爾包(Bilbao)最近有一個巨型少女人頭在內維翁河(Nervion)中浮浮沉沉,她雙目無神,只是目無表情地望上天空,隨河水漂浮。並非提早過萬聖節,這個「少女」其實是墨西哥藝術家 Ruben Orozco Loz 為當地慈善機構創作的玻璃纖維雕塑,重 120 公斤,以西班牙巴斯克語「明天 Bihar」命名,呼籲大眾關注可持續發展議題。 他指出,「我們的行為決定着自己命運的浮沉」—— 人類的未來就似河中少女,如果繼續採用破壞生態的發展模式,人類就會被淹沒,但若然我們能減少不利於氣候變化的活動,就可以浮起,得到生機。藉住詭異的人頭雕塑帶來的恐懼,我們能記住這警告嗎? Photo/ Ruben Orozco L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