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草間彌生

除咗「說好香港故事」之外,「重返國際舞台」最近都榮登特區政府「大外宣」策略嘅關鍵旋律首位,同時有啲有識之士就一嘢道破「沒有離開,哪有重返?」想講嘅係就算喺近乎嚴於全球嘅鎖國式防疫政策之下,香港喺部分領域仍然活於國際舞台,從未間斷,就以文化藝術界為例,西九文化區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花咗超過3年時間籌備嘅「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就係呢位藝術大師喺出生地日本以外亞洲地區規模最大嘅回顧展,展出超過200件涵蓋繪畫、素描、雕塑、裝置,以及檔案資料嘅展品,除咗草間唔同人生階段嘅作品,佢本尊仲特別為今次香港展覽帶嚟三組全新創作,令到城內城外唔少人都雀躍期待。 現年93歲嘅草間係當代藝術史上影響甚為深遠嘅亞洲創作人,就算唔係文化藝術愛好者,佢有兩項簽名式嘅創作元素,大家都好可能喺唔同地方見過—南瓜同波點;喺全球普及嘅搶眼視覺背後,草間嘅人生同創作歷程都極為豐富:早喺1960年代,當時佢以亞洲女性創作人身分走到去被譽為前衛藝術殿堂嘅紐約,落得惡名然後重返日本,但都同樣不獲重視,同時仲要一直同自身嘅精神疾患搏鬥,一步一腳印咁發展出別樹一幟嘅藝術語言,最終成為藝壇巨人。 草間係一位非常多產嘅創作人,基於佢嘅地位同知名度,世界各地好多藝術機構都先後做過佢嘅展覽,例如喺2019年,上海都「搶先」一步做咗,因此單以展品嚟講,觀眾可能已經見過其中唔少,但係值得一提嘅係,觀眾去睇展覽,「有咩睇」係一回事,策展人點樣呈現啲作品,「點樣睇」又係另一回事。 M+今次嘅「草間彌生:一九四五至今」回顧展,相比起其他純粹以線性敘事為主嘅展覽,策展團隊喺草間人生長河之上再抽取咗幾個圍繞住佢一生人嘅重大命題定為展區,包括「死亡」同「生命的力量」等等,提供多咗一種時間順序以外嘅切入方法;同時,唔同主題之間嘅關係亦唔係單一地一路「進化」,引用M+總策展人鄭道鍊嘅話語,草間喺創作路途經歷住種種嘅轉變,階段前後會有唔同程度嘅沉澱、再檢視,然後更新,係喺來來回回中繼續前行。 展覽聽日正式開幕,不論係純粹想著晒成身波點入場打卡、抑或係好好奇呢位藝壇巨人嘅傳奇一生,以至係銳意了解更多策展人點樣用作品去「說好藝術家故事」,觀眾都請早啲買飛入場,預番足夠時間品嘗細味。

M+   OASIS   余拜仁   ...

「若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早就自殺了。」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曾這麼說。即便如此,93歲高齡的她,仍創作不斷,最新的3件作品就包括《南瓜》、《神經的死亡》和鏡房,《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教人不得不佩服。連同其餘超過200件作品,包括繪畫、素描、雕塑、裝置及檔案資料等各種媒材,登陸M+《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是草間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最大型回顧展,紀錄了她由初出道1945年二戰尾聲的創作,直至疫情期間臥病在床創作的《我每天為愛祈禱》系列。此外,為了讓觀眾能更好的理解草間彌生的創作進程和想法轉變,展覽按主題劃分了六大展區「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和「生命的力量」,一起走進消滅自我的波點世界吧! 《南瓜》(2022) 在草間彌生小時候,二戰的戰火尚未平息,家園附近有種植南瓜,南瓜便成為當時她非常重要的生命泉源。同時,她創作的南瓜有不同形態,像大堂展出的《南瓜》(2022)裝置,有高瘦站立的,也有庸懶半攤在地上,代表着每個人的不同靈魂,不造作、平庸,同時卻有着無限的生命力。另外,同受戰爭影響而創作的畫作為1945年創作的《玉米的枯葉》和1950年創作的《殘骸的積累(人格解體帷幕的囚徒)》。 《神經的死亡》(2022) 這個裝置藝術,是M+委約草間彌生特別創作的,與1976年創作的《神經的死亡》非常不一樣,草間擺脫了陰沉的黑色圓點,改為使用更繽紛的色彩,並增添「無限的網」特色,像徵死亡是重生的必經階段,表達了草間彌生現在對於生命的熱愛,亦可見藝術創作改變了她對生命看法的轉變。除了裝置作品,草間還特別以同一題目創作了詩,觀眾不妨同時欣賞作品,幫助進入情境之內。 《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 這個沉浸式體驗空間,由草間彌生不同大小的招牌波點組成,加上布滿環境四周的鏡面,讓空間無限延伸,感覺就如消融了自我進入到宇宙之中。展覽把草間彌生77年的創作劃分成--「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和「生命的力量」。雖然有六大主題,但每個主題之間卻是環環相扣,觀眾可以「波點」、「網紋」和「植物」為切入點,來了解草間彌生的宇宙。 在眾在作品中,波點和網紋有着重要的相互關係,像1960年創作的《太平洋》,記載了草間彌生於1957年離日赴美在飛機看出窗外的情景、《夕照大海(面對逼近的死亡)》等作品,觀眾可透過網紋的擴散和緊密鬆散來參透波點和網的實則虛之、生與死之間的關係。 《輪迴》(2011年)創作於日本大地震之年,作品以螢光粉紅作底色,加上螢光綠和藍色點勾圈圈,雖然藝術家沒有明說,但根據畫中元素,綠、藍色應是代表着海浪和核幅射洩漏的污染物。 《自我消融》(1966年至1974年)是草間彌生在美國創作的裝置藝術,亦是她少數從美國帶回日本的創作之一,作品色彩斑爛,所有人物與物品均布滿標誌性的圓點。然而,對於草間來說,波點所代表的正是自我消融的概念,亦是她非常重要的藝術哲學。在物品或人們完全被波點覆蓋後,便是正式的消融於宇宙之中,她認為把自我毀滅就可以到達平等狀態,令人與人、自然和宇宙成為連繫。 而《流星》(1992年)由多個排列成像網一樣的銀色盒子組成,整齊排列的盒子中有錯亂糾纏的樹枝,此作品代表了藝術家開始從生物形態中探究無限的概念。 與「無限」有着重要相互關係的「積累」,代表着當時日本社會和經濟狀況,人們對物慾的追求,從《旅行人生》、《積累No.14a》等布滿增充物的作物中,是草間彌生想透過作品說明當時人們喜愛大量生產物品,有趣的是當年剛流行的意粉也用於作創作媒介,以批判的態度思考消費文化和資本主義。 草間彌生的藝術核心和哲學一直沒有改變,只是透過社會的發展和一直深化自己的思想,再透過不同媒介和語言表達其想法。「若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早就自殺了。」草間彌生曾這麼說,而藝術的而且確改變了她對生命的看法,亦令她對生命的追求變得熱情,從2009年至2021年《我永遠的靈魂》系列及2022年《我每天為愛祈禱》系列可見,她把愛、和平和共同體的訊息注入畫中,希望藝術除了能治療她自己,亦能治癒全人類。 最後,展覽其中一個有趣的看點是草間彌生的《自畫像》,觀眾可以從她不同時期的《自畫像》了解其藝術哲思的發展,還有其對於消融、無限想法的延伸,想了解藝術家的思想發展,不妨嘗試在自畫像中找出彩蛋!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日期:2022年11月12日至2023年5月14日 地點:M+博物館西展廳、地下大堂、B1及B2層 門票:標準門票240元;特惠門票150元 詳情:http://bitly.ws/wshK   攝影:Andrew

M+   展覽   波點女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