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英國
【方俊傑】:在Bury Market找荃灣AK
在香港,買餸,我多數去街市,少去超市。不是為了一睹甚麼荃灣AK之類的風采。只是,貨物好像比較便宜,比較新鮮,而且,處處都有,方便。 來到英國,是另一回事。99%日子也是去超市買餸。可能我天性犯賤,在香港買慣一百元港幣得幾塊的豬肉,無幾百元港幣不用考慮的牛腩,在這裡的超市,見到十鎊可以買到夠一家四口食三餐的五花腩,見到十鎊左右已經買到一塊斧頭扒, 總覺得已經夠超值。推住手推車,一口氣掃齊其他乾貨,連手推車帶貨推去免費泊在門前大停車場的錢七,連環保袋也不用,又有型。便懶得尋找其他選擇。 不過,人類是很快會對一件事情沉悶的生物。吃來吃去同一款魚,煮來煮去也是薯仔紅蘿蔔,自然想轉一轉新鮮刺激。距離我家附近十分鐘車程,有個街市,趁周六,決定去一轉,主要目的是買在這裡不容易買到的白蘿蔔。 點解要趁周六才隆重又華麗地拜訪?因為,個街市真係逢周三、周五、周六才全開,周日甚至不營業,跟你想像中的全年無休港式街市,是完全兩回事。街市叫Bury Market,是旅遊書上的著名景點。換句話說,如果我是遊客,不是街坊,我可能會拿碌自拍神棍出來,見到菜拍拍,見到洋蔥又拍拍,甚至似去了巴塞隆拿的街市,坐定定叫杯紅酒,食碟西班牙火腿,出幾個IG Story。無奈,曼城實在不似巴塞隆拿,Bury Market,基本上,只是旺角加深水埗的混合體,像你去了朗豪坊後面的旺角街市,然後去了一轉鴨寮街。 不是Bury Market的錯,是旅遊業曾經太興盛,旅遊指南太泛濫的問題。Bury Market本身真係一個街市嘛,有幾間咖啡店提供熱食,有些類似女人街攤檔的小店,賣賣手機配件廉價服裝,才是貨真價實的生活。 跟一般超市相比,Bury Market肯定有輸蝕之處。至少,泊車要付費,而且,一有段距離,大掃貨的話,比較困難。不過,價錢真係再平一截。舉個實例,在Tesco用兩鎊買到的提子,在Bury Market,大概可以買到雙倍份量。而且,如華盛頓紅蘋果,白蘿蔔,東風螺之類,在一般超市較難找到的食材,在Bury Market也有。你可能笑我大驚小怪,但當我發現不用去中超以高價購買在香港食開用開的情意結,心情竟然會像鐵路迷羅先生般興奮。 何況,不知是否工時有限,比較適合兼職員工,兼職員工自然多學生,學生又自然多年輕人。以目測計,Bury Market有好多好多年輕店員,男的似雷神,女的似Anya Taylor-Joy。誇張少少形容的話。妒忌香港太太們可以找荃灣AK合照嗎?這裡也有街市男神女神。無戴口罩添呀。
【方俊傑】:後花園櫻花樹下
在香港的時候,經常發夢。不是發夢見到真普選之類,或者真正的新聞自由,只是發夢見到自己擁有一間豪宅,有私人泳池那一類,可以拿來拍攝《溏心風暴》。 跟朋友說起dream house,說可以用來開poolside party,跟成班美女浸住水開香檳。朋友多數淋冷水:「諗都唔好諗啦,你知唔知打理一個泳池,幾麻煩幾嘥錢呀?到你一年先出去個泳池兩三日,你就會後悔,覺得無個泳池好過。現實少少,喜歡游水,揀一個會所夠靚的私人屋苑啦。」 來到英國,我不是說自己買了一個附有私人泳池的獨立屋,我只是租了一個附有後花園的平房。已經感受到朋友的肺腑之言,真有道理。剛入住時,地產經紀介紹:「不要介意,個後花園比較大,廁所、廚房,比較細。」我還笑笑:「點會介意呀?用了幾十年廁所、廚房,人生都未試過擁有一個後花園。」業主很好,聘請了專人過來除草。那時八月,天氣比較暖,日光比較多,偶爾走出去踩在草地上喝喝啤酒,也實在心情舒暢。還可以用來晾衫。 一踏入冬天,日短夜長,多雨,凍,基本上已經沒有人行出去。草不斷增高,我買了一部剷草機,一直沒有動力打開。情況,大概是冬天的泳池,沒有人介意浮滿落葉。那時,開始四出物色物業,不少香港移民也建議:買了樓之後,在後花園鋪磚吧,方便。後花園夠細,好像才變成賣點。 轉眼,又春天。租樓期差不多完結,是有想過不如由得野草亂生,算了。大不了捱幾個月,有很多蟲很多蟻,沒有蛇沒有鼠,我可以的。還跟太太狡辯:「你跟個女都驚小動物,住在郊區,無可能不見小動物,總要讓你們適應和接受呀!」幾乎家變。好在,有一天,想法突變。 我是香港人嘛,香港人最喜歡甚麼?賞櫻。為了賞櫻,曾經年年去日本也在所不惜。我個後花園,居然冒出了一樹櫻花。好矮的,沒有甚麼特別,特別在屬於私人。應該是上手租客種植,碰上花期。說實用,一棵櫻花樹,可能真的及不上一個大一點的廚房,或者,多一個廁所。不過,突然之間,又好慶幸有一個後花園。移居外地,一方面不想完全離棄故地,但畢竟希望人生中能夠過一下新的生活模式。為了讓那棵櫻花樹變得更搶眼,我立即跑去開箱,砌好部除草機,剷足一朝。人生第一次除草,本身又不是體力勞動慣,是吃力。換一換心態,可能有幫助:在英國,的確不是身在沙田觀塘黃竹坑,總要明白差異一定存在,總不可能事事也以香港標準去衡量英國習慣與文化。想通了這一點,我剷草剷得特別起勁,望著平滑草地,打算去買個玩具足球網,強逼兩個女換上波衫,組成後花園足球隊,滿足老竇我的童年心願。我小時候住屋邨,支足球隊,在電梯口的。
【方俊傑】:當電費由八十鎊升到三百鎊
英國電費高昂,不是新聞。四月一日起,再加價。為愛惜地球,本來就要節省能源;現時,為愛惜自己的銀行戶口,有更逼切需要。 以我一家為例,初來埗到時,申請了一個每月百多鎊的收費計劃。一、兩個月後,電力公司指用量低於標準,收費可減到每月八十鎊左右。前一個星期,電力公司再傳來通知,如果我們維持現時用量,下個月,收費應該要飆升到三百鎊以上。都幾嚇人。 在香港的時候,夏天的電費接近二千港元一個月,冬天平得多,幾百就可以。開冷氣當然是主因。我試過用風扇取代冷氣,我還勉強可以,怕熱的家人就算穿得再清涼,也是連靜靜坐低也不可能。我懷疑即使全身赤裸,也不可能。來到英國,沒有冷氣機這回事,天氣再冷,我也盡力避免開暖氣。沒問題的,大不了著多件羽絨褸,算是為節約能源出一分力。不過,在某些細節,我暫時還未想到應對方法。 1)感應燈:英國人小心翼翼,怕在廁所觸電,沒有安裝插頭讓用戶一邊刷牙一邊吹頭,是常見的事。甚至電燈也放棄觸掣式開關,改用感應模式。就算我只不過入廁所取一格廁紙,燈也自動開。算了,一個晚上,你總不會出出入入廁所十幾二十次。不過,後花園也被安裝了感應燈,具備防盜作用,非常敏銳。試過好幾晚,我在客廳看電視,窗外突然燈火通明,一著,著到成齣電視劇播完也未關上。應該是因為風太大,吹動樹葉便觸動感應。浪費。 2)電動花灑:在英國,熱水跟冷水來自兩套不同系統,自然來自兩個不同龍頭。在洗手盤或浴缸,如果你想用暖水,要把兩個龍頭各自開上,讓熱水冷水自行混合,跟在香港的方便程度,有頗大分別。用花灑的話,總不可能左右兩邊一冷一熱同時淋在頭頂淋在身體,你又不是苦練冰火五重天神功。於是,這裡的花灑多是電動花灑。又是用電力解決。 3)抽濕機:香港潮濕,回南天時,想乾衣,少不免要用浴室寶或抽濕機。家中沒有乾衣機的話。在英國,相對乾燥,問題是大部份時間有雨沒有陽光,我試過將剛洗完的衣服,隨便晾在客廳,晾足三日還是半濕,逼於無奈,只好放部抽濕機在附近,長開。電費怎可能不高昂? 聽說,很多英國人也會在家安裝電量計。我正在心大心細。我是那種買了股票,會頂不住看到股價上落帶來壓力的無膽匪類。電量計仲要肯定只升不跌喎?不如合埋雙眼盡量減少用電器好了。對,我現在出去掃地了,因為,我部吸塵機已經被包好,放在床下底了。
【方俊傑】:在英國的見家長注意事項
上星期,又有家長日。已經是過來英國大半年來第二次。 說起家長日,我有很多回憶。例如有一次,大概我是小三、小四。我讀小學,成績非常好,每次考試不是一百分滿分便是九十八,沒有甚麼好挑剔。班主任見家長派成績表,不知是否一定要找些所謂不足之處來揪秤,才證明自己努力工作,跟我媽說:「你個仔呀,寫字龍飛鳳舞,好肉酸呀。」連我媽也忍不住倒抽一口涼氣,但不忘客氣:「係嘅,係嘅,返到屋企,我會加倍篤促佢嘅書法。」可惜,我年少氣盛,有股怒火湧上心頭:「陳主任,寫字咁靚有乜用呀?將來做嘢,都用打字機啦,唔通仲用筆咩?你估我係王羲之呀?」之後的幾年小學生涯,我也沒有運行,慘成訓導主任眼中釘。 又例如有一次,應該讀到中學了,班主任居然跟我爸說:「阿方生,你個仔,上堂好多嘴,成日同人傾偈。」我出名啞,可以一整日不發一言,尤其我讀男校,班上一個美女也沒有,更加沒有傾談必要。話我健談?跟屈一個盲人偷看國家機密,沒有分別。我爸很明白事理,只是隨便應了一句:「哦,原來我個仔真係識講嘢㗎。」今次,是我圓滑了,立即道歉:「我以後上堂會專心一點,一定不會發出噪音。」我指鼻鼾聲。 在香港,每一年,總有一次家長日,讓老師跟家長交流交流。我以為英國教育文化不流行這一套,原來更多,一年兩次。而且,一洗英國打工仔慢活、懶散的形象,以我女兒正就讀的學校為例,家長日安排在平日放學後,家長自行預約見面時間,最夜去到七點、八點,假設老師朝早七點返工,他們可是直踩十二個鐘有多,而第二朝還要如常返工。一次家長日要花兩晚時間,不能說不辛苦。 不過,英國的老師應該崇尚報喜不報憂。我最關心女兒有沒有識到朋友,跟同學相處情況,有沒有被欺負?老師一味讚她人見人愛,個個都樂意跟她做朋友。語言能力呢?會不會追不上?她就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書寫的確稍落後,然後給了我們一張類似武林秘笈的內頁,教我們如何教子女書寫英文字母,還好像怕我們太擔心女兒成績,送多一句:「你個女好有數學天份,她的計數能力,遠超一般四歲小童水平。」香港人,數口真係比較精?又或者,是她看得太多YouTube片,潛移默化。 最重要,是以下總結:「你個女,不算太合群。如果,是她沒有興趣的題目,她會完全放棄聽書。不過,我們問她問題,她又總會有方法答到答案。證明,她是因為一早學識,覺得悶,所以認為不用留心。」嘩,在香港學校的話,死罪啦。轉個頭,老師補充:「不失一件好事吖!說到底,我們都是想將她訓練出獨立思想人格啫。她年紀輕輕,已經作出了示範。」突然之間,我覺得我個女在這裡讀書,真的比我幸運。不是甚麼沒有功課,操場較大,課程較淺白之類,而是這裡的學校沒有希望把一班四十個學生塑造到一模一樣,全部都是上堂粒聲唔出,寫字工工整整,又愛國又支持政府夢想做個好警察的模範青年。這裡的家長日,我真不介意一星期出席一次。雖然,老師一定介意。
【方俊傑】:在英國搵到第一份工
認識好幾位朋友,不是打算等多三至四年才離開,或是自己先帶子女離開,另一半留低,就是很想離開但最後也決定留低。原因?都是擔心人在異地難以搵食。 完全明白。放下事業,放下工作,最重要,也最欠把握,就是以何為生。像我,在香港也是勉強苦撐,出走的阻力可能比較小。假如,月薪十萬月薪廿萬甚至更多?就算面前有很多東西無法忍受,還是有辦法死忍爛忍下去。 以我審慎的性格,過英國之前,當然試過沙盤推演。最後決定是本人做家庭主夫,太太出外工作。一來,太太的學歷比我好,語言能力比我高,要她留在家湊女,未免浪費。二來,她熱愛工作,討厭做家務例如洗衫例如拖地,我相反,無理由將喜好錯配。 以我悲觀的性格,當然有想過情況最壞會怎樣。我們的共識是入不到心儀行業的話,她便試試去咖啡店做店員。她在香港從事傳媒行業,不是售貨員不是倉務員不是水電工不是司機,預了有點難度。 人算不如天算,出發前,意外懷孕。剛到埗,安胎、生產、療養,自然沒有搵工打算。幾星期前,終於行動。她在求職網看見BBC請人,專門處理兒童節目。她在電視台工作接近十年,又是兩女之母,自覺條件符合,以為就算不獲聘用,至少也換到一個面試機會。沒有。很快已收到通知,被禮貌地拒絕。 已經算好。之後,傳過幾位履歷,給入職需要更低的白領工作,一律石沉大海。太太當然氣餒,我有點愛莫能助。將心比己,我是上司的話,大概也會本地人優先。這不是歧視不歧視,只是純粹的為自己帶來方便。內心的想法,是沒有寄百幾二百封求職信出去,沒有尋尋覓覓半年或以上,沒有去過好幾次求職博覽,也不會找得到一次半次機會。雖然,連面試也沒有,的確有點意料之外。 柳暗花明。當太太有少少懷疑自己,有少少難過的時候,有一間地產鋪,突然致電找她面試。面試完畢,還給她一次試工機會。我自以為醒目,以為是越來越多香港人過來置業,或租樓,作為一間地產鋪,找個懂流利粵語的員工,才會看中太太。地產鋪老闆又不可能似香港政府輕易求到外援熱血幫忙。點知,太太立即澄清:「我不是做經紀呀,至少暫時不是,我只是處理一般文書工作咋。」 要一個國際關係碩士生,轉行做一個普通文員,算不算屈就?我不是撥冷水,也不願提供假像,只是說出我在曼城所見到的真實。受薪試工三天後,太太正式獲得受聘,她反而很高興,覺得日常工作幾有趣,有事可學,老闆似乎也頗講道理。 一切都是比較。在香港,做記者,待遇向來不會太好,自然不會要求太高。如果,你知道她在香港的時候,在哪一間機構任職?上司是誰?你會更加明白她為何毫不留戀過去。她在Now新聞部工作,上司,是陳鐵彪。
【方俊傑】:World Book Day 扮嘢大賽
去年,萬聖節期間,我問過自己一條好無聊的問題:「點解英國的小朋友願意扮鬼扮女巫扮木乃伊扮科學怪人,遵守傳統,不會要求扮Elsa扮蜘蛛俠扮哈利波特?」隔了半年,我好像找到答案。 早在一個月前,已經收到學校通知,三月三日是World Book Day,歡迎同學以最愛書本角色的造型上堂。當然不是強制性,你以為是檢測咩?不過,所有同學也改裝自己,只有你一人繼續著校服,相當突兀。入鄉隨俗,點都要花花心思。 我尊重當事人意願,問大女:「你想扮乜呀?」她想也不用想,便答:「Hello Kitty!」尷尬了,Hello Kitty算不算書本角色?全地球所有商品,也好像見過Hello Kitty版,有沒有見過一本Hello Kitty小說?我很守規矩,反問女兒:「不如,扮哈利波特啦,或者灰姑娘?白雪公主?神奇女俠?」她聽見建議,幾乎想立即哭出來。我知道,不讓她扮Hello Kitty的話,會留下心理陰影,會怪我一世。 只好說服自己,就算Hello Kitty無出過小說,甚至無出過漫畫,至少肯定出過筆記簿,唔係書本咩?臨到三月三日,行超市,World Book Day也是一門大生意,有個專屬貨架,售賣不同服裝。真係書本角色,竟然是《朱古力獎門人》的Willy Wonka,或者是一排朱古力,又或者Dr Seuss繪本不同角色造型,相當符合要求。搞到我怯一怯,回到家,再次向女兒提出建議:「喂,扮Hello Kitty真係唔係咁好喎,香港人,不如扮《神鵰俠侶》?最多唔使你扮隻鵰,我按照李若彤造型,幫你扮小龍女?」當然沒有下文。 到三月三日朝早,準備就緒,一出街頭,顧慮已經一掃而空。基本上是一個大型的化妝舞會,是見到有小朋友扮小熊Paddington,有小朋友扮《小飛俠》入面的Peter Pan與Tinker Bell,百分百標準,不過,八成還是超級英雄、公主,我甚至見到有好幾個Minions。跟在香港的萬聖節,沒有太大分別。扮Hello Kitty不會有違和感,就算扮電玩遊戲入面的孖寶兄弟,跟書本接近零關係,也不會有人投訴。 老師也投入,以《綠野仙蹤》入面的Dorothy、獅子、鐵皮人造型返工。玩足一日,學生當然開心,除了嬉戲,也真有教育成分,老師會跟他們講述書本的重要性,跟他們一齊閱讀,諸如此類。或者,回到家,我個女還是立即拎部ipad出來打機看卡通,不過,潛移默化,在紙本式微的時代,盡力讓新一代明白讀物的可貴,總勝過甚麼也沒有做。 忽然之間,覺得自己都不是太笨。我一家四口,只運了三十箱雜物過來,大型傢具、電器、過氣衣物,賣的賣,送給人的送給人,只是堅持把陳年小說與漫畫原封不動搬過來。有時,我也覺得很傻,上一上網,便可放齊入平板,根本不用千辛萬苦十箱八箱浪費空間。我只是始終相信,肯一頁一頁一格一格看完整套《男兒當入樽》,你便自然明白如何做到一個好人。願有朝一日,我個女會跟我要求:「World Book Day,我想扮櫻木花道!」
【教育局沒告訴你的事】 盤點英國小朋友必上stem網站 5大貼士 提早暑假唔怕困獸鬥
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均提早在三至四月放暑假,學生也許對不用上網課感到興奮,不過有人歡喜有人愁,一眾港媽就可能「開不了心」,還掀起一片搵「精神科醫生」的現象。長達幾個月的在家學習,家長有甚麼注意事項呢?英國早在2020年已實施在家學習方針,我們從英國的例子綜合了一些小貼士,讓各位家長不用心慌慌! 1.善用資源 即使學校沒有提供ZOOM網課,學生也不可能幾個月都進入休息狀態吧!網上有大量資源令小朋友可以更輕鬆地學習不同技能,例如Storynory 以「有聲讀物」提供不同經典故事,每個故事更有不同語言的版本,增加小朋友對閱讀的興趣。Highlights Kids提供兒童烘焙食譜,家長可以和小朋友以下廚方式「共學」。Science Bob提供科學實驗,加深學生對科學的知識。 2.分段教學 英國在線數學教學資源網站MathsWatch的共同創辦人史密斯指,比較有效的在線學習方法是把每節課的時間分段進行,每天只教一個小單元,「少吃多餐」。這方法可以令小朋友的眼睛得到充份休息時間,也令學習變得更有效率。 3.作息規律 提早放暑假不代表學生可以每天在家無所事事,一整天穿著睡衣「食、瞓、痾」。反而家長要為孩子訂立一個時間表,保持作息規律。該學習時學習,該休息時休息,更不可以在床上學習,而應該好好地坐在桌子前認真寫字,建立學習的規律。 4.控制情緒 防疫期間不少家長一邊要在家工作,一邊又要照顧孩子,有時未免會壓力爆煲。不過,父母的負面情緒不應該發洩在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是有能力感覺到家長的負能量的。好好管理自己情緒,維持高EQ是爸媽的修行! 勿督促勿比較 在家工作的同時要照顧孩子成長的確不容易,不過家長千萬不要只督促孩子學習,又或者把小朋友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每個家庭都有適合自己一套的學習方式及進度,各位爸媽也不應該給自己太大壓力,不然只會適得其反。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把這個悠長暑假視作和小朋友相處的機會,也許會過得更輕鬆呢!
【方俊傑】:英國打風照樣返工
大概由星期三開始,住在英國的朋友們紛紛傳來短訊:提醒即將有風暴襲來。尤其住在倫敦的,特別煞有介事,甚麼兩年內第一次發出紅色警示,甚麼三十年來最勁的一次風暴。緊張程度,遠超香港掛八號風球,硬要比較,應該似山竹襲港的一役,是要有心理準備交通全面停頓,要儲糧,最好留守家中不要外出的程度。 風暴叫Eunice,正面吹襲英國南部。看網上消息,連O2 Arene的屋頂也被吹走,196公里風速的歷史新高,的確恐怖。我住在西北部,好像,一切如常。 也不是不大風。我六呎幾高,二百幾磅重,行在馬路,也給大風吹到不由自主地左右搖擺,幾乎像Michael Jackson唱《Smooth Criminal》跳moonwalk。問題是,如此風勢,經常出現。有時,是在有預警下出現;有時,毫無徵兆突然來到,殺你一個措手不及。我很理解當地人為何沒有進行甚麼防風措施。這裡的人,就算落到傾盆大雨,也很少帶遮出街,多數只是戴起衛衣的帽,行來行去。 我所在的區域,介乎最低程度的黃色警報(Yellow Warning)與中等程度的橙色警報(Amber Warning)之間。風暴的殺傷力,跟倫敦相比,肯定遠遠有所不及。我有個朋友,住在中部的諾定咸,後花園的圍板,給大風整塊吹爛;我都遇上類似情況,但只不過吹爛了一格。如果以我的不客觀判斷,大概等於香港一般八號風球水平。即是還有市民走出去尖東賞浪,或者去朋友屋企打牌,落樓下戲院睇戲的狀態。 在香港,八號風球,不用多說,唔使返工唔使返學。在這裡,出了黃色警報出了橙色警報,照樣返工照樣返學。不是英國學校特別勤奮。下個星期,學校又放一星期假,貫徹功課少假期多的特點。只不過,在這裡,氣象機構負責監測、預報、警告,不負責下命令。換句話說,就算出了紅色警報,理論上,也沒有明文規定立即停工停學之類。一切交由傭主與僱員、學校與學生自行安排。也不只風暴,其他天文異象如暴雨、雷暴、大雪、閃電、結冰、大霧,也一樣。有一種感覺,像氣象部門通知就通知了市民,如何看待,是閣下的事,與我無關。 這當然反映出社會文化差異。社會文化差異可能來自國民價值觀的分別。由細到大,我們也被教育到逆來順受:三號風球、紅色暴雨警告,就算外面環境如何惡劣,一日未變八號風球,黑色暴雨警告,我們還是死死氣返學返工。最多事後批評一下天文台,然後接受天文台的科學化解釋,或者創作出李氏力場來嘲諷一番。有沒有試過跟校長解釋,向老闆要求?沒有。一切交給當權者發施號令,我們一向視作理所當然。換了新環境,新作風,可能需要一點適應。不過,我沒有覺得甚麼不好。
【方俊傑】:在英國睇新樓盤示範單位
可能是先入為主,看過太多有關英國爛尾樓盤,或新盤出現業權爭議的報導,由移民英國開始,好像連一秒鐘也沒有考慮過購買新樓。也可能只不過孤寒,嫌貴。不過,買二手樓,變數太大,浪費了時間、精力、金錢,也隨時一無所得,而且,二手樓價已升到跟附近新盤相差不遠,也是時候改變一下策略,至少,先去睇睇示範單位。 也好彩,曼城的新樓盤不算太多,偏偏,在我心儀的一區,有幾個。第一樣要留意的,是發展商聲譽。往續優異,不代表肯定不會走佬,至少,機會細一點吧。最好是沒有其他國家資金。這一點,大家很明白。像Taylor Wimpey,是兩間過百年老字號合併而成,英國最大發展商之一,好像信得過。 有現成樓即睇即買即住,當然最可靠。我有興趣的兩個屋苑,從網頁資料看到,各自有四個賣剩現盤,我是一心打算從中選擇一個,用盡快速度完成任務,便算數。請原諒我見過鬼怕黑,疑心極重。一定要先在網上預約睇樓時間,還要先等到銷售部同事回電落實,跟在香港行行下奧海城、港威中心,會給西裝友夾了入去參觀,有很大出入。 因為,個示範單位不是設在商場,是設在屋苑門口。簡單點形容一下,屋苑入口,有個寫字樓,附近有幾個單位,就是示範單位。望向左邊,屋苑已經入伙,有汽車泊在門外,有人行出行入,你能夠想像入面有太太正在煮飯,有衫正在洗熨。望向右邊,卻是圍封了的地盤。對,這裡流行一邊建築一邊發售一邊居住,不是以一期期計算,是一間間。 負責接待的女仕,一見到我們,便知道我們來自香港。她指一指個地圖,能夠準確告訴我哪一間由香港人購買了。隨便一數,數了二十間左右出來。銷情暢旺,獨有四間未賣出,當然有原因。不是質素特別差,只是衡量過格式、面積、價錢,未落成的,吸引力肯定大得多。 現在輪到考驗我的信心和耐性。買間現成的,細一點,只需六個星期,可以即時入住即時享受;買樓花,大少少,價錢差不多,要等到七月、八月,沒有確實日期。換了在香港,肯定選擇後者,尤其個發展商是新鴻基之類。在英國,如果我單身,或者只有個女朋友,肯定選擇前者;以香港居住準則,所謂的細一點,已經夠用有餘。我又沒有那種過到外國一定要把握差價住豪宅揸靚車的迷思。不過,一想到自己有兩個小女兒,還是選擇等待。現成單位,與樓花單位的最大差異,正正在阿女間房的面積,買間大一點的,希望將來她們的爭拗可以少一點。 於是,落實交易,口頭上。跟香港的即場即時簽約作實,驚死買家反口,落差很大。英國位同事,告訴我們,之後很忙,有很多預約,叫我們先離開,她有空會傳電郵過來,繼續手續,才開始過數落訂。明碼實價,不用像買二手樓般出暗標。太好。一切講個信字,她信我們真會買,我們信她真會留。 經驗美好。結論:早知一開波就立心買新樓,現時可能已經在入面打著這份稿件了。
【方俊傑】:口頭承諾重要?還是利潤重要?
有試過在香港買賣二手樓宇的經驗,大概很難想像為何英國好像很落後。在香港,買樓,或賣樓,要簽合約,過程中取消交易,要賠償訂金,對買賣雙方也有保障。在英國,講個信字,未到最後落筆一刻,也可反悔,完全沒有後果。 好無保障?係,尤其個成交期動不動大半年,風起雲湧,甚麼事情也有可能發生。當地地產代理總會派定心丸:「英國人同香港人唔同,英國人好重視道義,答應了的事,一定實行。一百單交易,也未必有一單告吹收場,放心。」類似說法,在以前,可能說得通;到今天,應該要修正一下。 親身經歷:我在去年年中已經跟賣方同意價錢,等候了大半年物業成交,到二月,終於收到回音:因為趕不走個租客,業主覺得好煩,決定取消交易。這大半年,物業價格的升幅有幾多?業主究竟是因為怕煩,還是嫌之前協議的價格太低?永遠沒有答案。我以為只是我欠運,屬於罕有個案,稍微了解一下,不是,身邊好幾個相識也遇到類似情況,新常態一樣。 是英國人突然不再重視承諾?是英國物業的業主不再是英國人?也有可能性。更合理的說法,是一向以來,樓市相對淡靜,臨陣轉軚的誘因不大。今時今日,移民潮下,變成另一回事。我在去年年初選定某個區域某種物業,就說開價維持在十八萬鎊左右吧,現在再瀏覽,已經可以去到大約廿二萬鎊。是很粗糙的觀察,但升幅不能說不驚人。假設,我是業主,大半年前打算賣走單位,就說同意二十萬鎊成交吧,半年之後,再放出市場,可能可以開價廿五萬鎊,也不乏競價。繼續買賣,你不會獲讚賞一句有口齒;不費吹灰之力取消交易,你可能即時賺多一個頗有吸引力的數字。我不是聖人,我覺得選擇後者,根本是人之常情。要怪,只可怪個制度。 升浪之下,不愁買家,有利一方當然是賣家。如果,似我,是急於有個地方自住的用戶,可以有甚麼解救方法?可以繼續找下一個合適二手樓盤,但要有心理準備,一是提高預算,一是接受同樣價錢只可買到質素較差的貨源。或者,選擇新樓盤。買樓花,會有爛尾風險?還有些可即買即住的已落成物業。價格當然較高,但不用維修,附送部份電器,當二手樓盤價格每日颷升,將兩者差距越縮越細,新盤的吸引力的確大增。尤其,我是一個很怕煩又很現實的人。香港情況不斷惡劣,只會不斷有家庭搬過來置業,樓價繼續上升,買賣合約被取消的情況,恐怕會越來越常見。難保再花費大半年,又換來一樣下場。因為,差價太吸引;也因為,越來越多業主可能已變成香港人。對我們來說,制度一日不變,我們總會為自身謀取最大利益。這才是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