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美食
【不散之筵席】:長途火車上的伴侶 — 麻醬燒餅
北京的餅食有不少,其中經濟實惠的是1.5元至2元一個燒餅。燒餅掌心般大,上面滿佈芝麻,圓圓的小巧一個,熱乎乎咬一口,芝麻外皮十分酥脆,從咬破的小口中窺探到入面至少20層分明的紋理,薄薄的每一層都盛載著香濃的獨特咸香。 雖然相比南方包點算不上精緻,但又不似油餅、烤餅般粗獷,它沒有菜、肉餡所以百搭,但它那獨特香味又比饅頭、窩窩頭,單獨時吃更有風味。如香港人吃多士一樣,燒餅是北京人的經典早餐,但又能三餐都配它,早上配羊雜湯、豆腐泡湯;中午夾肉吃;晚上涮羊肉也配燒餅沾麻醬吃。 燒餅的做法,是把麵團幹成薄薄的,在上面均勻地塗上用熱油、花椒粉、鹽跟芝麻醬混合起來的醬,也有做法會混合花生醬,但醬塗多少也有學問,醬多了、麵皮太薄撐不起來,結果成一團了破壞了質感,塗少了太淡不夠香濃,塗完捲起來時還要邊捲邊拉扯,令麵皮更薄更均勻,也令燒餅內層次更多,雖然看上去只是三兩下功夫,但要拉得均勻也絕不容易。有說過往燒餅是煤爐上烤的,不是炭火烘烤的,反而讓它更容易流傳下來,現在很多都是電焗爐焗的了。 有一次我到北京,早上有幸吃到了五環外一間清真寺附近的小店-李小老燒餅,那個寒地凍的一大清早,我是被羊雜湯和燒餅喚醒的,其中也吃了一個它們店的特色,夾著牛肉燒的燒餅,令睡眼惺忪的我也瞪眼驚叫:「這燒餅怎麼能這樣好吃?」除了李小老、聚寶源和鼎源斋的燒餅都是很不錯的。 燒餅油少,味香濃,易儲存,方便攜帶,即使放涼了也能吃。有一次我離開北京要坐長途火車,一般火車上不是吃杯麵,就是又貴又不好吃的飯盒,於是我提早拿著行李,去附近的早餐店,喝了碗豆汁,買了三個燒餅,作為火車上的乾糧。我餓了吃一個,餓了就再吃一個,燒餅陪伴著我見證車窗外,由北方郊野的林寒澗肅,慢慢換成了南方水塘、田野的山青水秀。就如日本的火車站,都有自己特色的便當,火車上吃著當地特色的食物來告別一個地方,是一種情懷。 燒餅只是平民小吃,做得再好吃也只能賣兩元,就如香港的茶餐廳,一般多士就是方包,平凡的東西店主費一大輪功夫也沒太大效益,街坊生意,成本高了要加價反而客人不來光顧了,一般客人也不會有太大的期待。但就是平凡的下價小食,都能夠有講究做得那麼好吃,更加難得,因為這不光是金錢成本,更多的是時間成本和對食品的執著。 在不容易的日子,讓我們期盼由早餐喚醒美好一天的日子到來。 ——————- 不散之筵席 —— 喜歡由民間日常菜餚小吃去了解人和社會。小時候別人問我最愛吃甚麼,我都不太懂得回答,彷彿已知道自己在吃貨的生涯中,越吃得多,越覺得自己膚淺。
【人日要食蛋糕】 330毫升的罐裝蛋糕?! 士多啤利、藍莓味 日本汽水機有售
初七人日,想吃蛋糕慶祝人人生日?如果香港也有「罐裝蛋糕」就好了。日本一間甜品店把鮮果戚風蛋糕放進透明罐裏,300 毫升的尺寸與一般汽水一樣,有士多啤梨、藍莓、柑橘、Tiramisu 等口味選擇,每個售 900 yen(約港幣 $60)。 「罐裝蛋糕」暫時於 @risotteria 東京和札幌的實體店有售,還特意擺設自動販賣機,讓大家像買汽水般買蛋糕。雖然價錢未必算超值,但外觀仍然吸引到不少人專程購買,甜品店主廚橋本學表示,「罐裝蛋糕」專為都市人而設,如果上班族加班至深夜,想犒賞一下自己,或者在回家路上想帶甜點給家人,也可以方便地買到質素能媲美高級烘焙店的蛋糕。但長話短說,我只想知道香港幾時有得買? Photo/ @risotteria
【不散之筵席】:東北名物:烤冷麵 非烤、不冷、沒有麵?
在一線城市的邊緣、二、三線城市的角落,夜晚小販檔中,往往都有「東北烤冷麵」的身形,帶著傲慢與偏見,在寒冷天氣下,我為了有個熱的東西暖手,為了由走回家的路有個伴,為了滿足好奇心,買了人生中第一份烤冷麵。 前面的年輕男子邊低著頭玩電話遊戲,熟練地點菜:「一份香腸和一份雞扒的,都不要洋蔥,多刷點醬,加辣。」「好嘞﹗20」老闆也沒有看他一眼,緊盯著前面的鐵板,雙手縱橫交錯、亂中有序地在方寸大的小攤上遊走。 我點了一份只加雞蛋少辣的,盛惠6元,老闆在鐵板上倒了點油,一隻手用鏟推開,另一隻手從一個膠袋中拿出一塊膠片似的長方形「冷麵」放在鐵板上,據說那冷麵原本是真的煮「冷麵」的麵,類似韓國冷麵,用油炸或煎成一塊餅,大家可以想像類似日本的大坂燒,不過隨著「工業化」推演,直接造成了一片一片薄一點又軟一點的麵片。 冷麵落到鐵板上不到一分鐘,老闆就在上面打隻雞蛋,再用掃慷慨地抺上了一層又一層醬,此時老闆更像一個油漆工人,直至她在上面灑上了洋蔥和芫茜,令工業風加了點藝術色彩,「咔」馬上清脆的一聲,鏟子落在冷麵三分一位置,另一個鏟子順勢把冷麵翻起來,兩三下工夫它就捲疊成一個有點似春卷的東西,利落地滑入一個膠袋中,全程不過一分鐘左右。 一口咬下去,沒有我想像中「油淋淋」,口感令我喜出望外,冷麵有點脆又有點煙韌,加了蛋之後又添了一分柔軟和親切感,有點似那種加了蛋漿的大煎堆。醬是咸甜口味再加上辣,有點和韓式醬料相似,那陳醋的酸在隨後緊接著,百感交集又不算違和,少辣的它令我體温上升了幾度。 這「東北烤冷麵」並非東北傳統食物,它最常見是夾香腸,特色是醬特別多,口味非常重。據說是九十年代東北一個在學校前擺檔的小食檔主無意中發明,而又十分暢銷,再演化成簡易的冷麵片,全國風行。 但我對這食物的偏見來自於醬、油、冷麵、香腸、火腿、甚至橙色的雞扒,都是很「化學」的東西,但化學加重口味就等於「廉價地刺激味蕾」的零食方程式,在東北這片經濟上、文化上、歷史上被時代抛棄的邊緣化土地,它的出現成了年輕人力所能及的潮物、奢侈品。它又跟隨著出城打工的階層走到了全國,有外來工的地方就有它。 跟東北烤冷麵面世的,還有東北的文化作品,如電影《鋼的琴》、紀錄片《鐵西區》、小說《冬泳》甚至近年的神曲《野狼DISCO》,開啟了大家對東北的想像。 「烤、冷、麵」在外來人看來諷刺或幽默,卻又十分合理地存在,默默地滿足著一部分人的需求。 ——————- 不散之筵席 —— 喜歡由民間日常菜餚小吃去了解人和社會。小時候別人問我最愛吃甚麼,我都不太懂得回答,彷彿已知道自己在吃貨的生涯中,越吃得多,越覺得自己膚淺。 #ACOO #OASIS #未來力 #專欄
【不散之筵席】:最溫柔的燒物 — 雲南包漿豆腐
傳統上,燒烤食材、調味手法也有地域之分,香港人以前很難想像,燒韮菜是什麼玩法,內地北方也很奇怪只燒雞翼的話雞的其他部分到哪裡去了?在南北的粗野分類以外,我心目中最誘惑的燒烤,是西南的雲南燒烤,而當中最愛的食材是豆腐。 雲南的農產資源豐富,飲食文化風格充滿少數民族的熱情和豐富的層次感。一次因工作關係到西雙版納,因路程有點轉折,到達已是晚上,約了當地朋友在一間燒烤店晚飯,暗黑的大排檔中,我們坐在矮矮的桌椅,中間圍著一個炭火爐子,大家邊聊天邊把食物放上去,偶爾用筷子翻動著。 那是我第一次遇上包漿豆腐,一開始時它是一粒粒小方塊,我是十分喜歡豆腐和豆製品的,但這麼晚才吃的豆腐,總怕不新鮮,我抱有懷疑地把小巧精緻的它們一粒粒放到燒烤網上,看著它們慢慢脹起來,中間烘烤成焦黃色,有如一個害羞的小孩鼓著臉,十分可愛,小心翼翼夾起一塊,它馬上塌下來了一點,我沾上蘸料把它放入口中,表皮略帶焦脆卻十分煙靭,內裡如其名嫩滑成漿狀,熱騰騰的,一口一塊,在口腔中温柔地爆發,皮的煙靭令我想起豆卜,但不經油炸的它更嫩一點,那驚喜令我疲倦盡消,起勁地吃。 至於蘸料,雲南菜無蘸料不歡,而種類繁多、千變萬化,也是約十年前在雲南以很難吃到地道雲南菜的原因。這店用了單山蘸料類型的乾蘸料,看上去是紅色、咖啡色等粉形狀混合物,不算很辣,但香味相比單純麻辣、孜然的味豐富得多,十分驚艷﹗成份除了鹽、五香粉、辣椒粉、孜然粉外,還有很多說不出的香味,比例剛剛好,說不出來這是什麼香味,無法複製,無法忘懷。 包漿豆腐沾上乾蘸料,口感味道都是完美配合,此時烤五花腩、牛肉都比不上這塊小豆腐﹗包漿豆腐源自石屏,而另一種雲南著名的燒豆腐就是建水豆腐。在建水或雲南其他地方,都會有燒豆腐的檔或小店,一個大炭爐,店主坐在爐邊「主持大局」,不停用筷子急速靈巧地翻動著小方塊般的豆腐,客人來了就坐在爐邊,店主會給客人小碟蘸料,客人自行夾爐上燒好的豆腐,每夾一塊,店主會在一個代表客人的空罐子投一粒生的栗米,客人吃飽了,店主就數一數粟米數目來算帳。 豆腐的靈魂在於水,雲南的好山好水出產了好豆腐,工序繁多但價廉物美,享用形式也很平民化,加上豆腐不易保存,令燒豆腐成為雲南的一道獨有風景。 ——————- 不散之筵席 —— 喜歡由民間日常菜餚小吃去了解人和社會。小時候別人問我最愛吃甚麼,我都不太懂得回答,彷彿已知道自己在吃貨的生涯中,越吃得多,越覺得自己膚淺。
【不散之筵席】:大涼山彝族火盆燒烤 — 原始的風味
燒烤是食物中的國際語言,也是方言,各地有不同特色,今次介紹四川西昌火盆燒烤。 一提到四川二字,大家可能馬上聯想到又麻又辣,但四川地形多變,省內各地的氣候、少數民族都令食物風格很多樣,其中火盆燒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來自彝族的火盆燒烤的口味和風格跟重慶燒烤不同,是我吃過最原始的燒烤,火盆燒烤有點像港式燒雞翼,圓圓的大火盆放滿炭,手臂般長的大竹籤末端串著大塊的肉,大家圍著盆,把竹籤架在盆邊讓它的油脂嗞嗞作響。 燒烤之所以是國際語言,是因為火燒是原始的烹調方式,火盆燒烤沿自大涼山,全國三成彝族人的聚居地,族人傳統家家戶戶閒聊時,不時會生火取暖,順便放些簡單的食物,如粟米、蕎麥做的餅、饃饃和肉烘烤著邊聊邊吃。 火盆燒烤的原始風味,包括講究竹籤是用竹削成的,不似我們常見的圓柱狀竹籤,而是方形或扁闊一點的,烤食品時竹籤也會有竹的清香。 食材方面,大涼山人粗曠豪爽,吃肉時以切成較大一塊,稱為「坨坨肉」,一般指豬肉,也會有坨坨牛肉,很多時會連著皮,也會有五花腩等比較明確的部位。部分地區會在醃肉時加入藿香、麥冬等中藥材,除了降燥袪火也能提升香味。 燒烤的秘訣除了醃料就是蘸料,火盆燒烤的蘸碟是紅色和黃色的粉末,紅色是辣椒粉,白白黃黃的是黃豆粉,火盆燒烤不追求辣味要剛勁,所以一般蘸料不會太辣,而且黃豆粉有淡淡的甜味,和港式燒烤用蜜糖的甜、美式烤肉醬的甜都很不一樣,低調而豐富了食物的味道層次,並且中和了辣味,十分特別。 大涼山現時常以貧困山區的形象被提及,不到十年前依然有大涼山童工在大城市的工廠被發現,即使送他們回家,他們也會親口跟記者說:「我會再找辦法到城市打工。」當地毒品問題也令貧窮因素更為複雜,不少人因吸毒或販毒被判死刑,留下小孩成為孤兒。 但歷史上大涼山的彝族曾經是努力抵抗命運的一群。在1914年在現今窩堡鄉一帶的彝族依然實行奴隸制度,奴隸們當年向奴主反抗,可惜原本支持起義的漢族官僚受奴主賄賂後轉為支持奴主反撲,起義失敗告終,史稱「拉庫起義」。 約六年前訪大涼山,離開時當地居民把一大麻包袋放到我的車內,多番推卻不成,一打開麻包袋,撲鼻而來是花椒的香味,那次花椒的質素,是我至今多年都未能在市面上買到的,每一粒我都很珍惜,有時送給朋友並講述當地的故事,希望能支援在當地服務的非牟利組織,而近年這些組織已停止運作,扶貧工作就交由政府推行了。 ——————- 不散之筵席 —— 喜歡由民間日常菜餚小吃去了解人和社會。小時候別人問我最愛吃甚麼,我都不太懂得回答,彷彿已知道自己在吃貨的生涯中,越吃得多,越覺得自己膚淺。
【說了再見便會再見】 上環茶飲小店Teakha月底結業 台灣店主:「再見」不是永別,有朝一日也許我們會再相見
上環太平山街一直有各類型小店,其中由台灣人主理的茶飲店「 Teakha 茶。家」自 2011 年開業…… 但踏入 10 周年,卻是最後一年。店主在 IG 宣布將在 2021年的最後一天,12 月 31 日光榮結業,未來將會在姊妹店 plantation_hk 延續「茶。家」精神。「這是一個經過多番的掙扎思考後的決定。有些無奈,有些感慨… 我會無比的想念它,也會想念所有在這裡發生的場景、認識的朋友、收到的挫折或鼓勵。不過最大的感受是放下一個重擔,可以重新出發。」 「茶。家」提供多款特色茶飲,自家拼配香料的印度拉茶、即沖即泡的日本抹茶、來自台灣的原茶和花茶都是熱門產品。還有每日自家製鬆餅和蛋糕,一杯茶、一件甜點,坐在店內可以度過一個惬意的下午。 雖然是台灣人主理,但店舖強調自己是來自香港的品牌,「Teakha」倒轉來讀便代表「a-hk-tea」。他們重視與社區的連繫,10 年之間,有過不少活動,在區內、客人心中有一定地位,倒數最後的日子,他們也聯合了見山書店等鄰舍,舉辦市集、品茶、散步導賞團等活動,讓大家留下美好回憶。「『再見』不是永別,而是有朝一日也許我們會再相見。」 Photo/ Openrice
【肥饕】:蟹粉蟹黃蟹膏別傻傻分不清
秋意漸濃,又是一期一會的嚐蟹最佳季節。常言道:「欲嘗海上鮮,莫惜腰間錢。」買大閘蟹亦無例外,今年大閘蟹豐收,價錢比以往更實惠,但買蟹切勿貪平。坊間有商人推出280元八隻大閘蟹套餐,細看下原來每隻僅2.5両,真正「蟹痴」應該不會愛吃這些BB大閘蟹。 大閘蟹除了要「夠斤両」,清晰產地亦非常重要。近年網購風氣盛行,不少IG店都標榜售賣「爆膏」大閘蟹,但對大閘蟹來源地卻隻字不提,有些只籠統說「江蘇大閘蟹」,那跟你在超市雪櫃看見招牌寫上「日本吞拿魚」無異。如果店家對自己入貨水準有信心,一定標明來源。 然而,大閘蟹生意利錢實在太高,騙徒手法層出不窮。連防偽標籤、鐳射認證也可偽造,所以不要輕易相信那些網店,如果店舖沒有自設門市,又或者只是臨時開舖的,購買時都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就算有門市,最佳做法是查問有否牌照。因為食環署規定,在港出售大閘蟹必須取得「介貝類水產動物(大閘蟹)售賣許可證」,如果店家說不清楚,大家亦可上網自行查看。根據官方紀錄,現時只批出129個牌照,坊間的無牌大閘蟹有多猖獗,看官自行判斷。 好了,找到食得安心的大閘蟹,也要學懂辨識、品嚐之道,切勿傻傻的放進口也不知道是什麼。逢蟹季殺到,除原隻大閘蟹出售外,不少商家都推出多種大閘蟹副產品,當中最多人混淆莫過於蟹黃、蟹膏。黃澄澄豐腴軟滑的蟹黃,其實泛指大閘蟹的消化腺,用一般人術語即肝胰臟。而蟹膏則有兩種,結實呈顆粒狀的「紅膏」是卵巢,當然是母蟹獨有,味甘帶蛋黃香。至於公蟹那白色軟糯黏口的稱之為「白膏」,同樣都是蟹生殖腺,不過公乸有別,所以呈乳白色狀。看到這裡,到底「要公定要乸」,相信你心中已有答案。 至於最令人趨之若鶩的蟹粉,通常是指將蟹黃、蟹膏炒香至出蟹油,再加入蟹肉提鮮,並以薑末闢腥。對不善拆蟹的人來說,蟹粉絕對是一大福音,但咀饞的上海人就嫌這部福音未夠神聖,研發出沒有蟹肉,只有純蟹膏、蟹黃的「禿黃油」,「禿」 是上海話「最頂級」之意。筆者早年在上環成隆行曾購入一罐「禿黃油」,一開蓋已蟹香撲鼻,添數匙來撈麵,人生一大樂事。 坊間可原樽購買的蟹粉,若可存放多月,大多數都添加防腐劑。如果要品嚐到即日新鮮生拆蟹粉,最佳方法還是去有信譽、而且客流量極高的中菜廳。試想想,一隻大閘蟹通常頂多只拆到一至兩両蟹黃蟹膏,若餐廳不是大量入貨,很難製作到多款蟹粉菜式,用的十居其九是雪藏貨。
【唔係乜都有下次】 美國過江龍雪糕店Emack & Bolio’s 9月全線結業 層層疊雪糕不再 「感謝過去6年鼎力支持」
雪糕甜筒外滿滿一圈棉花糖、朱古力、脆米,一球球雪糕可以層層疊起 —— 就是美國過江龍雪糕店 Emack & Bolio’s 的招牌。可惜這些都要進入倒數階段,因為店舖宣布,灣仔及中環兩間分店分別會在本月12 日及 22 日結業,換言之,Emack & Bolio’s 將會告別香港。 2015 年起在香港開業,作為曾經日日排長龍的人氣雪糕店,除了灣仔和中環,全盛時期尖沙咀和荃灣都有分店。他們在 IG 感謝顧客「過去 6 年對我哋 Emack & Bolio’s 鼎力支持」,希望在不久將來「會喺香港再次建立品牌同大家見面。」 Emack & Bolio’s 來自美國波士頓,由關注無家者、反戰示威者、同性戀權益的公民律師 Bob Rook…
【茶記需要霜】 茶記經典熱杏霜 藥水味來自珍貴藥材?!
下午茶去茶記嘆份西多士、蛋治,你會飲什麼來配搭?現今首選大多可能是奶茶或檸茶,不過回顧到 30 年代的香港,就有不少人喜歡叫一杯 #熱杏霜 慢慢嘆。傳統的杏仁霜在開初時,因為價錢較便宜,被普遍家庭視為「平民版牛奶」,當成營養沖劑。後來經過改良,加入南北杏、奶粉等成分,在茶餐廳盛行,漸漸與阿華田、好立克有同等地位,更因為打著「杏仁」的旗號,有潤肺養顏功效,成為廣大女性的至愛。 要沖一杯好飲的熱杏霜也絕不簡單,杏霜粉、熱水、奶的比例,加上攪拌速度,樣樣都考功夫,加上它的味道實在見人見智,有人鍾情那股濃郁的杏仁味,也有人嫌似藥水味。經過多年歲月洗禮,其他飲品如紅豆冰的興起,熱杏霜也如滾水蛋、谷咕般愈來愈罕見。下次去食下午茶,在餐牌見到熱杏霜的話,你又會叫杯來懷緬一下舊香港情懷嗎?
【講起都想食】 本土經典小食 沒有蔥的糖蔥餅 白糖、花生、椰絲、薄餅皮捲出童年回憶
香港街頭小食,不同年代有不同經典,雞蛋仔、格仔餅、龍鬚糖…… 但要數其中最懷舊之一,不得不提 #糖蔥餅 。這種流行於廣東潮汕和福建地區的小食,在 1930 年代傳到香港,至今約 90 年歷史。從古到今,糖蔥餅通常都是 one man band 抽著一個鐵皮箱就擺檔,連車仔檔也沒有,但鐵箱內𥚃齊備「糖蔥」、花生、椰絲、薄餅皮,仔細地捲起,就是一款簡單的美味。 由細食到大,你有懷疑過為何「糖蔥餅」沒有蔥嗎?原來餅中主角「糖蔥」是由煮溶的白糖、蔗糖或麥芽糖,再經多番反覆拉扯至白色長條形製作而成,切開後,一條條並排的糖塊似足蔥白,「糖蔥」的名字也因此而來。講究的糖蔥餅更會追求糖蔥之間大孔、小孔的數量,據說若內𥚃清晰見到 16 個小孔圍著每個大孔,才為之一個好糖蔥餅。這類傳統小食從前不覺特別,現在卻買少見少,下次再見到,不妨把握機會幫襯,回味一下童年回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