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羅素的紅
【羅素的紅】:防疫放寬令阿塞拜疆外賣員減薪
早前的疫情,世界各地不少餐廳因為社交距離措施要暫停營業,大家亦因為防疫等理由減少了在外用餐,這使外賣送餐服務的需求大幅增加,中亞國家阿塞拜疆亦不例外。 2020年,亞塞拜疆首都巴庫有大約65%人使用線上外賣服務,巴庫最受歡迎的送餐公司Wolt在該年賺到更多利潤,全球收入增長了兩倍。送餐員每天可以賺到大約677,每天的第100張單更可得到161港元的獎金。 但隨著全球的防疫政策改變,阿塞拜疆亦逐漸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人們重新出動到雜貨店及餐館,可以預想的是外賣服務生意減少,送餐員接到的訂單數量亦大不如前。因此,Wolt外賣平台將司機的工資降低,這引發司機的不滿,甚至於四月時發動了罷工,參加的人數不算多,但最後都逼使公司提高繁忙時間司機的工資,但依然比疫情嚴重時低。 事實上,快遞及外賣司機這種自由身工種有很多好處,包括可以靈活地安排時間,能者多勞,也能賺取更多錢。但他們並沒有最低工資﹑醫保及假期等保障,Wolt的司機甚至要自己購買保險。根據報導,不少阿塞拜疆司機指,這種自由身工作背後更多是無合同工作﹑拖延支持薪金及強迫加班等問題的代名詞。2018年,國會起草新勞動法典,當時有另一個勞工團體提出過一些建議,最後並沒有通過。不少人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許多議員都代表企業,或與大企業有利益關係。 事實上,2015 年的阿塞拜疆議會都通過了一項法律,根據該法律,國家勞動監察局不會再主動調查企業,會建基於工人的投訴再作調查。但是,僱員往往因為害怕失去工作而對剝削視而不見,更遑論是上報當局。工人絕對可以起訴他們的違規的僱主,但可以想像,特別是基層的僱員,最怕「手停口停」。因此,工人通常都不會到法庭,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的投訴會得到公正的調查,再加上沒有財力聘請律師,以致大多數侵犯勞工權利的行為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僱主繼續剝削勞工,不斷循環。 一開始提到的Wolt罷工,為什麼只有少數人參與?有參與罷工的司機表示,雖然大家都抱怨外賣平台削減工資,但另一方面卻拒絕加入罷工為自己權益發聲。因為他們認為,如果自己參與罷工,其他上班的人就會賺到自己賺不到的錢。
【羅素的紅】:土庫曼女性權利進一步收窄
土庫曼斯坦3月完成總統大選,新任總統瑟達別迪穆罕默多夫是上任總統的兒子,土庫曼是中亞地區中較為獨裁的國家,雖然仍然有其他候選人,但總統之位最後會落在前總統兒子手中,是大家意料之內。本來外界分析指,小別迪穆罕默多夫會走較為開放及溫和的路線。 然而,近日多個媒體報導,土庫曼斯坦收緊女性的權利,4月開始禁止她們染髮﹑植假眼睫毛及用延長指甲等美容服務。「新法令」下男司機不得接載女性乘客,即使是家庭成員的座駕,女性也不能坐在前排位置,因為這是違背民族傳統的做法,一旦被發現就可能會面臨2,000美元的罰款。 根據一位土庫曼記者表示,這個非正式禁令於4月出台,在此前警方已經禁止女性的美容活動,新禁令更加阻止的士司機接載女性。匪夷所思的是,根據多名土庫曼記者所說,這項禁令是非正式的,因此沒有官方宣布,但民間卻在執行。警方會在街上截查植了假眼睫毛及美甲的婦女,並罰款140美元。 其實,土庫曼女性的權益一直都受到政府限制,2018年當局停止向女性發放新的駕駛執照,亦不為她們更新執照,因為警方認為女性司機引致大量交通事故。2019年有報導指,一位土庫曼婦女駕車已經20年,但近年卻無法更新駕駛執照。根據土庫曼法例,每十年要更新執照,但女性的權利卻受到限制。有多名女性表示,自己的駕駛執照因各種理由被沒收,包括車上缺少備用輪胎及急救箱等,她們認為這些都非大錯,根本不足以構成沒收執照。土庫曼反對派刊物” Chronicles Of Turkmenistan”指,他們觀察到一日之內,就有約20名女司機在街上的交通站被攔截及檢查,他們仔細地找出這些女性車上的問題,仔細地檢查她們的輪胎等等,一旦發現問題,就會將車送往其他地方再檢查。 公共機構工作的女性,都被要求簽署有關停止使用美容服務﹑會穿著寬鬆及較為傳統的衣服。為什麼非官方的禁令,卻在民間執行?有不願具名的土庫曼記者指,這些禁令在各個地方及部門約定俗成地執行,目的是壓制社會意志,還有人們的自我意識。即使沒有官方宣布,都默默地發生在土庫曼。
【羅素的紅】:前蘇聯人眼中的蘇聯 ——《二手時間》
我常被問到,如果想了解蘇聯人眼中的蘇聯,該閱讀的書目,《二手時間》是其中一本我會推介。《二手時間》講述了蘇聯解體後,1991年到2012年這20年間,社會轉型如何影響一些普通人。作者是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白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她本是一位記者,經歷過蘇聯時代,也經歷過切爾諾貝爾核災等事件,擅長紀實文學。阿列克謝耶維奇花了好幾年時間走訪前蘇聯地區,要知道部份人眼中的蘇聯,就等於俄羅斯,這並不正確。前蘇聯還包括白羅斯﹑土庫曼﹑哈薩克等等,將這些人的經歷及如何在蘇聯沒有後重整生活,寫成著作《二手時間》。 在序言中,阿列克謝耶維奇說,她與蘇維埃人共同生活多年,她認為自己懂得這些人,自蘇聯崩解後,蘇維埃人便成為歷史。《二手時間》中的主角都曾生活在社會主義之下,他們有音樂家﹑建築師﹑學生及作家等等,他們全部都是一個有「角色」的普通人,他們說了自己活在蘇聯的一些過去,有的人因為擔任過地區黨委員的黨書記,因此全心投入蘇聯共產黨,蘇聯就是她的宿命。蘇聯解體後,這位黨書記若有所失,認為沒了蘇聯的日子,就似是活在別人的國家裡。她不能接受一些黨員成了富翁,失去了對黨的信仰。但也有對黨狂熱到死那一刻的人,例如一位老黨員死去時沒將房產留給後代,反而留給自己最愛的黨。 書中的人物,每個都看似普通,但承載著獨一無二的蘇聯記憶,當中有些是悲慘的。有一位是從小跟著媽媽在勞改營長大,自幼看著勞改營中的人死亡然後隨便被埋葬,而她的苦難也因為蘇聯消失而不再被重視。蘇聯時社會充斥了不安與有口難言,那時候的人幾乎不討論政治,因為怕隔牆有耳,有些故事是有人的父親被捉去勞改營,告密的人竟然是很親的親人。 即使多少人仍在批評蘇聯的政策,包括管治方式,對異見者的迫害,但我們卻不能否認,有些人渴望自由,但卻未準備好迎接自由,所有要從零開始,令他們無所適從,但期待著新開始能撥走過去的壓抑。有人些仍然沉醉在過去的社會主義及蘇聯的強大中。留戀的,可能是一種回憶,或是只因為習慣了那種生活。從來,要在舊有生活模式中改變,是困難的,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些故事主角仍然眷戀過去。對於那個政權的喜愛或憎惡,完全是建基於你經歷過什麼,無風無浪的,國家給你衣食住行都安排好,要突然變成資本主義,公營設施私有化,知識分子失去了鐵飯碗,他們自然會希望留在那個安穩的制度。不論是學者還是基層工人,在「失去」蘇聯後,都必須重新回到生活軌道,重新理解生活對他們的意義。
【羅素的紅】:又過復活節——東正教復活節
聖經新約描述,復活節是為了慶祝耶穌基督的復活。4月17日大家剛過完復活節,也享受了復活節假期,不過這個復活節是基督教節日,東正教慶祝復活節的時間一般較西方遲主要因為兩個教會所用曆法不同。 除了俄羅斯﹑烏克蘭﹑白羅斯等國家,希臘、塞浦路斯和羅馬尼亞在內的一些國家都有正教會,以儒略曆法計算復活節日期。儒略曆是由公元前 45 年設計的曆法,雖然現時大部分地方都用西曆,但不少正教會的節日仍是以儒略曆計算。 在東歐作為主流宗教的東正教,復活節則在4月24日。在復活節開始前的一段時間,叫「大齋期」,又為「四旬期」。大齋期開始為期 40 天,這40天是教徒反思和禁食的日子,「大齋期」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教徒會將雞蛋塗上顏色,也是小朋友最喜歡的一個環節。以俄羅斯為例,復活節(Пасха)的其中一個象徵,就是庫利奇(кулич)——類似於復活節蛋糕,材料包括蜜餞﹑葡萄乾﹑肉荳蔻及干邑等等。這個正教會的傳統麵包,一個較高身的柱體,上面有白色和五顏六色的糖霜,造型十分可愛。傳統來說,東正教徒在復活節會到教堂,復活節的禮拜儀式會由周六晚上開始,一直持續黎明。教徒聚在一起,伴隨著燭光及歌聲,也會將復活節彩蛋及庫利奇麵包一同帶到教堂,他們會每天早餐前享用這些受到祝福的庫利奇。復活節彩蛋,是以煮熟的雞蛋,用洋蔥皮染成紅色,象微新生命,這是較為傳統的「畫法」,也有人會畫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及圖案。 希臘人的餐桌上就通常會有羊肉作為主菜,有指因為耶穌在釘十字架前,人們會向上帝獻上羔羊贖罪,因此基督徒在復活節吃羊肉,目的是為了紀念耶穌的犧牲和無私奉獻。而且,晚餐時,每人都得到一個紅色的雞蛋,據說如果雞蛋在餐桌周圍互相碰撞,最後一隻完整雞蛋的主人,直到下一個復活節前都會有好運。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籲俄羅斯在東正教復活節期間休戰,以便平民撤離和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可是持續已久的戰爭,仍未見曙光。
【羅素的紅】:俄羅斯「妖僧」拉斯普丁是否真有其人?
最近在串流平台上看了《皇家特工:第一任務》(The King’s Man),電影中的大奸角是披著長髮及鬍子的俄國人拉斯普丁,劇中的他仿如刀槍不刀,又有神力。友人認為這個角色能力設定誇張,而且樣子陰森可怕,我告訴她拉斯普丁在俄羅斯歷史上是真人其人,更是有「妖僧」之稱,一樣是長頭髮﹑長鬍子,不過沒戲中瘦削。 據史實記載,拉斯普丁出生1869年出生於西伯利亞一個村莊,來自普市的農民家庭。他早年離家到修道院居住,後來追求神秘主義,更因為曾預言旱災成真受到神學院的院長賞識,從此命運改寫。在院長的推薦下,拉斯普丁到皇宮為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兒子治病,他利用催眠術令皇子的白血病病情看似穩定,皇后也對他信任有加,拉斯普丁便成了皇宮常客。不少人形容,拉斯普丁在皇宮中可自由進出,甚至連官員任命都要經他同意,儼如「國師」一般。《皇家特工》中的拉斯普丁吃了有毒的蛋糕及中槍也不死,史料中對付拉斯普丁的並非「皇家特工」,而是俄國親王,當時他向拉斯普丁開槍,又將其扔到結冰的河裡。不過,根據之後法醫的說法,拉斯普丁在河中過了八分鐘才死亡,是常人的三倍時間。 拉斯普丁身處的時代,也是一個羅曼諾夫王朝動盪的時代,俄羅斯與日本的戰事以失敗告終,歷史上也發生了「血色星期日」示威,多名示威者成了槍下亡魂。有一個說法指拉斯普丁曾說,如果他被尼古拉二世的親戚殺害,尼古拉二世的兒子也不可能活多過兩年。巧合地,不久後這個王朝的命運,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沙皇被推翻,尼古拉二世及家人全部被殺害。 史學家對於拉斯普丁的評價,都以負面居多,包括當時社會流傳他與信徒發生不尋常關係,還舉行一些古怪的宗教儀式。關於拉斯普丁,大家都會知道他與許多貴族女子發生性關係,更會收藏處女的頭髮。其中一個耐人尋味的說法是他的性器官有接近29厘米長,聖彼得堡有博物館就展出了拉斯普丁這個「神秘之處」,吸引了不少人慕名而來。
【羅素的紅】:報導指德情報局掌握布查慘劇重要證據
烏克蘭被戰火蹂躪已經超過40天,雖然之前圍攻基輔的俄羅斯軍隊已經撤離,但戰事仍然持續。位於基輔市中心西北面的布查鎮,住了三萬多人,布查鎮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不久後便被俄羅斯軍隊佔領,直接上月底烏克蘭才將此地收復。可是,布基鎮已經變成如人間煉獄一般的地方,烏克蘭官方及一些記者發布布查鎮的情況後,震撼了所有人。鎮內遍佈兒童在內的屍體,大部分都傷痕累累,甚至有些雙手被捆綁,屍體不單在街上出現,甚至也出現在住宅裡,官方指,至少有300人在布查鎮被俄軍殺害。 對此,俄羅斯矢口否認犯下殺害平民的罪行,更指是西方勢力造謠,以及這些都是演員,根本不是屍體。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布查鎮的屍體是俄羅斯軍隊撤離後才出現,更指是被「策劃」出來的。但《紐約時報》早前公布的衛星圖像顯示,這些屍體在俄軍離開前的兩星期已經出現,及後英國BBC都證實了這張衛星圖像的真確。 德國《明鏡週刊》近日發布了獨家報導,指德國聯邦情報局手中掌握到俄羅斯軍方的無線電通訊記錄,記錄中多次出現與布查鎮有關的對話,甚至內容牽涉到刻意屠殺平民,包括俄羅斯士兵在開槍前討論了他們如何審問烏克蘭士兵和平民,報導指目的是營造恐怖及威嚇的戰略效果。情報更加指出,這次的殘忍虐殺可能與普京關係密切的僱傭兵集團有關。 一些倖存的人,將自己經歷過的事情說出來。BBC訪問了當地的一位14歲少年,3月中時他和父親踏單車出外,希望拿一些緊急物資,之後他和父親被俄軍攔截,雖然表示自己沒有武器及危險物品,但依然被槍擊。這位少年僥倖活下來,可是他的爸爸就傷重身亡。 一些親俄羅斯的社交媒體已經開始流傳影片,例如指片中有屍體的手臂在動,俄羅斯駐加拿大大使館在官方推特帳號上也發佈了這段影片,指控烏克蘭造假。後來,BBC放大分析後發現,所謂「移動的屍體手臂」,實際上是車輛經過時,擋風玻璃右下角的一個標記。我早前寫有關布查鎮慘劇的時候,也有一些人留言,放上影片及報導指當中有屍體竟然可以吸煙,後來我上網查證,發現早有媒體就此查證,影片是俄羅斯一位歌手的MV拍攝花絮。網絡世界之大,有人誤信假新聞,有人則將之利用,散播假新聞。 烏克蘭當局指,這些屍體只是冰山一角,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平民被害及住宅被轟炸,導致生靈塗炭。馬里烏波爾市長4月6日表示,市內有九成以上基建都被俄軍摧毁了,當中有最少四成無法修復,該市被圍困一個月以來,相信已有5000名平民死亡,包括210名兒童。
【羅素的紅】:為什麼俄羅斯人大規模下載維基百科?
俄羅斯當局再度試圖壓制媒體,限制俄羅斯人民了解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情況。福布斯報導,俄羅斯媒體監管機構星期四威脅維基百科,要求維基百科刪除關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與克里姆林宮版本不一樣的信息,否則會罰款約49,000美元。 報導指出,俄羅斯媒體審查機構Roskomnadzor要求維基百科刪除任何「誤導」俄羅斯人的信息。根據媒體Vice的說法,俄羅斯維基百科編輯在今個月表示,Roskomnadzor威脅要阻止維基百科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的俄語條目。 維基媒體基金3月3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面對審查子恐嚇成員,他們不會退縮。 這並非Roskomnadzor首次出手,早前他們也威脅谷歌,如果不刪除他們要求的YouTube影片,就會罰款約98,000美元,或以YouTube在俄羅斯年收入 20%作為罰款。目前,YouTube是最後一個在俄羅斯維持服務的美國社交媒體平台,俄羅斯政府在入侵烏克蘭之後,已經封鎖了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 。根據早前通過的「審查法」,在俄羅斯將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行動稱為「戰爭」或「入侵」都是犯罪行為,如果發放任何被視為抹黑俄羅斯軍隊的信息同樣是犯法。已有封鎖大部分社交平台的歷史,不少俄羅斯人相信,未來可能連YouTube也將無法使用。 面對俄羅斯當局對維基百科以及審查法的威脅,有數據顯示俄羅斯人開始大量下載維基百科的資料,目前他們是維基百科下載量最多的國家,在3月上半個月就被下載了105,889次,與1月時增長了4,000%以上。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俄羅斯針對維基百科的下載量很少進入前十名,但在入侵烏克蘭之後,一直穩居第一。 早在2015年,俄羅斯就審查過維基百科,因為當局認為維基上的一些文章令人反感,例如關於大麻的資料,媒體監察機構Roskomnadzor更曾致函維基百科要求刪除某些文章,但俄羅斯維基媒體拒絕。因此,網站曾被封鎖一整天。不難想像,克里姆林宮自己也是維基百科的「寫手」,由於維基百科是大家都可以編輯的,俄羅斯官方當然也不遺餘力的「糾正」大家的一些錯誤用字。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超過一個月,早於開戰初期已有分析指俄羅斯總統普京可能錯判認勢。目前,美國白宮傳訊總監貝丁格菲爾德更指出,有情報顯示,普京有感自己被俄國軍方誤導,因此與軍方關係緊張。普京的幕僚不敢說出俄軍表現欠佳的情況,也導致普京可能不太掌握軍方目前在烏克蘭的情況。
【羅素的紅 】:俄羅斯指揮家拒絕表態被德國樂團解僱
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越久,隨著俄羅斯侵烏已達一個月,也漸漸暴露了一些親俄的人的立場。各人對這事件的態度,也自然成為大家關注的地方,人們希望與自己立場相同的人為伍,恥與相反立場的人沾上任何關係。 慕尼黑愛樂樂團的俄羅斯首席指揮捷傑耶夫(Valery Gergiev)則因為近日局勢被解僱。早於二月底,慕尼黑市長便公開要求捷傑耶夫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表達明確立場,但捷傑耶夫並沒有回答。捷傑耶夫過去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關係友好,曾在2014年支持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 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的維也納愛樂演出同樣踢走捷傑耶夫,他同為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榮譽主席,蘇格蘭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也宣布不再與他有任何關係。 捷克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俄羅斯頂級指揮家比奇科夫則發表聲明批評俄國政府,更指「面對邪惡,沉默會成為它的幫兇,最終成為邪惡的同行者。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給我們帶來了這一代人希望永遠不會再次發生的事情,那就是戰爭」。更加說,如果和普京一樣,認為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的悲劇,那簡直是「發狂」,因為大家更應該慶幸的是蘇聯在沒有流血的情況下解體,也讓包括俄羅斯在內的許多國家結束了被綁架的歲月。 目前,各界都在抵制與俄羅斯有關的東西,華納兄弟、迪士尼和索尼都取消新片在俄羅斯的上映。但也有聲音認為,俄羅斯人也有反戰的,那麼是否應該一刀切把他們都包括在內?事實上,各國對俄羅斯的制裁都深深影響著平民百姓,在這種手段下,雖然明知道戰事由普京引起,但受制裁的卻是普通市民。《紐約時報》有報導指,英國格拉斯哥電影節取消放映俄籍導演 Kirill Sokolov 的作品──《No Looking Back》,因該部電影有得到俄羅斯政府的資助。其實,Kirill Sokolov的立場十分明確,他也曾簽署兩份反戰請願書,自己也有家人在烏克蘭,甚至祖母在防空洞中避開攻擊,因此他十分痛忙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舉動。報導也指出,烏克蘭的電影圈開始討論,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俄羅斯電影?一位著名的烏克蘭導演洛茲尼察認為,不應該根據護照來判斷人的好壞。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至今已經一個月,從國際專家分析指普京出兵烏克蘭的機會不大,到大家驚訝普京真的入侵烏克蘭至今,原來已經一個月。戰事持續,俄羅斯反對派媒體,The Insider的記者包琳娜在在拍攝俄軍攻擊基輔期間,遭遇炮火攻擊身亡,成為戰事中第5位在俄烏戰爭中殉職的新聞工作者。
【羅素的紅】:戰火下烏克蘭人拯救動物和藝術品
戰火之下,人民無處可逃,面對失去家園和親人的可能,甚至要帶著小孩逃離,與留下戰鬥的丈夫道別。能夠逃離戰區的人,有些帶著自己的貓狗,但有些流浪動物卻遭受不幸。 烏克蘭有動物收容所遭砲火攻擊,多隻動物死亡,逃過一死的,也有些受了重傷。連日來也有新聞報道,烏克蘭不少市民因為自己家中的毛孩子撤離不了,或放心不下動物收容所及流浪貓狗會捱餓,決定留下來照顧動物。其中26歲的義工Anastasiia Yalanskaya為收容所的貓狗送上糧食,之後遭到俄羅斯軍隊的襲擊,永遠告別了這個世界。Anastasiia的車被發現時,車上的三人都已經離世。已被擊斃。而且,她的遺體破碎得無法辨識,只能靠駕駛執照及身上的刺青認出是她。Anastasiia的丈夫曾經提出過不如逃到其他國家,但她卻放心不下動物,最後決定留下來。 早前,《美聯社》記者曾經拍下基輔動物園的管理員,安撫園區大象的照片,令人動容。原來大象Horas是烏克蘭首都圈最後一頭大象。根據報導,Horas是一頭17歲的亞洲象,在柏林動物園出生, 2012年才交換到了基輔動物園。戰爭之下,園區人員仍然想盡辦法去保護園區動物,例如基輔動物園將一些動物緊急撤離到波蘭邊境,他們將動物放上卡車。他們的目的地是波蘭波茲南動物園,波茲南動物園也會派出接應的隊伍,誰知到動物們遲遲未出現。原來他們在路上的公路被俄軍包圍,但幸好是在眾人的協助下,找到一條「較安全」的路線。動物園更聯絡到烏克蘭軍方,由軍方保護載著動物的卡車,到達邊境,也算是危難中的一點好消息。 另一邊廂,烏克蘭歷史悠久,當中不乏具價值的博物館藏品,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烏克蘭伊萬科夫博物館受到攻擊,引起全球藝術家關注。值得一提的是,烏克蘭著名的20世紀畫家普里馬琴科(Maria Prymachenko)的家鄉,正是伊萬科夫。伊萬科夫博物館收藏普里馬琴科約25幅畫作,博物館受襲擊引起了國際關注。幸而,普里馬琴科80年代的畫作──和平鴿展翅並未受到破壞。美國更有城市將和平鴿展翅變成街頭藝術,希望宣扮反戰訊息。 烏克蘭的博物館人員,加緊將展品收到紙箱內。位於烏克蘭西部的利沃夫市國家博物館,是烏克蘭國內最大的藝術博物館,裡面展出很多12~18世紀的藝術收藏品,包括宗教藝術品及珍貴的手稿等等。工作人員將這些具意義的展品一一收起,準備移到博物館的地下空間放好。1905年立的利沃夫市國家博物館,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如今面對俄羅斯的攻擊,他們希望博物館能安全過渡,因為日後人民還要透過一件件館藏去認識自己的國家,認識自己的根源。正因為烏克蘭歷史悠久,也擁有七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當中包括教堂及東正院修道院等等。如今烏克蘭受襲的地方變得滿目瘡痍,只望戰火早日結束,令烏克蘭的人﹑動物萬物都能平安。 Photo/ AP
【 羅素的紅】:戰爭中的對立與政治宣傳
戰爭苦了誰?永遠都只會是人民,在通訊軟件telegram上,有一個名為Ищи своих(Look for your own)的群組。早前俄羅斯政府封鎖了一個用作識別在烏克蘭被殺或被俘虜俄軍的網站,不過通訊軟件上的群組仍能使用,就是這個Ищи своих。網站由烏克蘭內政部發起,他們在群組中發布在烏克蘭被殺的俄羅斯士兵的照片,以及被俘人員的姓名﹑照片及資料。令人驚訝的是,當中很多是年輕的面孔,包括98年後出生的士兵,甚至連2001年出生的都有。由於除了發佈被俘虜的軍人資料,也會發佈死亡軍人的照片及影片,部份照片中的人被炸得血肉模糊,根本連五官都看不清。試想像,與參軍家人失去聯絡的人,要小心翼翼的看這些照片及資料,心情一定很難受。 雖然我認識的俄羅斯人,大多數都反對俄方的行動。但可預料的是,會有人支持普京的,支持俄羅斯的人在社交平台上換上帶有俄羅斯國旗的版本。部分人是民族主義狂熱份子,相信這片土地本屬於俄羅斯,或許也相信地球全屬俄羅斯。一位前選美得主﹑烏克蘭小姐也換上了這面國旗,她說自己是烏克蘭小姐,因此更有資格去評論以及選擇站在俄羅斯那邊。在港的俄羅斯人,也有部分如此,我仔細閱讀了他們的留言,大部分都是指責烏克蘭政府在烏克蘭東部戰事戰事中的無能,認為過去八年都沒有所為,而且很多人被烏克蘭軍方所殺。而反對戰事的人,說這不完全只牽涉到政治,是人命傷亡,反指如果他們關心人命,又為何會支持俄羅斯轟炸烏克蘭?或許在支持國家與否,大家都有想法及意見,但在21世紀仍以兵戎相見,並不樂見。 而俄羅斯官方亦用自己最擅長的一種方法,去令俄羅斯人民相信,這次的「軍事行動」是來得有道理, 以及俄方是佔上風。當俄羅斯導彈襲擊烏克蘭首都基輔時,俄羅斯國家電視台著墨不多,他們集中將這次行動描繪成一場「解放」烏克蘭的防禦行動,而且絕大部分報導都集中在據稱受到基輔襲擊的頓巴斯。甚至訪問了盧甘斯克的「領導人」帕塞奇尼克,對方說那邊情況令人擔憂,因為敵人正在攻擊他們的陣地,並進入平民住宅。俄羅斯第一頻道又曾經發出突發新聞橫幅,表示烏克蘭向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發射了三枚導彈。至於基輔受到的攻擊?這些媒體說沒有。 俄媒經常報導烏克蘭軍人投降的故事,因為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那刻開始,他們就試圖將烏克蘭軍隊描述成軟弱無力,並將俄軍寫成熱烈期望解放烏克藉。美聯社報導,上星期有俄羅斯官方媒體在電視直播聲稱,烏克蘭政府有可能向人民施放毒氣,但他沒有證據證明。俄羅斯的目的,是將烏克蘭的形象變為普京口中的納粹份子,以得到國內人民支持。正如上篇所說,年輕人大多數能接受西方資訊,因此這招不一定奏效,但老一輩的人則非常依靠這些電視媒體。克里姆林宮的媒體一早為入侵製造藉口,例如不停播放信息指,烏克蘭東部正在發生一場巨大的人道主義危機,聲稱居民受到了烏克蘭的猛烈砲擊,然而基輔政府否認。 不過,衛報有分析認為,今次俄羅斯對戰事似乎感到不安。因為過去俄羅斯對敘利亞作出軍事干預,官方媒體經常報導俄軍摧毀軍事目標,但今次,這類型的影像相對較少。2018年有調查發現,過去十年,俄羅斯人對電視所報導的東西信任度減少,但電視依然是俄羅斯人最大的新聞來源,超過六成人是從新聞中得到資訊。面對如此媒體,俄羅斯人仍有少量選擇,例如報導過前總理梅德韋傑夫奢侈豪宅的獨立媒體Meduza ,還有電視頻道 Dozhd。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可能會感到迷惘,到底誰人說的才是真話?在這樣的年代,我們至少能以自己出發,轉發信息時盡可能查證消息來源,例如早前有報導貼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穿上軍服出戰的照片,後來經證實是去年巡視的舊照片。大家轉發這些報道或相片時,或多或少是因為照片觸動自己的心,或代表自己的某種價值觀。小心求證,也是這個年代需要謹慎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