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珍寶王國
【香港角落】去香港仔聽漁歌遊漁船河 香港名字的由來?尋找太白海鮮舫的蹤影
香港以漁港起家,自然有不少人靠海食飯,甚至住在海上。衣食住行都在陸地的我們,真的無法想像漁民的生活,聽說每次出海捕漁動輒一頭半個月,而且無法計算航海情況,也不能保證漁獲,所以需要出動師傅手工製的三角旗,掛在船上增加魔力值和生命值。 限定出航,跟我們一起出海,上至漁民生活、旗幟師傅,下至已沉沒的珍寶海鮮舫,都一一帶大家去尋寶探險。還會額外放送一個關於「香港」命名的故事,想不到吧!連這個也與漁民相關,想知道?拉馬達,轟出海! |屬於蜑家人的避風港 香港仔的弧形地型,形成了天然避風塘,因而成為漁民和傳統水上人蜑家人的家。那時候,沿海或海上有廟宇、船塢、港燈發電站等,像是一個海上社區。 後來,隨着城市轉型和社會進步,漁民也慢慢上水居住,政府便展開都更,建築師許允恆說:「當時是規劃原區安置的,田灣人搬去華貴邨。」而且,今天的香港仔有不少填海土地,包括香港仔中心,「當年天后廟、舊香港仔警署便是海岸線。」 |水上人概嘆生活的漁歌 很多漁民都住在艇上,稱為「住家艇」,船隻會固定停泊在避風塘,像是一間海上屋,漁民會組成一個社區組織。有趣的是,漁民也有階級之分,較貧困的住家艇沒有水電供應,煮食要使用「火水燈」,煮食需燒柴,食水則需要向「水艇」購買;而較富裕的住家艇則使用發電機發電,或向電燈公司申請電箱從岸上拉電,亦會使用罐裝石油氣來煮食。 漁民出海捕漁,收獲全都聽天由命。在等待時,他們會唸唱着漁歌,這種歌曲沒有曲譜、伴奏和歌式,屬於非傳統音樂,大多歌曲內容都是概嘆生活,或是魚類名字等。 |海上最美的風景-飄揚的旗幟 「船上的三角旗(又稱大單旗)通常寫上吉祥字句,像『魚蝦大信』、『網網千斤』或『風調雨順』等,如果是賀誕期間的旗,則會寫『神明庇佑』或『神光普照』等。」鴻運繡莊的黃國興師傅今年62歲,從少年時期17歲跟父親入行工作,不經不覺已做了40多年的旗,他說:「漁民出海捕魚,每次出海的時間以月計,大海風雲萬變非常危險,掛旗除了希望漁獲大勝,也是祈求神明保佑平安。」 回想起年輕時,黃師傅坦言一年至少做一千幾百枝旗,而且傳統做旗是甚少使用全機器打印,他解釋:「人手一針一線做出來的旗,特別能感覺到對神明的誠心誠意,更能得到神明的庇佑。」 |失落的太白海鮮舫 去年,隨着水上餐廳珍寶王國停業,停泊在深灣的兩艘畫舫,即珍寶海鮮舫和太白海鮮舫,命運各不相同。珍寶海鮮舫在去年拖離香港時,在南海一帶遇上風浪,被海水灌進船內並開始傾側,最終沉落海底;至於後者,太白海鮮舫目前仍停泊在港,並有新經營者接手,將在明年秋季重新開業。 |香港,之所以叫香港 根據專攻香港古代史的歷史學家蕭國健著作《香港歷史與社會》,在明清時期,現今香港仔及附近地區盛產莞香,會經石排灣運送至廣州,由此為該地區的名字起源。後來,英軍經水路來到香港,途經「香港村」時問及漁民地名,混合了水上人的口音、再轉為英文拼音,便留下了「HONG KONG」的名字。當時由於語言不通,造就了一個誤會,讓英軍以為整座島的名字也是「香港」,亦是後來「香港島」及「香港」名字的源起故事。 城市風景瞬息萬變,想留住這刻的樣子,最好的方法並不是按下快門,而是親身到那裏走一趟,建立屬於你們的回憶。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Kayan @yipyn 鳴謝活動:《舫港》、 香港水上人文化協會、Bottom Up Communication、城區活動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