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戶外演出
【余拜仁】:《Drink and Dance》:放下過度思考 回歸原始本能
疫情發展似斷未斷,防疫政策有緊無鬆,吃喝成為了我們僅有的玩樂,食肆酒吧成為了新常態下的理想國度;在一個悠然下午閒逛到中環大館,打算找個地方喝啖酒、歇歇腳,發現人頭湧湧,甚為熱鬧,好不容易覓得落腳點,點了心儀的Happy Hour之選,在落單與上菜的短促瞬間,隨手滑動一下手上智能電話,不滑則已一滑驚人:在Social Media上立即見到一個名為《Drink and Dance》的免費戶外演出,演出場地正正就是當下身處的大館,心中不禁泛起一連串的問題:除了懷疑Digital Marketing的Targeting及Tracking是否如此無遠弗屆之外,更加好奇的是Drink與Dance之間到底如何構成一個演出? 對於Social Media的Echo Chamber特質,大家現時都不會太陌生,不論是翻譯作迴聲室效應或者同溫層效應,意思都是人們往往只能讀到相近觀點、看到相關資訊,放諸實際生活經驗,當點擊過第一則《Drink and Dance》的帖文,更多關於這個演出的內容開始浮現於不同的Social Media平台,其中一篇名為《讓身體帶領舞蹈,不全然自控中的完美》的短文就提到,這個演出屬於藝術節#非關舞蹈祭的一部份,其策展人進一步闡述了節目特色:「在極力精準地執行動作與意識游離及放鬆之間,身體不再完全地受表演者的使喚,生理上的反應與既定的舞蹈結構不斷拉扯,展示出不由自主的反應和另一種可能的表演感⋯⋯展示意識邊緣的狀態亦是對表演者身體極限的另一種實驗,不去貼近完美的動作執行,而是在框架當中展露出人作為肉血之軀的限制、脆弱、意志和極限臨界點。」 當將上述帖文一字不漏Copy, Paste, and Share給身邊愛好Drink而非Dance的友人,詢問他們有否興趣同行一嘗「Drink and Dance」的滋味後,收到的回應大多都是友善卻又帶點距離:「弱弱一問,即係做咩?」引用編舞陳偉洛(阿洛)的話語,《Drink and Dance》是一個非常「直接、純粹的作品」,觀眾會在一個相當自由的空間去享受舞蹈,「包括你想聽嘅音樂,聽唔聽?一齊聽定聽自己其他嘢?包括你嘅企位同狀態,郁或者唔郁?」另一方面,阿洛今次摒棄了如「命題探索」及「意義建立」等宏大主旨,希望將焦點回歸到身體與動作之上,「我最開頭學跳舞,點解我鍾意呢?因為我鍾意郁,我喺學跳舞嘅初階都唔係為咗有意義,即係我唔係想喺呢個社會用跳舞去建立一種意義,而係我真係好喜歡,有啲人睇跳舞都係咁,睇到有個動作去感受個快感,或者係果種超脫喺入面,對我嚟講係好原初嘅一樣嘢。」 Dance就談了很多,那麼Drink呢?對於一支以「身體與動作」為主軸的作品,技巧是相當重要的,而阿洛亦相信當中會有可以被挑戰的地方,飲酒則是他的選擇:「飲酒係從生理上嘅角度改變對技巧嘅執著,或者係對技巧嘅執行,而且酒精同我哋嘅Physical State係有好大關連,倒如飲完酒之後會想瞓覺等等。」一言以蔽之,如果想不再執著於「有咩意義?」、「即係做咩?」等理性思考,反而想直接地、純粹地享受身體郁動的快感,以至好奇酒精對身體、對動作的影響,大家就不妨在下周的四五六日的日落時份去到大館,「觀眾唔駛用好Analytical嘅腦就可以享受一個時光」,Let’s drink and d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