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大王爺
【香港角落】大嶼山水口村:探索香港400年古村落的歷史、文化與活化重生之路
你對於大嶼山的印象,是否仍停留在「天壇大佛」、「昂坪360纜車」等熱門景點?近年,水口村以「天空之鏡」與「摸蜆」活動吸引不少旅客。不過,這條擁有超過四百年歷史的古村落,其背後的文化故事,你又了解多少? 水口村位於大嶼山南部、在塘福與石壁之間,背靠大嶼山的山群。從東涌出發,乘搭新大嶼山巴士11A或11號,沿路都會看見大大小小不同的村落,大約半小時便能抵達水口村。這條村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村內主要有陳、池及馮三姓,據說當年的原居民本住在石壁,但因不想兒子被徵召入伍,故搬遷到水口定居。歷史文獻沒有記載其命名源由,按字面理解是「河水的出口處」,意思是其位置是河流入海口之處。 |信仰與生活交織 從水口村路牌拐彎進入村內,首先會看見由兩塊大石頭組成的「閘門」,村民稱之為「上麓」及「下麓」(即山上及山下之意)。這裏是通往村內的必經之路,由最早的定居者建立。石頭上貼上了對聯及揮春等祝福語,又有上香位置,希望村民出入平安。 在香港,不同村落中,「大王爺」常作為山神或土地的代名詞,相傳有不同的身分。祭祀儀式是水口的重要傳統習俗。每逢節慶和婚禮,村民都會祭祀「大王爺」,祈求風調雨順。年尾之時,水口村民也會酬神感謝大王爺的庇佑,獻上祭品,祈求風調雨順。5、60年代,村民會以活豬祭祀,現在則會以金豬酬神。 而社壇則是水口村的土地神。在社壇供奉了兩塊石頭。相傳從前村民出海捕魚的時候,撈到了兩顆石頭,村民把石頭放回海內,但竟然再次撈到相同的石頭上水。村民便相信石頭是有意義的,所以便帶回村好好供奉。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80年代之前,水口仍未有自來水供應,所以50年代時,村民們在村口龍眼樹蔭設置了公共洗衣場。不過村民及後發現污水流向大王爺的背脊,所以很快便停用了。由此可見信仰與村民生活密不可分。 |建築中的故事 漫步村中,有兩棟建築物被活化保育,分別是「水口村49號屋」及「禾寮」。 過往水口村民多以務農及種植水稻維生,所以較多農地的村民會建造屬於自己的禾寮,用於儲存穀物及農具。現在的禾寮,保存了當年村民用於耕作農具、掘峴的用具等,也修復了爐灶。現在,他們更會烹調傳統美食「瀨鑊邊」——予客人品嚐。用新鮮捕獲的海鮮,加上本地種植米粒磨粉,加水變成漿,把粉漿倒在鑊邊變成類似板條感覺的麵食。 而1920年代建造的49號屋,則糅合了清代建築特色,前平後坡的屋頂設計有利於防止雨水積聚,而綠色葫蘆樽圍欄則是昔日富裕人家的生活象徵。值得一提的是,49號屋前部分使用麻石磚,後部分則用青磚。這是因為從前的屋主兩兄弟結婚後分家,他們用石牆把屋分開一半,變成現在的模樣。 |與自然共生 水口村被群山包圍,水口溪流是這條村的命脈。除此以外,水口還有泥灘、濕地、紅樹林等多種景觀,生態多樣性高。過往村民多在這片土地耕作,不過時至70年代,不少村民前往城市就業,放棄耕作,棄耕後的農地變成濕地。今時今日,有團哋進行復耕,種植稻米、蓮藕等農作物,活化這片土地。 |活化中的傳承 這條已有400多年歷史,養活了13代人的小村落,隨著年月過去,故事一度失落。近年在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及村民的帶領下,這個擁有泥灘、濕地、紅樹林的村落正在經歷一場「重塑」。修復後的建築成為展覽與工作坊場地,讓更多人能親身體驗水口的文化魅力。 若然你覺得自己未夠了解香港,何不跟上我們的步伐一齊走? 相關導賞活動報名可按此。 攝影: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Kayan @yipy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