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俄羅斯
【羅素的紅】:男「夫」女「娃」 俄羅斯人名點解讀?
如果大家有留意俄羅斯人的名字,都會覺得很複雜,女孩子的名字總有「娃」,男孩子則「夫」或「斯基」?今日就來拆解俄羅斯人的名字,他們的名字由「名字」﹑「父稱」及「姓氏」組成,以俄羅斯總統普京作為例子,他的全名是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其實普京(Putin)是他的姓氏,他的名字是弗拉基米爾(Vladimir),餘下的弗拉基米羅維奇Vladimirovich是父稱,意思是弗拉基米爾之子,憑父稱可以知道,普京的父親,名字也是弗拉基米爾(Vladimir)。 常見的俄羅斯名人,我們譯名多數都以他們的姓氏為主,例如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戲劇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文學泰斗托爾斯泰等等,這些都是他們的姓氏,因此看見「斯基」﹑「夫」,基本上可確定那是姓氏,當然有些例外,例如普京就沒有「斯基」和「夫」。女性的姓氏,則通常以「娃」作尾,例如網球員舒拉寶娃(Sharapova),她的爸爸是男性,所以是舒拉寶夫(Sharapov);也有用「娜」作結尾的,普京姓氏是Putin,他的女兒寫的姓氏則是Putina,結尾也是多了a。至於何時是娃,何時是娜,就牽涉到俄文的發音規則,在此不詳細解釋。男性的父稱結尾多數為「維奇」,女性則多數是「芙娜」。今次只簡單地讓大家有個概念,因此從大原則上解釋。 日常生活裡,與朋友溝通,基本上用愛稱也可。由於俄羅斯人名基本上都是某幾個,很容易出現撞名的情況,因此要用對方的名字加上姓氏以作辨認。電影《黑寡婦》主角叫娜塔莎(Natasha),其實屬於小名,本名是Natalia。與俄羅斯人相處過的,都會知道他們的名字,很多事會帶著小名,即是愛稱,是比較熟悉的人才能叫的。例如Dmitry的愛稱是Dima,Maria愛稱是Masha等等。也有些不分男女的小名,例如Sasha代表Alexander及Alexandra。 不過某些情況下,則是名字加父稱一起使用,例如是表示尊敬。記得初到俄羅斯留學,我經常記不住老師的父稱,有時想找Maria老師,教職員都會說,這裡有很多Maria,你找的Maria父稱是什麼?因此父稱真的非常重要,除了分辨相同名字的人,也是禮貌的表現。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曾與普京會面時直呼其名,有指是希望表現親近,但普京的反應就顯得驚訝,這也顯示出俄羅斯人對名字用法的規則。 以前上課時,俄文老師說過,俄羅斯人姓氏的起源很有趣,80年代在莫斯科有姓氏「莫斯科夫斯基」﹑「莫斯科夫金」等,這些都顯示出他們與莫斯科的關聯。人們也會用自己的特徵變為姓氏,例如「托爾斯泰」其實有肥胖的意思﹑「別利亞科夫」指擁有淡黃色頭髮的男人。姓氏有時也會透露出遠古祖先的職業,我有一位老師的姓氏與森林有關,她說她的祖先是從事伐林行業的,雖然家裡早已沒有人伐木了,但從姓氏還是可以追尋祖先的過去。此外,因為俄羅斯人信教,據說以前也會將動物當作神去敬拜,也會用動物作為姓氏,俄羅斯前總理梅德韋傑夫(Медведев)則是熊的意思,亦有人以兔﹑鴨等作為姓氏。 姓氏也隨著政治氣候而改變,比如說俄羅斯帝國的末代沙皇叫尼古拉,根據書籍記載,自二月革命之後,將孩子命名為尼古拉的人大減。取而代之的是革命領袖列寧的名字,叫弗拉基米爾(沒錯,普京也是這個名字)的小孩幾年間,增加了差不多十倍,可見政治與改名字也是息息相關。
羅素的紅: -30度食雪糕?俄羅斯人:小兒科!
冬天飲雪水並非只在歌詞中看到,俄羅斯出名寒冷,但俄羅斯人也是冬天的冠軍。因此,冬天永遠會做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包括零下十幾度,冒著嚴寒浸冰浴慶祝東正教主顯節,還有冬天吃雪糕。沒錯,俄羅斯人即使在零下 30 度也能吃雪糕。 俄羅斯人冬天夏天喜歡吃雪糕,天晴下雪都愛雪糕。我曾經看過一則報導,指二戰時英國首相丘吉爾冬天時在前往與史大林見面時,發現街角有一群俄羅斯人,於是他問副官,他們在做什麼,結果的回應是「他們在吃雪糕」。不得不說,俄羅斯人對於雪糕的喜愛是超乎我們想像。而且,至今仍然有人認為,蘇聯的雪糕是世界美味。因為傳統的蘇聯雪糕是非常有名的,至今俄羅斯有些老牌食品工廠,也依然用舊配方生產類似的雪糕,甚至連包裝都極具「蘇味」。有指,以往外國人都驚嘆蘇聯雪糕的美味,說到訪蘇聯的三個原因是,芭蕾舞團、國家馬戲團和雪糕,可見蘇式雪糕的受歡迎程度。所以蘇聯雪糕從來都是商店「鎮店之寶」,蘇俄雪糕的成功之道,絕對關乎蘇聯美食科學,在 30 年代時,政府製定關於雪糕的生產標準,也規定了某些品牌的成分和生產方法,包括不能加入任何化學物質,只能用新鮮的原材料,因此大家都認為他們的雪糕的奶味特別新鮮。生產商用 50 克或 100 克的包裝放在街頭小攤、售貨亭及咖啡館出售,深受大人小朋友的歡迎。70至80年代,甚至有品牌的冰淇淋管,上面覆蓋著牛奶巧克力,售價是 28 戈比,當時28戈比可以乘坐九次電車,可見它的售價甚為昂貴。 俄羅斯農業銀行行業專家中心 今年5 月日表示,到 2021 年底,俄羅斯的雪糕消費量預計將增長 1%,達到每人 3.1 公斤,創下十年的記錄。俄羅斯2020年雪糕產量為45.1萬噸,加上俄羅斯開始向國外銷售雪糕,過去十年的出口量增長了八倍,從 2010 年的 3,000 噸增加到2020 年的 26,000 噸,主要銷往其他前蘇聯加盟國家。 …
【奴才注意】 是貓也是樹熊、長頸鹿、刺蝟、海獅 俄羅斯藝術家成P貓達人 21萬名奴才follow
對於貓奴而言,貓咪是無處不在的。俄羅斯有一位專業貓奴,就把不同主子變成其他動物,而且完全沒有違和感! 貓除了是我們的主子外,還是芸芸眾生:樹熊、長頸鹿、刺蝟、海獅,甚至是法國麵包……創作者是來自俄羅斯的藝術家Koty Vezde,明顯也是個愛貓之人。「貓在網絡世界是無所不在的,例如在俄羅斯,貓比狗更加受歡迎!」Vezde對貓貓偏心「出晒面」,利用P圖技術,把貓貓變成各樣動物及物件,令粉絲為貓痂、為貓狂。 P貓大師的創意靈感「歸功於家中有隻『戲精』貓咪」,牠的搞怪表情令人忍不住瘋狂拍照,要為主子留住 溫度 速度 溫柔和憤怒。誰不知改圖令全球各地的貓奴同樣瘋狂,現在已經有超過21萬名奴才追蹤 @koty_vezde,留意不同貓貓的動態。 有狗奴要為小狗平反,開一個專為小狗P圖的帳戶「挑機」嗎?
【由這裏 行過去】 如果河流都有斑馬線 俄羅斯藝術家:提高世界對保育的關注
如果馬路上的斑馬線讓你走路更小心,在河流上加一條斑馬線又會不會讓你對環境更謹慎?俄羅斯藝術家 Gregory Orekhov 最近在莫斯科河裝置了一條巨型斑馬線「Crossroads」,在河水流經的農地之中飄浮起來,彷似田野之間的橋樑,呼籲大眾關注莫斯科河開發計劃。 藝術裝置以塗上白色顏料的聚碳酸酯板組成。Orekhov 指出,十字路口象徵了「選擇」和「命運的轉折」,當河水與農地交織,保育土地遇上城市發展,「引起了當地居民的諸多不滿」。當「越來越多土地因經濟發展而被破壞」,他希望藉「Crossroads」引起世界對保育議題的關注。 Photo/ IG @gregory.orekhov
【羅素的紅】:俄羅斯煙民多?
到俄羅斯留學前,已經聽聞該國很多「煙民」,真正在那邊生活後,發現這的確屬實。我有位朋友,煙不離手,有次跟他外出吃飯,他想抽煙才發現自己沒帶打火機。他並沒有焦急,反而在商場門外向一位青年「借火」,我本以為借完就算,誰知他們聊聊會去哪家餐廳,聊了當日的天氣,一來一回花了近十五分鐘。後來,我問他,你們都喜歡借完火聊個天嗎?他說俄羅斯人很喜歡聊天,而且會很認真聽對方說話,所以不經不覺就這樣了。 煙草是什麼時候出現在俄羅斯?這也存在幾個說法,有指第一位嘗到煙味的是恐怖伊凡,1553年有英國的船因風暴被迫停泊俄羅斯,船上的貨品包括煙草,俄羅斯人一試難忘。不過之後俄國也禁了煙,因為認為煙和魔鬼有所關連,違者可以被流放遠東,但歷史記載此類法律似乎未有強烈地執行。因此也有人說俄國第一個禁煙計劃早於17世紀開始,當時執政的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 (Alexei Mikhailovich)就提出是禁煙,不過當時的原因是避免吸煙引致火災。 但煙草在俄羅斯地位得到重視,是彼得大帝十分喜愛用煙斗吸煙,甚至投入大量資金去讓煙草流入俄國。不過,普通市民基本上不用煙斗,因為煙斗是貴族的象徵,因此他們會用「聞」及「吃」。之後有記載指葉卡捷琳娜女皇也喜歡聞煙草,當時連女士都開始吸煙,風氣蔓延整個社會。其實俄羅斯也有自己生產的煙草,十月革命前聖彼得堡生產的煙草是佔全國煙草製品八成。 俄羅斯的煙民的確多,而且蘇聯時期開始,人們已經習慣吸煙,蘇聯的電影中,主角說幾句台詞就少不免吸起煙來。甚至蘇聯的領導人都有吸煙的習慣,因此令這個國家男女老少都好煙。蘇聯時期物資缺乏,有些歷史照片展示了人民為了買煙,會花幾小時去排隊。 近年俄羅斯吸煙人口比例有下降的趨勢。去年俄國衛生部公布數字,指俄羅斯吸煙者人口比例在27%左右。另外,相比2013年,15至19歲的吸煙人數下降了約一成。,俄羅斯政府一直大力打擊吸煙,原因之一是俄國人好煙和酒,加上醫療系統不算是十分完善,國民平均壽命並不高。普京政府希望借打擊吸煙,來改善公共衛生情況,以及提高國民壽命,因此一直有新聞指政府研究禁止2014年後出生的人士買煙。有研究員認為,俄羅斯電影經常出現吸煙情況,還有無處不在的煙草廣告,也是讓國民愛煙的原因之一。2021年1月1日開始,醫療機構、銷售場所、站點和倉庫均禁止吸煙。事實上,2013年開始已經實施了公共場所禁煙令,包括教育場所、文化、體育機構等等都禁止吸煙。根據研究數據,在禁煙令生效後,俄羅斯的被動吸煙減少了約七成。
【羅素的紅】:戰鬥民族也迷信?
你是否一個迷信的人?香港人有不少的禁忌及迷信風俗,有人非常篤信,有人則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不特別理會。從小母親都叫我在盂蘭節期間將額前瀏海梳起,這樣才不招陰氣。要數迷信文化,生活在香港的我們實在非常熟悉。不過,原來俄羅斯人有各種迷信及習俗,雖然有些現代已不太理會,但有些仍然盛行。 最直接的例子,便是送花的禮儀,我也說過俄羅斯人事無大小都喜歡送花,生日必須收花,婦女節的街頭更是滿滿的花海。我們生活的社會,喜愛成雙成對,這才算是好兆頭。不過,俄羅斯人卻認為雙數的花,是送給逝者的,因此送花給俄羅斯人,切記不能送雙數。 說起生日要送花,我們習慣會預祝別人生日快樂。 遇上好朋友生日,碰巧正日沒有時間與他慶祝,很多人都會選擇提早慶祝,但這在俄羅斯是不太可行的,除非你的朋友並不是那麼傳統的俄羅斯人,否則很容易會「犯禁」。原來俄羅斯人不流行提早慶祝及預祝生日,因為他們認為提早祝賀生日是不吉利的,甚至預祝生日,就等於壽星可能活不到生日那天的意思。2018年俄羅斯舉辦世界盃時,我跟隨電視台到當地採訪,剛巧一直接待我們的俄羅斯導遊說明天會告假一天,因為那是她的生日,其他人非常高興地張嘴,說到「祝您…」時,導遊很緊張的說,「不要祝我生日快樂,因為在俄羅斯,這是個禁忌呢。」她開心地說,大家的心意收到了,不過祝福說話就可以免去。 不過,有一個迷信小習慣,現代的俄羅斯人已非人人都會做,但是是我覺得有趣的小習慣之一。我曾經在蘇聯電影中,看見戲中主角準備遠行時,會在玄關突然停下,坐在行李箱上沉思一分鐘。後來問過朋友的媽媽,才知道這是蘇聯時期已有的習俗,甚至有些國家受到俄羅斯或蘇聯文化的影響,亦有這個習慣。 有一個說法是,這個民間傳統起源於古斯拉夫時代,甚至是更早。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人說是因為俄羅斯人深信家裡是有靈魂或精靈的存在,如果出門前坐在行李箱上,可以讓精靈誤以為主人並沒有要出門,因此精靈便不會趁主人不在家時搗亂。另外,精靈以為主人沒有出門,也就不會跟在旅途上令旅程出現惡運。隨著時代變遷,這樣做的人可能已經比以往少,但還是有的不少人仍保留這樣的習慣。 要說俄羅斯人迷信的東西還有很多,例如他們相信倒翻鹽會引來惡運,在鞋子裡放一個硬幣就可以帶來好運等等。如果有機會去俄羅斯旅行,記得小心不要「犯禁」!
【羅素的紅】:「古拉格孩子」的悲哀與盼望
上月底,一群「古拉格孩子」(Children of the Gulag)向俄羅斯最高法院提出針對國家杜馬的集體訴訟。「古拉格」,是一個承載著蘇聯駭人歷史的名字,它的起源是1919年蘇聯有法令啟動了強迫勞改制度,30年代則由秘密警察總局建立了古拉格。 「古拉格孩子」是古拉格囚犯的子女,有些甚至在勞改營中出生,不過很多都是一出生就被帶到孤兒院。莫斯科古拉格博物館館長羅曼諾夫說,這些古拉格孩子現在大多已經超過70歲,早已經不是「孩子」了,目前俄羅斯只剩下大約 1,500 人還活著。歷史上,1991 年通過了《政治壓迫受害者康復法》,法例承認這些兒童是受害者,他們有權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並最終授予他們返回出生地的權利。 2019年,俄國憲法法院裁決,命令政府實現為「古拉格孩子」提供經濟方式的幫助,讓這群人搬回父母被史大林驅逐前居住的城市。有些例子是,蘇聯解體後,政府承諾會在他們的家鄉安排住房,但等待超過三十年,始終未能成真。 其中有名婦女因為父親被捕後,她也被驅逐出莫斯科,流亡在摩爾多瓦蘇維埃共和國,後來賣掉家庭公寓後回到了俄羅斯。她用這筆錢,在距離首都莫斯科 5 小時車程的地區,買了一間小屋,和兩個女兒住在那裡,每月領得退休金 220 美元,小屋沒有熱水,冬天只能燒木頭取暖。就在2019年憲法法院裁定她們有資格在莫斯科獲得住房,但因為官僚制度及其他問題,申請仍然未有回音。 史大林時代的古拉格勞改營,很多人活著進去,卻沒有命活著走出來。1973年,俄羅斯作家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的作品——《古拉格群島》(The Gulag Archipelago)面世,人們對「古拉格」才有了概念,才知道那是一個如何的無間地獄。書名中的「群島」並非指真實的島,而是指各個勞改營及其制度,作者索忍尼辛參與過戰爭,立過功得過獎,後來因為與朋友的通信之中,批評了史大林,結果被判勞改。看這部作品,需要強大的心臟,否則每讀都覺得心臟負荷不了,快將窒息。勞改營中曾經存在過的人,苟延殘喘的活著,依稀記得他寫過一位鋼琴家寫了一曲,但琴譜被撕掉了,因為音樂過分沉重。不少人評論這書到底多少真實,多少虛構。 事實上,資料顯示,有人能從古拉格獲釋,不過大部份前囚犯都無權居住在都市地區,必須在至少 100 公里外定居,而且找工作也很艱難。不少人希望回到自己出生的城市,但因為沒工作沒錢,負擔不起回家費用的人,就只能在勞改營附近定居。有些人即使幸運地離開勞改營,也一輩子蒙受著陰影,有婦女到成年後才知道自己真正的出生地方,不過因為過去的悲痛經歷,她至結婚後都沒有告訴丈夫,自己曾經在古拉格營。那麼再幸運的一群,有足夠資金回到出生地,但卻發現早已人面全非,自己住的地方被沒收,甚至已經重新分配給別人。 史大林死後,由赫魯曉夫繼任,他宣布特赦古拉格囚犯。對於古拉格的真實一面,其實未算完全揭開,不過根據一些歷史說法,30至40年代,古拉格裡面有超過五十萬人死亡。古拉格遺下的傷痛永遠無法抹去,如今,古拉格亡者遺下的子女,又能否在生命終結前,得到一個回家的答覆?
【羅素的紅】:莫斯科大劇院佈景壓死演員
莫斯科大劇院(Bolshoi Theatre)是俄羅斯首屈一指的劇院,很多俄羅斯人說,一輩子一定要在那兒看一場演出。近日,莫斯科大劇院演出時發生意外,在歌劇《薩德科》表演期間,一位37歲的演員被佈景當場壓死。死者是庫列什,從事舞台工作已經20年。 根據現場影片所見,當時舞台上正在更換佈景,可以清晰看見佈景從高處慢慢下降,前面的一群演員仍然在演出,突然有一兩個演員揮動雙手,似乎是向舞台外的工作人員求救。事出突然,不少的現場觀眾以為那是表演的一部分,劇院表示意外發生後隨即疏散觀眾 。很多都以為是設定好的其中一幕,直至有人大聲呼救,其他工作人員連忙處理。不少人事後才從新聞及社交平台得知意外的發生。報導指死者的死因仍在調查中,不過有人說當時庫列什在佈景下降時「走錯位」,因此被佈景壓住。 劇院過去也曾發生致命意外,2013年7月,一位資深的小提琴手從舞台上掉下來身亡;2011年則發生過芭蕾舞者向藝術總監潑腐蝕性液體的可怕新聞。 莫斯科大劇院其實早於1776年始建,後來因為火災再次重建,現在所見的建築於1856年落成。劇院地理位置鄰近紅場,處於莫斯科的中心地帶,也是不少遊客必到之處。在俄羅斯人心目中,也將「到莫斯科大劇院看表演」列入人生必做清單裡面,俄羅斯100盧布紙幣上也印有劇院建築,可見其地位之重。 提起莫斯科劇院的意外,或者不少人仍然記得2002年莫斯科歌劇院的人質挾持事件。人質挾持事件並非發生「莫斯科大劇院」,而是莫斯科東南區一個文化宮內的劇院。2002年10月23日,40多個車臣分子闖入劇院,將在場七百多人挾持做人質。電影《天能》開場的歌劇院任務,有指就是取材於莫斯科歌劇院人質事件。當時他們要求俄羅斯軍隊撤出車臣共和國,但俄羅斯政府態度強硬,決定透過劇院的通風系統,將所有人麻醉然後攻入劇院。俄羅斯特種部隊最後擊斃了多名恐怖分子,另外救出超過120個人質,但當中有些人因為引入過多「芬太尼」死亡。 特種部隊所用的「芬太尼」,其實是一種很強的止痛劇,功效相比嗎啡更加高出50至100倍。人質事件後,不少人批評俄羅斯政府的態度強硬,而且讓人質置身於危險中,由於採用「芬太尼」麻醉劇院內的人,令多人質最終身亡,使社會有好些聲音批評俄方只顧面子,不顧人命安全。
【羅素的紅】:俄國十月革命後首個皇室婚禮
10月1日,俄羅斯聖彼得堡聖以撒教堂聚集超過一千人,他們在見證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以來的首場皇室婚禮。賓客席上也有來自前保加利亞王室的成員。新郎是40歲的喬治.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大公,他出生於西班牙馬德里。根據報導,新郎的曾祖父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堂弟,他的母親自稱是女大公,表示自己是俄羅斯帝國王位的繼承人。 選定於聖彼得堡舉行婚禮,因為聖彼得堡是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建立於1613年,王朝中有很多為人熟悉的沙皇,包括提升俄國國力的彼得大帝。1917年被布爾什維克推翻王朝,被稱為「末代沙皇」的尼古拉二世下場慘不忍睹,他與皇后及五個子女於1918年被處判。不過他的堂弟弗拉基米爾·基里洛維奇大公則在1917年逃到芬蘭,之後更在西歐定居。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政權被推翻後,居於俄羅斯葉卡捷琳堡一個工程師的地下室中,歷史資料記載,後來布爾什維克的秘密警察殺害了尼古拉二世夫婦﹑他的五個子女,還有醫生﹑管家及僕人等等,死亡人數超過十人。他們遇害的日子,東正教會會有紀念活動,在他遇害100周年時,曾經有遊行,從他遇害的地點出發,步行五小時到他屍體被發現的地方。 關於這段歷史,有部分俄羅斯人認為秘密警察手段兇殘。歷史學家的研究指,由於布爾什維克將很多文件都銷毀,但仍然有充分研究顯示,當時作出殺害沙皇的決定,是得到列寧首肯。但有好些人都不能理解,沙皇遇害時已經一年多,社會上對於恢復帝制,或擁護沙皇的人並不多,到底為什麼布爾什維克決意將其剷除? 歷史上的尼古拉二世,被描述為一個資質平庸,性格溫和的人,有報導指他的父親亞歷山大三世曾經擔心尼古拉「坐不穩王位」。也不知道他算不算生不逢時,主政時羅曼諾夫王朝統治俄羅斯超過三百年,制度上令俄羅斯仍然停留在中古世紀,以帝制作主軸的國家。但此時的歐洲已經捲起工業革命的浪潮,加上後來參與各國戰爭,軍隊死傷慘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俄國,更加是戰爭失利,軍費的支出令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革命的種子也自然埋下。要說他倒台的原因,有太多,不論是他本來的性格,還是君主制度的改變,都影響著他的命運。 1917年先是一場二月革命,令尼古拉二世退位,為羅曼諾夫皇朝三百多年統治畫上句號。之後的十月革命,是俄國重要的歷史事件。列寧領導著布爾什維克推倒臨時政府,將皇室成員拘捕,後來便是大家熟悉尼古拉二世的悲慘下場。曾經有傳聞說他其中一個孩子逃過一劫,但最後以證實全家無人生還。尼古拉二世死後,經過很長時間才得到真正的安息。他們的葬禮於1998年7月17日於聖彼得堡舉行,1918年遭到滅門後,經過80年才能於彼得保羅大教堂入土為安。
【羅素的紅】:做普京身邊的男人要什麼資格?
有人說普京是世上極為神秘的男人之一,因此外界對於這位俄羅斯總統的日常,總想窺探他的日常。 俄羅斯媒體Russia Beyond匿名採訪了前安全局人員,揭秘當普京保鏢有何條件。那麼要成為總統的「身邊人」又有什麼要求?在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裡,有個專責保護總統的特殊部門。大家可能會幻想,總統的保鏢要有參戰經驗,上山下海,拿著槍械游刃有餘。不過,有關情報人員說,戰鬥經驗是有用,但保護總統則不太需要。所以他們認為,當過警察的人並不太適合當總統的保鏢。從心理學來說,警察受訓練要去追捕襲擊者,但做總統的保鏢應該時刻待在總統身邊,保證總統的人身安全。出任總統保鏢要在35歲以下,身高介乎175至190厘米,體重則在75至90公斤之間。 首先,總統的貼身保鏢也需要懂外語,而且要懂得政治,為什麼?因為當目標人物靠近總統時,你必先要知道他是何方神聖才能作出反應。另外,保鏢在工作及訓練以外是可以抽煙的,因為相信這樣會紓解壓力。 在總統出席公眾活動時,保鏢們會分成四個圈,離總統最近的是私人保鏢,形象與我們從電影中看到的大同小異,都是穿著西裝,架著太陽眼鏡和戴上耳機。他們會時刻保持警覺,將手放在前方,那麼敵人來時就能馬上作出反應。 事實上,俄羅斯聯邦警衛局(FSO)也肩負起保護國家和總統的責任,FSO前身是蘇聯克格勃(KGB)的一員,負責高級官員的安全,他們時而穿西裝,時而穿便服穿梭於人群中。他們不單保護總統,還有法官﹑杜馬成員及官員也在其中。過去發生過一個「安全事件」,就是FSO的成員將自己工作照片發布到社交平台上,令人質疑成員的資料或會因此曝光。 普京本身也做過特工,對於安全部門及確保國家安全應該也十分熟悉。他 1975 年從列寧格勒國立大學法學院畢業後立即加入特工機構克格勃,在蘇聯安全部門工作了 16 年,在 1991 年蘇聯解體前晉升為克格勃中校。BBC早在2019年便報導,普京青年時代的檔案向公眾開放,包括他是柔道及徒手格鬥高手,普京出生於前蘇聯列寧格勒(即現聖彼得堡)。1985年時被派往東德的他,曾使用過的一張前東德國安部門特工證件也在檔案館中展出。關於普京年輕時在東德工作,或在克格勃時代工作的種種,都流傳著不同的傳聞,包括有報導指他過去的職責是監視蘇聯異見者,不過這一切都沒有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