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搜尋結果: #俄烏戰爭

俄羅斯軍隊2月24日清晨入侵烏克蘭,戰事持續超過兩星期,烏克蘭當局宣布超過2000名平民死亡。為加強制裁俄羅斯,美英兩國自3月8日禁止從俄國進口石油和天然氣。歐盟遲遲未介入,坊間推測是源於歐洲較為依賴俄羅斯進口能源。有別於英美從俄羅斯進口少於10%化石燃料,歐盟需進口45%天然氣及煤炭、25%原油,難以實施全面禁運,最終決議年底將俄國化石燃料進口量減少三分之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月28日發表最新報告,警告全球過半人口將活在高度脆弱地帶,面對頻繁的氣候災難威脅。西方國家的連串能源制裁將如何影響正在推展的清潔能源革命?   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國,其石油年產量3億噸以上,僅次於沙特阿拉伯。能源出口作為俄羅斯目前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禁運能源是金融制裁以外最有效的打擊俄國的手段。然而,減少對俄的能源依賴是否代表順利轉型至可再生能源,則取決於個別國家的政策。   俄羅斯原油佔美國2021年石油進口量約8%,自三月禁運以來,美國汽油價格飆升至2000年來的最高水平,比上月平均高出兩成。部分車主支持美國制裁俄羅斯捍衛民主,甚至改駕電動車應對油價上漲。當然,也有車主不理解戰爭為何影響油價,加劇通脹壓力,此舉威脅著拜登政府的支持度。   美國民主黨形容全球對石油的依賴「陷入了衝突和貪腐的危險循環」,提出乘此契機消除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開闢更安全、更和平的清潔能源發展道路。同樣,歐洲最大的俄羅斯天然氣進口國德國正計劃大幅增加生產可再生能源,甚至考慮延長其核電機組的壽命。俄烏戰爭讓穩定能源價格和提升系統彈性變得前所未有的迫切,有望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的政策,促進低碳轉型。   另一邊廂,禁運政策反映能源穩定供應至關重要。經歷新冠疫情打擊,歐美國家的首要任務是復甦經濟和控制通貨膨脹。2021年中國東三省因電煤供應緊張而「嚴重缺電」,專家亦預計本年冬季歐洲會面臨供電緊張。能源是長期投資,不像金融市場或小型產品,達成協議後需要三至五年後新產能才可投產。共和黨議員指美國有能力生產石油滿足自身需求,倡議摒除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實踐石油自足以穩定價格。撇開氣候影響,地底的石油和煤炭儲量確實足以供全球未來幾十年使用。部分國家或會貪圖短期利益而開採化石燃料,放緩綠色低碳發展。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揭示了政治、貿易、能源、氣候間的緊密聯繫。這場戰爭誘發各國領袖思考對化石燃料的過度依賴,重整國際綠色能源發展的藍圖。誠如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的2021新能源展望報告所言,能源深度脫碳(deep decarbonisation)的最大挑戰是能源供應與需求短期錯配。在漸趨複雜的政治形勢,提升儲存能力、確保電源冗餘將是支持全球綠色能源革命的關鍵。   ——————- 鍾芯豫,香港氣候倡議者,畢業於牛津大學環境變化與管理哲學碩士。18歲創立V’air 低碳本地遊,撰文和辦生態遊推廣環境教育,獲日本時報、Eco-Business封為引領亞洲的青年氣候領袖。著有《山野漫遊──女生行山指南》與《低碳。好行》兩書。 Instagram: @chungsumyue Facebook: www.facebook.com/nataliechungsumyue LinkedIn: www.linkedin.com/in/chungsumyue    

俄烏戰火連天,俄軍企圖令烏克蘭斷網,繼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創辦人馬斯克向烏克蘭提供星鏈服務後,英國廣播公司BBC也設法讓當地民眾獲取可信的新聞資訊,但靠的是麈封14年的科技——短波廣播 (shortwave radio)。 BBC決定,動用兩個短波無線電頻率——15735 kHz 和 5875 kHz,每日向歐洲大陸播放4小時英語國際新聞,訊號能覆蓋烏克蘭全國及部分俄羅斯領土,民眾用一般收音機即能收聽。失去互聯網和電視等通訊媒體,「老科技」就要臨危受命。BBC這個舉措,被不少人視為英國在這場戰爭至今最大的貢獻。 其實以前BBC一直有用短波向歐洲大陸廣播新聞,但隨著網絡新聞和數碼廣播興起,短波廣播終於在2008停止。今次塵封科技再次派上用場,BBC總裁戴維(Tim Davie)表示:「人們常說,真相是戰爭的第一個犧性品」。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BBC的俄文新聞網錄得每周瀏覽量由3百萬次升至1千萬次,連翻兩倍,「在衝突中,假訊息和政治宣傳廣泛流傳,這時人民更需要真確、獨立、可信的新聞。」 曾為蘇俄衛星國的捷克,亦經歷過烏克蘭類似的命運。在數十年獨裁統治期間,前總統哈維爾曾形容無權力的人民手無寸鐵,唯有Living in turth才是最大武器,只有守護真相才能鬥長命。

BBC   俄烏戰爭   戰爭   

俄羅斯與烏克蘭局勢近幾日迅速升溫,在社交平台上,紛紛有人用#Нетвойне(#NoWar)﹑ #япротиввойны(#Iagainstwar)這個標籤。在我的圈子中,俄羅斯朋友表態,指自己絕不同意開戰,甚至換上有烏克蘭國旗的頭像。事實上,不少俄羅斯人親戚在烏克蘭,也有些本是烏克蘭人,因為蘇聯解體後上一代移居到俄羅斯。   網上流傳多段影片,包括有父親將女兒和妻子帶到撤離的巴士之後,親吻及擁抱她們,之後分別,因為他決定要留下來。也有不少照片是大批基輔市民走到地鐵站內暫避,也有好些決定盡快離開城市。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推特上不停尋求其他國家元首的協助,曾是喜劇演員的澤連斯基,如今卻走進一場危機中。澤連斯基與外交部長都表示,「當年不應該放棄核武」。當年蘇聯垮台,烏克蘭擁有蘇聯近三分一的核武,數量僅次於美俄,後來美國游說烏克蘭放棄核武,烏克蘭成為《不擴散核武條約》的條約國,基輔政府也提出條件,就是各國要保障烏克蘭的安全,甚至要軍事協助。可是,之後的克里米亞危機也沒有得到聯合國的協助,使烏克蘭當局認為,當年不應該放棄核武,也認為某程度上美國對不起烏克蘭。   就在俄羅斯轟炸基輔後,俄羅斯各地出現示威聖彼得堡、葉卡捷琳堡等城市都有民眾反對普京政府的行為,消息指,當局在53個城市拘捕超過1700人,單是首都莫斯科就有超過900人被警察帶走。有記者訪問了其中一位出席聖彼得堡集會的老人,84歲的她經歷過二戰,認為沒有人需要戰爭,更指總統首先是發瘋了,第二是法西斯主義。俄羅斯一些名人也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表達,前俄羅斯女排國家隊的加莫娃﹑前俄羅斯足球國家隊隊長史莫洛夫也表明自己反對戰爭的立場。NBA烏克蘭球員藍恩和米凱盧克發表聲明,譴責俄羅斯的侵略行動。   我的俄羅斯朋友,跟我說事情來得太快,他們自己沒有預期過真的開打,直至看到新聞,才驚覺普京政府的所作所為。他們忙於慰問自己在烏克蘭的朋友及親人,還有人道歉,說自己的政府對不起他們,「我們不想要戰爭」,或許這是大部分俄羅斯人的心聲。烏克蘭人在凌晨的轟炸聲中醒來,我們在新聞提示聲中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