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拾起懷舊】沉迷「香港製造」 花6位數字儲舊物 夜冷店店主阿鋒:「Made in Hong Kong 代表嘅唔只係一段歷史,更係一種信念。」
有好一陣子,香港人喜歡談「集體回憶」,就是懷緬一些舊陣時經歷過的、見過感受過的事物。然而這個1999年出生的小伙子,沉醉儲一些比自己更老的事物。 24歲的阿鋒沒讀過歷史,偏偏被舊物背後的故事吸引,變成一個舊物收藏家,開一間「夜冷店」,尤愛「香港製造」的物件。他自認是一個老土的人,不過他亦嘗試讓「舊物」變得不那麼曲高和寡,「我呢啲嘢客人全部都可以掂,希望大家唔好將舊物呢樣嘢變得太神聖」。 舊事物可以是情懷、可以是潮流、更可以是一個個可觸碰的活見證。這間小店名為「拾舊」,代表「拾回舊時的美好事物」,同時也象徵一段尋找香港歷史的旅程。 文:Heidi @heidi.is.strong 攝: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Owen @wai.ho.98 |一件舊物 一個故事 踏進觀塘這幢工廈,入面有一間名為「拾舊」的小店。在一個不足200尺的空間,溫暖的黃光襯托下,裏面塞滿了老香港的珍寶,從玩具到餐具、從家品到商店招牌,琳瑯滿目。 鋒的父親也是一個喜歡收藏舊物的人,愛好儲書、紙類物件,「所以細細個去旅行,我哋屋企好奇怪,一定會去搵呢啲嘢。」在鋒在17、18歲時,為了清理家裏堆積如山的舊玩具,他參加了一個玩具市集,放售家中不要的寶貝。 在市集內,他認識了不少玩具收藏家,「每買一件就覺得好有趣,因為賣玩具俾你嘅人,都會同你講好多故事。」在這段過程,鋒漸漸發現,每個舊玩具原來都有歷史,只不過這些故事,不會在歷史教科書出現,「但呢啲故事,先係最貼地、最日常,係當年佢哋生活嘅經歷」。 鋒越聽越上癮,在不斷「入貨」的過程,這些玩具及歷史,逐漸像拼圖一樣組成一起,「你問我,點解我咁後生,無經歷過呢一切,都會咁著迷?因為越聽越會整合到當年好多大家都唔知道嘅事,我覺得好有意義,我想將呢啲無人知道嘅事情,用自己方法留落嚟」。 「接觸舊物,令我搵到屬於自己地方。」 |Empire Made?Made in HK? 鋒拿起身旁的一件香港製造的舊塑膠玩具,「你睇上去好似平平無奇,其實紙盒寫住嘅唔係Made in Hong Kong,而係Empire Made」。原來,1930年代時香港製造的玩具都不能寫上「香港製造」,「佢哋(英國人)覺得寫你個名,唔好睇」,所以只能寫「Empire Made」。 他憶述,有位收藏家老前輩曾分享自己訪問當年的玩具廠老闆的故事,「佢話,當年英國人點樣買香港製造嘅玩具?唔係一件一件計,係逐斤逐斤計算,唔係用數量,係用重量。但膠玩具好輕。老闆曾經試過喺英國人面前黑面,英國人一巴車埋去,一定要佢賣」。 「去到60年代,靠香港嗰一代人努力爭取,做好自己地方嘅商標、質素,先爭取到可以喺產品寫上自己地方嘅名字。慢慢越來越多產品可以寫『Made in Hong Kong』。」對於鋒而言,這個正是香港製造的魅力所在。因為這代表的不只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信念。 |出錢又出力 講到底,做收藏這回事,就是燒錢的玩意。鋒説自己前前後後已經在收藏舊物這件事投放超過六位數,「一開始用少啲錢,幾萬,係自己儲返嚟。後來透過買賣賺錢,繼續支持自己」。 香港地方少,「好流行扔嘢」,反而在外國地方更大,更有機會找到香港製造的舊物。鋒這幾年走遍亞洲,特別是同樣曾為英國殖民地的新加坡,或者是台灣及日本等地,逛逛跳蚤市場,尋覓驚喜。毫無懸念地,只經營舊物買賣當然不足以「維皮」,為了讓自己時間較彈性,他選擇返飲食業part time支撐自己的「愛好 /正職」,又用盡辦法省錢,「例如唔出街食返,多啲喺屋企食。上年仲有學生八達通,就搭多啲地鐵,慳得就慳」。 有時候要覓得心頭好,更要靠「厚面皮」。在「拾舊」內,有一個大型的鐘錶店招牌,來頭不小。「上兩年,我讀大學嘅時候,每日都會經過九龍城返學。當時經過已經覺得個招牌好靚,好想要。點知後來佢真係要收樓,無得做」。鋒在鐘錶店營業最後一日,硬著頭皮走入去問:「我覺得呢個好靚,你會扔嗎?可唔可以俾我?」他誠意打動了鐘錶店老闆,最後用了一個比較相宜的價錢接收這個人手製造的招牌,「後來知道,原來好多老前輩都問過呢間店。佢都無俾。可能我夠誠懇?唔知呀。又或者見我後生,覺得好少後生嘅咁有心?」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鋒形容自己是一個「老土」的人,「我其他興趣都好阿伯,例如,我鍾意釣魚,釣魚嘅好似全部都係阿伯。朋友會覺得我好悶,唔鍾意掂新嘢」。 不過,在鋒眼裏看來,「老土」的只是他的性格,而「舊物」這件事並不老土,「好似呢排興Y2K,或者CCD相機,十幾年前鴨寮街賣都無人用,幾十蚊送俾你都無人要。我覺得舊物係一個時代嘅循環,潮流就係不斷repeat。舊嘢喺呢一刻可能係老土,但幾十年後可能又會潮返。」 不過,講到底,舊物對他而言價值絕非僅止於此。他前前後後已參與過幾十次市集,在市集與大家分享舊物的故事,「我想表達嘅喺,希望大家感覺到呢個喺一個捉得到嘅歷史,而唔係同你有好大嘅距離感。我希望大家都可以摸呢啲嘢上手,你就會發現歷史同人可以好近」。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解放口罩後】以敏銳洞察力、鬼馬鏡頭創作 街拍攝影師黃建榮Edas疫後重新適應香港 直視創作瓶頸:大部分創作最大勁敵係恐懼
除下口罩,香港人的笑容重現了嗎?在口罩令解除後的首個周末,街拍攝影師黃建榮(Edas)如常到銅鑼灣,一邊踱步,一邊四處觀察。口罩之下,Edas並無從街道上感受到大家重拾笑顏,「大家對望,眼神好似只係講,係呀,我選擇唔戴」。他最大的感受反而是,街上的人好像突然多了很多,密密麻麻,「多得令人有啲恐懼,好難注專去觀察『人與物』或『人與人』嘅關係」。 他定下心神,極力地觀察身邊事物,眼光落在路邊的一個廣告牌。廣告牌上有一個跳起的男人,旁邊是一個三角形路牌。就是這個了,按下攝影鍵,一幅男子跳過三角路牌的相片順利誕生。這種透過錯視而產生的諧趣感,正是Edas鏡頭下的一大特色。他在Instagram上post了這張相,有人留言道:「always there is surprise in ur photos」。 香港好不容易才從疫情熬過來,Edas也在第五波疫情中斷攝半年,重出江湖後好一段時間,感覺遇到了瓶頸,「覺得作品不是我想要的」。是喪失了觀察力?失去了敏銳度?還是沒有靈感了?最後,他發現問題的源頭是自己的恐懼,「你要點樣面對恐懼?就係直接面對恐懼」。 文:Heidi Wong| 圖:@edaswong、hct 訪問當天,Edas趁自己的午膳時間溜出來,本來擔心訪問會影響他吃飯,他說:「不用怕,我168,不用吃」。 他開始168斷食法,緣於打針後想身體更強壯一點,故持續運動兼斷食減肥。現在Edas下午2時至3時才會進食第一餐,晚上大約9時到10時吃過晚飯後就不再進食。「有時候貪心一點,原來20、4,甚至24、0都可以。」24小時不進食?「我自己一開始都不相信是可以的,斷食一日,再兩小時吃所有東西,然後再24(小時不進食)。這樣專注力反而更好,只是手腳會冷」。 筆者注意到,Edas在訪問期間常常提及「專注力」。在香港這個繁忙的都市,人群熙來攘往,站在彌敦道向前看,身邊全是急促行走着的身影,要精準地捕捉到精妙一刻,除了等候,便是專注。Edas擅長捕捉人與人或人與物間的「錯視」畫面。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相信是「調整領帶的西裝男」或者「孫悟空髮型的港鐵乘客」,總有一幅曾進入過你眼簾。 觀察藝術 Edas是工程師出身,現職處理無線網絡的Solution Manager,是「很理科的東西」。開始沉醉街拍,竟是因為「中年危機」,「記得嗰陣剛剛開始3G變4G,覺得好似好沉悶,想搵啲興趣
【反思隔離】一起在停頓中向前|專訪湯駿業、邵美君、陳凱詠
疫境之下,原本急速的生活無限放緩,大小事剎那停頓,在定格的時間中,你得到了甚麼?走過不知所措,是下一輪迷茫,抑或找到了更清晰的方向?風車草劇團最新音樂劇埸《隔離童話集Bye-Bye Your Tale》,以隔離作引子,用童話做包裝,靚聲趙學而夥同初演舞台劇的陳凱詠,與風車草班底繼續為香港人在最壞之中尋找最好。 //停頓係最壞·同時係最好// 故事起點,源於三個互不相識的騎呢都市人(梁祖堯、湯駿業、邵美君飾),無端在隔離營出現。他們與隔離營兩名員工(趙學而、陳凱詠飾)的互動,構成劇中不同情節。新作劇本由阿祖操刀,開宗明義叫童話集,演員兼導演之一的湯駿業(Ah Dee)表示,新劇其實是一個寓言故事,因為「佢唔太現實又好現實,冇可能但係又會發生」,就像當下的香港。 Ah Dee飾演「討厭兒童的兒童節目主持」,為免劇透,他以自身感受為故事導讀。他指,隔離伴隨着大堆疑問: 為何本應向前的世界會突然停頓? 為何其他人的世界繼續運行? 「又點解我哋困咗喺度,乜都唔做得?」 但當接受了新常態,他卻開始反思: 「我鍾意做啲咩?隔離完咗做啲咩?」 以平常心面對這種「非人生活」,反而在隔離中重新認識自己,「停頓係最壞,同時係最好。」 //不滿現狀·帶動改變·拯救怪咖// 三個都市人,還有阿祖飾演的「厭世毒舌咖啡店老闆」和阿君的「停經邊緣躁狂師奶」。阿君在劇中是個挑剔女人,透過尋找親密關係滿足自己。她認為「都市怪咖心中都有個窿」,隔離令人反思自身需求,大家都在嘗試尋找自己,「怪咖在停頓之中尋找到最好的事物」是十分合適的形容。 而Jace的角色是一個不滿現狀、希望帶動不同事情發生的「領者」,從學而飾演的霸道上司手中拯救三位怪咖。她的角色某程度上在反抗前人建立的事物,並在怪咖、賤人、mean精中尋找到美好。Jace表示,隔離令她更珍惜現場觀眾,期待不用再戴口罩、能夠真實看到面部表情的一刻,亦希望通過舞台劇這個真切的媒介,呈現更立體的自己。 //價值不會因時間而流逝// 現實之中,他們又因隔離而有何得着?阿君重新愛上音樂,她與13歲的兒子一起作曲;Jace搬屋之後,重新肯定了室內設計的重要性;本來年初有新歌派台的Ah Dee,亦重新「得到」了一個好心態 — 疫情影響新歌宣傳,他期望落空,一輪內心交戰之後,回歸初心,「我好相信自己做嘅嘢係可以嘅,就算時機要等,價值係唔會因為時間而變。」 《隔離童話集Bye-Bye Your Tale》於8月公演,共21場。你是否已經準備好敞開心扉,進場「隔離」兩小時? 服裝提供 君:COS, ISSEY MIYAKE Jace:SOMEWHERE NOWHERE Ah Dee:Brunello Cucinelli, HOMME PLISSÉ ISSEY MIYAKE, Mr P. @MR PORTER 妝:Deep Choi @deepmakeup & Shirley Mak 頭:Jo Lam, Jaden R & Kenki @Salon Trinity Venue:Finest Design Nest
【余拜仁】:黯淡無光的疫下香港
或者「疲勞」都已經唔足以去形容香港人嘅抗疫情緒,甚至係「麻木」或者「消殆」,因此當領導人表示「明白到大家嘅容忍力都已經到頂」,預告下月可能放寬唔同社交距離措施,雖然依家公共行政方面都呈現出一種「一日未發生,一日都未成真」嘅千變萬化局面,但係市面上都已經係一片歡騰,而當香港社會千辛萬苦先有機會迎來少少鬆綁,我哋嘅老朋友、老對手新加坡就已經宣布入境限制同口罩令將會雙雙解除,「邁向與病毒共存」,消息一出,立即致電星洲嘅老友恭喜下、Update下近況,傾傾下就發現,防疫政策嘅過嚴過緊,甚至朝令夕改,絕對唔只影響到大家夜晚無得出去行街睇戲食飯,更重要嘅係一個城市嘅光芒都會徐徐耗盡。 疫下生活,無論係本地朋友又好,抑或係海外朋友都好,不定期Zoom talk、Teams talk或者Meet talk都係一件樂事,剛剛就同咗香港同埋新加坡一啲表演藝術製作人圍下爐、解下悶,交流下兩地同業喺疫境下嘅工作同部署,本地行家就當然係叫苦連天,正如業界代議士都公開質問政府領導「點解髮型屋可以開?其他根本都無爆發疫情過嘅劇院劇場音樂廳又唔可以開?」(利申:我哋其實對髮型屋係毫無敵意,都舉腳贊成佢哋要開嘅),其實呢個問題埋藏咗喺成個業界嘅心底大大話話都已經一年半載,當然都係懸而未決啦,業界朋友其實都認咗命,反而星洲同業果邊嘅工作氣氛就好好多,目前為著今年嘅大小演出密鑼緊鼓籌備當中。 那邊廂香港嘅文化藝術行業接近完全停擺,唔知各位讀者知唔知道,貴為本港文藝旗艦活動嘅香港藝術節其實呢排都係發生緊,聽晚已經去到閉幕演出,係由上海歌劇院製作嘅音樂會版歌劇《鄉村騎士》同《丑角》,喺未來一個月仲會做埋全球網上點播,不過畢竟要將現場演出轉到螢幕觀賞,對唔少觀眾嚟講,吸引力都難免大打折扣;那邊廂新加坡嘅情況就已經接近一切復常,除咗本地創作之外,唔少世界級嘅藝術家都正準備喺新加坡嘅巡迴演出,據了解,近年風靡全球嘅希臘劇場大師Dimitris Papaioannou都會喺8月去到當地搬演作品,仲記得大師早年嚟香港同去台灣嘅時候,風頭都係一時無兩,節目都係一票難求,難怪當聽到呢個最新消息時,在席圍爐嘅業界朋友都即時笑言「8月新加坡見!」 外地團嚟唔到香港,觀眾少咗欣賞世界級作品嘅機會,業界又無咗同各地同業交流嘅場合,但係損失其實遠遠唔只係咁,人哋入唔到嚟嘅同時,我哋要出去都同樣好難,話說今年係回歸25周年,聽聞唔少藝團都獲得頗多資源,準備咗去到世界各地演出同交流,引用官方近年好鍾意嘅說法,就係「展示一下香港嘅文化軟實力」,可惜因為香港出入境嘅防疫安排實在太嚴,一出一入事後需要隔離時間好長,嚴重影響咗團隊上下前前後後嘅工作日程,計唔掂數之下所以最終都無辦法成行,幸好嘅係,出入境隔離安排嚟緊都會稍為放寬,唯有希望喺世界已經忘記香港之前,我哋嘅孤島鎖國式防疫措施真係會有機會告一段落,讓社會真係可以全面重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