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芯豫】:俄烏戰爭掀綠色能源革命
俄羅斯軍隊2月24日清晨入侵烏克蘭,戰事持續超過兩星期,烏克蘭當局宣布超過2000名平民死亡。為加強制裁俄羅斯,美英兩國自3月8日禁止從俄國進口石油和天然氣。歐盟遲遲未介入,坊間推測是源於歐洲較為依賴俄羅斯進口能源。有別於英美從俄羅斯進口少於10%化石燃料,歐盟需進口45%天然氣及煤炭、25%原油,難以實施全面禁運,最終決議年底將俄國化石燃料進口量減少三分之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月28日發表最新報告,警告全球過半人口將活在高度脆弱地帶,面對頻繁的氣候災難威脅。西方國家的連串能源制裁將如何影響正在推展的清潔能源革命?
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國,其石油年產量3億噸以上,僅次於沙特阿拉伯。能源出口作為俄羅斯目前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禁運能源是金融制裁以外最有效的打擊俄國的手段。然而,減少對俄的能源依賴是否代表順利轉型至可再生能源,則取決於個別國家的政策。
俄羅斯原油佔美國2021年石油進口量約8%,自三月禁運以來,美國汽油價格飆升至2000年來的最高水平,比上月平均高出兩成。部分車主支持美國制裁俄羅斯捍衛民主,甚至改駕電動車應對油價上漲。當然,也有車主不理解戰爭為何影響油價,加劇通脹壓力,此舉威脅著拜登政府的支持度。
美國民主黨形容全球對石油的依賴「陷入了衝突和貪腐的危險循環」,提出乘此契機消除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開闢更安全、更和平的清潔能源發展道路。同樣,歐洲最大的俄羅斯天然氣進口國德國正計劃大幅增加生產可再生能源,甚至考慮延長其核電機組的壽命。俄烏戰爭讓穩定能源價格和提升系統彈性變得前所未有的迫切,有望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的政策,促進低碳轉型。
另一邊廂,禁運政策反映能源穩定供應至關重要。經歷新冠疫情打擊,歐美國家的首要任務是復甦經濟和控制通貨膨脹。2021年中國東三省因電煤供應緊張而「嚴重缺電」,專家亦預計本年冬季歐洲會面臨供電緊張。能源是長期投資,不像金融市場或小型產品,達成協議後需要三至五年後新產能才可投產。共和黨議員指美國有能力生產石油滿足自身需求,倡議摒除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實踐石油自足以穩定價格。撇開氣候影響,地底的石油和煤炭儲量確實足以供全球未來幾十年使用。部分國家或會貪圖短期利益而開採化石燃料,放緩綠色低碳發展。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揭示了政治、貿易、能源、氣候間的緊密聯繫。這場戰爭誘發各國領袖思考對化石燃料的過度依賴,重整國際綠色能源發展的藍圖。誠如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的2021新能源展望報告所言,能源深度脫碳(deep decarbonisation)的最大挑戰是能源供應與需求短期錯配。在漸趨複雜的政治形勢,提升儲存能力、確保電源冗餘將是支持全球綠色能源革命的關鍵。
——————-
鍾芯豫,香港氣候倡議者,畢業於牛津大學環境變化與管理哲學碩士。18歲創立V’air 低碳本地遊,撰文和辦生態遊推廣環境教育,獲日本時報、Eco-Business封為引領亞洲的青年氣候領袖。著有《山野漫遊──女生行山指南》與《低碳。好行》兩書。
Instagram: @chungsumyue
Facebook: www.facebook.com/nataliechungsumyue
LinkedIn: www.linkedin.com/in/chungsumyue
相關文章
【鍾芯豫】:猴痘 下場世紀瘟疫?
各國踏入後新冠時代,陸續開放大型經濟和娛樂活動,可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猴痘(monkeypox)疫情在歐美擴大,至今已錄得550宗確診,英格蘭更首次出現人傳人個案。非洲每年都有過千宗猴痘感染,但沒有蔓延到歐洲。為及時阻止猴痘在人類社區傳播,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召開特別會議商討對策,呼籲各國緊密監控疫情和分享資訊。 是次猴痘爆發和氣候變化扯上密切關係。世衛專家瑞安(Michael Ryan)解釋氣候變化改變動物的覓食習慣,令動物間傳播的疾病更容易感染人類,例如禽流感過去變得更嚴重。世衛去年出版的《2021年全球衛生與氣候變化調查報告》,警告氣候變化將是人類健康面臨最重大的威脅。醫療衛生界別的專家督促政府和企業制定實際可行的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藍圖,避免下一個像新冠的公共衛生災難。 都柏林城市大學的史坦尼教授(Prof. Anthony Staines)指出城市化和伐林隨著人口增加而迅速增長,模糊了人類活動與動物的界線。氣候變化導致動物原來的棲息地不再宜居,被迫遷徙到城市邊緣,拉近野生動物和人類的距離,增加風土病和動物疾病傳染人的風險。 猴痘通過皮膚接觸、體液、飛沫或被污染的物品傳播。由於並非空氣傳播,專家預計猴痘的爆發規模不會達新冠病毒。但未來數十年,隨著氣候變化和都市化等人為因素,全球疫症將陸續有來。最有效臨崖勒馬的方法是阻止過度砍伐森林,以減緩增加傳播疾病風險的動物遷徙。另一點是重新思考農業運作模式,特別是減低飼養動物的密度。從個人層面根本的解決方法是減少吃牛、羊、豬等紅肉。 一連十四集可持續發展專欄暫告一段落,感謝各界讀者支持,亦感謝 ACOO提供平台,以潮流文化的嶄新角度推廣綠色生活。我們不需要完美的環保主義者,而需要700萬香港人踏出第一步,回歸自然與簡約。預祝大家6月5日世界環境日快樂,有緣再會! ------------------- 鍾芯豫,香港氣候倡議者,畢業於牛津大學環境變化與管理哲學碩士。18歲創立V'air 低碳本地遊,撰文和辦生態遊推廣環境教育,獲日本時報、Eco-Business封為引領亞洲的青年氣候領袖。著有《山野漫遊──女生行山指南》與《低碳。好行》兩書。
【鍾芯豫】:盤點Met Gala 2022誇張造型 你必須認識的矚目新星
一年一度的時裝奧斯卡 Met Gala 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 )順利舉行,多位紅星穿上華麗衣飾現身。此活動是博物館為旗下服裝學院籌款的慈善晚宴,近年成為演藝界的年度盛事,展示最大膽和前衛的時裝。 本年最多人談及花邊教主 Blake Lively 氧化後啡變藍的變色裙、英國超模 Cara Delevingne 半裸的金色人體彩繪造型,還少不了名媛 Kim Kardashian 近5百萬美元的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昔日晚裝。Kim 自言為以最佳狀態呈現晚裝,並保護好這條極具歷史意義的連身裙,在三週內減掉16磅,掀起有關節食和身體自愛的爭議。宴會上的華裔代表包括影星楊紫瓊、冬奧金牌得主谷愛凌等。 說到今年首次在Met Gala亮相的矚目新星,並非歌手或名媛,而是諧星 Amy Schumer 帶來的嘉賓 Xiye Bastida。年僅20歲的Bastida身穿全黑 Chloé 套裝踏上紅地氈,配上墨鏡的她帥氣非常,外媒爭相報導這位稀客。原來Bastida大有來頭,是來自土著墨西哥的氣候公義活動家(Climate Justice Advocate)。她在 COP26 氣候會議上發表的一場動人演說廣為人知,更打動了觀眾席上的Chloé 創意總監 Gabriela Hearst ,其後邀請 Bastida 出席2022巴黎時裝週。2020年 Bastida 承諾不再買新衣服,至今仍堅持只在二手店尋寶。 當其他Met Gala的賓客出盡八寶展現自己最美的一面,Bastida
【鍾芯豫】:新款熒光綠電動巴有免費5G 但夠唔夠環保?
綠色運輸是國際社會的大潮流,歐盟各國相繼訂立停售汽油車的路線圖。香港政府2021年公佈首份《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訂立2050年前達到所有車輛零排放的目標,2035年或之前停售燃油私家車。 香港街道上越來越多Tesla電動車,其他大型汽車品牌如Mercedes-Benz 也按市場需求推出電動車款。相比之下,香港的電動公共交通技術較不成熟。由於香港地勢陡峭,車輛需要爬坡,加上天氣炎熱潮濕,令本港難以適應外地的電動巴士設計。以往曾出現電動巴士故障事件,令市民失去信心。 近年電動巴士技術稍有突破,九巴購入16部全球首款右軚B12A比亞迪純電動單層巴士,本月25日起陸續投入服務。每輛新款電動巴士可載81人,較現役載客量高16%。充電時間也比舊款快兩小時,充滿1小時40分鐘後可行駛200公里。測試的幾個月間,新款電巴每晚在車廠充電,電力足以應付全日行駛,整體表現良好。 價錢方面,目前電巴的確比柴油巴士貴三至四成。但隨著技術漸趨成熟,電車的價格預計會下降,亦透過節省燃油費用減低成本。九巴2025年將增加購入至500架電動巴士,願景是2050年全面轉換成新能源巴士,停止購入柴油巴士。 香港的電力超過七成來自天然氣和煤兩種化石燃料,電動車輛豈不是同樣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加劇氣候變化?的確,電動車在香港不是零排放,除非我們的電力完全由可再生能源產生。 車輛在引擎中直接燃燒化石燃料的能源效率約 40%,而在發電廠中燃燒化石燃料的效率為 60%。 因此,即使能源仍然由化石燃料產生,在發電廠集中處理比分散燃燒更能節省燃料,大幅減低排放。另外,值得留意的是香港政府和電力公司已規劃增加電網中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的比例,2035年可再生能源增加至10%。所以隨著時間推展,電動車會變得越來越環保。 巴士尾「死氣喉」噴出的黑色廢氣也靠電巴解決。電巴在路面零污染排放,改善空氣質素和市民健康。電巴的另一個好處是比柴油巴更高效益。按倫敦的經驗,柴油巴士的燃油效率僅為40%。電巴的能源效益是72%,即72%的電力用以推動車輛行駛,減少浪費能源。 這批「電光綠」熒光綠色電動巴士先行6號線,來往尖沙咀和荔枝角,在荔枝角車廠充電。車上更配備免費5G Wi-Fi上網和USB插頭充電。各位快把握機會率先試車!
【鍾芯豫】:香港首推 綠色零售債券懶人包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422世界地球日,大家準備如何迎接這個地球村的共同節日?上週提到有關地球日起源的哈佛帥哥故事,以及如何呼應本屆主題「投資我們的星球(Invest in Our Planet)」負責任消費。這次為大家介紹另一個投資地球的方法——認購綠色債券(green bond)。 開始解釋前,相信各位在新聞上已聽聞港府首次發行綠色零售債券的消息。綠債原定3月發行,因疫情延遲到4月26日才開始認購,最低年息率上調至2.5厘,發行額提升至200億港幣。綠債的運作模式與通脹掛勾債券(iBond)大致相同,息率與通脹掛勾,每半年派一次息,總年期為3年。 綠色債券與其他債券的主要分別是所募集的資金規定用於「綠色項目」。隨著2016年192個國家簽署《巴黎協定》,各國政府和機構投資者的大量資金流向氣候變化相關的環保項目,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車。香港素來以國際金融中心見稱,在綠色金融方面也不甘示弱。港府於2019年開始發行綠色債券,與新加坡爭相成為亞洲的綠色金融中心。 IPCC最新發表的《減緩氣候變化》報告指出個人行為改變可帶來40-70%的全球減碳效果。首階段綠債針對大型機構投資者,而零售債券讓市民參與其中,所達到的教育效果不容小覷。綠債讓大眾有機會投資前瞻的綠色減碳技術,共同分享收穫,提升項目在市民心中的觀感,有助增加環保政策的支持度。商界普遍投資眼光較短線,基於眼前利益繼續發展暫時供應穩定、不久將來會耗盡的化石燃料。綠債的利率回報或會讓大眾明瞭綠色項目持續的長遠益處,支持香港轉型至低碳經濟,邁向2050碳中和目標。 至於何謂「綠色」,香港質量保證局(HKQAA)2018年推出「綠色金融認證計劃」,政府隨後在2019年發表《綠色債券框架》,規定資金用途、項目評估與遴選、資金管理和披露報告,以定義綠色項目和提供監管。第一批綠債募集的78億港元全數分配予7個項目,包括廚餘回收廠O · PARK1、啟德區域供冷系統等綠色建築工程。其中為人詬病的一點是部分工程在發債前已開展,募集資金只用於工程改善或再融資。 是次零售綠債著重全民參與和教育。既然政府已表明透過綠債彰顯減碳的決心,募集的資金更應用於廣泛的清潔能源、低碳運輸、循環經濟和氣候適應,而非單一的基建工程。理工大學研究指香港的風力發電具潛質供應三成電力,遲遲未發展風電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初期開發成本高。零售綠債正好提供機會,讓政府獲得充裕資金發展可再生能源,開拓香港社區發電的新可能。 ------------------- 鍾芯豫,香港氣候倡議者,畢業於牛津大學環境變化與管理哲學碩士。18歲創立V'air 低碳本地遊,撰文和辦生態遊推廣環境教育,獲日本時報、Eco-Business封為引領亞洲的青年氣候領袖。著有《山野漫遊──女生行山指南》與《低碳。好行》兩書。
【鍾芯豫】:地球日有段故 哈佛帥哥退學搞環境運動
“Happy Earth Month!” 踏入四月,郵箱和網絡充斥著地球日相關的宣傳。4月22日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即將來臨,這個全球最大規模的環境節日每年吸引192國家的10 億民眾響應。地球日網絡會舉辦各種教育和倡議項目,動員民眾實踐綠色低碳生活,為解決漸趨嚴重的氣候和生態危機持續注入動力。 每年地球日的主題各異,去年為「修復我們的地球(Restore Our Earth)」,強調生態保育的關鍵作用。今年的主題則是「投資我們的星球(Invest in Our Planet)」,鼓勵個人除了日常遵循綠色生活習慣外,宜將金錢花在重視環保的公司上,透過消費模式改變未來,帶動循環和低碳經濟。 地球日特別重視從下而上(bottom-up)凝聚的民間力量,原因是節日起源於美國的草根運動。早於七十年代,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 · 尼爾森(Gaylord Nelson)深信環境議題應在國內獲得更高政治關注。隨著越來越多環境問題影響民眾的生活素質,例如1969年加州聖塔芭芭拉的嚴重漏油事故、匹茲堡空氣污染惡劣、禿鷹等鳥類瀕臨滅絕,尼爾森認為時機成熟,計劃在校園策畫以環境保護為題的草根運動。 當年25歲的哈佛大學生丹尼斯 · 海斯(Denis Hayes)從尼爾森口中初次接觸環境保護。海斯覺得既然議題沒有太多人關注,他可以試著成為哈佛的推動者。首次面見尼爾森,海斯隨即被他的理念打動。憑著一股青年的幹勁,海斯從哈佛退學,毅然搬到華盛頓協助統籌1970 年 4 月 22 日第一個「地球日」,喚起普羅大眾對環保的關注。 第一個地球日成功啟蒙民眾連結環境和生活質素,明瞭環境保護是維繫許多基本生存的要素。當年美國橫跨東西兩岸舉辦了多場遊行示威和演講會,累積2000 萬人參加不同抗議活動,為可持續未來發聲。這與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透過微小的力量匯聚全球幾十萬青年參與氣候行動不謀而合。今天的海斯已成為非牟利環境組織Bullitt Foundation 的CEO,繼續為環保貢獻。 說到 “Invest in Our Planet”,我們該如何善用自己的收入,塑造更美好的世界?德勤一項2021年度消費者統計指出,45% 的Z世代受訪者會基於環境或道德問題而停止購買某些品牌,其他年齡層也有28%人會這樣做。消費者最看重的五個可持續品牌原則包括:減少浪費、減少碳足跡、提供可持續包裝、致力於道德工作和尊重人權。每一個消費者都有權利用我們的荷包投票,譬如用消費券支持對環境和員工友善的公司。眾人的力量會為產業鏈帶來巨大的連鎖反應。大家不妨在 https://greenwash.com/ 網站輸入你打算購買的品牌,看看他們有沒有「漂綠」的嫌疑。 「每個人都是潛在的行動家,每一分鐘都是改變世界的機會。」你未必是夠薑退學的哈佛帥哥,但你可以很帥地對著不環保、不道德的品牌,說一句:「我不買!」
【鍾芯豫】:IPCC最新氣候報告 太陽能風能「性價比」最高?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22年4月4日出版第六次評估報告(Sixth Assessment Report,簡稱AR6)三部曲中的最終回。2021-22年較早推出的第一(WGI)和第二工作組報告(WGII)分別綜合了過萬份有力的科研文獻,闡述氣候變化的自然科學基礎,以及為人類和生態系統帶來的風險。兩份小組報告均警告氣候行動的窗口正迅速關閉,因此第三工作組報告(WGIII)提出的具體行動方案為各界翹首以待,看看如何逆轉劣勢。決策者摘要報告(Summary for Policymakers,簡稱SPM)的第一個圖表(SPM.1)顯示所有主要溫室氣體的全球淨排放1990至2019年間持續上升。要將全球變暖控制在 1.5°C 以下,排放必須在 2025 年之前達到峰值,到 2030 年減少四分一或以上。換句話說,減排的政策必須夠快。下文為你整合這份最新出爐氣候報告的三大「拯救地球」方案。 1990-2019全球主要溫室氣體的淨排放(圖片來源:IPCC AR6 WGIII SPM.1) 1. 儘快停止投資化石燃料 IPCC報告重申控制氣候變化必須大幅減少化石燃料排放,並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碳移除技術。儘管科學界在此報告前已多次強調削減化石燃料的關鍵作用,不少政府和金融機構還是基於眼前利益和供電穩定,繼續投資和興建相關項目。全球 150家最大的金融機構中,超過一半沒有限制石油和天然氣融資,而煤炭項目的融資速度竟比去年增長兩倍有多。一旦化石燃料基建落成,機組四五十年的壽命鎖定了將來幾十年的排放軌跡,意味升溫兩度以內的目標難以實現。IPCC報告指出金融界系統性低估了氣候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 “systematic underpricing of climate-related risks” ),必須提高投資者和從業員的意識和透明度,確保資金過渡到清潔能源項目上。 2. 碳排放移除將無法避免 報告C.11段落指出如果要實現淨零排放,部署碳移除技術以抵消難無法清零的排放是不可避免的。現存方案的技術成熟度、清除和儲碳潛力、成本、風險等存在很大差異。較便宜的方案是泥土固碳,45 美元每噸碳就有交易,而直接空氣捕獲的成本可高達300 美元每噸碳。此外,進行大規模碳移除尚有可行性和可持續性方面的限制,須加緊研發步伐。 3. 2030年性價比清單的啟示 報告其中最重要的啟示是在SPM.7圖表比較不同行業減排方案的性價比。條形的長度代表至到2030年的減碳潛力,越長越好;顏色則代表成本,藍色是比參考值便宜,紅色是最昂貴。太陽能和風能是性價比最高的方案,非常值得投資。減少改變森林用途和透過農業土壤固碳的減碳潛力也不俗。交通運輸方面幾乎所有行動都非常便宜,加起來的潛力也不容忽視,例如多用公共交通和單車、增加輕盈貨車和航運的燃料效益等。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圖中部分方案的價格可能會在未來十年急速下降。但基於快速減碳的需求,此清單對未來五年的政策制定具相當價值。 2030 年氣候緩解方的成本和潛力估算(圖片來源:IPCC AR6 WGIII SPM.7) IPCC第三工作組報告發表後,整份 AR6評估就完整了。歸根究底,IPCC報告體現全球頂尖科學家一致認定氣候危機的迫切性,同時蘊藏著他們對人類文明的寄望。IPCC主席李恢成(Hoesung Lee)對許多國家正採取的氣候行動感到鼓舞,由此證明一些法規、市場工具的效力。如果這些措施能更廣泛、更公平地應用,定必能支持深度脫碳並刺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