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羅素的紅】:「古拉格孩子」的悲哀與盼望

上月底,一群「古拉格孩子」(Children of the Gulag)向俄羅斯最高法院提出針對國家杜馬的集體訴訟。「古拉格」,是一個承載著蘇聯駭人歷史的名字,它的起源是1919年蘇聯有法令啟動了強迫勞改制度,30年代則由秘密警察總局建立了古拉格。

 

「古拉格孩子」是古拉格囚犯的子女,有些甚至在勞改營中出生,不過很多都是一出生就被帶到孤兒院。莫斯科古拉格博物館館長羅曼諾夫說,這些古拉格孩子現在大多已經超過70歲,早已經不是「孩子」了,目前俄羅斯只剩下大約 1,500 人還活著。歷史上,1991 年通過了《政治壓迫受害者康復法》,法例承認這些兒童是受害者,他們有權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並最終授予他們返回出生地的權利。 2019年,俄國憲法法院裁決,命令政府實現為「古拉格孩子」提供經濟方式的幫助,讓這群人搬回父母被史大林驅逐前居住的城市。有些例子是,蘇聯解體後,政府承諾會在他們的家鄉安排住房,但等待超過三十年,始終未能成真。

 

其中有名婦女因為父親被捕後,她也被驅逐出莫斯科,流亡在摩爾多瓦蘇維埃共和國,後來賣掉家庭公寓後回到了俄羅斯。她用這筆錢,在距離首都莫斯科 5 小時車程的地區,買了一間小屋,和兩個女兒住在那裡,每月領得退休金 220 美元,小屋沒有熱水,冬天只能燒木頭取暖。就在2019年憲法法院裁定她們有資格在莫斯科獲得住房,但因為官僚制度及其他問題,申請仍然未有回音。

 

史大林時代的古拉格勞改營,很多人活著進去,卻沒有命活著走出來。1973年,俄羅斯作家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的作品——《古拉格群島》(The Gulag Archipelago)面世,人們對「古拉格」才有了概念,才知道那是一個如何的無間地獄。書名中的「群島」並非指真實的島,而是指各個勞改營及其制度,作者索忍尼辛參與過戰爭,立過功得過獎,後來因為與朋友的通信之中,批評了史大林,結果被判勞改。看這部作品,需要強大的心臟,否則每讀都覺得心臟負荷不了,快將窒息。勞改營中曾經存在過的人,苟延殘喘的活著,依稀記得他寫過一位鋼琴家寫了一曲,但琴譜被撕掉了,因為音樂過分沉重。不少人評論這書到底多少真實,多少虛構。

 

事實上,資料顯示,有人能從古拉格獲釋,不過大部份前囚犯都無權居住在都市地區,必須在至少 100 公里外定居,而且找工作也很艱難。不少人希望回到自己出生的城市,但因為沒工作沒錢,負擔不起回家費用的人,就只能在勞改營附近定居。有些人即使幸運地離開勞改營,也一輩子蒙受著陰影,有婦女到成年後才知道自己真正的出生地方,不過因為過去的悲痛經歷,她至結婚後都沒有告訴丈夫,自己曾經在古拉格營。那麼再幸運的一群,有足夠資金回到出生地,但卻發現早已人面全非,自己住的地方被沒收,甚至已經重新分配給別人。

 

史大林死後,由赫魯曉夫繼任,他宣布特赦古拉格囚犯。對於古拉格的真實一面,其實未算完全揭開,不過根據一些歷史說法,30至40年代,古拉格裡面有超過五十萬人死亡。古拉格遺下的傷痛永遠無法抹去,如今,古拉格亡者遺下的子女,又能否在生命終結前,得到一個回家的答覆?

 

關於作者 / 俄羅斯 - 羅素的紅 Caitlyn Wong

羅素的紅 Caitlyn,迷戀俄語所以留學俄羅斯,熱愛俄羅斯文化,自2014年開始於網上及在各大媒體撰寫俄國相關題材。香港電台主持、曾任電視台擔任世界盃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