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紅眼】:UA 結業,所有風光過的都要易手

一覺醒來,UA 清盤,全線戲院突然結業。雖然有點猝不及防,但其實又不是太過意外,近年 UA 經營不善,頻頻轉售旗下戲院,已經不算是新聞。串流影視平台興起,減低觀眾買票入場意欲,固然是原因之一,而疫情之下戲院屢度停業,生意慘淡,更是致命之傷,連 UA 旗下位於 K11 Musea 開業不夠兩年的新戲院,都在今年初賣了給富商林建岳,或多或少猜到氣數將盡。

 

迄立三十多年的戲院品牌,見證香港電影業的黃金時代,卻在一夜之間成為歷史(而我那些 UA 現金券全部變成過期軍票),對我而言,是感慨多於傷心。記憶中,UA 先後「執笠」和「復活」過好幾次,譬如說銅鑼灣時代廣場的 UA 戲院,就曾經在 2012 年結業,然後翌年再搬到樓上變成迷你戲院,話說上周剛好就在那裡看過傳媒試映場,怎想到已是最後一次。

 

不過,數到最不捨得都是當年 UA 沙田。雖然不是沙田友,但畢竟是中大人,位處偏遠一隅的中大,方圓百里可以看到電影的地方,不是校內圖書館,唯一就是沙田新城市廣場的 UA 戲院,即 UA 沙田。絕對認同它的硬件配套確實遜色,始終是 80 年代落成的舊戲院,如何翻新都有院廳局格和音響器材上的先天缺憾,然而,小小的院廳,是真的盛載了許多青春少年回憶。中大時期,窮學生拍拖約會,就是看戲,而且沒其他選擇,只有 UA 沙田。期末考試排山倒海,很想自我放棄一兩晚,又是 UA 沙田(還有那間 KFC)。到後來失戀落寞,聖誕節情人節前夕,只想一個人靜靜看一場戲,仍然離不開 UA 沙田。它沒有油麻地電影中心那種文青氣質,同時沒有尖沙咀、銅鑼灣那些市區戲院的那種高檔,但曾經有段時間,在你最需要電影的時候,這間戲院曾經為你打開門。後來,UA 沙田突然就被封印起來,其實無從考究它算是重新裝修、光榮結業、被發展商棄置、還是待業,總之它一直都處於未完成狀態,介乎「執笠」和「即將開幕」之間居然三年又三年,而我的工作和生活圈子早已離開沙田。

直到 UA 沙田重開之後,我特意去過一次半次,但已經不再是那種感覺。當然,沙田新城市廣場本身都翻新到令人面目模糊,不再是以前的模樣。反反覆覆等了那麼多年,一度以為 UA 沙田獨霸一方,或許可以再戰十年,結果,幾年之後它居然賣了給其他連鎖院線⋯⋯可悲的是,這種情況在 UA 旗下戲院不只發生過一次,除了沙田新城市廣場,還有金鐘太古廣場、旺角朗豪坊、尖沙咀 iSquareK11 Musea⋯⋯十多年來,每一間都曾經風光過,卻逃不過頂手轉讓,將積累多年的集體回憶,改頭換面就被後來居上的同行接手。

 

入行傳媒多年,電影從興趣變成工作的一部分,同時亦見證著越來越多的新戲院品牌冒起,但新品牌不需要興建新戲院(上月開幕的高先電影院實為異數),透過收購、翻新,有錢就是任性,於極短時間內就能發展起來,有時明明是同一間戲院,其院廳佈局、放映設備或連座椅都沒變過,但不知何時開始易手經營,就已經換了個新名字,變成新戲院 —— 像當年會認定沙田只有一間戲院,而那間戲院就是 UA 的情況,已不再復見。UA 敗走前夕,記得去年有一次,就在疫情彈出彈入之間,我拿著電影公司寄贈的換票證到尖沙咀 iSquare 看戲,當院務正準備為我劃位之際,對方突然覺得不妥,將換票證下方的細字認真端看了幾分鐘,然後將換票證退還,甚至覺得我是白撞。擾嚷一番,我看到他外套上的職員名牌才知道是自己理虧,原來戲院前陣子已經轉了手,不再屬於 UA。同行朋友笑著安慰我說,去買飛啦。而我在 iSquare 看電影已經看了十年八載,上百次媒體優先場,卻從未想像過有朝一日這個地方什麼都沒變,就是換了名字。

 

這邊廂,堅尼地城的高先電影院開幕不久,另一邊廂 UA 卻選擇全面告退,止蝕離場。它固然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變遷,但一雞鳴一雞死,UA 院線的結束,都不過是等待其他行家或財團接手,入主各大戲院,換上新名字,讓員工換套制服,重新開燈,做一些形象工程,又將繼續運作下去。很香港。表面看來不會有什麼分別,而不久之後我們可能仍然會在時代廣場等人看戲,但時代過了一圈,其實已經不再一樣,遣散了的員工就是遣散了,沒有了的品牌就是沒有了,換了名字,就已經無法跟過去的記憶接軌。活在今日香港,可能我們對這種失落都顯得特別敏感。

關於作者 / 紅眼

紅眼 —— 專欄作家,影評人。藝文青總編輯。寫電影、電視劇、流行文化。寫小說。散見明報、立場新聞、商台903、端傳媒、虛詞、週刊編集、天下獨評、Madame Figaro 等。曾獲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