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方俊傑】:見不到魷魚的萬聖節

起始點,應該是海洋公園大力催谷鬼屋生意,香港市民才漸漸注重萬聖節。由所謂的西人玩意,局限在蘭桂芳一帶出現吸血鬼、女巫、科學怪人與南瓜,變成今日港九新界由酒吧到工廈到幼稚園到屋邨,全部也是《魷魚遊戲》不同角色。真開心,我做小朋友的時候,鬼節,是七月十四,只有燒衣紙。

 

一方面需要多謝社交媒體,讓你花心思裝扮變得更多觀眾更物有所值;另一方面需要多謝網購,買件粗製濫造的綠色運動服,極便宜,只著一次也不肉痛,認真少少,扮演戴上頭罩的士兵,也不是太過奢華的事。你又不是黃夏蕙,多數已經收貨。當然,最重要的誘因,還是社會氣氛太壞,日常生活太抑壓,有個藉口瘋癲一晚發洩一晚,越來越多人把握。我常說,如果我是戲院老闆,播Marvel或DC的電影,專登搞些場次是只限cosplay者入場啦,收費的,收得比一般戲票更貴,肯定大收旺場。

 

在香港,萬聖節是化妝舞會,跟鬼怪的關連,接近零。第一年在英國過萬聖節,不在倫敦,甚至不在市中心,不肯定人山人海的不夜城,氣氛是否跟香港相若。我只能代表小城鎮說話。

 

早在一個月前,超級市場已經刻意闢出最當眼的入口位置,作為萬聖節貨品專區,賣衫、賣擺設、賣佈置,賣糖,大量抵食夾大件的糖。好好生意。例如,一個售價接近一百元港幣的小南瓜燈籠,我入貨的時候,貨架至少有二十至三十隻,不用一個星期,已斷貨。應節衣服一樣,今日去看,掛住Peppa Pig扮女巫的童裝,明天再看,可能已變成骷髏骨頭成人服,同樣賣得清。我還以為每個家庭也會拿回上年前年的產物循環再用,應該不是。

 

到接近正日的一個星期,開始有煙花發售。在這裡,於指定日期指定時間放煙花,合法,萬聖節前一週,已經有零星煙花響起,到前一晚,響足兩三個小時。規模不大,但近在眼前,溫馨感,勝過維港慣例的所謂歌舞昇平。

 

重頭戲當然是Trick or Treat。在香港,小朋友的裝扮固然別出心裁,家長也多數不遑多讓。在這裡,小朋友一樣認真,超過一半化上濃妝,意料不及,是家長多數零裝扮,只會遠遠站在孩童身後,由得子女自行拍門。事實上,我未見過有人扮哈利波特,或蜘蛛俠,或白雪公主等跟萬聖節其實沒太大關係的角色,個個也跟足規矩,很多是沒有出處的鬼鬼造型。沒有辦法,香港是一個最怕落伍的城市,今年,假設還有人扮小丑女,可能已經被嘲笑。每一年都要有新意,每一年都要追上潮流。在這裡,沒有這種壓力。

 

如果,我還在香港,到底會扮甚麼?又係《魷魚遊戲》嫌不夠個人特色?不是《魷魚遊戲》又怕沒有共鳴?幾日之前,或者還沒有頭緒。突然有靈感。

 

扮麥嘜啦!努力做人,最後變成臘腸,恐怖過《魷魚遊戲》多多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