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芯豫】:《巴黎協定》後最重要的聯合國塑膠公約?
聯合國環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 UNEP)肯亞奈洛比總部外出現一座巨型水龍頭,噴出來自非洲最大貧民窟基貝拉(Kibera)的塑膠。國際知名藝術家Benjamin Von Wong解釋雕塑《Giant Plastic Tap》的創作理念是鼓勵大眾針對塑膠災難的源頭,像關掉水龍頭一樣管制塑料生產 #TurnOffthePlasticTap,不再只停留在回收和清理的討論。創作團隊與慈善機構 Human Needs Project 合作,聘請100位貧民窟居民收集和清洗塑膠廢料,組裝成藝術裝置。這件作品迎接各國環境部長參與三月初的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第二階段會議(UNEA 5.2),期許他們通過《全球塑膠公約》,從根源解決塑膠問題。
全球每年生產高達 4 億噸塑膠,生產速度超越任何其他材料。疫情下塑膠的需求更甚,用以製造大量單次使用的個人防護設備(PPE)。塑膠從石油和天然氣兩種化石燃料提煉,過程產生大量碳排放,加劇氣候變化。塑料回收率平均在 14-18% 間,遠低於鋁、銅和紙的 50%。過半塑膠落入填區和焚化爐,三分之一洩漏到自然界。海洋中的塑膠垃圾到 2050 年將增加 4 倍,當中包括護理用品常見的微塑膠,危害生態和食物鏈。WWF 2019 年委託大學進行的研究顯示,我們平均每週吃下一張信用卡重量(5g)的塑膠,主要來自喝水和進食貝殼類海產。長期身處塑膠之中可能影響生育能力和神經系統,落後地區露天燃燒塑膠垃圾會產生有毒氣體和造成空氣污染。
面臨全球塑膠危機,各國政府相繼實施禁令應對。中國 2020 年底頒布限塑令,禁用吸管、膠袋等一次性塑膠。 2021 年 7 月起,歐盟全面禁用塑膠餐具及其他一次性用品。而香港則在 2021 年尾就管制即棄塑膠進行公眾諮詢。70多個商業機構也趁聯合國環境大會前簽署聯合聲明,呼籲國際社會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讓品牌對塑膠問題負責。簽署方更包括被Break Free From Plastic評為2021年全球三大塑料污染者: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和聯合利華。市場調查指出59% 消費者會抵制不解決氣候危機的品牌,相信商界逐步意識到市場需求,肩負社會責任以挽回消費者信心。
是次聯合國環境大會上,175 個國家及地區領袖通過制訂國際社會間首條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可謂眾望所歸。首輪協商預料在 2022 年底完成,目標 2024 年落實文本。大會形容此是繼《巴黎協定》後最重要的環保條約。挪威氣候與環境部長兼大會主席艾德(Espen Barth Eide)將塑膠污染比喻為擴散的流行病,樂見決議讓人類「踏上治療的路途」。
這項雄心勃勃的塑膠公約建基於循環經濟模式,要求各國政府涵蓋塑膠生產、消費到棄置的整個生命週期,並在各階段保持一致的監管措施。公約主張源頭減廢,削減塑料生產,預料將打擊這個石油工業的關鍵增長領域。「可降解塑膠」(degradable plastic)能否自然環境分解也有可能納入討論。塑料生產國的經濟將在短期內受挫,例如中國、美國、印度等。公約提出資助貧窮國家達成減塑目標。各國必須加快創科,將公約的負面影響化為發展替代物料工業的轉型機遇。
市場上冒起各種替代即棄塑膠的新興物料,但某些所謂的環保物料不能回收,甚至會分解為微塑膠(例如可氧化降解塑膠 oxo-degradable plastic),紐西蘭政府提供回收和處理指引。(Source: New Zealand PCE)
目前公約決議順利通過,但距離落實還有漫漫長路。正如《巴黎協定》2016年生效,當中關鍵的第六條(Article 6)「碳排放交易機制」卻拖延至 2021 格拉斯哥氣候峰會COP26才敲定細節,開始建構全球碳市場控制排放。《全球塑膠公約》的真正效力將取決於最終條款,其法律機制、可行性、制裁措施等均會影響條約的遵守情況。
作為全球第一項從生產開始管制即棄塑膠的協議,《全球塑膠公約》通過顯明塑膠污染已成為重要的國際環境議程,有助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具潛力帶來正面的社會和經濟影響。至於2024年落實時能否保持「牙力」,就要指望各國元首和公民社會決心抗衡石油工業和其他塑膠生產商等既得利益者。
——————-
鍾芯豫,香港氣候倡議者,畢業於牛津大學環境變化與管理哲學碩士。18歲創立V’air 低碳本地遊,撰文和辦生態遊推廣環境教育,獲日本時報、Eco-Business封為引領亞洲的青年氣候領袖。著有《山野漫遊──女生行山指南》與《低碳。好行》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