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傑】:利迷與曼迷是否存在本質上的分別?
我有一條問題,在香港的時候,已經好想求證。
我支持利物浦。由魯殊、班尼斯的八十年代開始支持。我常認為,老一輩的利物浦球迷,多數是比較正直的君子。老一輩,泛指由高普入主之前已經追捧利物浦的球迷。相反,宿敵曼聯的球迷,多數是視勝利為一切的鬥士。
沒有科學根據,純粹主觀。不是說利物浦沒有勝利球迷,我本人就是勝利球迷,支持利物浦的開端,正值利物浦橫掃英倫的黃金時代。不過,認識很多利迷,是欣賞科拿與麥馬拿文的壞孩子本色,是佩服謝拉特的忠誠和熱血,甚至是見盡奧雲、費蘭度托里斯、蘇亞雷斯逐一離去後產生的同情心,才愛上利物浦。跟成績好壞,好像沒有太大關係。
不是說冠軍不重要,但不是最重要。在他們眼中,可能情願球隊踢出悅目足球而敗北,也自豪過一味穩守突擊成為盃賽三冠;可能情願每每在季尾階段後勁不繼飲恨而回,也好過四四二四;可能情願窮窮地,重視青訓,也好過一夜暴發,年年買球星用金錢堆砌出超豪華陣容。這一批老球迷,忍受過長時間的英超無冠,一時好像有轉機,轉眼跌入谷底。從未考慮過變心。只想求勝的話,大概雲加時代應該轉會阿仙奴,摩連奴時代應該轉會車路士,油王時代應該轉會曼城。
來到英國,去過兩次晏菲路觀看主場賽事。一次是英超對車路士,另一次是歐聯對AC米蘭。場內場外,也有跟不少本土利迷吹吹水。我跟其中一個伯伯說出自己的見解,他很同意,還反問我:「我們土生土長,住在利物浦市,與生俱來是紅軍球迷,很合理。你們香港人,可以支持更強大的球會,依然對利物浦如此忠心,如此投入,如此熱誠,到底是甚麼原因?」我沒有很具體的答案,隨便地說了一句:「或者,地球上,始終有一批人,重視結果,但更加重視過程吧。如果,要倚賴給予球證壓力,要倚賴沉悶的死守戰術,要倚賴不公平的財政,放低自己認同的價值觀,才能夠換取成功,會覺得不夠過癮吧。」
伯伯笑一笑:「哈哈。這種想法,過時了。這幾年,球會成績很理想,球迷漸漸變得難以滿足。沒有像其他豪門引入球星,固然惹來不少抨擊;就連佐敦軒達臣這類又忠心又肯付出的好球員,也有人仍然認為他不夠星味做利物浦隊長。很瘋狂。」
哨子聲響起,對話結束。我內心的想法是,不同球會的球迷,本質上的分別,越來越模糊吧。大家都是玩遊戲長大,總覺得現實世界就跟虛擬世界一樣,㩒個掣有無限金錢,買到他和他和他和他,便肯定無堅不摧。
只是道不同,沒有高低好壞之分的。畢竟,贏,又有誰人不渴求呢?
相關文章
OASIS|方俊傑:在英國突發飛蚊症
村上春樹寫過: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以前,我信一半,今日,我信十足。 話說,某日,正在超市無聊購物,毫無預兆地,右眼突然出現一片黑影,像有條頭髮絲弄不走。跟相識多年的舊同學訴苦,被嘲笑:「吓,飛蚊症,我一早有啦,有甚麼出奇?你今年幾歲呀?」 上網查一查資料,好像很尋常,年紀大,避無可避。不過,嚴重上來,也可以變成視網膜脫落。家族有人患上遺傳的視網膜色素變性症狀,不到我不擔心。明知在英國找醫生頗麻煩,還是去了預約時間。 原則上,應該先致電診所。按照之前的經驗,診所的電話,你沒有打上大半天,也不要妄想有人接聽。之前基於疫情關係,別無他法,現時一切復常,直接踩去診所好過。跟接待人員講解過情況之後,得到的建議是一般診所幫不到甚麼忙,倒不如快快去看眼科。 以為要去眼科醫院。不是,是去普通眼鏡鋪。診所附近有間眼鏡鋪,有個眼科醫生長駐。以為又要預約一大輪排排隊才等到空檔?居然話情況可大可小,要即時處理。比香港還香港。要滴眼藥水令瞳孔放大視力模糊不能駕駛,我架車就泊在門口,我建議不如再約個時間?還力勸我不如找個家人朋友過來代駕。這一份效率,久違了。 檢查過後,沒大礙,也沒有甚麼可以醫治,只能適應。講解得超級清楚,分文不取,跟去診所看症實在沒有分別。知道我十幾年前做過激光矯視手術,還要求我驗驗眼:「頂了十多年,差不多到期的了。你有駕駛的吧?驗清楚好一點。」簡單驗一驗,果然又有近視。我還以為是老花或散光之類。「你的近視再深少少,便不可以駕駛了。」之後,立即跟我預約時間,作一次深入的驗眼。 如果,我是學童,驗眼,不收費,配一副眼鏡,也是。在香港的話,去眼鏡鋪驗眼,基本上一定免費,無關年齡,在這裡,收了我四十幾鎊。所謂的深入驗眼,據稱需時四十五分鐘。四十五分鐘?在香港的話,夠驗四、五個客人了吧。實際情況,沒有花費四十五分鐘,大概廿五分鐘左右,是比較詳細一點,但流程也沒有太大分別。不是投訴不是抱怨,香港的慣例不代表全球通用,這一點,我很明白。 不過,英國的眼鏡鋪的眼鏡款式,少之又少,應該是事實。在倫敦市中心可能是另一回事,在曼城市中心可能也是另一回事,我拿曼城住宅區的眼鏡鋪,跟香港屋邨的眼鏡鋪相比,則是有所不如。好像主要做小朋友生意,成人款式,不是Tom Ford檔次,便是一跳跳到極老土的兒戲膠框。曾經有YouTuber建議在香港配好眼鏡才移民,這是肺腑之言。可能比叫你在香港先吃足半年沙爹牛麵早餐B才離開,更有建設性。
OASIS|方俊傑:集氣何韻詩過英國開騷
有些事,你以為是不用多費唇舌解釋的常識,對別有用心的人來說,就是可以作出與別不同的詮釋。 話說,有一個星期日,倫敦有幾場《給十九歲的我》特別放映,我想先睹為快,於是由曼城南下,來回車程,約十小時。 有位網民,故意在我的專頁留言,大意是:在英國生活真係不夠香港方便又美好呀,連睇套戲,也要千辛萬苦。英國人,應該只愛看球賽,不愛看電影的。說得英國好像文化大沙漠一樣。 客觀上,要在英國地方看一套港產片,當然不會容易得過在香港地方看一套港產片。情況,就似有好多在英國上畫的英語片,無緣登陸香港戲院一樣。這是簡單市場供求關係,實在不知為何還要說明。何況,我在英國看到《時代革命》看到《少年》看到《憂鬱之島》所謂的香港禁片,已經不知還可以怎樣比較。有些人,用理性跟他爭辯,只會徒勞無功。於是,我只好參考智者的意見,輕輕說一句:你係啱嘅。 移民人口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多,英國主流院線似乎也越來越歡迎香港電影。不少港產片,其實也有在英國發行,例如《飯戲攻心》,例如《正義迴廊》,只不過比香港遲上畫一段時間。來到今個農曆年檔期,《毒舌大狀》與《超神經械劫案下》甚至港英同步。如果你喜歡中國電影,在香港不知有沒有映期的《流浪地球2》,在英國反而看得到。 身在異地,或者特別需要娛樂。不是個個香港人也對Damien Rice開演唱會有興趣,但張敬軒的三場Royal Albert Hall,門票火速被搶購一空,還傳出高達八萬的炒價。有計劃過來英國開演唱會的香港單位,還有RubberBand與黃耀明,預料也會得到大量香港移民的支持。或者,你會說,跟在香港開騷比較,遠渡重洋過英國開一兩場演唱會,畢竟不符合經濟效益,有時間的話,倒不如留在香港開紅館開九展開亞博,開它一個十幾二十場?似農夫,上個廣州巡迴,動不動又十幾二十場,飛機也不用乘搭。 不是個個香港歌手也有資格在香港順順利利開到演唱會的。不是說不夠受歡迎,是說沒有合適場地願意給租用。例如,何韻詩?試過演唱會因場地問題而被臨時取消,被逼改為網上直播。轉戰不會受到政治因素阻撓的地方,再次近距離接觸現場觀眾,可能是條不錯的出路。不用太過擔心觀眾量,以我所理解,很多在香港甚少入場看香港電影或撲飛看演唱會的,來到新環境,也會爆發一股對香港娛樂事業的飢餓感,何韻詩又不是女版MC,無理由會被排擠。一位擁有好歌喉的香港歌手,不應該被白白浪費。當是娛樂一下生活單調的移民們,也是造福人群啊!
OASIS|方俊傑:人如輪轉的英國職場生態
香港移民來到英國,假如無法重操故業,不少也選擇隨便找份貨倉工作作為踏腳石。英國的貨倉工作之中,網購龍頭Amazon向來以請得人多,待遇條件較其他同類工種稍為優厚見稱,而且,似香港的便利店,總有一間在附近,的確具備一定吸引力。 網購本來就急促發展,再加上疫情推一推,Amazon在這幾年大幅度膨脹。一句經濟放緩,前景不明,裁員便無可避免。Amazon最近宣佈,全球裁減一萬八千名人手。對英國的打工仔有沒有構成影響?以我的了解,似乎沒有人當作甚麼一回事。不是說裁員風潮不會捲來英國,是大家一早習以為常。 以我太太任職的運動服裝網購公司為例:去年年中至年底,瘋狂請人,尤其聘請大量顧客服務員,幾乎個個星期都有十個以上新人加盟。就算流失量嚴重,也是一個驚人數字。世界盃決賽週一過,聖誕假期放完,停止請人。慢慢,開始發現有同事突然消失,才意識到,公司正在縮減過剩的人手。又以倉務人員首當其衝,跟高峰期相比,人手可以減少接近一半。如此運作,原來是每年也會發生的例行公事。不少被辭退的員工,到下一個生意額高峰期,又會自自然然地應徵,再自自然然地獲聘。高峰期一過,又走人或被走人,循環不息。 我以為零售運動服裝才會有明顯的高峰期與低潮期?球季展開之前,球會推出新波衫,生意自然好;到年尾大假,人人送聖誕禮物,也等人用,多多人手也不夠執貨、送貨、處理投訴。到季中季尾,要買波衫的,大部份也買了吧?除非有嗜好同一款波衫買十幾二十件?原來,其他公司也會採用同類營運流程,總之等人用就請人,一見有冗員便炒人,情願開一個部門年中無休地專門培訓、培訓與培訓。 計死數的話,當然除笨有精。不過,在這個工作氣氛,你都幾難寄望員工有歸屬感與努力爭取表現。假設,外地人士本來就比較自我,工作態度不似一般香港人認真及有責任心,你還要大條道理給他們亂來?遇到送貨員不斷遺失貨物,或者遇到顧客服務員越幫越忙,根本合理到極。當然是人的問題,也肯定是公司政策與作風的問題。在剛過去的聖誕節,情況據知更是份外恐怖,一來撞正世界盃,突然非常態地刺激了經濟,二來撞正罷工潮,尤其郵政人員的罷工行動影響最為深遠,全英物流情況,基本上只可以用一片混亂來形容。然後,Amazon裁員,Amazon的員工同時正在發動罷工以爭取加薪。兩者原來沒有抵觸?對我這類奴性深重的港豬來說,也真是開了眼界。
OASIS|方俊傑:移民讓婚姻變好還是變差?
有個題目,一直想寫,又一直不敢寫。因為,有點尷尬。我又不是愛情專家白韻琴。 移民後,婚姻關係容易變好還是變壞?以我八卦聽回來的心事,粗疏計算,的確是一半一半。仔細少少分析的話,我會歸納出一句:在香港關係本來良好的,離開後會容易變壞;在香港關係本來一般的,離開後會容易變好。 變壞的理由,聽得最多,是困獸鬥,無處可逃。在香港的時候,兩夫妻各有工作各有朋友各有生活,彼此有屬於自己的喘息空間與宣洩出口,就算有爭執,但可能一個找好姊妹訴訴苦,另一個找班豬朋狗肉隊隊啤,將不滿情緒化解過後,大事便化小,小事便化無。移民後,慘了,鬧完交,還是被迫你眼望我眼,怨氣不能排解反而不斷累積,自然有害。 變好呢?最常見,是在香港時,覺得兩夫婦相識得太長時間,太平淡,太沒有衝擊。去到陌生環境,反而變得互相倚賴,把之前的那份可有可無感覺,暫時清走,換來一份久違的新鮮感。客觀上,在香港的互不重視對方,多數來自各自也太過忙碌,連交流時間也缺乏,移民初期,十居其九也忙於合力齊心適應,對改善本來的貌合神離,必有幫助。 我應該傾向屬於後者。在香港的時候,我返朝九晚六,夜晚還要外出睇戲,回到家,女兒都已經入睡。我太太就相反,多數開通宵更。有時,可以足足一星期也見不到一面傾不到半句說話。來到英國初期,日對夜對,本來,又有無數問題要下決定要急於解決,必定有衝突,其實很容易會展開罵戰然後互相仇視。或者是好運,因為太太那段時間懷孕,做丈夫的,再被無理取鬧也有合理解釋說服自己逆來順受,不快感覺的殺傷力至少減半。 到第二個女兒出世後,太太小休一段時間後,已經外出工作。有份感覺,很奇妙:在香港,家庭的日常開支,我可以一力承擔,那些供樓支出、水電媒氣費、保險供款,基本上都是在同一個戶口轉帳,太太的收入,主要用來給她自己消費娛樂。來到英國,我再沒有正職,收入減少了,即使開支也減少,但太太的收入,主要變成用來支付能源費用,像真真正正有份群策群力團隊精神存在。那份兩夫妻相濡以沫,要聯手將所有難題解決的鬥志,反而把當中的婚姻關係變得更實在。 我不會唱好移民生活,也不會唱衰。每個人,或每個家庭,在適應異地新生活的過程中,肯定各有體會,根本不可能一本通書睇到老。偏偏,我見現時像兩個陣型對決。有集團有組織地抹黑,這個很容易理解;也有人一刀切把所有流露負面情緒的意見,統統歸類為五毛、小粉紅或藍絲。兩種不同意見,好像應該各在極端,不過,我經常覺得,看清楚一點,根本是同一種人嘛。 我們就是看不順眼跟自己相反的意見存在。有這種心態的話,婚姻生活多數只會越變越差。
OASIS|方俊傑:幾時畀美女講波
有二十年,沒有試過在不用付費的情況下,看足所有世界盃決賽週的賽事。在香港,應該不太可能了;在英國,原來還有免費這回事。 1998法國世界盃那一屆及之前,世界盃決賽週是在無綫或亞視播放。那時,根本就只有無綫或亞視。好處是真真正正做到全城盛事的氣氛,壞處是不看足球的市民根本沒有選擇。到2002日韓世界盃,有線介入,開始收費,也代表某程度上不再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主觀觀察,世界盃在坊間的影響力,自此也每況愈下。 在英國,看英超看歐聯,跟香港一樣,也不是免費午餐。世界盃不同,原則上,付了TV Licence費用,就可以在BBC或iTV觀看直播。有看過英國直播球賽的話,大概知道這裡的電視台好喜歡聘請名宿,在開波前夕或半場休息時,分析一下賽事形勢之類。這方面,香港當然很難模仿。像威爾斯不敵伊朗的一仗,電視台請來奇連士文與魯殊齊齊做嘉賓。兩位老人家甚麼客觀分析也不用說,只需閒話家常,談談舊事,已經很精彩。電視台還有心地找來當年威爾斯爆冷擊敗西德,魯殊一箭定江山的畫面作為點綴,配合奇連士文以老行尊的身份一錘定音批評新一代德國球員不濟,日本隊抵贏,香港很難找到同樣級數的受訪者。 不過,有一項細節,可以參考參考。一般來說,一個主持人,面對三位名宿嘉賓。我看了幾場,嘉賓組合總是兩男一女,例如,有里奧費迪南的話,旁邊便有英格蘭女子足球隊名宿Alex Scott。沒有煞有介事地叫她用甚麼女性角度分析球賽,就是自自然然地平起平坐。有一煞那,讓我想起廿幾三十年前,無綫很喜歡邀請陳潔靈上電視台觀看直播,而陳潔靈的角色永遠是色迷迷地大讚巴治奧有幾靚仔,意大利件球衣有幾緊身……有點似今天呂爵安的粉絲如何愛戴呂爵安。那個年代,覺得無可厚非,畢竟,一般來說,女球迷的數量還是相對少,想吸納她們入坑,不靠巴治奧的俊臉,難道靠羅馬里奧與白必圖?時代進步,今天,不少女球迷比男球迷更熱情,已經不再是見碧咸靚仔才心心眼的階段,但我見Now TV還是叫女主持在廣告間場時段著短裙讀讀稿。唔係話著短裙唔好,但我懷疑有些女嘉賓,你給她們時間發表真實的個人意見,可能會獨到過大部份男性嘉賓。而且,不局限於牛丸。以我所知,潘杰寧便肯定是一個真心有看足球的美女。香港未必有Alex Scott,但女性球迷也肯定不再是停留於追問越位定義的程度了。
OASIS|方俊傑:香港人是英國CS的救星
在英國居住了一段時間,或多或少也受過顧客服務(CS)的氣。不是特定機構的CS,是普遍性所有機構的CS,也有嚴重問題。或者,你會認為,香港的CS咪又係令客人很勞氣?以我經驗,香港CS再混亂,你發發惡,總有辦法解決到問題。在英國?發惡沒有用,發惡代表個CS會發大的惡去反擊,甚至拂袖而去。你想解決的問題,無法解決,像常態。香港CS值五十分的話,英國CS,大約有五分。 最近,太太找到新工,正正在一間網購運動用品店做CS,負責接聽電話、回覆電郵與網上對談。從她的經驗,或者可以解釋得到,英國CS劣質之謎。首先,由應徵說起:求職一段短時間,已收到回覆,在電話傾談幾句,便已經面試完畢,要求下一個工作日立即返工。跟應徵一般白領工作,面試要面試幾次,還要筆試,還要填很多很多問卷,是完全兩回事。 第一個星期,上堂學習,受薪的,同一時間,有大約十個八個新員工入職。甚麼膚色,也有。一星期後,考試,不合格的,立即被辭退。不過,歡迎再次應徵。第二個星期,試工,同一時間,又有另一批新人去上堂了。似乎長期等人用。 十個新人,不足一個星期,已經有四、五個走人。難怪長期請人。走人,可以有很多理由,根據我太太的想像,太過受氣,肯定是其中一個主因。「個個客打電話來,也滿肚怒火,幾乎唔想同普通員工交談,只想盡快聯絡到管理層。無奈,我們又沒有權責可以叫上司接手,只可以硬食。聽一個電話,隨時要預備被狂罵一小時以上,的確不是人人也忍受得到。」在香港,太太也不是做慣CS工作,她又好像很適應。「被罵,當然不好受,不過,我真心替客人們難過呀!有些個案,上手處理的同事,根本亂來,之後不斷換人負責,他們發現不對路,不是盡力解決問題的,是敷衍了事,再交給下一手便算完成任務。明明很簡單的解決方法,可以一拖拖足一年半載,換了是我做客人,我也嬲到想放火呀!阿仙奴球迷買了阿仙奴球衣,收到一件車路士球衣喎,你話嬲唔嬲先?」樂觀一點,好彩不是收到件熱刺球衣了。 沒有投訴機制,不怕被投訴之後飯碗不保嗎?「有投訴機制呀,很多同事甚至主動傳個電郵地址給客人,鼓勵客人投訴自己。好像越收得多投訴,越代表員工為公司利益著想,他們怕甚麼?」人工又不會太高,公司也好明顯不會出高薪請高手,根本似一條死路。會有見到曙光的一天嗎?「有,最近,來了另一位香港來的新人,她跟我一樣,真會替客人不值,想盡辦法解決問題。有朝一日,整間公司的CS,也是香港人,工作效率肯定提升幾百倍。」我只好勸太太一句,為避免犯同事的眾憎,記得,偶爾要慢一慢,別把工作做得太出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