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不散之筵席】:最堅持的火鍋

火鍋吃的食材,隨時代變遷而進化,但核心精神是能經過時間考驗的,我會一連介紹內地不同形式的火鍋,以及當中的變與不變。

 

正所謂打邊爐最緊要是個爐,對爐的堅持非北京涮羊肉莫屬。銅鍋炭爐是基本標準,中間的煙囪是標誌性的,兩片活動的半圓銅片是可調節的蓋子,用來控制火候。吃著吃著覺得火太猛,水太沸騰便用筷子尾輕輕敲一敲,讓它閉上一點。

 

至於食材,香港人對火鍋的追求日新月異,由以前機切雪花肥牛都覺得好正,到現在快餐店火鍋也要用安格斯牛、斑片、稻庭烏冬。但涮羊肉可說是相對忠於傳統,羊肉加老三樣(豆腐、粉絲、白菜)始終是基本。

 

先講羊肉,跟香港人打邊爐吃牛的道理一樣,那些機切的卷狀羊肉絕非佳品。跟潮汕火鍋的概念相似,涮羊肉也是清湯才吃得出肉的真本領,把肉各部位分得很細,羊上腦(後頸)、大小三岔(後腿和前腿上方)、黃瓜條(近股骨的兩條肌肉)和磨襠(臀尖),而且必須是手切。

 

我最愛的北京涮羊肉小館,現在已不存在了,但經常讓我牽掛。步入破舊的小院是處理炭的地方,如「鍋爐爺爺」般的叔叔在打理著炭,放入銅鍋裡,不一會水就沸騰得滋滋作響。館子最多只能容納三十人,樸實的方木桌、木椅子,卻在飲食雜誌上和東來順、聚寶源等幾層高的店並駕齊驅。

 

老闆是個嚴謹的人,有新朋友到,他都會盡量抽空親自督導,肉是否好,未下鍋已略知一二,除了看色澤,靚肉是你把碟倒轉,肉也不會掉下來,沒有血水的。三種肉來自同一產地的羊腿,但口感味道完全都同,下鍋涮幾下,不准沾麻醬,各個部位中,磨襠是相對少見的,因為這位置肉質較瘦,處理不好就如煲湯瘦肉般口感粗糙,無法下嚥,但老闆不單把這放在菜單,還自豪地向顧客推介。

 

這裡的磨襠充分表現出廚師的刀功,一舊瘦肉完全不「鞋」,沒有渣,𡁻到尾散發出完全不油膩的清甜,甚至吞下去後仍在口腔揮之不去;黃瓜條口感比磨襠有彈性,小三岔相對脂肪多一點,羊味濃郁肥美得來有忌廉般的甜,光用舌頭就得分辨出不同部位的羊肉。

 

羊肉以外就是「老三樣」,這時候可以沾醬了,涮羊肉必備的蘸料主要是麻醬,但上面有一點紅、一點綠,分別是腐乳醬(近似香港的南乳)和韮菜花醬,大部分人二話不說就會攪拌混和,吃的時候只覺得有麻醬味。一次老闆聊得興起,拿了一樣珍藏的醬來給我品嚐,這罐不是麻醬,而是很多人以為可有可無的韮菜花醬。老闆打開罐用筷子沾了一點讓我嚐嚐,我喜出望外,這略帶點似蒜的辛辣,有點草青味的香氣很特別,老闆那罐是「私伙」,看到我品嚐後驚嘆的樣子就笑著捧著它回廚房了。麻醬較油膩、腐乳的發酵風味能加深醬的層次,韮菜花醬清新得來有殺菌功效,三者的份量比例相對固定,但從未見過先混和好上枱的,必須是在麻醬上以兩圓點出現,寧可只提供麻醬,是約定俗成的默契。

 

近年也見到涮羊肉菜單上多了其他非傳統選擇,但老北京人一望就會知道不正宗,堅持的餐廳,也需要欣賞堅持的食客。

 

——————-

 

不散之筵席 ——

喜歡由民間日常菜餚小吃去了解人和社會。小時候別人問我最愛吃甚麼,我都不太懂得回答,彷彿已知道自己在吃貨的生涯中,越吃得多,越覺得自己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