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登陸亞洲】36分鐘穿梭莫內200名畫 沉浸式追隨大師足跡尋找光與影
日前德國有環保組織向法國印象派創始畫家莫內(Oscar-Claude Monet)的名畫《乾草堆》潑薯蓉,幸好名畫被玻璃框保護,未有受損;在香港的我們則有幸變成薯蓉,在《尋找足印.莫內》展覽中飛撲進莫內的畫作內,在短短36分鐘,沉浸式欣賞大師近200幅經典作品,感受其筆觸和內心世界。
走進印象派大師莫內的世界
走進《尋找足印.莫內》5,000平方尺的場館,就聽到「莫內」為大家細訴自己的一生,引領觀眾跟隨他的畫筆走遍法國諾曼第和小鎮吉維尼,英國倫敦和意大利威尼斯。在偌大的屏幕上,某些畫中的細節如落葉、海浪變成動畫,令莫內的筆觸、色彩和光影更能細緻顯現;加上不同作品互相穿插,莫內在不同每個地方留居時的自然風光、季節更替和光影變化,交織着莫內的人生歷程。
不同於一般美術館名畫展覽,沉浸式體驗展是近年藝術的新突破 —— 音樂配合光影效果,再適當的把細節元素動畫化,作品就像重新活過來一般,徹底打破傳統畫框的界限。比利時創意工作室Dirty Monitor團隊的15位數碼藝術家,用了65,000多張底片,重新呈現莫內近200幅名畫,加上特別為展覽而創作的配樂,觀眾就如置身畫中,看着《打陽傘的女人-莫內夫人和她的兒子》時,彷彿感覺微風吹向臉龐。
VR直接走進畫中
展覽另一個看點是場館外的VR體驗,戴上眼鏡,瞬間成為畫中角色,除了細緻看到莫內利用短筆觸,將印象派對「光」與「色彩」迷醉淋漓盡致的發揮,也可以360度的轉換角度,跳至那個世紀的法國和英國。有趣的是,不同場景也會有不同的小驚喜,像在雪景中低頭,便會意外發現自己留下的腳步,或是蓮池下的生機。
《尋找足印.莫內》
日期:即日起至2023年1月15日
時間:9:30am 至 10:30pm
地點:西九文化區文化廣場(戲曲中心旁)
相關文章
《大狀王》獲內地逾30個巡演邀約 西九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譚兆民:「有內地音樂劇中介同我哋講,返大陸千祈唔好改普通話,用返廣東話。」
【金蜻蜓能飛多遠】 譚兆民:「好少見到我哋兩個坐埋一齊,世紀影相。」 茹國烈:「影相先,太難得啦。」 《大狀王》史無前例地成功,帶來巨大的回響,難得請來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前後兩任表演藝術揸fit人——茹國烈 (Louis) 和譚兆民(Paul) ,分享他們的喜悅。這齣原創粵語音樂劇,自2016年開始構思,到去年首演至今,總共投入了8年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寫下10個香港舞台劇大獎、32場公演、約2萬8千名觀眾(人次)和可觀門票收入的輝煌紀錄,還有數之不盡的美譽與期盼 ——「無論音樂、歌詞、演出、製作,以至每一個編排,都令香港劇場自豪的作品」、「怎可能不重演」、「大狀王真的很值得讓更多人看到」。正如歌手林家謙所祝福,「金色的蜻蜓帶粵語文化飛到更遠的世界」,相信香港人都會與有榮焉! 打從第一天開始,巡迴演出已經是西九委約創作團隊訂下的KPI。有看過《大狀王》的內地觀眾會在小紅書上分享,hashtag所在的城市,例如#武漢和#重慶等。巡演並不是夢?「唔係講笑,好似雪花片咁,唔同場地……」Paul首次透露,覆蓋範圍大至整個大灣區。「 要求巡演 ?」Louis不禁追問。「是哀求!」Paul笑着說。「有什麼城市?」記者也加入追問,「宜加講唔講得㗎?」 《大狀王》口碑載道,成績斐然,是無容置疑的,但有多少個表演藝術項目能花上8年的時間來創作?《大狀王》的成功,對本土音樂劇、話劇、舞蹈等表演藝術帶來甚麼啟示?西九扮演着怎樣的角色?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大狀王》最終能夠走得多遠?讓我們從《大狀王》的巡演計劃說起。 文字:YL 設計:Kayan |踏上巡演路 《大狀王》其中一個讓觀眾看得最過癮的地方,是白話夾雜俚語,例如「我狀師嚟㗎,唔接官司食風呀」、「馬富惡毒 我要佢呀 墊屍底」、「快啲話我知可以點拆啦」。《大狀王》能夠「原汁原味」衝出香港巡演嗎?西九表演藝術行政總監Paul說,看《大狀王》的觀眾不乏來自歐美、台灣和內地等地,當中更包括百老匯製作人,他們雖然不諳廣東話,但評價都十分正面。「下晝同一個美國女士食飯,佢睇首演,好鍾意個劇,佢唔完全明白劇情,唔完全明白歌詞,但就覺得成個氣氛非常好,亦覺得衫同佈景靚,台、燈、聲做得非常美侖美奐。」Louis在內地社交媒體平台也有相同的發現:「反應都幾癲吓,佢哋嘅留言都特別情緒澎湃,咩一生最好嘅劇,如果Hamilton係100%,呢個就係99.9%,咩天花板……」Paul還透露,看過演出的內地音樂劇中介都認同廣東話是《大狀王》的最大特色,「大家之前都諗過巡演要唔要用普通話,佢哋睇呢個版本,同我哋講,返大陸千祈唔好改普通話,用返廣東話。」他又表示一旦改變語言,就剝削原有韻味。「香港嘅特色就係白話、廣東話,如果做得成功嘅話,其實係好強嘅攝石,攝到內地觀眾、外國觀眾嚟朝聖。」 至於巡演時間表,Paul說最快2025年,目前大灣區不少演出場地已經提出邀約。「其實你收到幾多?」Louis好奇問。「超多!」「三十個以上定以下?」「絕對係以上。」「三十個以上嘅巡演邀約?」「宜加一個城市可能有幾個場地問我哋。」Louis笑言「即係去咗唔洗返」「一定唔會咁樣,大家要揀」,能有這樣的成績,着實令人鼓舞。 而除了香港和內地,也會研究將《大狀王》的生命擴展到歐美等非華語市場。Louis認為,不可以「榨盡」《大狀王》,而是期盼它能在舞台歷史中扮演改變創作模式的角色,從而推動、鼓勵更多更好的製作誕生。那麼,《大狀王》有甚麼地方值得後人借鏡呢?這得從它的前世裏尋找。 |公演前3年開始創作 戲曲中心是西九文化區第一個開幕的表演場館,首播劇目當然要先聲奪人。「2016年時我哋團隊有一個諗法,2019年要做一齣音樂劇,質素一定要高。」Louis時任西九表演藝術行政總監,所定的目標十分清晰,但同時也非常之高。回溯2010年西九還是一塊爛地,他已經加入組建戲曲中心,到今天中心成了表演藝術家的聖地,稱他為「開山立派」第一人,可謂實至名歸。「點可以保證一個音樂劇嘅質素高呢?我哋提早三年搵咗三位主創,共同創作一個劇本同音樂嘅初稿。」他所講的是《大狀王》的作曲及音樂總監高世章、作詞人岑偉宗和編劇家張飛帆。就音樂劇的內容,Louis只提出一個要求,「跟傳統文化有關」。半年後,主創交出劇本第一稿,歌曲也寫好六成。眾人在辦公室試讀、試唱後,感覺很好,於是正式「埋班」,先後邀請了香港話劇團為合作伙伴、方俊杰擔任導演。 |4場預演 2000反饋 砍掉重來 2019年5月,《大狀王》舉辦了4場售票預演,這個安排在香港表演藝術界不多,更遑論音樂劇。當年還沒有加入西九的Paul,以香港芭蕾舞團行政總監的身分出席。「預演喺香港係少嘅,在外國Broadway Music(百老匯音樂)場場都要預演,先俾記者睇,所以Broadway係好驚㗎,因為啲記者大姐,大哥睇完,寫死你就玩完,兩個月就收檔,相反寫得好,就係一個self fufill(自我實現),好似滾雪球咁愈滾愈大。」預演後,大約有2000個觀眾反饋,主創之後作出大幅改動。「我諗有八成改咗,包括整個劇情、佈景,原本係時裝,宜加係清裝,基本上全部改頭換面,你唔會知道兩者原來有關嘅。」 |複製成功方程式? 千錘百煉,《大狀王》最終在一致好評下完美落幕。來個debrief,Paul和Louis為《大狀王》能在西九這片土壤上大豐收,總結了4個有利的條件: 場地:戲曲中心,西九主場,有先天優勢。《大狀王》與劇場界先搵場,後創作的一貫做法不同,Louis解釋,「出咗劇本我哋先諗下一步,畀足夠時間,半年唔夠咪畀夠一年,雕琢好劇本,然後mark劇院嘅期」。戲曲中心的排練室,容許團隊搭建跟演出時一樣大小嘅旋轉舞台,讓表演者更好地融入場境之中。而個多月的綵排時間,加上長達10天「入台」,這些優越的安排,其他的演出都難以相比。 資金:《大狀王》是由西九委約(commission)創作、西九及香港話劇團聯合主辦及製作。由2016年構思到2022年準備公演,橫跨7年(終因疫情而延長一年),所投入的資金無疑「好㩒計」,「純粹想唔蝕錢,或者回報率容易計得掂嘅話,個個人都去拍電影喇,拍戲係比較可能廉價嘅,仲可以長演,但係文化應該係多元化嘅。」2016年提出委約形式的Louis強調,西九作為政府文化政策的一部分,應該要肩負起導引的角色。「我哋覺得粵語作為文化係一件好重要、好重要嘅事,好代表到呢個城市嘅特色,要搵方法保留,而我哋呢個實驗係成功嘅。 」 時間:從藝術創作的角度看,金錢和時間往往是成正比的,「西九最大嘅其中一個理念,好清晰就係時間,整個藝術創作過程,好多時候大家只會諗到錢、場地同人才,但無考慮到時間。藝術家係要時間嘅,時間多,佢可能都係到最後一個月先開始編,但係喺腦裏面incubate,去孵化,一定要時間。」Paul表示。 人才:《大狀王》公演後,對台前幕後工作人員和表演團隊的好評,都在社交媒體和傳統紙媒洗版,可見一斑。 |西九未來推廣文化藝術的角色 《大狀王》是由西九委約的音樂劇,Paul表示符合委約策略:「委約嘅原因係見到市場缺乏乜嘢,我哋就投放多一啲資源,做大個市,做大個餅,如果能成功,大家就會試,大家都會做。」而《大狀王》的成功,「加強咗我哋嘅信念,可以凸個頭出嚟,做一啲人哋未必會做嘅嘢。」今年4月公演了3場的現代舞,梅卓燕《囍—紅色的承諾》也是由西九委約,Paul強調,歸本絕對不是首要:「做藝術無人講過一定會賺,尤其係音樂劇,現代舞想回本?幾乎一定係零機會,但你都要做,因為你真係有個使命,要將呢件事帶畀香港,帶畀觀眾,而你好深信呢件事,係對成個香港文化,對社會嘅氛圍有好大裨益。」那麼《大狀王》是賺是蝕?「如果可以回到本breakeven就最好啦。」《大狀王》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或許它的經驗無法完全複製,但Louis期望,其創作模式是其他表演藝術可以借鏡的,即是延長創作過程、安排預演及之後有足夠的時間修改,「呢個模式證明到——戲係磨出嚟嘅。」
【重新想像域多利監獄】沉浸式域多利監獄體驗展《數碼熒房》 5大AR擴增實境遊歷大館
很久以前,香港的監獄是男女同囚,而且沒有把重犯與一般犯人分囚,直至1841年英國政府參考了美國費城東州教養所的監獄設計,興建了亞洲首座以「放射式」設計的監獄–域多利監獄,即以中心點分別左右延伸南北兩座監倉,並開始按性別、國籍及犯罪嚴重程度來進行囚禁。後來,日本亦有派建築師來港勘察,可見這座監獄對亞洲後代監獄興建的深遠影響。今天,雖然這座放射式監獄已成歷史,只留下部分建築,為了讓大家以建築、設計和歷史角度去欣賞它對香港發展的影響,大館邀請了新媒體藝術家曲淵澈和吳子昆共同創作全長30分鐘的沉浸式影像體驗《數碼熒房》,觀眾可以不一樣的方式感受並打破對監獄的既定印象。 觀眾首先走進F倉展室,觀看全長30分鐘的沉浸式錄像作品 — 監獄被分拆成放射線條,帶領觀眾的視覺穿梭監獄每個角落,然後再進入囚房、廚房、操場等,再配合不同生活的聲音配樂,加強大家對監獄生活的想像。。而觀眾也可以一邊觀看,一邊與不同場景互動,趣味倍增。在嚴肅的監獄,藝術家為大家製造了小驚喜,螢幕上不時出現小貓咪,考考觀眾眼力。 《數碼熒房》第二部分就包括五個擴增實境(AR),分別在監獄操場、囚室、監獄邊界和派藥房。以前的囚犯需要排隊向獄卒領取精神科藥物,參觀者可以透過AR,感受囚犯們當時的生活。 大館希望藉著數碼科技,重新想像及演繹香港的歷史建築,把它們的演化過程呈現觀眾眼前,揭示這些建築背後的理念,從而令觀眾更深入認識大館的文化古蹟背後的價值。 大館「數碼熒房」展覽 日期:2月17日至3月16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7時,每30分鐘一場,最後一場為6時30分 地點:大館F倉展室
【深度藝術對話】六大國際級大師作品登陸香港 坂本龍一、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作品HKDI Gallery展出
近年科技的發展帶給藝術創作不少新衝擊,像是結合動畫、音樂來復刻大師級作品的沉浸式展覽、數位修復版本經典電影或是人工智能AI創作等,讓創作方式、工具和題材也出現層出不窮的變化,令藝術也出現新生態。在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 Gallery舉行的「萬物有靈:藝術與科技共生展」中,兩位香港藝術家鮑藹倫和林欣傑,以及四個國際藝術單位包括日本音樂傳奇大師坂本龍一、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意大利藝術團隊fuse*及生活建築團隊/菲力浦‧畢斯雷,他們的作品融合了科技和藝術概念來回應當下和未來、人與自然之間以及虛擬與現實的關係,如果喜歡從藝術作品中引發思考,或許你很適合走一趟與藝術家的作品進行意識討論。此外,若無法到場,亦可以選擇在網上看虛擬展出,體驗另一種方式來欣賞展覽。 香港藝術家鮑藹倫的作品《靈基因》以香港發現第一株洋紫荊作為故事主題,整個作品裝置把洋紫荊的基因轉化成聲音,讓觀眾進入沉浸式體驗之中,嘗試從DNA的聲音感受生物更深層次的訊息,聽聽它的說話? 另一位香港藝術家林欣傑的作品《天屏地園》,藝術家把常見於室內的垂直農法技術LED光譜植物種植法應用於作品之中。人類作為群體和社會性動物,天性便喜歡「八卦」身邊和社會的大小事;而植物則生來就需要光線來進行光合作用,來維持生命,藝術家以科技、人及自然的共生關係作出發點,用電腦學習和分析24小時新聞直播的動態和顏色的光譜,把數據傳送至《天屏地園》上的「天空」電視螢幕,讓它同時成為人們和自然的養分。 日本音樂傳奇大師坂本龍一和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共同創作了《感應流 2022.不可視.不可聽》,這是一個數據視效化裝置,把生活中不可見的各種電磁波數據化為聲音與頻率圖。在裝置中,除了可以觀察環境中的電磁波外,觀眾亦可以用控制器來改變波長頻率,以感受電磁波的變化,並與作品進行互動,感受虛擬與現實。 來自意大利藝術團隊fuse*的《人工植物學》是一個持續進行的作品,在攝影出現之前,人們只能單靠植物學插圖來記錄不同種類的植物,而在作品《人工植物學》,它從公共領域收集了不同流派中重量級藝術家繪畫的植物插圖,再通過機器學習系統GAN(生成對抗網路),創造出跟原本插畫極相像的新人工圖像。藝術團隊希望透過作品重新定義顏色、形狀、細節和紋理之間的關係,並期望能創立新物種、類別和形態的可能性。 最後介紹的作品《樹叢》由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教授菲力浦‧畢斯雷、生活建築系統團隊(Living Architecture Systems Group)及多個合作伙伴共同創作,作品曾於2021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出。在《樹叢》中,創作者們建構了一個改革世界的願景,希望在未來的建築路上尋找動植物及惰性物質的共生理念,整個裝置以影像、音效及整個環境連動,嘗試引領觀眾感受世界的變化,一起探索生活的可能性。 萬物有靈:藝術與科技共生展 日期:即日起至4月2日(逢星期二休館) 時間:10am至8pm 地點:將軍澳景嶺路3號– HKDI Gallery 詳情:http://bitly.ws/yCmI
【 ACOO╳游大東 】游大東唔講電視講粵劇!聯乘ACOO之「戲曲小劇場大哉問」
講起粵劇,從來都是這麼近那麼遠。 意思是,「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相信很多人都自細聽到大,卻未必能夠說出上述兩句歌詞,其實來自唐滌生創作的《帝女花之香夭》(仙鳳鳴劇團於1957年6月在銅鑼灣利舞臺首演),更不用說,有多少人真正買票入場看過這齣「任白戲寶」,甚至了解歌詞意思 ── 畢竟「睇大戲」令人想起的,只有傳統、老土、沉悶,就算熱愛研究文化如我,也會因為演出時間太長(多數三小時)、與整體觀影氣氛格格不入(買票入場者多為年長觀眾)、不諳舞台術語和表演方式,而選擇不接觸、不理解、不發問,將好奇心降至最低,結果漸漸變成「無感」。 唯一一次「睇大戲」,是2016年8月的事,當時與父親一起到尖沙咀文化中心大劇院看陳寶珠和梅雪詩領銜主演的《牡丹亭驚夢》,近距離感受過「寶珠姐」的風釆,才明白原來她的fans好比今天的「鏡粉」,瘋狂得很!一散場,就會有「成棚人」立即撲向台前跟偶像影相,演出期間又學會一些粵劇用語,譬如「花下句」並非站在花下講對白,跟「龍舟」和「二王」一樣是曲式分類,當然還有唐滌生筆下的華麗詞藻,語文造詣之高令人驚歎。 轉眼來到2022年10月,這段時間對戲曲的理解沒有加深,卻經常見到一張「家英哥」羅家英的廣告海報,細看之下,才知道這是宣傳他負責編演的粵劇《修羅殿》,海報的左上角有幾粒細小的字,寫着「小劇場戲曲節」(Black Box Chinese Opera Festival),心諗:乜Black Box(即黑箱劇場,Black Box Theater)唔係舞台劇先有嘅咩,又關戲曲、粵劇事?好奇心因此而起。 10月初的某個晚上,我來到尖沙咀戲曲中心的排練室,訪問「小劇場戲曲節」中負責編劇、導演、編曲《文廣探谷》的粵劇演員黃寶萱:到底「戲曲小劇場」是怎麼一回事?跟傳統戲曲演出有何不同?粵劇知識大門從此打開,忍不住講一次:我今日真係學咗好多嘢啊!
OASIS | 余拜仁:世界級廣東話音樂劇之育成
香港嘅文化界同演藝界近期有好多佳作出現,有啲喺戲院、有啲喺劇場,其中有一部本土原創音樂劇,歷經前後八年嘅醞釀同打磨,終於正正式式上到舞台同觀眾見面,不但有口皆碑,而且一票難求,加場之後仍然難以滿足異常熱烈嘅需求;一方面唔少睇過嘅觀眾都想二刷,甚至三刷四刷,另一方面口耳相傳之下,好多本身走漏眼、忙緊其他嘢,以至唔記得要買飛嘅觀眾都大嘆走寶,群起搶奪最後入場機會,最後只有十八場嘅幸運兒有得親身欣賞呢一套不論係編導演、曲詞唱、台燈聲等等台前幕後都交出100分成績嘅世界級香港劇場作品:《大狀王》。 音樂劇係全球流行嘅藝術及商業形式,兩大重鎮嘅美國紐約Broadway同英國倫敦West End,大小劇院林立,全都各具特色、全球觀眾著迷,日夜川流不息;仲記得喺倫敦留學期間,受惠於學生飛嘅恩澤,同埋偉大嘅「臨場散飛」票務系統,基本上每一套當時得令嘅音樂劇都有睇過,例如《歌聲魅影》、《孤星淚》、《Matilda》、《Wicked》等香港觀眾較為耳熟能詳作品,其國際巡演版本先後都嚟過香港,其他亦包括《Kinky Boots》、《Come From Away》同《Company》等等。剛巧其中一位當年都會穿梭West End劇院群嘅倫敦學友亦都係今次《大狀王》嘅座上客,大家完場後傾起都不約而同地讚嘆呢一個本土作品水準極高,絕對拍得上上述任何一套叱咤一時嘅世界級大作。 《大狀王》嘅好係全方位體現嘅:單單係第一幕<申冤>,喺大約20分鐘入面,不論係人物建立,抑或係情節鋪陳都相當紮實,主人翁方唐鏡以其驚世辯才橫行公堂,多行不義卻無人能阻,同時亦已佈下懸念,原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然而音樂劇不同於傳統話劇,單係人物立體、情節豐富都唔足夠,創作團隊明顯亦都深明此道,於是乎喺呢一場公堂戲之上,就用上唔同嘅舞台調度手法,呈現包括百姓受人擺佈、狀師愚弄眾生等場面,非常奪目;當然,不得不提嘅仲有曲詞部分,短短一幕開場戲,音樂一再變奏,曲風之間嘅過渡自然流暢,歌詞不但有效推進劇情,而且用字生鬼有趣,既讓人聽到關鍵嘅資訊,又不失清裝劇嘅時代氛圍,每一個環節都見深厚功力,難怪首幕既終,現場即時掌聲雷動,人人皆極期待往後發展,雀躍之情籠罩整個劇院。 《大狀王》由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委約,並由自由空間聯同香港旗艦劇團香港話劇團聯合主辦及製作,台前幕後均係香港本地文化界嘅頂尖人才:作曲、編曲兼音樂總監高世章、作詞岑偉宗、編劇張飛帆、導演方俊杰、編排導演及編舞林俊浩、主演劉守正及鄭君熾等等喺;喺長達八年嘅創作歷程,克服咗唔同方面嘅困難同挑戰,最終交出一份令人引以為傲嘅功課,實在可喜,然而一個咁優秀嘅作品只演十八場,同時又好可惜,據知有關方面都聽到坊間包括加場,以至長做嘅聲音,期望盡快會有消息,以饗廣大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