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長橋無限伸展】 LEGO首推LGBTQ積木宣揚平等公義 11種顏色人偶傳遞「everyone is awesome」訊息
每年 6 月是「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不少地方的 LGBTQ(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人士、酷兒或對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社群都會自發舉行同志遊行和活動,宣揚性小眾都可享有社會自由、平等和公義等權利。今年,#LEGO 就以彩虹旗作靈感,特意推出全新產品「Everyone is Awesome(每個人都是最棒的)」,364 件積木,再加 11 種不同顏色和髮型的人偶。由 7 色彩虹至黑、白色,代表了各種多元身分,例如淺藍色、白色、粉紅色代表誇性別人士;黑色、啡色代表不同種族及背景;紫色就是變裝皇后 Drag Queen。
LEGO 副總裁 Matthew Ashton 表示,自己也是 LGBTQ 的一員,自小以來見證過小眾人士飽受歧視的經歷,所以更加希望「創造一個象徵愛與包容、能夠為不同人慶祝的積木套裝」,並藉著這盒破天荒的彩虹 LEGO,宣揚「不論任何身分、性取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人人都有權利去展現最真實的一面。
Photo/ LEGO
相關文章
【男生也愛美】 熱愛紫色穿女裝 毋庸拘泥於性別—— 造型師QQBarry:「如果這樣就是乸型的話,那沒辦法,我就是喜歡這些東西!」
「紫色就是我,我就是紫色。」 喜歡時裝或真人秀的朋友們,也許會認得這麼一個渾身都是紫色的男孩。上至頭髮、下至皮靴、帽子、手袋、手機殼
【21世紀荒誕故事】19歲Girls’ Love被母反對 「拗直治療」經歷被畫成漫畫 插畫家阿譚:故事代替數字控訴社會荒謬
在2023年的今天,你會覺得同性戀是一種心理病嗎? 有一個叫家寶(化名)的女孩子,意外被母親哄騙出櫃後,家寶被沒收電話、頭被壓在放滿水的鋅盤中等,即使她願意「變乖」承諾不再喜歡女生,母親仍然不放心,苦苦不死心的找到了一間有宗教背景的組織,替家寶進行「拗直治療」,最後讓她落下更嚴重的心理病根,至今仍未能釋懷。 由插畫家阿譚為性別友善組織Pride Lab畫的《以愛之名》短篇漫畫Zine紀錄了整個治療的過程,但這不是虛構故事,而是發生在今日香港的真人真事,你能想像嗎?目前,家寶仍未走出拗直治療帶來的陰霾,故這近三年的故事由陪伴她一路走過來的Pride Lab創作總監陳驚代為轉述。 像牢籠的家 家寶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名校應屆DSE學生,其母親對她的管教非常嚴格,上至讀書的選修科目、下至到餐廳點餐,全都由媽媽決定,不得違抗。「甚至家寶和媽媽去吃迴轉壽司,她想吃玉子壽司,媽媽不批準便不能吃。」陳驚指家寶從小由母親一人拉拔長大,所以即使媽媽的愛有點過度控制,她仍然奉母親的話如圭臬,盡自己全力完成目標。 然而,隨着家寶長大,媽媽的管控亦向感情生活延伸,據陳驚憶述家寶的話:「媽媽是一個很傳統的人,覺得做女人一定要嫁個好男人,理想對象也要有點錢。」那時候,家寶已經清楚自己的性取向,但心知媽媽定必無法接受,所以決定等待將來能經濟獨立時,再離開家裏順從內心過新生活。可是,現實並不如理想,只因媽媽發現了她那通重要的電話,從此翻起軒然大波。 同性戀是學壞了嗎? 這是家寶的初戀,她們的戀情才剛萌芽不久,便被家寶的媽媽發現了。理所當然地,媽媽的內心何其憤怒,但她仍然裝作冷靜的向家寶問:「告訴媽媽真相,甚麼我都能接受。」讓一直希望得到媽媽認同的家寶像聽到奇蹟,信任的剖白換來一記耳光,打碎了所有希望。「家寶阿媽還有打電話去責罵那個女生,之後便沒收了家寶的電話大半年,所以她們之間一句再見也沒有。」陳驚回想起當時家寶的情況,家寶媽媽還扣起了所有零用錢、甚至讓家寶請假不上學來作為懲罰,以為這樣便能「教好學壞的女兒」。 又過了好一段日子,因為家寶私下為Pride Lab做義工及聯繫了社工求助,讓不知情的媽媽以為她又戀愛了,便再次正視家寶的「病」。第一次,家寶媽媽先帶女兒到公立醫院的精神科求診,豈料醫生表示同性戀不是病,並不需要醫療,但這不足以讓媽媽心息。一個星期後,媽媽對家寶說找到一個能改變性傾向的組織,陳驚說當時並不建議家寶接受治療,唯家寶希望能滿足媽媽:「我們在網上了解過輔導過程,家寶覺得捱過一次便能讓媽媽安心,便決定『搏一鋪』。」 惡夢般的拗直治療 如同漫畫小誌《以愛之名》插畫家阿譚所畫的,步入診所之後只有家寶媽媽與職員對話,身為當事人的家寶只能無助的站在一旁,任由他人擺佈。進入了只有家寶和醫生的診治室後,醫生再次向家寶確認其「選擇」後,便替家寶進行「拗直治療」,一邊為家寶進行靜脈注射引起催吐反應,一邊在平板電腦中播放同性戀照片,讓「同性戀」和「噁心」的感覺在腦部作出連繫,從而讓家寶改變性傾向。 插畫家阿譚表示,療治過程是整個故事中最難表達的部分,經過大量資料搜集和透過家寶的故事,阿譚決定把診所的場景換成教堂:「雖然有擔心會否把宗教和治療聯繫太多,但事實上確實有很多做治療的機構是有基督教或天主教背景。」阿譚續言,宗教令接受治療的人相信體內有一隻惡魔,但事實上根本沒有這個存在:「鍾意一個人的感覺無需排出體外,它是我們的一部分。」在平板電腦的最後一張照片,是屬於家寶與女朋友的合照,美好的回憶被冰冷針頭中湧來的藥物硬生生的沖散,讓家寶無法自我的嘔吐,而這一幕分鏡阿譚則是受日本漫畫家藤本樹老師短篇漫畫《Look Back》影響而創作的。 步出治療室,家寶媽媽立即上前擁抱家寶,並說:「無事就好了。」相對於治療過程,這句話對家寶造成更大傷害,陳驚指家寶當天晚上已作惡夢:「夢的內容有關於死亡、黑暗、被追殺、跌落深淵或被怪獸追。」一星期後,家寶自行到精神科求醫,被診斷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及抑鬱,經常會出現「閃回」情況,再次身歷其境回到那間治療室,生活予她已變成一個無法醒來的惡夢。 失去了曾經最好的自己 家寶考入大學後,她媽媽的不信任再次出現,加上2019年的社會背景,便再次擱下狠話:「留在香港只會繼續教壞你,我還是帶你去大陸做治療。」聽到這個威脅後,家寶收拾了重要的個人物品,便離開了這個生活了18年的家,陳驚直言去到如斯情況,家寶仍然未有對媽媽生氣:「她覺得媽媽只是愛錯了方法,也打算畢業後安定生活後,再找方法給媽媽家用。」 表面上,家寶已開展了新生活,內心的傷痕仍未被撫平。對於過去,她讓阿譚寫下:「當日有一部分的自己已死在那間房(治療室),還失去了那個曾經最好的自己。」因為插畫家阿譚亦長期飽受躁鬱症之苦,所以十分理解心理創傷的痛苦,而這句話亦是讓她最有共嗚:「創傷後,甚至沒有機會去想象原本的自己會怎樣生活。」目前,家寶正在努力的獨自生活,定期進行心理治療,尚未有餘力展開一段新戀情,亦未有搬回家中與母親同住。 埋藏在社會深處的故事 《以愛之名》是插畫家阿譚的首本Zine創作,她分享每頁至少畫了5小時,當中亦有不少「trial and error」:「基本的出血位、網點也處理了很久。」加上本身的躁鬱症的影響,鬱期時十分影響工作進度,讓Pride Lab一度以為這本Zine或未能成事,幸而每次的躁期總在「死線」前來到,讓阿譚總能及時完成作品。 同是屬於性小眾的阿譚認為這個故事予社會十分珍貴難得:「香港很少有當事人自己敍述的故事,可以讓大家稍稍的感受家寶內心的掙扎和經歷的創傷。」相比起一份報告或研究中的數字,血淋淋的故事總是更能擊中人們的內心。意外地,阿譚指推出了這本Zine後,引來不少人為香港仍有如此荒謬之事感到驚訝:「漫畫這個媒介能讓大家更immersive一點。」雖然家寶仍未有勇氣翻閱漫畫回看那段日子,但她亦很感謝阿譚,阿譚也因此鬆了一口氣:「這是一個很大的責任,而家寶的故事只是悲劇的小部分,未被看見的故事還有很多,希望可以include到他們。」 後記:關於在香港做「拗直治療」的這件事 香港心理學會副會長張傳義博士指,拗直治療或稱回復治療,是一種心理學的行為治療法。即療程一般使用靜脈注射、電或嗅覺刺激,令接受治療者產生反胃或不適感,同時會讓他看見「要討厭的東西」,讓腦部把兩者產生連繫,從而改變他的喜好或習慣,不過張博士指出很少用這種「厭惡治療」改變性取向:「通常會用在酗酒、吸毒或強姦犯上,但在正統的精神科治療中已很少在各方面使用這套療法。」他解釋,後來發現人可以分辨出這種厭惡的感覺是額外強加的,所以不論進行多少次療法也無法達至理想中的結果,反而會帶來其他意想不到的負面聯繫:「可能會產生很大的罪疚感、否定自己,造成更大的情緒創傷,甚至令人出現抑鬱、不安、焦慮、失去性慾或想自殺等。」根據文獻,一個有酗酒習慣的人接受治療後說:「我知錯了,以後也不敢了。」他的不敢是不敢再求醫,而非不敢再酗酒,所以拗直治療應用於改變性向而言是沒有任何作用。 對於拗直治療帶來的創傷,張博士表示「手尾」更長:「因為what done is done,即是被捅了一刀,永遠都會記得,記憶是不會被磨滅。」同時,雖然同性戀有分「先天基因」及「後天因素」而成,即使能找出後天成因,亦只可以了解為何這個人會變成同性戀,而無法透過解決問題來改變其性取向,張博士說:「找出成因只是慢慢在心理上調整,令他對某些創傷不那麼大,但性傾向出現了便出現了,不要迷信能回到原本狀態。」不過,張博士強調於精神科及心理學的角度,同性戀及性傾向並非疾病,故無需要接受任何治療。 目前,拗直治療在香港仍未被明文立法禁止。此外,根據「天主教香港教區關顧同性吸引人士牧民小組出版-天主教會如何看同性戀及相關的課題 特刊二」內容,有不少傳統的天主教國家也在不同程度上通過LGBT權益的法律,如「教會的長女」法國、「聖母的嫁妝」英國亦通過了同性婚姻法。那麼在2023年的今天,即使無法接納性小眾,又是否應該給予最基本生而為人的尊重呢? 《以愛之名》香港拗直治療經歷者真實故事Zine寄賣點: 一拳書館、貳叄書房、序言書室、一坪半性別空間、獵人書店及PrideLab郵購表格 文:Hoiyan 攝:Mak
【肉體與靈魂】快門之下超脫枷鎖 攝影師Issac Lam打破跨性別刻板印象
「最憎便是看錯菜單交錯食物,然後扣分!」在拍攝空檔,記者和香港時尚攝影師Issac Lam(林俊彥)的模特兒天風聊着遊戲《Overcooked》,想必大家也曾因為這款遊戲而對另一半大聲呼叫,因為分秒必爭真的很緊張!數句寒暄後,Issac繼續以iPhone 14 Pro進行拍攝。看着電腦展示着天風的黑白照片,思考着今日的拍攝主題「每個人都有一部份屬於小眾」,好奇地想,螢幕裏修着俐落短髮、眼神嫵媚的女生到底有甚麼「小眾」之處。 你看到《Us Beyond Flash and Bones》這輯照片後,又有甚麼想法嗎? 靈魂與肉體之間的距離 Issac去年的iPhone 13 Pro拍攝企劃《ODE TO ROUGE》啟發自《霸王別姬》,探討社會中性別認同的空間。或許是吸引力法則,他今年受邀替一位即將進行性別重置手術的朋友拍攝一輯相,為了能把主人公的心理和當刻狀態好好記錄,他們做了7次訪問,也拍攝了3、4次,每一次的了解也讓Issac更感有趣:「因為有一半是異於平時的了解,發現自己stereotype(定型)了他們。」 一般大眾對於跨性別人士熱度最高的話題,或許會斟酌在「變性手術」,經過確實的相處和了解後,Issac認為他們最真實的掙扎其實是「未真正轉變」的時候:「可能是玩交友APP,該選擇生理性別抑或自我認同的性別?他們無法定義自己是否『欺騙』。」根據香港性別平權組織PrideLab對於跨性別的定義,人出生時的性別為被指定性別,個體對自己性別的理解和看法則為性別認同,跨性別人士非必須進行性別重置手術,他們可以透過換身份證、向家人坦白等不同儀式來完成跨性別的過程。 對於Issac而言,因為他的朋友表示完成手術也不會穿裙子留長髮,令他發現自己距離現實最遠的刻板印象是性別重置手術的目的:「有些人的確會為了外觀而選擇接受手術,但有些人是為了令自己回到『正常』狀態。」如果有一天意外毀容,可能你會選擇接受自己的外表,但相信心底裏總會萌生透過手術把自己回復原狀的想法吧? 我們之間有分別嗎? Issac以社會新聞偶有跨性別人士尋短為例,可見「香港人對性別好保守」,他希望能在企劃中延續去年的議題:「我不是想探索性別,而是想透過拍攝去了解、明白小眾。」他解釋,每個人都有一部份屬於小眾:「他們的小眾部份是『性』,但可能一樣聽林家謙、看《明日戰記》,這些都很大眾。」大部份人的性別認同可能很「大眾」,但或者內在亦有一個不為人所知的「小眾」。Issac不打算打着「跨性別」旗號來吸引注意,而是希望透過他們自身最人性化的故事帶出其掙扎,這便是他選擇的平權方法:「出現得越多,讓大家無限見到,這件事便會變得平常。」 拍攝的切入角度源於Issac朋友手術前的拍攝企劃,當時Issac詢問朋友甚麼物品可以代表你,她便帶來了一條母親編織的圍巾,Issac解釋:「那是她媽媽離世前織的,她從小到大上學也會戴那條圍巾,像媽媽在身邊陪伴她,即使在這個重要的時刻。」縱使人能斷捨離一切,也總有一些無法割捨的東西與感情,相信每個人生命中也有一個讓你願意耗上全力去思念和愛護的人。如何愛一個人,他們和我們真的有分別嗎? 關於人生中美好的事 在拍攝前,Issac讓四位模特兒回答數條問題,包括「活得快樂嗎」、「有甚麼已經釋懷的遺憾事」和「有甚麼美好的事讓你回味至今」,在看他們的答案前,大家不妨也思考一下自己的答案。 大部份人也知道,進行性別重置手術或打荷爾蒙針會令跨性別人士壽命縮短,但真實原因並非身體狀況,而是因為改變荷爾蒙會令到他們的心理情緒受影響,讓他們選擇結束生命。不過,Issac表示其中一位模特兒Kimi即使面對這情況,仍然無悔:「自從打荷爾蒙後,她的記性越來越差,但對於她最美好的事便是現在的生活。」如果能重新選擇,她依舊會打荷爾蒙針,甚至會更早打。 拍攝在iPhone的光影之間 在這次的拍攝企劃中,Issac選擇以iPhone 14 Pro代替鍾愛的菲林相機,因為菲林相機要求的準確度非常高,適合用於創作之上,但這次拍攝素人模特兒則需要捕捉瞬間的神韻,故他選擇以前者作為拍攝工具。「整輯照片都是黑白。」Issac解釋,因為人對於造型和顏色也有刻板印象:「黑白可以減走一層Filter(濾鏡)。」他認為,做小眾議題的難度並非在於內容,而是如何「掂」到大眾,好讓他們消化到訊息。 對於《Us Beyond Flash and Bones》的食用說明,Issac希望讀者能先細味照片,再閱讀訪問文字,便能發現四位模特兒其實也沒有甚麼不一樣,像是需要為三餐與租金煩心、股市重挫的受害者、感情上的煩惱等,或許在生活迫人的香港,在金錢的壓力下人人皆平等。對於這輯照片的名字,Issac的解說有點浪漫:「若能超越光速,就可以創造時光機;他們都擁有一縷有趣的靈魂,若能超脫身體,便能成為自己。」如果準備好,不如一起超越快門能捕捉的光和身體的牢籠,品味四個有故事的人生吧! 文:Hoiyan Credit to 《Us Beyond Flash and Bones》 Photographer: Issac Lam Stylist: Nieki Chan Hair and makeup: Jovy Chai Photography assistant: Ivan Chan, Jason Li On LINUS ⻄裝 COMMISSION BLACK WOOL
【你是你本身的傳奇】無遮掩下最真實的你 同志驕傲月藝術showcase
踏入六月,大家有沒有留意到社交媒體上不時出現彩虹色的hashtag呢?原來每年六月都是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世界各地以至網絡上都有不同活動響應。在香港,本地藝術品牌BIKUTA MALAMIA 就舉辦了一個以植物和玻璃鏡為題的showcase,希望讓人真誠面對自己的性取向。 這個showcase名為「:Je suis d'accord.」,是法語的 「I am OK」,亦有被接納的意思。六幅展出的油粉彩畫,各自以一種植物為主角,每一棵植物看似相同,但細看之下每個花蕊、每條葉紋都是獨一無二。創作者希望藉此表達出不同的人表面看似一樣,卻是千萬個不同的獨立個體。有人強悍卻溫柔,有人高大卻細膩,植物的多樣性正好與我們獨一無二的身心不謀而合。而植物之下配以玻璃鏡托底,反射出觀看者的容貌,寓意是無任何遮掩下反映最真實的自己。 BIKUTA MALAMIA主理人Peter Wu 是本地視覺藝術家,曾留學法國修讀藝術7年,作品包括繪畫、攝影、花藝及化妝。他指今次showcase希望令觀賞者接受自己與生俱來的特質,無時無刻都跟自己說一句「I am OK」,尤其是性小眾,不要因為天生的界限及社會既定的目光而規限了自己的真實一面,抹殺了自己本可發光發亮的特質。 今次showcase是在尖沙咀一間性商店「Sally Coco」內舉行,他們是本港第一間推廣性別友善的性商店,希望透過正面談論性愛,推動性自主。 《:Je suis d’accord.》showcase 日期:1/6/2022 - 30/6/2022 時間:中午12時至晩上8時 地點:Sally Coco 尖沙咀分店 地址:尖沙咀金馬倫道16號金馬大廈2樓B室
【小積木 大意義】 LEGO員工自發砌磁力共振掃描室模型 讓醫護向小孩講解流程 減輕治療焦慮
換上病人袍,走進冷冰冰的磁力共振(MRI) 掃描室,平卧在圓筒型的檢查儀器中十多分鐘,甚至一小時,成人都會感到不安,遑論小朋友。一副LEGO MRI掃描室模型,或許能減輕他們的憂慮。 模型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MRI檢查儀器,一個掛著笑臉的小朋友準備接受掃描;另一邊就有一名醫護人員在隔壁操控儀器和觀察情況。而整個MRI模型都能打開,看到內部結構。 這個構思,是由LEGO員工 Erik Ullerlund Staehr想出來的,他希望模型能協助醫護人員為需要接受MRI掃描的小朋友做準備 - 向孩子解釋儀器的內部結構和檢查流程,減輕他們的焦慮,令整個體驗沒有那麼可怕。 LEGO 官方表示,模型不會成為商品公開發售,但會由世界各地的LEGO員工製造,再捐贈予當地的醫院。
【萬物皆炒】 投資LEGO回報高過黃金?! 俄羅斯研究:Star Wars、泰姬陵等系列升值最高
有甚麼比投資黃金、古董、藝術藏品有更高回報?俄羅斯國家研究大學高等經濟學院(HSE University)的研究指出,買賣 LEGO 的回報率比黃金、債券更高!團隊針對 2,322 個 1987 至 2015 年推出,而且未拆封的 LEGO 套裝,發現已停產款式每年在轉售市場上的升幅可達 10 至 11%。 研究又指出,LEGO 套裝的價格通常在它們停產後的 2 至 3 年上漲,當中小型或超大型套裝比中型增長幅度更高、更快。而在轉售市場中,著名建築、熱門電視劇和電影場景就最受歡迎,印度泰姬陵、Star Wars 千年鷹號、帝國滅星者戰艦、Death Star II 都是最昂貴的套裝。 買玩具都要考慮回報,遲些 LEGO 迷要入手時,可能要小心炒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