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這次「香港角落」加入了科技MSG,借Google Map回到當年的官塘,再使用AI把它變成影片,讓我們一起重現記憶中的那個社區。 記憶中的舊官塘,還是寫作「官塘」的時候。那時候,裕民坊近地鐵站的那邊,有一間郵局,旁邊還有幾棵木棉樹,每到初春就開始長出木棉花,在等待前往油塘的小巴時,便會看到空氣中飄散着輕盈的木棉。 然後,對於不少觀塘人來說,裕民坊的老地方絕對是那間樓上麥當勞。兩邊街道的舊唐樓,最低職的樓梯底有着各式各樣的店舖,像是賣電話的、電訊舖。而巷弄間,就有如小深水埗一樣,夾雜着電話卡店、家品、背包手袋、老一輩的傳統零食小舖,偶爾還有一個穿得一身全白廚師服的叔叔現場切香蕉糕。當年,現在的凱匯又是另一番光景,原來的巴士總站、食肆排檔,還有一間租書店,你又記得嗎? 社會的發展,伴隨着不少舊區重建,有人說這是進步,有人說這是可惜。但或許真正值得珍惜的,除了那些消失的建築物,更是那些埋藏在每個香港人心中的集體回憶。 圖像來源:Google Map截圖 設計、攝影:Kayan @yipy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ACOOHKCorner   AI   官塘   ...

早前六合彩新春金多寶一注獨中,你有否幻想過,若然成為富翁,你會如何用錢?靠「虎標良藥」致富的「萬金油大王」胡文虎,除了熱衷慈善,則選擇在香港、新加坡及福建興建「虎豹別墅」。香港的虎豹別墅1936年落成,由樓高四層的主樓、私人花園及工人宿舍組成。別墅毗鄰更建有開放予公眾的「萬金油花園」,內裏有不少彩色筆畫與雕像,描繪種種民間傳說與神話故事,可算是第一代香港的「主題樂園」,曾是幾代香港人的共同記憶。 雖然萬金油花園早於1990年代遭拆卸,但虎豹別墅及附連的私家花園則得以保存。在2009年,虎豹別墅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看見嗎?正門大樹下的一隻老虎,正在張牙舞爪,等待你的光臨。 |中西合璧建築特色 胡文虎於1931年以1600萬港元購入位於港島大坑道的地皮,先後興建了虎豹別墅、虎塔和萬金油花園。由於當年香港沒有公園或公共遊樂設施予華人享用,胡文虎免費開放萬金油花園,希望透過融合了中國傳統神話和民間故事的雕塑,旨在宣揚中華文化。 虎豹別墅屬中式文藝復興建築風格,揉合中西建築方法及建築理論。踏入別墅,便可看到以月洞門為設計,配以30年代製成,目前仍精細非常的彩繪玻璃的正門。地下一層設有客廳、飯廳、起居室、遊戲室及音樂室。站在大廳中間,可看到通往起居室的樓梯上方裝飾以中式傳統的飛簷斗拱,紅綠金的配色,與西式建築元素形成強烈對比;而飛簷下則有姜太公釣魚及八仙過海的壁畫,更見胡文虎當年的精心設計。 |趣聞:貧窮限制想像的設計 除了精美的建築和裝飾,虎豹別墅還隱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設計,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階級觀念和富豪的生活方式。例如由於負責煮菜的「妹仔」不能在大宅內隨意走動,別墅內設有狹窄陡峭的「妹仔梯」。妹仔需要通過這個隱蔽的樓梯,再從特定的窗口將菜餚遞給管家,由管家送至主人餐桌,避免與主人碰面。 另一個有趣的傳聞,與胡文虎的夾萬有關。據說,別墅內有一個戒備森嚴的夾萬,設有多重門鎖,包括木門、厚厚的鐵門和鐵閘。這個夾萬不僅存放著金銀珠寶,甚至連萬金油的秘方也藏在其中。更有趣的是,據說胡文虎每次進入夾萬,都會讓工人在裡面準備七天的食物,以防自己被反鎖在裡面。雖然這個故事的真假難辨,但也從側面反映了胡文虎的謹慎和對財富的重視。這些不為人知的細節,為虎豹別墅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 昔日的虎豹別墅,伴隨著佔地廣闊的萬金油花園,曾是鬧市中的一片樂土,充滿歡聲笑語。如今,別墅雖得以保留,但周遭的土地早已成現代豪宅。此刻,我們就只能看着被鋼筋水泥叢林緊緊環抱的虎豹別墅,和被保留的幾個雕塑,幻想那段舊日的時光。 攝影、設計:Kayan @yipy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ACOOHKCorner   大坑   胡文虎   ...

雜貨店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你日常不會平白無故地進去「逛街」,但你卻不能沒有了她——因為你生活上總有一些小岔子,例如衣架不夠、地拖爛了、洗碗布太破了,讓你非得進去一趟不可。 在上環水坑口街,有這樣一間舊式雜貨店:招牌上的漆字「朱榮記」已褪色,店面不算寬闊,卻像個百寶箱,從地面直逼天花的貨架上,懸掛着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竹製蒸籠、草織帽子、塑膠臉盆、矮凳,還有一串串包著透明膠袋的日用雜貨,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這裡不講究陳列美學,卻處處透露着市井生活的平民氣息。偶爾有街坊佇足細看,更有遊客刻意拜訪參觀,在這個時光隧道的入口,窺探香港舊陣時的生活痕跡。 |何謂山貨? 朱榮記第二代老闆朱耀昌介紹道,朱榮記在1959年開業,是一間 #山貨店。所謂山貨,是以天然材料製成的傳統生活用品。這些材料大多來自大自然「山區」,包括木材、竹、藤、柳條等天然物料,被製作成各種實用的家居用品,例如木凳、竹製蒸籠、藤椅等,「以前的貨品,很多時候都一用就用到一代人,或者用很多年。但是現在的貨品,很多時候都是一兩年,或者甚至一兩個月,已經要再買一個新的來更換。我們希望保留香港一些傳統的品質,和傳統的貨品」。 朱老闆說,在朱榮記剛開業時,是以大排檔形式擺檔,只售賣數款山貨。後來改在地舖營業,面積增加,售賣的貨品種類也變多,包括金屬、搪瓷、鐵類製品。隨着塑膠業興起,店鋪又開始賣紅A膠桶、膠凳仔、啷口盅等膠製品,或來自日本、泰國、台灣的產品。現在,店鋪仍然賣着這些舊物,部分貨品更是從上世紀7、80年代保存至今,「賣一件少一件」! |自製產品 除了一般外間也能買得到的產品,朱榮記更有自製家品,例如有見竹筷子容易發霉,老闆便訂造椰木塊製成的筷子,抗霉之外又能用於煎炸食品。另外,香港「土地問題」嚴重,朱老闆又會製作「縮小版」雞毛掃、竹籮、曬果皮的曬盤等,讓人既可以使用,又可以當作家居擺設。不說不知,原來近期流行的「洗頭刷」,早於幾十年前,香港紅A亦有製造! 踏入朱榮記,你心目中的口袋名單又有哪些?留言與我們分享吧! 攝影、採訪:Heidi @heidi.is.strong、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ACOOHKCorner   上環   山貨   ...

一連五日的農曆連假完結,回歸office一星期,終於又到happy friday(´≖◞౪◟≖) 走過街頭,看見「見攰就唞」、「好好哭一場」的塗鴉,彷彿說出了每個打工仔的心聲。這一個星期的你,是否仍然掛念假期的快樂時光?早上的鬧鐘響起,還是想再睡睡。工作時,靈魂總會不自覺的神遊,想着下一個假期和旅行,但眼看工作可能已排山倒海的湧至。 但不要緊,樓梯的轉角還有一句提示:「攰唔攰都好,記得要抖下」,的確是慢慢來比較快。累了,就停下來唞唞,新一年就是要找到舒服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行。記得,日子總要過,不要忘了留一點力氣給人生,才可以走到更遠的未來。 新年快樂。 攝影:Hoiyan @seamouse_hoiyan、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ACOOHKCorner   塗鴉   文字   ...

就算你不是九龍區唸書及長大的孩子,你的回憶裏也一定會有西九龍中心的一席位。在偌大的商場裏,載滿了學生的最愛——遊戲機中心、遊樂場、貼紙相機、格仔舖、明星相、扭蛋、夾公仔夾糖⋯⋯你曾否抬頭看一眼,商場頂那條已被塵封的過山車軌道?這條從2003年便已被塵封的室內過山車,經歷過輝煌的時刻。不過現在的你,還有好好仔細看過它嗎? 踏入西九龍中心,從地下中庭往上看,會看到一層保護網,繩網之上有數條縱橫交錯的黃色路軌,與建築物的天窗相映成趣。這條建於1994年的遊樂設施名為「天龍過山車」,與西九龍中心同時開幕。翻查資料,過山車在意大利生產,全長254米,最高時速達每小時25公里。過山車的起點位於9樓,首先駛進溜冰場,其後穿出去位於8樓的food court頂,最刺激的部分是衝出商場中庭,在8樓及9樓盤旋,最後返回起點。當年大專生收入中位數大約9000元,去茶餐廳吃一個午餐大約30元,而天龍過山車的收費為15元3次,平均5元一次,相比起現在於戶外嘉年華,要幾十元才可以玩一次的機動遊戲,即使計算通脹,天龍的收費仍是親民得多。 不過,天龍其後多次傳出「鬧鬼」之說,最後在21年前停運至今。有媒體曾引述商場回覆解釋,由於美國有商場過山車出意外,經考慮後決定停運。但過山車停運原因仍是眾說紛紜。 現在,乘搭扶手電梯到達9樓,穿過奇趣天地(值得一提的是,奇趣天地內的遊樂設施也古早味甚濃),走到另一端,天龍過山車的入口的「遺址」隱藏在一所茶樓內。穿梭過一張張餐桌後,便看到其入口及旁邊已經幾近掉色的「乘客守則」,入口旁仍然放了一塊告示牌,寫着「為安全起見,過山車將暫停開放作定期檢查」。 這一個隱藏於商場的一個角落,彷彿凝住了西九龍的某一段時空——天花板吊着一部已經沒人在用的「大牛龜」電視,又安置了兩列過山車。它們的車廂均以綠、紫、橙、黃等鮮豔色彩塗裝,充滿童趣,卻因歲月洗禮而顯得斑駁;車頭設計成卡通蛟龍的模樣,略胖、青綠色的身軀上點綴著彩色圓點,車頭笑逐顏開的龍頭,似乎凝固了昔日的歡笑。金屬扶手和圍欄也已鏽跡斑斑,更添一份滄桑感。 這條曾經帶給大家歡笑的巨龍,相隔多年後,現在靜靜地盤踞在泛黃的軌道上,等待著不知何時才會再次啟動的時刻。要是有一日天龍真的重開,你也會希望坐一次嗎? 攝影、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是一個麻雀雖小,但寶藏滿滿的地方。這次香港角落的目的地,是位於新界北部皇后山已廢棄的印度廟和英軍軍營,就在這片時間已被靜止的空間,嘗試尋找那些年的故事。 |穿越時空的異世界 皇后山印度廟位於山麗苑內,與屋苑內的康樂設施只以一面鐵絲網所隔,甚至高層居民就能輕鬆飽覽整個遺址。不過,可能擔心打擾到附近居民的生活,所以屋苑內疑前往印度廟的舊通道已被封,只能在附近一處不起眼的草叢處入口出發。彎腰鑽進去後,一路扶着樹幹與鐵絲網前進,走起來還算輕鬆,也意外地有種千尋走在通往異世界隧道的既視感。 大概7、8分鐘的路程,就到達印度廟。於1960年時,軍隊為了駐守的尼泊爾啹喀兵,興建了這座廟。經過年月的洗禮,外型呈六角蓮花狀的印度廟,現已褪成淡淡的柔和綠色,在樹木的包圍中很是和諧。據悉,過往啹喀兵會在此舉辦印度教節慶活動。由於印度廟獨特的外型和建築風格,現已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走進內部,放置了數張椅子,或許是某人的心思,椅子的材質與色調與這裏毫無達和感。根據香港印度教同修會的分享,從英軍紀錄片中發現印度廟主殿應是供奉三大女神,而非大部分簡介中的濕婆神。今天,祭壇位置有着簡單的佈置和裝置,包括畫像及祭品。抬頭一看,六角形的深藍天花有着幾扇三角柱狀的窗,而地板上也有相呼應的多角星形圖案。從窗外透進的陽光下,能看到空氣中的塵埃,讓這空間有一種莫名的平和感。 直線穿過主殿,後方有一間細小的雜物房。相較於主殿,這裏的內部明顯更破落,牆壁和天花滿是落漆和龜裂,而本來擺放物品的層板上,都堆積着肉眼可見的厚重灰塵,也有探訪者遺下的垃圾。 |從前的生活痕跡 繼續向前方深處走,數十級被落葉遮蓋的樓梯之上,就是軍營。這裏的營房都是綠色平房,由於每個單位的空間也頗大,且間隔也盡不相信,部份房間內更有一座約半米高、由漆成紅色磚頭所砌成的壁爐,相信應是屬於有軍階的軍人宿舍。 這次的城市探廢之旅,先在此寫上未完待續的省略號。但這個山頭之上,還有不少已荒廢的軍隊設施,像是辦公室、宿舍及康樂用房間等,還有一些被遺留下來的舊物,也跟着那年的時光一併被塵封起來,靜待分享自己的故事。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Hoiyan @seamouse_hoiyan 文字: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ACOOHKCorner   印度廟   廢墟   ...

在銅鑼灣出發,坐上小巴或巴士,就可以直達赤柱。說起赤柱,其實也算得上是香港其中一個世外桃源的存在。在彎曲蜿蜓的小路,樹冠下的綠蔭、某一個角度突然能遠眺廣闊的海,加上略快的車速,一切的一切加總起來,就是出發去旅行的期待感! 到站了,你以為這裏只有打卡漂亮的美利樓嗎?這次「香港角落」可是超級歷史之旅,有少量恐怖元素、一點點鄉村情壞。準備好了嗎? |砍掉重練的美利樓2.0 走進美利樓,只餘下一間尚在營業的店舖,其他商戶都已離開,導致二樓暫時關閉。正因為此,美利樓暫時退去人潮,多了一份平靜,有點像拼搏了一生的老伯,終於能停下來享受歲月靜好。而這時間逛美利樓,也多了一些空間,更有機會仔細的看清楚它的一磚一瓦,聆聽屬於它的故事 —— 根據古物古蹟辦事處,原址於花園道1號(即今天中銀大廈所在地)的美利樓建於1846年。那時候,香港開埠及成為英國殖民地約5年時間,時任軍械局長George Murray(佐治.美利)負責處理這段時期的英國軍事工程。他於美利樓建成那年逝世,所以那時中環一帶有不少軍事設施,也是以他來命名,如軍營美利兵房,以及其軍官宿舍美利樓。 直至日治時期,美利樓成為日本皇軍憲兵總部,設有囚室及刑場,不少疑犯在此被嚴刑拷問,估計約有4000人命喪於此地。有人說,醫院之外,美利樓應是當時香港死亡人數最多的地方。重光後,美利樓成為政府部門的辦公室,但鬧鬼傳聞甚囂塵上,不少公務員稱看到「無頭鬼」、無人的辦公室卻有打字機的聲音,最後港英政府只好請來高僧處理。 經歷紛紛擾擾,美利樓最終仍避不過被拆卸的命運。幸運一點的是,分拆保留了3000件建築材料,全都記上編號,後來再於赤柱重組。不過有趣的是,美利樓2.0就像一個老香港同樂會,把不同時期、地區的香港湊在一起:因為重建時煙卥遺失,所以現時的是取用高街精神病院的煙卥,聽起來這個組合好像為恐怖程度錦上添花。之外,美利樓外近卜公碼頭的旗桿,則來自二戰時添馬艦海軍基地。最後,還有幾枝「同昌大柙」石柱,均來自各區重建時被清拆留下的組件。 |千年古井 在美利樓旁邊,有一個公園能通往一個「千年古井」,沿路還能看見「小心野豬及蛇」的注意路牌,平添了一分冒險的感覺。不過時而世易,今天香港的野豬已被大量「人道處理」,所以或許在山林中設置「小心人類」的提示,可能會更貼心(?)繼續向前走,不用10分鐘的路程,沒太多的斜路和樓梯,便找到了北帝古廟旁和千年古井。雖然不是宏偉的大廟,但建於礁石上和面向大海,而且廟內主要靠自然光照明,古樸感覺悠然而至,更有一種回到外婆家的感覺。 雖然關於這個小景點的歷史略有爭議,不過只是看看海景,感受海風,聽海浪聲,也很值得。 |八間屋 沿路折返走過大街,穿過市集,再步行些許路就能到達位於赤柱灣東岸沙灘的「八間屋」,統一的紅磚牆、灰色的瓦片屋頂,還有髹上綠色的木門和窗,存在於充滿異國風情的赤柱,這樣的客家式建築更是別具特色。而之所以得名,非常直白地因為它們是八間相連的排屋。 1930年代,在香港保衛戰前夕,政府要收地興建赤柱軍營和黃麻角炮台,所以居住在該地的黃麻角村八個村民家庭需要搬離,而八間屋就是政府為他們準備的新家。時至今日,八間屋雖然已被評級二級及三級歷史建築,而這裏仍住着居民。 八間屋的家門外,長了數棵粗壯大樹,再走前幾步,已是沙灘和大海。到訪那天,就看到居民坐在門外的膠椅上閉目歇息,感覺悠閒舒適。不過這麼近海,颱風來襲時,難道海浪不會湧到家中嗎? |一步一腳印 其實這次赤柱之行,本來是為了美利樓,卻走着走着發現了更多有趣的地方。有時候,認識一座城市的方法,可以把雙腳當作是搜尋引擎,就隨心所欲的走,就會發現到意外驚喜。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Kayan @yipy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ACOOHKCorner   二戰   八間屋   ...

平日你會在哪裏做運動?公司或家附近的健身室?早前去主教山看前深水埗配水庫時,意外發現一個民間健身室,就在主教山慈康臺的地標路牌的兩旁,盡是啞鈴、引體上升拉桿、單車機等健身器材,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新天地」。 |民間共享健身室 在主教山上,共有兩個健身室,山頂的是「光明頂」(晨運樂園),山腳的則是後來為了一些行動不便的長者,特別增建的「新天地」。除此之外,沿着樓梯拾級而上,兩側的路亦設有乒乓波枱,而球場範圍也安裝了欄網,以免乒乓球不知滾到哪裏去,十分貼心。 有趣的是,使用健身設施的都是稍有年紀的人,筆者使好奇問:「這都可以隨便用的嗎?」一旁正在踩單車機的熱心姨姨馬上回答:「當然可以!不用錢的,隨便玩!」原來這裏的健身器材,全都是出自一位沙士康復者蘇志強之手,當年他病癒後在主教山做復康訓練,沐浴在山林中乾淨的空氣與芬多精,還有怡人清幽的環境中,使他慢慢重拾健康。之後,他便一步一腳印的在山上,築建出一座屬於大家的健身樂園。 |屬於主教山的一片風景 因為健身室的所在地是政府用地,亦曾被地政總署指疑涉不合法佔用官地,而常來健身的市民、街坊或區議會,也多番爭取保留這片園地。在這裏,健身器材不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也沒有乒乓球場full booking的問題,是屬於年長人士的一個樂園。 雖然不知這裏的未來會是怎樣,不過大家可以把握機會,在前往深水埗配水庫玩時,也來享受一下芬多精做運動,體驗健康人生!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ACOOHKCorner   主教山   健身室   ...

想不想在鬧市中遇見一隻坐在茶餐廳吃菠蘿油的熊貓?或者看見牠在霓虹燈下優雅地品嚐奶茶?香港超現實藝術家SurrealHK用他的魔法,讓可愛的熊貓們走進香港的大街小巷,為這個聖誕增添一份奇幻趣味! |熊貓遊香港 SurrealHK帶來了超過27幅充滿香港地道特色的熊貓作品,他以獨特的超現實風格,讓熊貓們出現在最意想不到的香港場景:清晨在茶樓推著點心車、在夕陽下的天星小輪上吹着海風,或懶洋洋的趴在太空館上歇息,每一幅都讓人可愛得讓人發笑。 《香港的超現實大熊貓》|SurrealHK個人作品展 日期:即日至12月29日(逢星期三至星期日,聖誕節休息) 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7時 地點:香港上環新街 13 號 A 地下 13a New Street Art Gallery 圖片來源:@surrealhk 封面圖片作品為:《Pandas at Lok Wah South Estate (2024)》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ACOOHKCorner   surrealHK   熊貓   ...

又到上班時間 每日營營役役,走過一式一樣的街道,碰到一式一樣的人,多沒趣。不知何時開始,街道上多了一些文字(可能它們一直都在?)。有時候覺得它無聊又逗趣,有時覺得它一針見血地道破了一些僵局。 這些街上的文字,未必可以解決你的問題,但可以為你舒一口悶氣,甚至讓你對於接下來的路多添一分澄明。 就在今天,不如我們一同發掘街頭的小驚喜? 攝影:Hoiyan @seamouse_hoiyan、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discoverhongkong #explorehongkong #hongkongstreetsnap #塗鴉 #街頭 #旅行 #探索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人間蒸發株式會社》,記錄了發生在日本入夜後的人與事,人們藉着月色掩護,離開熟悉的生活之地,躲到某個角落低調的活着。回到香港,夜幕之下的街道和馬路都略顯冷清,但人們依舊忙碌,急促的步伐、俐落的動作,總有種錯覺香港人就像機械,不分晝夜地運行。 夜裏奔波的人,為的是生存?生活?還是某一個堅持的信念?這一個晚上,天空滲着微雨,吹拂涼風,帶着凌亂的思緒走在充滿回憶的街頭散步。感覺寂寞的你,讓我們結伴走一段吧。 由市井的深水埗、龍蛇混雜的旺角,一直沿着暗巷內街穿梭至油麻地。走過每一處幽靜,即使是輕巧的腳步聲,彷彿也會劃破平靜,柏油路上靜止的小昆蟲也被嚇得立即竄逃。經過燈火通明的排檔,嘴巴叼着一根煙的中年男子、正在包裝外賣的女士,和數個可能是剛下班聚在一起吃宵夜的麻甩大叔,也會對正在流浪走過的我們投以奇怪的目光。 不過,可能是天生反叛的個性,越是格格不入,感覺越是清醒。夜更深,放棄行人路,直接走出大馬路,享受放肆的自由。活着,思考如何在這座密集的城市中生存,也繼續尋找存在於此地的意義。 |十二首歌.十二個故事 《埋班作樂III》今年繼續由資深音樂監製,指導各崗位的新音樂人,與不同音樂單位合作推出單曲。這個星期的香港角落以Herman@The Hertz的歌曲《隻狼》為背景,相約大家於凌晨時份一起流浪在街頭,把城市的繁華喧譁褪去,感受寂寞,在寂寥之中對自己對話。或許,能在這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找到心安之地。 《#隻狼》(Lone Wolf) 曲:MoonBus @moonbus.music | Jason Szeto @jasonszeto1103 詞:林彥夆 @f1un1g_ 編:Jason Szeto | MoonBus 監:賴映彤 @tungmusic 唱:Herman@The Hertz @wwcherman 《埋班作樂III》 作品展──培育計劃成果總結音樂會 日期:2024年12月12日 地點:麥花臣場館 門票: 反應熱烈!第二輪索取免費電子門票日期及時間-2024年12月1日10AM|撲飛平台:POPTICKET (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直播平台:埋班作樂 Facebook、YouTube 演唱單位:Cath 黃妍、Cloud 雲浩影、Gordon Flanders、Herman@The Hertz、Jan Curious 亞水、Kiri T、 Manson 張進翹、SOPHY 王嘉儀 、Tim@Dear Jane、Yoyo 岑寧兒、Zeno 顧定軒、麗英 (按字母及筆劃序) 攝影、設計:Kayan @yipy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港鐵路綫圖七彩繽彩,雖然遠遠不及日本鐵路的複雜,但加上近年開通的屯馬綫和南港島綫,數數手指現在已有9條路綫。然而,你又知道港鐵第一條路綫是哪一條綫嗎?——沒錯,就是1979年開始投入服務的觀塘綫(綠色綫)。 深入地底,這條觀塘綫歷經多年變遷,車站不斷增加,路綫也有改變,你還記得從前搭觀塘綫過海的過往嗎?快來趕上這列穿梭時光的列車,一起回到舊觀塘路段還在通車的時間,出發去探險吧! 「嘟嘟嘟嘟嘟,請勿靠近車門,Please stand back from the doors。」 |時光列車:下一站,1989年的舊觀塘綫路段 十年人事幾番新,小小的觀塘在這幾十年,已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一條短短的觀塘綫在開通的45年裏,也經歷了不少的變化。對於很多觀塘人來說,以時間、速度和塞車風險的平衡下,坐港鐵過海,是最好的方法,只因在繁忙時間「老母區」的塞車情況,真不是「人咁品」。 其實,綠色綫通車時,只有由石硤尾到觀塘9個站,其後逐漸擴展。直至東區海底隧道1989年通車後,觀塘綫更經東隧鐵路段伸延至港島鰂魚涌站,成為全港的第二條過海路綫,對於那時的港島人和東九人來說,實在方便得多。隨着城市發展,這條綠色綫由9個站變成現在的17個站。 舊觀塘綫路段隨着將軍澳綫在2002年投入服務,也正式停止日常載客服務,而觀塘綫的終點站也改為調景嶺站。也許對於00後來説,觀塘綫過海比較陌生,甚至從沒聽過,但對於不少九十年代的人,這段過海之路卻有着滿滿的回憶。 |匆忙中的驚鴻一瞥 時間巨輪不會停下來,所有人事物總有它的限期,就像舊觀塘綫路段雖然不再是載客路段,但它默默服務多年,已成為城市發展的印記。其實,香港還有不少即將消逝的物品,雖然是小小不起眼的東西,但它們也承載了城市發展的一角落。 偶爾,在乘搭交通工具時,放下手機,好好享受這趟旅程吧! 攝影、設計:資料照片、Owen @wai.ho.98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ACOOHKCorner   九龍   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