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Author: Heidi Wong

  /  Articles posted by Heidi Wong (Page 2)
About The Author

青春的旅程,充滿未知與挑戰,中學生們常在學業、家庭、人際關係等壓力下感到迷惘。如何幫助他們找到情緒出口,建立自信和勇氣?由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SONOVA及寰亞音樂主辦,並獲太古基金支持,聯同香港遊樂場協會及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舉辦的《我們都是第一次做人》中學校園音樂巡演,並邀請了鄧麗欣、陳健安、梁釗峰、Nowhere Boys、Feanna 黃淑蔓、Jay Fung 馮允謙、Cloud 雲浩影 、ANSONBEAN等歌手組合,用歌聲唱出中學生心聲,陪伴他們走過成長的迷惘與挑戰。 團隊走訪了15間中學,收集了超過1300張學生留言,當中超過一半學生表示對生活感到迷惘。其實,學生們和我們,何嘗不都是第一次做人?不妨聽聽音樂巡演的策劃人蔡展煇、香港遊樂場協會副總幹事(社會工作部)游綺文,以及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副校長黃佩珮,分享他們的故事和感受。 ———————————— |為何希望開展這個計劃?希望為學生們帶來甚麼啟發? 蔡:去年一位唱片業好友的提議,希望為旗下歌手舉辦中學巡演。考慮到疫情後學生們在學習和情緒上面對的種種挑戰,以及近年不斷發生的學生輕生悲劇,我覺得很有必要做這樣一個活動,用音樂去支持和鼓勵他們。 宏觀坊間已經有不少以為同學「打氣、提升正能量」為題的校園活動,於是創作團隊就重新思考今日校園需要的是一個怎樣的訊息?於是也衍生了《我們都是第一次做人》這個主題,希望彼此多了一份包容,同學、家長以及老師校長,日常生活上都是一次一次的學習。 |參與這次音樂會,最大感受是甚麼?有否印象深刻的經歷? 蔡: 記得有一位同學分享,疫情期間病倒,曾經危殆到入住ICU,後來總算平安康復;在初初復康過程中,原本愛好運動的她,連走幾級樓梯都喘氣,同時她又因而有所啟悟,有時對於功課學業都好緊張,但最終明白健康、生命與及家人師友,才是最重要。 游: 欣賞音樂會過程中,聽到後面幾位女同學你推我讓,其實想向偶像大聲講句說話,但不敢主動,於是我轉頭拋下一句:「就嚟入後台喇,快D講啦!」輕輕鼓勵,她們大大聲說:「Stephy,你好靚女呀!」,果然Stephy聽到,回頭給了她們一個「心心」。不貪心,只希望同學學會為自己拿出的勇氣而沾沾自喜。 黃: 我看到學生們青春狂妄的一面。年輕人往往會做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正是因為他們還沒被社會規範完全約束, 保持著純真和勇氣去追求當下的熱情。 |可否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 蔡:入行主持的第一個節目《一切從音樂開始》,仍記得第一次開咪前,提交當晚播放歌單給監製顏聯武先生(日後,共事十多年,視之為恩師)過目,到第一次坐在直播室推咪,很緊張,但同時,今日回想起這也是一種陪伴,同樣望著歌單上的歌曲,我們會討論Music Flow、Genre、節奏到前奏等,這種純粹的對話,真的很珍貴。 游: 人生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做媽媽。當時懷著孖胎,有很多想像,既有正面也有負面。孩子出生後,生活變得忙碌而充實,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很有趣。 黃: 我第一次辭去老師的工作,去參加工作假期簽證計劃,改變了自己依從的人生。這段經歷讓我變得更大膽,也讓我學會了用更輕鬆的態度去面對生活。 |有無經歷過,曾經被打擊自信、甚至質疑自己的經歷? 蔡: 在媒體工作了廿年,期間經歷過低潮:記得由熟悉的音樂資訊類型節目,被調任發展財經頻道,開初真的每一次開咪都懷疑人生!每每與金融分析專業一齊開咪,聽著對方分析股票猶如外星話,坦白講,真的每一刻都自我懷疑!甚至考慮是否要放棄? 游: 任何創新的意念都會有一些不認同的聲音。2017 年,我在青少年中心設置「瞌一HUB」服務,建立青少年自主休息空間,希望能幫助青少年,但當時也受到了不少質疑。這些質疑讓我開始懷疑自己,但也引導我優化服務的方向。 黃: 曾經有一位學生經常質疑我的評分和教學,讓我一度開始懷疑自己。但我後來發現,這個學生只是想弄清楚哪一種標準是正確的。我用平常心去處理,一方面查證自己的想法,一方面與學生討論,最終也強化了自己的教學信心。 |當自我質疑的時候,你會如何調適心態? 蔡: 轉戰到財經節目後,當時先客觀留意同事的主持風格,而自己「暫時欠缺的」知識,是否隨時間浸淫就可以改變?可能因為心態有了這種調節,少了一份繃緊,呈現多一份從容,於是一起主持的同事或專家的態度也起了變化,而我又彷彿慢慢好起來,成長起來。 游: 我會允許自己沉浸在情緒中,不去壓抑負面情緒,感受當下、接納自己。 黃: 我會客觀地審視自己的能力,看看是否是自己放大了負面感覺。人非完美,要學習接納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具體行動上,而不是消極的想法。 |當學生面對自我質疑及挫敗,你們希望送一首什麼歌曲給他們? 蔡: 《相信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陳蕾。揀選這首來自這位「樂壇社工」的作品,每當大家感到迷惘、窘頓的時候,甚至懷疑人生,但世界真的很大,或許真的不是想像中的壞? 游: 《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成長過程中,我們常常背負著很多期望,讓人喘不過氣。這首歌提醒我們要接納事情並非都能控制,要為自己而活,建立屬於自己的意義。 黃: 《差一點我們會飛》。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受傷,但不要害怕,仍然要相信希望,這裡會有想像。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2025來到了!讓我們走進光影歲月,細味城市變遷;穿越街道小巷,聆聽人文故事。ACOO為你精選文化活動及電影推介,邀請你一同發掘香港獨特的面貌。   #活動及展覽: |《Lost & Collected - 香港地圖。舊物》 這次展覽展出逾50張珍貴的舊地圖和街道圖,包括震撼呈現的20尺打印的1958年香港市區全圖、1958 - 1959年的石屋賣買合約等。從地圖紋理間,你能窺見香港從寧靜漁港蛻變為國際大都會的故事,一同走進這場穿越時空的視覺之旅。 日期:即日 至2025年1月19日(逢星期一休息) 時間:12:00-19:00(需到 @artellex.hk 內的連結預約) 地點:九龍長沙灣長順街1-3號新昌工業大廈2樓204A室 |中電鐘樓文化館「光.感發現」展覽 這個匯集歷史與藝術的主題展覽活動,為你呈現三組別具意義的霓虹裝置:昔日太子區「冰廳」的招牌重現江湖,訴說著香港茶餐廳文化;參照70年代全球最大的霓虹招牌「樂」字,以新舊光管重塑輝煌;還有結合書法藝術的創新「中華電力」霓虹設計。活動更設有「漫步加山」導賞團和懷舊座枱燈工作坊,公眾亦可於2月16日前參加館內的「尋找光.感小挑戰」活動,只需完成指定任務,即有機會獲得萬字夾套裝。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3月16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逢星期一、四休館) 地點:九龍亞皆老街中電鐘樓文化館 費用:免費(部分活動需在 https://www.clpulse.com/ 預約) |明愛風信子行動《你看見媽?》服務回顧展 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媽媽,面對社會目光,她們如何在青春與母職之間找到平衡?明愛風信子行動自2007年開始,致力服務香港的年輕媽媽及其家庭,並將於1月中舉辦成果展覽。這個展覽不只是一場回顧,更是一個傾聽、理解和支持的平台。真人對談環節更能讓你近距離認識這群勇敢的年輕媽媽,聆聽她們不為人知的故事。 日期:2025年1月18-19日(六、日) 時間:14:00-18:00(指定時間會有真人對談環節,詳細時間可參考以下的網上報名表格連結) 地點:深水埗獵人書店(深水埗基隆街110號地舖)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byzRveUxJm4MfPb58 |《彩虹邨的啟示:重新定義舊區重建的公式》 彩虹邨即將面臨清拆,在大家心目中,這些舊區有甚麼意義?是次研討會邀請了研究現代建築的學者Alex、Juliana與城市研究者劍青,將以彩虹邨為起點,探討香港目前需要的舊區重建方向與政策;在思考如何將「保育」融入舊區重建的框架的同時,亦希望為未來十年陸續老化的公共屋邨構想一個可參考的藍圖。 日期:2025年1月11日(星期六) 時間:16:30-18:00 地點:佐敦本研工作室(吳松街191號突破中心7樓) 名額:100人 費用:免費 報名:到 @ kongcept852 連結 #電影 / #放映: |「蒂達史雲頓:世界流轉」 蒂達史雲頓是當代最具實驗精神的演員,以獨特的中性氣質征服影壇四十載。從實驗電影到奧斯卡大作,蒂達史雲頓不斷挑戰演技極限,為觀眾呈現一個又一個難忘角色。M+精選五部代表作,帶領觀眾重溫這位「銀幕變色龍」的演藝生涯——從性別流動的《奧蘭多》到末世寓言的《永生情人》,見證她如何打破常規,在每個角色中注入獨特靈魂。 日期:2025年1月 (詳細場次請參考官網) 地點:M+電影院 網址:www.mplus.org.hk/cinema |《曾經擁有》 港產片「影癡」吳少金(姜皓文飾),經常現身各種拍攝場合和首映,對香港電影瞭如指掌。古靈精怪的吳少金被真人騷節目監製細薑(廖子妤飾)鎖定目標,懷疑他正是令電影公司聞風喪膽的尖酸刻薄影評人。細薑假扮朋友接近吳少金和他的家人,卻慢慢發現他的秘密和辛酸……這部2017年拍攝的作品,彷彿一顆被埋藏的時光膠囊,裡面封存著對香港電影的熱愛與期待。 日期:1月11日上映 |《十方之地》  在紅磡這片土地上,高樓大廈的陰影下藏著無數市井故事。導演黃肇邦用六年時間,以純觀察手法拍攝這裡的日常百態:善信在觀音廟前祈求發達,拾荒者在街頭巷尾拾紙皮度日,小販在天光墟中變賣富人遺棄的物品。在城市發展與重建的洪流下,紅磡舊區正經歷著緩慢而確實的改變。這部作品不僅是一次社會觀察,更是對香港基層生活的深刻紀錄。 |《香港四徑大步走》  298公里,72小時,四大遠足徑。這不僅是一場體能的較量,更是意志的挑戰。《香港四徑大步走》記錄了近年其中一場「香港四徑超級挑戰」賽事,參加者來自不同國藉和背景,有山界長勝將軍、有精心計算的專才型跑手、也有負傷上陣的挑戰者,在這片城市叢林中,有人選擇走出舒適圈,在山與海之間尋找自我。透過紀錄片,見證各路跑手如何突破極限,創造不可能。人生,本就該有一次瘋狂的挑戰,你準備好了嗎?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有人窮一生的時間出外探索理想的居住國度,落地生根;有人花一輩子的力氣回到自己的家鄉,落葉歸根。 1991年,有見不少港人當時萌生了移民看法,在中英劇團邀請下,張達明首度撰寫長劇《客鄉途情遠》。這個故事以喜劇手法描寫長子阿德移民加國、幼子阿偉留港發展、父親俊叔回鄉再娶,一家流散於三地。首度自編自導的他,憑此劇勇奪第一屆舞台劇獎最佳編劇及最佳導演。32年後的今日,中英劇團邀請前中英演員、資深劇場人劉浩翔,延續這個「家」的故事——《近鄉途情怯》。於是,兩位創作人宛如進行了隔空30年的時空交流。 在創作時,劉浩翔一直在探問:當我們說「回家」的時候,到底在尋找什麼?劉浩翔這樣為「根」這個字下詮釋:「你以為割裂了一些東西,但當你談到那份愛、那份關係、那份情,原來我跟這裏是分不開的。」正是這種若即若離的距離感,讓「尋根」成為一次讓人既怯懦又勇敢的旅程。雖然有些事情一直變化,但似乎又有某些東西始終如一。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攝影:Philip Tung、中英劇團提供 設計:Po @p12_o28  |客鄉情遠與近鄉情怯 張達明和劉浩翔,二人均演而優則導/編。張達明形容,在創作《客鄉途情遠》前,多嘗試實驗劇場,「邀請的演員甚至可能完全沒有演出經驗,只是來玩的」,但賣票銷情十分慘淡,「夜晚場得十幾個人;下午場,9個。好可憐嘛!」1992年,中英劇團邀請他創作劇本,「但中英劇團不可以(滯銷),(銷情)要爆的!所以好大壓力!要演員做得好看、文字好、內容有原因。」 而當年,座上客之一的劉浩翔還是香港演藝學院的學生;時至今日,劉浩翔早已離開「娘家」發展,成立了自己的劇團。一年多前,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張可堅及助理藝術總監盧智燊邀請他為中英劇團45周年構思創作一個劇目。醞釀意念期間,他想起了《客鄉途情遠》:「它很有當時中英表演的風格——是很有力量、很幽默,而幽默得來,在達明的文本裏,亦是言之有物。」有見坊間甚少人那幾十年前的劇本改編及延續,「我覺得在藝術層面上很有意思」。 於是,劉浩翔決定改編《客鄉途情遠》,添加上現今時代背景,變成《近鄉途情怯》。張達明憶起首次聽到這個消息深感興奮,亦欣然擔任這次的顧問:「我有時都會想,究竟現在是不是這個時間去做(延續)?有否機會把故事說下去?」 劉浩翔把《客鄉途情遠》濃縮成這次劇本的上半場,下半場的時空則設定在2030年左右,已移民的阿德為前妻回港、在加國成長的兒子Raymond竟想去內地發展。面對現在的時空,3人的「家」洗牌,但依然離散。劉浩翔這樣形容:「我再看回他的作品,然後我跟那個年代的一些香港人的情懷去對話、去神交、去在文字上或劇場上深化。」而張達明亦說:「我只是寫了一個鄉下,現在劇本有兩個,這是很吸引的趨向。」 |彼此也在捱 在90年代,來港打拼的老一輩或回鄉尋根,年輕而有能力一代或考慮移民。回想起90年代的移民潮,張達明笑說,當年只有最有錢的一群人才有資格移民:「我第一次搭飛機,是1997年到北京交流,當年還有鞏俐接機。所以你說,當年的我,又怎會想到移民呢?」當年的他,更想探討的是人們面對未來、家庭的變化及分隔兩地的情感:「究竟甚麼是鄉下?鄉下是甚麼的模樣?」 劉浩翔這些日子一直閱讀張達明的劇本,他發現:「張達明描寫的年代很純粹。常說中國是個苦難的民族,那個年代還是艱辛的日子。達明的劇本有一句讓我很動容,是哥哥對弟弟說,我在香港也很辛苦。那種是彼此也在捱的感覺。達明的劇本給了我很大的提醒,希望大家來到,都感受到這些東西。」 時至今日,有人移民、有人回流,人們的身分、情感變得更複雜。劉浩翔希望從《近鄉途情怯》下半場,把這個視覺拉到更遠。他在劇本加入了部分現實生活的新聞,「我的靈感完全來自達明的概念,只不過加入了現在的時代步伐,我們看到很多有趣或荒謬的情況,我們希望可以找到一條出路。」而張達明亦有提醒劉浩翔應該加以強化文本及角色對香港的情懷,例如他發現,劉浩翔把劇本中心放在兒子阿德身上,但張達明認為,阿德的兒子Raymond,反而更能表達三代的聯繫。 最後,故事下半場時空並非在2024年,而是希望大家一同以未來的視覺,更宏觀地看「移民」這回事,「原來這種關係遠到,是世界各地移民了的人」,劉浩翔說。 |「根」的意義 「我們是很特別的城市」,劉浩翔說:「我們有殖民過,我們有回歸,我們有不同階段的移民潮。」交錯的歷史,令我們的根更撲朔迷離。 劉浩翔太太及其家人經歷過移民、回流,部分家人再二次移民,他這樣具象地解釋:「在加拿大Richmond,所有的中餐廳都好吃到爆炸,因為當年的(香港)師傅都過去了。但你在香港吃不回那個香港的味道。」最後,無論是太太的回流,抑或外父的回流,劉浩翔都這樣歸納原因:「如果老土一點講,就是發現很愛香港這個地方。原來那份愛,不會因為你移民的時間而失卻。」 《近鄉途情怯》這個劇名,正正道出了這份複雜的情感——怯,不是因為陌生,而是源於那份揮之不去的熟悉,「他們過去,其實也一樣看香港的Youtuber、香港的電視。你的地域改變,但說到你問的這個『根』,就是那個習慣、那個文化、那個喜惡,搣不掉的」。在這次故事,劉浩翔刻意加入了「阿德太太」這個新的角色及視角。那些離開的人、留下的人,以及那些在離與留之間掙扎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根」的意義。 |為彼此的劇場之旅「尋根」 張達明形容,撰寫這個劇本後,改變了他往後在劇場的路:「演員出身,玩玩其他東西吧。但我發現,原來可以寫一個這樣的劇本,力量可以這樣大」,他笑著說:「所以之後我轉行寫劇本了,哈哈!」 而於劉浩翔而言,這次或許也是最佳時機:「我今年『入五』,假如你早五年或十年叫我寫這個劇本,我未必夠膽寫。」今次劇目找來了好幾位中英前演員演出,於他而言,這次的尋根有兩重意義:「廣義來講的話,其實在說的是我們香港人;狹義來說,我們的根可能就是中英。」 或許,我們從來都不需要有一間屋、一件實物,才代表自己屬於一個地方。「你覺得屬於,咪屬於囉」,劇中的阿德如是說。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在觀塘的大街小巷,有一群年輕人在心底正靜靜醞釀著不一樣的浪潮。他們不甘於被定型,在工廈之間走走停停;不願錯過每個與街坊交心的機會,在海濱旁細聽故事。因為他們相信,文創的溫度,能軟化這片工業區的剛硬輪廓。 ck 由SVhk主辦、SONOVA策動,並獲香港公益金支持的「心浪潮2.0:觀塘有樂」,帶領十八位年輕人,九間小店,造就無數個暖心時刻。這半年,他們不只是在打工,而是在編織一張由創意連結的社區網——有人用相機定格觀塘的變遷、有人用畫筆勾勒街坊的笑靨、有人用創意編織一個個社區故事。現在,他們的故事被攝成一條20分鐘的紀錄片。讓我們看看,當青春與熱情、文創與社區相遇,會激盪出怎樣的浪潮? 立即觀看《心浪潮:觀塘有樂》紀錄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hSHSmVdRUM 了解更多青年創意計劃:@creativebeings.hk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心浪潮 #觀塘 #SVhk #SONOVA #文創 #香港文創 #社會創新 #策展 #攝影 #藝術活動 #地方書寫 #地方營造 #香港好去處 #觀塘海濱 @kadeyjadey @wavemusicstudiohk @mellowoutzzzz @onebookhalf_genderspace  

又到上班時間 每日營營役役,走過一式一樣的街道,碰到一式一樣的人,多沒趣。不知何時開始,街道上多了一些文字(可能它們一直都在?)。有時候覺得它無聊又逗趣,有時覺得它一針見血地道破了一些僵局。 這些街上的文字,未必可以解決你的問題,但可以為你舒一口悶氣,甚至讓你對於接下來的路多添一分澄明。 就在今天,不如我們一同發掘街頭的小驚喜? 攝影:Hoiyan @seamouse_hoiyan、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discoverhongkong #explorehongkong #hongkongstreetsnap #塗鴉 #街頭 #旅行 #探索

小時候下課看動漫片,總會有這麼一齣「戰士」片:怪獸侵襲地球,五個被選中的平凡人變身成五星戰隊,集結眾人力量,擊敗怪獸,維護地球和平;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一個彩虹戰隊——說的是綠色和平的傳奇船艦「彩虹勇士號」。這艘船在全球航行,從事有關環保議題的宣傳和抗爭行動。 住在船上,踏上航海的征途,就代表船員們犧牲與家人朋友相聚的時光,與大海為伴。那麼,是甚麼叫他們投身這艘船,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自己的信念?今年,「彩虹勇士號」將展開「無塑・啟航」東亞之旅;近日這艘船更到訪了香港,讓我們了解一下,這群五彩戰士的故事。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Po @p12_o28 |Lee:面對家鄉被破壞,選擇挺身而出 Lee來自夏威夷,在彩虹勇士號的崗位是機械技工,負責維護、管理船上大小設備,確保船隻航行暢順。 2018年,Lee跟隨綠色和平,前往夏威夷一個無人小島「Kaho'olawe」進行淨灘審計。讓人震驚的是,這片土地深受塑膠污染殘害,導致珊瑚退化、貝殼與魚類逐漸消逝,美麗的海洋取而代之只剩塑膠垃圾飄浮。「我們一行 30 人花了足足一星期,盡量清理漁網、膠樽、膠袋、浮標等垃圾,再跟船運走棄置。但辛勞一整天後,你幾乎看不出整個海岸有什麼分別,而棲居的野鳥、海龜、鯊魚等生物只能無辜遭殃。」 及至2020年,Lee在美國開辦了自己的非牟利組織 ,提供免費課程,又教導孩童如何耕種有機農作物及本地樹種、每周清理河岸垃圾等。除了當值時專注彩虹勇士號技工的職責,Lee在工餘時間尚要兼顧自己NGO的事務。不過,Lee仍樂此不疲,又到處問船員「What is your hope for humanity?(你對人性的希望何在?)」,並以此作為影片主題。「環境保護,是我生命的一部份,也是我的終身志業」,Lee堅定地說。 |宋涵(Hannah Short):重回香港 一圓水手夢 彩虹勇士號每次行程,需要15-17位船員謹守崗位護航,不時會按照項目需要招募義務水手。宋涵便是其中一位,「我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確保船艦清潔,打點大小船務,確保十多位船員在船上快樂、和睦共處!」 Hannah 於英國出生,一歲時跟隨父母移居香港,一住便是 17 年。在香港就學時期,她已接觸環保議題——過度捕魚。那時候,她在學校設立了一個「FISH- Fishing Improperly Stops Here」倡議小組,並爭取學校停止採購瀕危魚種食材。在Hannah15、16歲時,綠色和平其中一艘船艦訪港並舉行開放日。她在參觀時深受觸動,看見工作中的船員,心感羨慕,盼自己有朝一日成為一份子:「當時我很強烈感到,他朝將會投身環保行動。因為當氣候變化等各種環境問題懸而未決,其他事情還有何意義?」 兜兜轉轉,Hannah回流英國。今年適逢「無塑・啟航」東亞之旅在其生日月份以香港為首站,Hannah 從看見招募啟事一刻,便彷彿聽到船艦在呼喚自己。於是,她不惜一個月內完成報名、訓練、辦簽證、執行李程序。終在上月底加入義務水手的團隊。 這一個月以來,最讓Hannah難忘的,是從香港到高雄期間接連遭遇三個颱風吹襲,使船程不斷延誤,連甲板欄杆也幾乎被吹走:「我在每一站均遇見很出色的人們,每一位都是熱心關注環保、在本土挺身行動的同行者,令我獲益良多。」 雖然她笑言,久別重逢,香港的環境問題未有太大改善,但回想起在香港的日子,卻是讓她與環保,以至綠色和平結下不解緣的時光。 |Hettie Geenen:隨風而動 為人民奮鬥25載 Hettie在荷蘭長大,年僅13、14歲時就愛上了帆船運動。1999 年,她加入綠色和平,首次航行路線便已到訪過香港。她笑說:「我記得第一次航行到香港。這是一個如此繁忙的港口,船長和大副對這裏的渡輪離彩虹勇士號竟然可以如此之近,感到非常擔心。」當年,她與成員佔據了一艘垃圾駁船兩天,以抗議焚燒有毒廢物所造成的空氣污染。 現在,她已經是彩虹勇士號的船長。「這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自由」,她形容:「風會讓你動起來,這很特別。最初的愛好已經成為一種職業,我很高興能與綠色和平一起做這件事。」 談及最有成功感的一次行動,要算是2012年,Hettie駕駛彩虹勇士號前往巴西的聖路易斯,綠色和平活動人士在那裡佔據了一艘船12天。這艘船主要是在運載煉鋼過程中的主要材料:生鐵。在公眾的壓力下,生鐵行業在幾個月後簽署了零森林砍伐承諾,以確保供應鏈沒有森林砍伐、奴隸制和欺詐行為。「我為人民、巴西和世界感到非常高興。我們放大了當地人的聲音,他們多年來一直在為阻止這種情況而奮鬥

生而為人,我們天性追求「美」。小時候跟媽媽逛街,我們會想要好看的卡通衣服;長大後看到街上的美女,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偷偷瞥一眼。但,有誰告訴過我們,何謂「美」嗎? 愛里本名廖信宇,台灣人,1992年出生。曾是是男兒身的她,為了成為心目中美的型態,她切掉了那個長在下體的「腫瘤」、花了幾十萬台幣完成各式各樣的整形手術。變得像心中理想的模樣後,她並沒有止步於此。她參加選美、敗北,再孤注一擲定居泰國,為的是要明年後連續3年參加選美,累積經驗,增加勝算:「我希望成為那個代表人物,然後讓大家指着電視機跟爸媽講,你看愛里也是變性,她很美,她也過得很好。」 所以,「美」的意義是?愛里心裏頭有一個宏願:「大家對於跨性別的印象就是笑柄、腥羶色、easy girl。我要讓大家知道跨性別的另一面。」愛里現在追求的,不僅僅只是自己外表的美,更是一種更大、更廣闊的「美」。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攝影: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像一個腫瘤,我想把它割掉」 早於愛里小學的時候,她已覺得自己「怪怪」的,「小六的時候,看到其他男同學會說,這個女生很漂亮。但在我來說,更多的是羨慕和妒忌。我也想穿那些衣服,為甚麼我不可以?」高中時,她看了日本跨性別模特兒椿彩奈撰寫的《我是男校畢業的女生》,明白到自己大概也是一個跨性別人士,長在一個錯誤的軀體內。她甚至嘗試用刀割掉下面,「割了一下,覺得太痛了,還是算了吧」。 那時,愛里加入了網上群組「奇摩家族」的「跨性別家族」,入面有很多很多打扮穿女裝的人,上傳自己的照片,讓大家討論彼此的穿著。仍是中學生的愛里省吃儉用,買了一套女裝——連身裙配短褲、夾腳拖、假髮,穿上後自拍放上網,意外獲得了不錯的回饋。於是,愛里開始留長頭髮,盼到大學時可以用女裝身分生活。一如所料,計劃遭到父親大力反對。 在幾近放棄之際,支撐她堅持的竟然是奇摩家族一個大叔,「他拍了一張三更半夜在公廁穿女裝自拍的照片,我一直在想,假如我聽從家人的話,結婚生子,到了三、四十歲才動變性手術,未來一定會有很多包袱,只能像他一樣,躲在某個角落滿足自己小小的希望。這樣我一定會後悔。」愛里隨性地找了一天約了母親,邊吃冰邊說自己要變性,「母親從冰店哭到回家」。 但她不管了。愛里在2015年上了台灣知名綜藝節目《康熙來了》,分享自己作為跨性別人士的心路歷程,增加了知名度,也成了打開了媽媽理解自己的契機。其後,她開始服用荷爾蒙,並於兩年後(2017年)到泰國完成男跨女的性別重置手術。愛里手術後疼痛非常,但那種期待遠大於恐懼。手術後頭5天,愛里全身幾乎打滿石膏,不能喝水、不能吃東西,與此同時又要被強迫嘗試行走,痛不欲生。但到第七天,愛里第一次從鏡子看到自己的下體,「大多數人可能以為變性手術只是想當女生,但其實我一直很討厭我原生的那裏。那個東西好像長在我手上的一個腫瘤,我一直很想把它割掉。但大家都對你說,不要割!不要割!」 終於,這個腫瘤終於被拿掉了。   |「他們就是覺得你樣子不男不女」 在愛里做性別重置手術前,她2016年便已經做了下巴的整形手術。2022年,她「重新規劃」自己的臉,拆掉2016年的下巴,再做了正顎手術、下巴截骨、下削骨、縮鼻翼、全臉補脂肪。連同性別重置手術,她為自己身體共花了360萬台幣(截至訪問那刻)。 就算全身上下已經打扮得與女生無異,但大家就真的會認同自己是女生嗎?「我未完成變性手術前,曾經接過一個通告(拍攝邀請),當我到節目組那邊,看到我身分證,他們向我說,我們要找的是真的女生,不是你這種,請你離開。」愛里有感社會對於跨性別有很大的恐懼,而那恐懼名為「覺得你不男不女」。愛里舉例,以前傳統電視節目喜歡把跨性別當成「道具」、「叫你猜猜哪一個是男生」,「就是這種感覺,讓大家對於跨性別的既定印象就是一個笑柄、腥羶色。」 身分證變成女生後,愛里仍未止步——她還想變得更像女生。她解釋,有別於大多數跨性別女士選擇的歐美風、五官高顴骨高,自己更偏好日韓系審美:臉部輪廓較柔順、清新。「我覺得跨性別在外表上還是沒有辦法達到完美的狀態。我想要在化妝、妝容上達到更好的狀態。」 某些道貌岸然的人或會說,相貌不應該作為判斷一個人的標準。但愛里為大家狠狠戳破現實:「台灣原生文化,在性別議題大多集中法律層面,覺得要爭取。但,就算政府給你保護,終究你還是會被歧視,因為講究人性的最底層,他們就是覺得你樣子不男不女,我怎麼跟你對話呢。現在,我可能不會遇到這些歧視了,但對更多的姐妹來講,應該還是會遇到」。 |「我要成為那個代表人物」 變成女生後,愛里開始經營自己的Youtube,分享自己對於跨性別的一切資訊,例如手術、荷爾蒙治療、法律文件處理,甚至女性穿搭、化妝。為了協助更多跨性別人士到順利到泰國做手術,她更遠赴泰國學泰文,盼成為姐妹們溝通的橋樑。 在2022年,愛里做了一件連自己也意想不到的事:參加泰國國際變性選美大賽「Miss International Queen」。這個選美從2004年開始舉辦,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跨性別選美大賽。愛里自言是一個內向的人,不太擅於與人交談,更不喜歡表演。在比賽自我介紹的影片,愛里說:「我想,越是害怕的事情,就更應該去做,就像是台灣跨性別姐妹一樣,很多姐妹害怕與父母坦白,但我認為那是最重要的事情。」 起初,愛里的目標是進入Top 11,但一到步,她隨即發現自己與其他選手實力太懸殊。例如,菲律賓小姐以選美為「職業」,曾參與超過1000場選美比賽。愛里仍是硬著頭皮,每日練習走台步、擺姿勢。是甚麼讓她堅持做這些,連女性也會感到疲累的事情?:「因為我覺得這件事情可以幫助姊妹。台灣、香港沒有一個(跨性別人士)代表人物。我希望自己成為那個代表人物。可以讓大家去跟爸媽講要變性的時候,可以指着電視機的我說,你看愛里也變性!她也過得很好!」 但,這個世界才沒有這麼多英雄勵志片。一如所料,愛里並沒獲得名次。回想起兩年前的那場選美比賽,愛里總覺得當年沒有認真準備,讓她留有遺憾。今年,她花90萬台幣,換來一張泰國的「菁英簽證」,並開始長居泰國。她準備連續再參加3屆選美,與此同時在泰國繼續協助跨性別姐妹聯絡進行手術事宜。「2025、26、27。這樣,我每一次參賽,所得到的經驗,都可以被下一次參賽所用,更可以最大化降低成本」。愛里的終極計畫,是能夠固定而持續地資助缺乏資源的姐妹,到泰國完成性別置換手術。   |「能夠不在乎別人看法做自己,就是『美』」 在這段追尋「美」的路途,愛里覺得累嗎?「一開始我把美當成保護自己的方式。『外表』幫助了我許多,幫助我家人接受我、找到更好的工作、在網路獲得正面評價。別人問我為甚麼可以持續一直變美,我只是害怕受傷而已。」但,在泰國這段向目標奔赴的旅途,愛里自己亦產生了一些改變。 「我很在意別人怎樣看我。但自從我來了泰國,我也開始漸漸覺得,其實不用那麼在乎別人的想法。」愛里舉例,她一向覺得自己英文不好,但泰國人卻大多很有自信,「反正這就是我的泰式英文,你聽不懂就你的事。但明明我們從小讀那麼多英文,我們卻更害怕,因為我們害怕犯錯。」後來有天,她突然不記得「龜」字怎樣寫,頓時發現,那麼自己中文也不是很好呀,那為何要在意英文「不好」?「所以我突然想衝了」。愛里說,自己以前的影片都很認真,最近開始敢走「嘲諷」路線,「男生常說女生賣奶,我會說,那麼你也來變性看看,看看你能不能賣?」 在未到達那個理想世界之前,愛里會一直一直向前跑。誠如愛里參加選美的自我介紹影片所言: 「Why am I running? Because I believe, anything you wish to get in your life, you can get it, if you never stop.」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