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Author: Heidi Wong

  /  Articles posted by Heidi Wong
About The Author

雲後,藏着了甚麼? 你對 Cloud 雲浩影 @cloudwann 的認知,可能來自選秀節目,又或是「仙氣滿滿」的外型卻又「傻大姐」的性格。鏡頭下、舞台上的 Cloud 閃閃發光,不過其實她並非天生無畏,「人越來越大,認識的世界越來越大,自信就越來越少」。 曾經的她,自卑感很重。幸好在一次次突破中,她選擇透過音樂,與自我和解。藏在雲後面的,不只是雨滴,還有迎向亮光的勇氣。穿過迷惘,便是一片光明。 |音樂路上 逐步突破 Cloud 6歲第一次踏上舞台,距今18年。第一次表演,懵懵懂懂,未有意識下整件事就完結了,「當時未知是甚麼一回事,所以不懂得害怕。不過表演完結後,我記得媽咪好感動。反而那一刻讓我很深刻。」 後來參加選秀節目,Cloud漸漸發現世界很大,要演唱出好的音樂更是遠較自己以為的困難:「平時參加歌唱比賽,都會覺得要show off vocal上的一些技巧。但原來一個好的表演,應該是令到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才是一個好的藝術。」 於她而言,成為全職歌手的最大突破,是一個關於勇氣的選擇。那時,她毅然辭掉正職,當一個全職歌手,「很多事情都會想很多、有很多顧慮,但那個突破就是 —— 試了再算。有些事情是需要拼一拼的,這種『拼』是我以往人生沒有的。」 |作品訴說內心 坊間或會形容Cloud的歌路是「清新」,但她卻不願這樣被定義:「我覺得我的音樂風格是多變的,或者說,是屬於雲浩影的一件事。」 「很多時候大家會覺得我工作時很有自信,或者上台很厲害,但其實私底下的我也挺有自卑感。」這份坦誠和她的作品《雲的自述》互相呼應。談到這首由陳詠謙填詞的作品,她感嘆創作人彷彿看穿了自己:「雖然平日見面都只是寒暄,但他似乎很明白我的內心世界。(歌詞)有些位置會說『我的天空不夠深 去藏起自己的自卑感』,我覺得這個也挺『中』的。」 Cloud說,即使已經站在舞台多年,她表演時仍會手震、緊張,「我也時常在想,其他歌手是否都不會有這種感覺?」談到這些心路歷程,她不禁反問自己:「有時候我也會想,到底是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會這麼害怕?」 「我想我需要突破的,是一個思維模式的轉變。」她沉思片刻後說道。「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壓力很大,覺得自己不足。當我一直對著咪高峰,或者鑽牛角尖的時候,用很悲觀的角度去看這些事,當然會有很多負荷不到的壓力。但其實轉一轉角度想,這些壓力也可以變成一種動力。所以我覺得,我真正需要突破的是一個心理關口。」 |音樂帶領 闖入ImagineLand 小時候因為較少機會去旅行,音樂成為了Cloud探索世界的方式:「我通常都是聽歌,閉上眼睛,然後幻想歌曲帶我去一個怎樣的地方。」 從小女孩在房間裡幻想遠方,到如今站在舞台上唱出自己的故事。聽着音樂,跟隨節奏進入腦海中理想國度。或許,這就是音樂最美好的地方 —— 它能讓我們在旋律中找到另一片天空,在歌聲裡遇見未知的自己。 4月5日,在《ImagineLand 2025》,一起分享屬於雲浩影的音樂世界。 《ImagineLand 2025》 日期:2025年4月5日至6日 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10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星光大道梳士巴利花園草地及活動平台 門票:免費入場,先到先享受 音樂策劃:黃志淙、趙增熹、馮穎琪 客席策劃:關家傑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贊助:文創產業發展處 場地支持︰星光大道管理有限公司 一連兩日,帶你遊歷香港及世界多元流行文化! ———————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將拳擊擂台搬上劇場舞台,是一種怎麼樣的概念? 「有日堅叔找我,他說想找我寫一個音樂劇。」音樂總監盧宜均(Anna)回憶這個計劃的起點,原來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張可堅一直醞釀着一個想法:「他想做一個show,是進到劇場看到一個Boxing Ring,講人生的掙扎、奮鬥。」這個構想在Anna心中激起了漣漪,因為她的老友——新晉劇作家劉兆康(Sam)有一個劇本在「袋底」,就是講拳擊。 體育與劇場,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在Anna心目中,竟然有共通之處:「無論體育或者藝術,在香港都說不上是社會上最被看重的範圍,但大家都很有心想做好。」兩者揉合再進化,整件事最終或許與劇名有異曲同工之妙——「《擊不倒的她》,說的是一個女生的心路歷程。她如何經歷『不乖』,變成自己想擁有的身分和狀態,覺得自己越來越美,遇到困難可以迎刃而解的狀態。」 訪問:Heidi @heidi.is.strong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計:Owen @wai.ho.98  |與拳擊結緣 談起選擇「拳擊」為故事載體的緣由,Anna自言自己是「奇怪地大力」的女生,喜歡快節奏,所以在六、七年前接觸過泰拳,「拳拳用力出來的一刻,覺得好過癮。」而Sam以前則理解不到拳擊的美,認為這是一項很暴力、很血腥的運動,「第一印象可能是Rocky、史泰龍,要『打爆』才可以獲得金腰帶。」 機緣巧合下,Sam在教授長者A cappella班時認識了一位學員,「以前是亞運拳擊代表,但比賽期間打到頭,腦中風,接着就打不到了。後來他改為教拳,十幾年後再中風,之後沒有再接觸打拳了,反而跟我學A cappella、拍照。」這個學生的故事在Sam腦海落下了種子,成為了角色Sunny的雛形。 Sam和Anna一直在「一舖清唱」恆常合作,不過這個故事一直未有用武之地。直到有一日,Anna突然收到堅叔電話,得知他想要做一個與拳擊有關的音樂劇,大家一拍即合。為了更好地創作故事,Sam再做了不少資料搜集,包括付款觀看鍾培生的拳賽,漸漸對拳擊改觀,「原來裏面很多東西,當你慢慢發掘,你就會找到那種細緻和美。」 |以音樂呈現拳拳有力 《擊不倒的她》講述業餘女拳手小卿自小被期許循規蹈矩,面對家人和男友的不理解,仍選擇了挑戰傳統,踏上拳擊之路;前拳手Sunny年輕時是冠軍級選手,在一次比賽中被亦敵亦友的對手打傷至腦中風,自此對拳擊有陰影。與Sunny相遇後,小卿的潛能被激發,她開始在拳擊中找到自我,並勇敢地挑戰束縛她的枷鎖,爭取屬於自己的人生。 傳統音樂劇中,演員們載歌載舞,那麼「拳擊」又該如何呈現?在創作過程中,Sam首先撰寫劇本,並為每一首歌設定大致的段落和內容。然後Anna便根據Sam的劇本框架進行音樂創作。Sam舉例,他在比賽場景中加入了很多對唱,去模擬拳擊的節奏和挑釁的氛圍。Anna補充:「例如選手A和選手B在對打,大家會一人一句,唱的人就是出拳的人,交叉對唱。」再加上飾演觀眾的演員群唱,營造緊張緊湊的感覺。 Anna又發現,拳擊比賽的時候,兩個人大部分時間都不是出拳,而是在「猜」,再迅雷不及掩耳下出拳,「這讓我想到一個音樂上的主題,就是一堆一樣的音,突然有一個高音跳出來,讓觀眾很容易代入緊張,或者等待那一拳何時出現。」填詞用字上,Sam亦有巧思,例如每個主要角色都有代表自己的性格的韻腳,韻腳會隨着角色面對的事情、成長而進化改變。雖然這樣讓填詞時間大大增加兩三倍,但Sam對此感到十分滿意:「觀眾可從歌詞中,看到角色的成長。」 |重擊「定型」  在創作《擊不倒的她》的故事時,其中一個Sam想探討的,是「Stereotype」——「這個故事的核心就是關於打破定型,無論是性別、家庭還是社會的定型。」Anna說道。 故事中,小卿打拳、Sunny太太是紋身師傅,丈夫反而是自己的徒弟⋯⋯這一切都是二人刻意打破一些傳統上性別定型的構思。「創作者的行業中,男性比例仍然較高;市面上可能很多演出都是男性主角比較多,而女性的角色可能比較多是輔助形式。這次不如反過來吧!既然有機會寫一個劇本,我希望能推動更多女性角色的發展。我就說主角要是女生,就用她來打破定型。」 另一個「Stereotype」,是有關社會對大眾的期望。飾演女主角小卿的演員劉雨寧Nicole真的做了一場「社會實驗」,問自己母親:「我之後認真去打比賽好嗎?」,母親果真反對。Sam這樣解讀:「拳擊是一種很muscular的活動。父母為何不想女兒去玩,可能只是怕你受傷,變得『沒那麼矜貴』,或者可能是大眾的眼光,如果你走一條(正常的)路,你會順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那條路,就算親人或者社會如何告訴你這條路是好是壞,但都要你去經歷了,才會發現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一起努力打怪獸 做資料搜集期間,Anna曾問一位拳手,香港的拳擊風格是什麼?獲得回覆是「渣,香港根本還未厲害到去發展風格。」Anna認為藝術和體育界都面對很多挑戰。「無論是體育,或者藝術,在香港都說不上是社會上最被看重的。我覺得這兩個範疇的人,大家都很有心想做好。每一代都在進步,但進步的速度,可能相比起某一些多資源的地方要慢一點。」 Sam和Anna常以「寫出一隻怪獸」形容難度高的創作,這次與中英劇團「打怪獸」的經歷,讓二人強烈感受到,大家都很想一起「做好呢件事」,例如演員們常確認自己的唱腔,又自發學拳,讓演出更逼真。Sam亦同意:「有一日,飾演主角小卿的Nicole(劉雨寧)約了我,兩個人,加上DSM,聊了兩個多小時,大家交流對角色的看法。演員們投入了很多,讓角色更真實。我很期待,小卿會變成大家心裏面有多重要的symbol。」 在未擊敗怪獸前,或許我們可以先做一個打不死的戰士。到最後,擊不倒的是妳、是你,也可以是我們。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香港藝術三月(Art March HK)」作為亞洲年度藝術盛事,匯聚過百項國際及本地文化活動,展現香港作為亞洲藝壇中心的地位。本月,藝術氣息瀰漫全城:西九文化區迎來畢加索與亞洲的對話、香港故宮細味千年飲食文化、中環海濱舉行Art Central等。除此以外,我們還精選了本月精彩地區藝術展覽及文化節,處處展現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景觀。 #藝術 |畢加索──與亞洲對話 | 流動的盛宴——中國飲食文化 |西九家FUN藝術節 以上活動更多詳情及票價等資訊,請到西九文化區 / M+網站及社交平台查詢。  |Art Central 2025 |Collect Hong Kong 2025 |〈爸不得畫西營盤〉 #文化節 |2025鴨脷洲洪聖傳統文化節 重點活動: 水燈晚會:3月8至12日 晚上6時30分至9時30分(需預先網上登記免費祈福水燈) 神功戲:3月8至12日 下午1時30分至4時30分;晚上6時45分至10時30分(部分場次需購票) 醒獅體驗班:3月8至10日 分3-12歲、13-18歲及18歲或以上組別(需預先網上報名) 報名連結及詳情請到 @alc_hscf2025 。 #電影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早前六合彩新春金多寶一注獨中,你有否幻想過,若然成為富翁,你會如何用錢?靠「虎標良藥」致富的「萬金油大王」胡文虎,除了熱衷慈善,則選擇在香港、新加坡及福建興建「虎豹別墅」。香港的虎豹別墅1936年落成,由樓高四層的主樓、私人花園及工人宿舍組成。別墅毗鄰更建有開放予公眾的「萬金油花園」,內裏有不少彩色筆畫與雕像,描繪種種民間傳說與神話故事,可算是第一代香港的「主題樂園」,曾是幾代香港人的共同記憶。 雖然萬金油花園早於1990年代遭拆卸,但虎豹別墅及附連的私家花園則得以保存。在2009年,虎豹別墅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看見嗎?正門大樹下的一隻老虎,正在張牙舞爪,等待你的光臨。 |中西合璧建築特色 胡文虎於1931年以1600萬港元購入位於港島大坑道的地皮,先後興建了虎豹別墅、虎塔和萬金油花園。由於當年香港沒有公園或公共遊樂設施予華人享用,胡文虎免費開放萬金油花園,希望透過融合了中國傳統神話和民間故事的雕塑,旨在宣揚中華文化。 虎豹別墅屬中式文藝復興建築風格,揉合中西建築方法及建築理論。踏入別墅,便可看到以月洞門為設計,配以30年代製成,目前仍精細非常的彩繪玻璃的正門。地下一層設有客廳、飯廳、起居室、遊戲室及音樂室。站在大廳中間,可看到通往起居室的樓梯上方裝飾以中式傳統的飛簷斗拱,紅綠金的配色,與西式建築元素形成強烈對比;而飛簷下則有姜太公釣魚及八仙過海的壁畫,更見胡文虎當年的精心設計。 |趣聞:貧窮限制想像的設計 除了精美的建築和裝飾,虎豹別墅還隱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設計,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階級觀念和富豪的生活方式。例如由於負責煮菜的「妹仔」不能在大宅內隨意走動,別墅內設有狹窄陡峭的「妹仔梯」。妹仔需要通過這個隱蔽的樓梯,再從特定的窗口將菜餚遞給管家,由管家送至主人餐桌,避免與主人碰面。 另一個有趣的傳聞,與胡文虎的夾萬有關。據說,別墅內有一個戒備森嚴的夾萬,設有多重門鎖,包括木門、厚厚的鐵門和鐵閘。這個夾萬不僅存放著金銀珠寶,甚至連萬金油的秘方也藏在其中。更有趣的是,據說胡文虎每次進入夾萬,都會讓工人在裡面準備七天的食物,以防自己被反鎖在裡面。雖然這個故事的真假難辨,但也從側面反映了胡文虎的謹慎和對財富的重視。這些不為人知的細節,為虎豹別墅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 昔日的虎豹別墅,伴隨著佔地廣闊的萬金油花園,曾是鬧市中的一片樂土,充滿歡聲笑語。如今,別墅雖得以保留,但周遭的土地早已成現代豪宅。此刻,我們就只能看着被鋼筋水泥叢林緊緊環抱的虎豹別墅,和被保留的幾個雕塑,幻想那段舊日的時光。 攝影、設計:Kayan @yipy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雜貨店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你日常不會平白無故地進去「逛街」,但你卻不能沒有了她——因為你生活上總有一些小岔子,例如衣架不夠、地拖爛了、洗碗布太破了,讓你非得進去一趟不可。 在上環水坑口街,有這樣一間舊式雜貨店:招牌上的漆字「朱榮記」已褪色,店面不算寬闊,卻像個百寶箱,從地面直逼天花的貨架上,懸掛着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竹製蒸籠、草織帽子、塑膠臉盆、矮凳,還有一串串包著透明膠袋的日用雜貨,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這裡不講究陳列美學,卻處處透露着市井生活的平民氣息。偶爾有街坊佇足細看,更有遊客刻意拜訪參觀,在這個時光隧道的入口,窺探香港舊陣時的生活痕跡。 |何謂山貨? 朱榮記第二代老闆朱耀昌介紹道,朱榮記在1959年開業,是一間 #山貨店。所謂山貨,是以天然材料製成的傳統生活用品。這些材料大多來自大自然「山區」,包括木材、竹、藤、柳條等天然物料,被製作成各種實用的家居用品,例如木凳、竹製蒸籠、藤椅等,「以前的貨品,很多時候都一用就用到一代人,或者用很多年。但是現在的貨品,很多時候都是一兩年,或者甚至一兩個月,已經要再買一個新的來更換。我們希望保留香港一些傳統的品質,和傳統的貨品」。 朱老闆說,在朱榮記剛開業時,是以大排檔形式擺檔,只售賣數款山貨。後來改在地舖營業,面積增加,售賣的貨品種類也變多,包括金屬、搪瓷、鐵類製品。隨着塑膠業興起,店鋪又開始賣紅A膠桶、膠凳仔、啷口盅等膠製品,或來自日本、泰國、台灣的產品。現在,店鋪仍然賣着這些舊物,部分貨品更是從上世紀7、80年代保存至今,「賣一件少一件」! |自製產品 除了一般外間也能買得到的產品,朱榮記更有自製家品,例如有見竹筷子容易發霉,老闆便訂造椰木塊製成的筷子,抗霉之外又能用於煎炸食品。另外,香港「土地問題」嚴重,朱老闆又會製作「縮小版」雞毛掃、竹籮、曬果皮的曬盤等,讓人既可以使用,又可以當作家居擺設。不說不知,原來近期流行的「洗頭刷」,早於幾十年前,香港紅A亦有製造! 踏入朱榮記,你心目中的口袋名單又有哪些?留言與我們分享吧! 攝影、採訪:Heidi @heidi.is.strong、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新年假期,拜年與親戚聚首一堂,你的家又有否「翻煲」經典的電影、電視劇?電視撈飯長大的你,總會在某些面孔中,感受到嫲嫲般的溫暖。這些大眾嫲嫲們作為大前輩,沒有架子,溫暖得來又貼地,樂於接觸新事物;有豐富人生閱歷的她們,亦能帶給我們安心的力量。你心中的大眾嫲嫲,是否也包括她們? |李司棋:盞鬼精靈 心態年輕 司棋姐為70年代「無線四大花旦」之一,曾為了陪伴家人,在80年代事業顛峰期移民加拿大。後來因為丈夫外遇,她離婚後回港重返電視圈,出演《真情》的善姨而大受歡迎,後來在《溏心風暴》演出更令她人氣急升。現年74歲的司棋姐心境仍然年輕,相當緊貼潮流,近年活躍玩IG,曾在「教主」Anson Lo的巨型廣告牌前打卡、跳減速版本APT、發現自己同「阿愁」撞樣合照、又以Deliveroo廣告中活潑生鬼的表現獲網民大讚可愛。 波姐是童星出身,從影超過70年,至今依然活躍於影視圈。雖然已經是資深老戲骨,波姐依然保持謙遜並且貼地。網民稱她與Anson Lo撞樣,她也樂於化身「粉紅教主」接拍廣告。她說:「我常常都覺得自己是一個新人。如果我把自己當成一個老前輩,或資深演員,就會使別人來不到我身邊。」今年80歲的波姐,憑關注虐老的短片《垃圾》,在法國康城世界影展獲得最佳女演員,是她從影以來首個獎項,證明年齡不是追求事業的阻礙。即使榮譽來得稍晚,但她的努力終究得到了認可。 |薛家燕:低潮過後闖出一片天 家燕媽媽也是童星出身,60年代拍粵語片、登台唱歌,在整個東南亞非常受歡迎。80年代結婚後她一度淡出,後來復出並重返電視圈,出演過多個經典角色,如《皆大歡喜》的慈姑。她額頭正中的一顆痣成為她的標誌,配上招牌笑容,總給人溫暖的感覺。總是笑容滿面的她,也經歷過人生低潮。淡出後幾年,她婚姻觸礁,要獨力撫養三個子女,財務困難甚至讓她一度想過輕生。後來她為了子女堅持下來,復出拍電視劇,並憑《真情》的好姨大受歡迎,人生再上高峰。 |李香琴:吃過苦頭成為經典 琴姐在《溏心風暴》中的金句「唔使驚,嫲嫲喺大廳」深入民心。她2021年離世,享年88歲。雖然嫲嫲已不在大廳,但仍在我們心中。對於年輕一代來說,對琴姐的印象大多來自她在電視圈的作品。當時她已成功轉型,由以往的反派轉為飾演慈母、嫲嫲等正面角色,如在《溏心風暴》中的甘老太,或在電影《家有囍事》中,因為無電視睇而高呼「世界末日」的常母等。琴姐出身富裕家庭,年輕時因熱愛粵劇而入行,後來轉演粵語片,是當時少數的反派女星,並有「一代奸妃」之稱。她曾因家道中落,任何片約都來者不拒,甚至接演其他人不願演的奸角。吃過苦頭,咬牙挺過,她最終成為觀眾心中的經典人物。 這幾位陪伴我們長大的大眾嫲嫲,證明了即使年紀漸長,仍能充滿活力,不與時代脫節。嫲嫲就是有種令人安心的力量,彷彿無論遇上多大的困難,都會有一個堅實的後盾。而這些嫲嫲們也以自身經歷告訴我們,無論面對多少低谷,都有機會再次崛起,眼前的挫折風浪也總會過去。唔使驚,嫲嫲喺大廳。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就算你不是九龍區唸書及長大的孩子,你的回憶裏也一定會有西九龍中心的一席位。在偌大的商場裏,載滿了學生的最愛——遊戲機中心、遊樂場、貼紙相機、格仔舖、明星相、扭蛋、夾公仔夾糖⋯⋯你曾否抬頭看一眼,商場頂那條已被塵封的過山車軌道?這條從2003年便已被塵封的室內過山車,經歷過輝煌的時刻。不過現在的你,還有好好仔細看過它嗎? 踏入西九龍中心,從地下中庭往上看,會看到一層保護網,繩網之上有數條縱橫交錯的黃色路軌,與建築物的天窗相映成趣。這條建於1994年的遊樂設施名為「天龍過山車」,與西九龍中心同時開幕。翻查資料,過山車在意大利生產,全長254米,最高時速達每小時25公里。過山車的起點位於9樓,首先駛進溜冰場,其後穿出去位於8樓的food court頂,最刺激的部分是衝出商場中庭,在8樓及9樓盤旋,最後返回起點。當年大專生收入中位數大約9000元,去茶餐廳吃一個午餐大約30元,而天龍過山車的收費為15元3次,平均5元一次,相比起現在於戶外嘉年華,要幾十元才可以玩一次的機動遊戲,即使計算通脹,天龍的收費仍是親民得多。 不過,天龍其後多次傳出「鬧鬼」之說,最後在21年前停運至今。有媒體曾引述商場回覆解釋,由於美國有商場過山車出意外,經考慮後決定停運。但過山車停運原因仍是眾說紛紜。 現在,乘搭扶手電梯到達9樓,穿過奇趣天地(值得一提的是,奇趣天地內的遊樂設施也古早味甚濃),走到另一端,天龍過山車的入口的「遺址」隱藏在一所茶樓內。穿梭過一張張餐桌後,便看到其入口及旁邊已經幾近掉色的「乘客守則」,入口旁仍然放了一塊告示牌,寫着「為安全起見,過山車將暫停開放作定期檢查」。 這一個隱藏於商場的一個角落,彷彿凝住了西九龍的某一段時空——天花板吊着一部已經沒人在用的「大牛龜」電視,又安置了兩列過山車。它們的車廂均以綠、紫、橙、黃等鮮豔色彩塗裝,充滿童趣,卻因歲月洗禮而顯得斑駁;車頭設計成卡通蛟龍的模樣,略胖、青綠色的身軀上點綴著彩色圓點,車頭笑逐顏開的龍頭,似乎凝固了昔日的歡笑。金屬扶手和圍欄也已鏽跡斑斑,更添一份滄桑感。 這條曾經帶給大家歡笑的巨龍,相隔多年後,現在靜靜地盤踞在泛黃的軌道上,等待著不知何時才會再次啟動的時刻。要是有一日天龍真的重開,你也會希望坐一次嗎? 攝影、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