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意象】 內心的多重狀態 高行健新舊作品回顧展
這世代流行着「躺平」、「哲學」或「佛系」的理念,只因年輕人在繁華的社會中,找不到心安的喘息空間,庸庸碌碌的過日子,卻忙得兩頭空。生於1940年的藝術家高行健,曾於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除了文字,也喜愛以獨特的山水畫訴說內心的多重狀態。從其畫作的風格、主題及命名均可見,年輕時的迷茫、沒有方向,至晚年似是看破人生,從畫中隱約透露其前半生從未展現的正面、希望。
如果你的人生也充滿不確定,看看高行健在今年的《心象繪畫》展覽,找到一條路通往心中,走過一條河、一座山,在內觀中尋找真正的自我。
畫中的存在主義
從藝術家高行健的畫作中,每一處風景也非真實存在,全都是無指向性的風景。當讀者在閱讀作品時,心中可能會有疑問,這是哪裏?這些人是誰?他們在做甚麼?而高行健正正希望透過這些問題,帶領讀者一同思考存在主義。
經過欣賞一系列的畫作後,作品就像是鏡子,看似挖掘藝術家的想法,實際是進行內在的反思,如何處理好內在和外在的自己、自己和世界的關係。
從墨色看狀態
展覽展出藝術家兩個時期的創作,分別是00年至10年代、以及2020年至2022年的作品。從前,高行健的用色較深,而新作則是淺灰一點,在《光明》高掛空中的明月,甚至散發着點點光芒,是前所未有的改變。
此外,藝術家多用「水拓畫」技法,把紙泡在水裏,在不同位置滴上墨水。高行健會因應不同效果來改變浸泡的時間、角度,偶爾他還會在水中加上不同東西,像是洗潔精,來試驗產生的特別反應。由於畫材大多是紙質很薄的宣紙,所以來回沾水的沖洗動作十分講求技術。
《高行健:心象繪畫2023》
日期:即日至8月31日
時間:星期一至六早上10時至晚上6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香港中環擺花街1號一號廣場21樓藝倡畫廊
相關文章
【哲人未遠】 畢加索逝世50週年 港大美術博物館展出19張晚年玻璃畫作
今年是二十世紀藝術大師巴勃羅 · 畢加索(Pablo Picasso)逝世50週年,他一生以畫作、雕塑、版畫等聞名於世,對藝術的熱情和探索從未停下來。在他晚年70多歲時,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羅傑・馬萊伯・納瓦爾的工作室及玻璃畫「gemmail」,並對這種精巧的藝術表達方式驚嘆不已,便決定挑選50至60幅舊作,並授權讓工作室把它們二次創作。同一幅作品,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表達裏,彷如在玻璃的拼砌、堆疊之下得到了新生命,打破了原作的創作風格和色彩,或許是畢加索回望過去的一種豁然。 有別於鑲嵌藝術(馬賽克、Mosaic)是平面創作,玻璃畫會使用單層或堆疊技術,做出顏色的變化,而玻璃碎片亦不像前者般工整。礙於玻璃畫用料易碎,作品本身亦很沉重,故對於展出工作而言屬於相當困難。不過,畢加索的19幅玻璃畫作品目前正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同是法定古蹟的馮平山樓展出,機會難得之餘,環境與作品之間薰陶出更濃厚的藝術氣息。 《自畫像》 這是全埸唯一一張男性肖像畫,並繪於畢加索年輕時,其「藍色時期」(Blue Period)的原作色調為是藍色和綠色,有着沉靜或憂鬱的感覺,而玻璃畫則色彩繽紛,兩者散發着完全不同的感覺。若好奇原作,可掃描畫作介紹上的二維碼。 《撫鴿之女或梯上的農婦》 畫中的主角是畢加索的其中一個情人,她手中有一隻白鴿。因為畢加索父親是美術館館長,也是一位專攻素描鳥類的畫家。畢加索自小被父親訓練,深受其影響,所以經常在畫作中繪畫鴿子。 《坐着的女人或坐在藤椅上的女人》 《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梳頭的女人或梳頭的裸女》 畫中女生朵拉也是畫家的情人,她本身也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藝術家、攝影師,與畢加索交往和相處期間,在藝術上給予他很多靈感和刺激,後來亦出現了立體派風格。畫家的一生曾經歷了多場戰爭,包括一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而在這三幅作品,可以看到朵拉的樣子、身體逐漸變得扭曲和抽象,也是畢加索把對戰鬥的恐懼、憤怒和壓抑投射於當中。 《女人半身像(亞維儂的姑娘畫像習作)》 作品為《亞維儂的姑娘》的一小部分,畢加索在繪畫這畫作時,已受到非洲藝術、部落面具影響,開始進入非洲時期(野人時期、African Period),人物眼神空洞、臉尖等比較生硬的圖形。 《鴿子靜物畫》 這張畫的背景繪以紅色、黃色等帶有西班牙感覺的色彩,而畫中的鴿子就像正掉下去,其中一隻翅膀感覺形狀十分平滑,與其說是翅膀,更像一隻金屬戰機機翼。倒轉的白鴿,感覺像是描繪一架在戰火中正墜毀的戰機。 《豬籠草與蕃茄盆栽》 作品繪於民軍解放巴黎時期,戰爭終於有望結束。畢加索透過茁莊成長的蕃茄,寄意人民生活回到正常,所有農作物也能產出,有食物供應。 《巴勃羅.畢加索:玻璃畫像》 日期:即日至8月27日 時間:星期二至六 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時; 星期日 下午1時至6時; 星期一、大學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馮平山樓1/F及2/F
【第三度空間】 致敬文藝復興大師 四大象徵人類存在證明 《記憶的微光:齊亞德.達盧勒作品展》
這幾年間,人們多了機會走近自然,感受天地萬物。走在山石之上,徜徉在海洋水流之時,你有突然感嘆人、自然、宇宙的神奇與奧秘嗎?法籍敘利亞藝術家齊亞德.達盧勒(Ziad Dalloul),喜歡以畫作來探索人與自然間的微妙關係,以其常用的象徵物 — 床、椅子、桌子和窗簾,代表着連繫。 「我的繪畫是第三度空間,它是一座島嶼或橋樑,連接兩種光線、兩種色彩、兩種觀念和兩種文化。」 在Ziad Dalloul的畫作中,常以日常物品留下人類生活的痕跡,表示存在。床是生與死之處;椅子是承載人休息和工作之物,冥想、知識和神聖的孕育地;桌子是共享和歡慶的空間;窗簾則是私密與公共之間,內與外、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窗戶與通道。有些畫作,一些靜物的形態會被改變形態,與自然之物融合,便是藝術家希望以畫作來探索人與自然間的微妙關係。 《最後的晚餐之二》(The Last Supper II) 自16世紀開始,宗教畫作已出現三聯作作品,即三張畫組成一張大畫,兩側的畫可以對摺收起,而Ziad Dalloul的《最後的晚餐之二》便是採用了這種體裁而繪成。作品之中,藝術家把物品畫至與實物近乎1:1大小,希望能提供一個沉浸式體驗於觀眾,進入畫作成為座上客,感受當中的世界。 作品的名字或會讓人聯想起達文西,而Ziad Dalloul畫中同樣有13隻碗,像是耶穌與12門徒。雖然如此,但畫中只有生活的痕跡,卻未見半點人煙。細看之下,還可能感到有點奇怪。餐桌與椅子都屬於室內物件,卻置於戶外,感覺物件與場景有點紊亂,其實都是藝術家的巧思。左上方有一扇窗,而窗門正正是內部與外在世界的聯繫,Ziad Dalloul希望能打破隔膜,呈現一個兩個空間共存的第三世界。 他認為,人在宇宙之中就如微塵,而宇宙的時間是永恆的,食物與窗也只是人類曾活着的證明。 《窗前的檸檬》(Lemon in front of a Window) 與其他作品不同,這是展覽中唯二的紙本畫作。在畫作的右上方,能看到銀白色反光的顏料,是藝術家用以突出和表達光的形態。對於光影變化,Ziad Dalloul對莫內(Monet)的畫作亦甚有研究,故其作品之中也可找到一點他的影子。 此外,由於Ziad Dalloul擅長版畫創作,其畫作中也能略見一二。藝術家的不少作品中,會用顏料繪出仿如版畫印刷的效果。 《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同是三聯作的作品,Ziad Dalloul參考了北部文藝復興的中心藝術家揚·范艾克 (Van Eyck)的創作體裁,中間的畫較兩側的高、闊。此外,這張作品的前景顏色較為強烈,後景顏色則相對淺色,這種透視法的用色,亦是參考了同是文藝復興時間的畫家提香(提齊安諾·維伽略;Tiziano Vecelli)的技法。 《檯面景緻—粉紅色的檯布》(Tablescape – Pink Tablecloth) 這張作品與另一張《晨曦》,是展覽中用色較為清新的兩張畫作。藝術家使用了大量的粉紅色、紅色,並出現了Ziad Dalloul的四大象徵物 — 桌子。值得留意的是,桌布流動的感覺仿如與自然融為一體,靜態物件變成動態物件,從中能窺探藝術家對於人類與宇宙觀之間關係。 《沼澤風光》(Swampland) 在Ziad Dalloul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大量的參考文藝復藝畫家的技巧,而這張畫也不例外。不過,細心看畫的話,能看到樹林中出現了一道曙光,這是巴洛克時期的常見風格。此外,亦能看到藝術家擅長的仿版畫風格,畫布上的筆跡看起來比起畫上,更似印刷而成。 在《記憶的微光》展覽中,展出多幅Ziad Dalloul的近代作品,是次展覽亦是其首次在港個展。看畫,思考存在,從中取得一點啟發。 《記憶的微光:齊亞德.達盧勒作品展》 日期:即日至7月29日 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地點:中環荷里活道10號大館總部大樓地下01-G04-G05
【人生本苦】 看描象畫與自己對話 旅法畫家藏淵疫情三年《意識的覺醒》
疫情三年,地球雖然如常轉常,但世界各地的人類活動彷如停擺下來,停課、在家工作、封區封城以至鎖國,忙碌的人們終於被迫要停下腳步。這段時間內,病毒的無情、人類的脆弱,都一一看在旅法中國畫家藏淵的眼內,喜歡研究中西哲學和佛學思想的他不禁問:「我們怎樣活着?是意識的流動。」想法已融為顏料,落在畫布之上,並成為是次畫展的主題——《意識的覺醒》。 是次個展的作品中,藏淵的畫作如常的絢爛繽紛,只因為他相信佛教所說的「人生本苦」,生命最不欠缺的就是悲苦、痛苦,所以他把這些負面情緒都從作品中抽走,只呈現美好的狀態和色彩,滋養這個世界,此為他「儲存美」的概念。 《意識.回家》 三年來,各地封城鎖國,不少遊子也困在他鄉,無法回家。藏淵便抱着鄉愁,把濃濃的情緒化作顏料,塗抹在畫布上,聊表思念的心。畫家在顏料的使用上十分厚重,他曾這樣解釋:「一幅畫代表一個人,生命不應是平面,而顏料也是我與世界交流的媒介。」飽滿的情緒、人生的重量,由顏料堆疊而成。 仔細看這幅畫,下方有一個人形的筆觸,站在一條不太平坦、甚為曲折的路上,那可能就是疫情期間畫家本人的投射。 《意識.飛揚》 這幅作品的主旨是「自由」,故畫家的筆觸也較為不規律和無定向,四散的線條就如飛翔中的思緒,或許正是藏淵進行創作時,其腦海中意識的模樣吧! 《大涅槃鏡》 畫家平日除了喜歡研究佛學外,還會打坐入定,最長入定時間可達7小時。多年來,藏淵參透了不少人生哲理,便在疫情期間創作了這幅《大涅槃鏡》,並使用一種他從未嘗試過的畫法 —— 拋棄工具,直接把顏料擠在畫布上,使其意識到作品之間沒有過渡,顏料的流動彷如其意識的流動一般,令作品更具生命力。 《那些夢都到哪餐去了》 藏淵與約4歲的兒子一起創作,細看之下能看到很多小動物的影子,可能是貓、狗、青蛙或是恐龍?在這幅畫中,收藏了很多人已遺失在俗世中的童真。或許讀者看抽象畫時會感到茫然,覺得無法與畫家進行連結,但其實看畫的過程並非進入創作者世界,而是與自己內心溝通的過程,投放的時間越多,能找到的東西便會越多。 《意識如風》 這幅作品十分特別,藏淵用調色盤上已風乾結塊的顏料剷起,撕成條狀塊狀或各種不規則形狀,再拼砌貼於畫布上。不同的顏色、不同的顏狀、顏料塊上顏料的狀態,都代表着各種時刻、心情和想法。 《藏淵:意識的覺醒》 日期:即日至7月14日 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星期六 中午12時至傍晚6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敬請預約 地點:天趣當代藝術館(荃灣美環街1號時貿中心21字數)
【法國五月】 《凱倫安及德布西弦樂四重奏》古典與流行碰撞 音樂中遇見生命最美的風景
「生命中種種相遇說明,反璞歸真,讓我們看見最美好的風景。」——《品格論》法國哲學家拉布呂耶爾 古典樂讓普遍的人感覺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流行樂又被部分人略嫌俗氣。這樣的感覺,讓他們錯過了彼此,法國五月主辦的《凱倫安及德布西弦樂四重奏》,由國際知名的荷蘭藉創作女歌手及作曲家凱倫安(Keren Ann)及古典樂團德布西弦樂四重奏 (Debussy String Quartet)合作,把電結他柔和質樸的旋律融入層次豐富的弦樂之中,重新編曲凱倫安的經典作品《Not Going Anywhere》、《Strange Weather》及《Jardin d’Hiver》,讓人們在盛夏中、音樂裏一起再次遇見或錯過,尋找生命中最美的風景。 凱倫安與德布西弦樂四重奏 在這次演奏會擔任主唱、結他及鋼琴演奏的凱倫安,她出生於以色列,11歲以前居住在荷蘭,之後舉家移居至法國,但她一直保留荷蘭國藉。多才多藝的她,是一位全方向的歌手,作詞、作曲、監製及錄音工程,她都能包辦一切。目前,凱倫安已發行了8張專輯,初期作品以法文錄製,自第3張專輯開始加入英文歌曲,不少作品曾被電視劇、電影及廣告使用。除此之外,她曾為 Henri Salvador、Sophie Hunter 和 Emmanuelle Seigner 等知名藝術家作曲、設計和製作音樂。 而德布西弦樂四重奏樂團已組成30多年,曾於1993 年獲埃維昂國際弦樂四重奏大賽 (Evian International String Quartet Competition) 一等獎、1996 年獲法國音樂勝利獎 (Victoire de la musique) 之最佳室內樂團獎,為國際知名的弦樂樂團。 演出陣容: 主唱、結他及鋼琴|凱倫安(Keren Ann) 德布西弦樂四重奏(DEBUSSY STRING QUARTET) 小提琴|克里斯托夫.高耶(Christophe Collette)、伊曼紐.伯納德(Emmanuel Bernard) 中提琴|文森.迪派克(Vincent Deprecq) 大提琴|薩德里克.康信(Cédric Conchon) 《凱倫安及德布西弦樂四重奏》 日期:2023年6月23日 時間:晚上8時半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詳情:frenchmay.com
多元舞蹈 法國五月Dance Reflections by Van Cleef & Arpels 現代舞、芭蕾舞、爵士舞、街舞 跳至5月21日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的官方公布,正式為世紀疫情劃上句號;世界全面復常之際,文化藝術圈子都頓時熱鬧起來,受到藝術家和藝團創作力大反彈的帶動,大小規模、不同類型的節目多如恆河之沙,重返闊別多時的劇院劇場,觀眾難免覺得眼花繚亂,甚至面臨選擇困難,如是者,不妨記著一個名字:Dance Reflections藝術節—一項既國際又在地的藝術盛事,結合了現場演出、電影放映、藝術研究、工作坊、分享會等等多元形式,付費免費兩者皆有,穿梭於傳統場地和嶄新空間,成就出一道又一道的美麗風景。 對於香港觀眾來說,Dance Reflections可能仍然是較陌生的名字,但在世界藝壇之上,這個平台默默地在做很多有關創作、傳承及教育等工作,大力支持現代和當代舞藝術家和藝團,創作足印遍佈全球。2020年起,Dance Reflections於世界各地大力推動舞蹈文化發展,2022年在倫敦首辦藝術節,今年則與法國五月藝術節合作將整個舞蹈盛會移師香港舉行,一連三個周末在港九新界各處呈獻一系列精彩活動,一方面奠定了這個亞洲國際都會在世界藝術發展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為香港觀眾帶來了看盡大師風采的寶貴機會。 今次來港參與的七個藝術單位皆是國際藝壇上赫赫有名的名字,包括Christian Rizzo、Alessandro Sciarroni,以及Gisèle Vienne等等,其中揭幕之作《Crowd》正是出自Gisèle Vienne之手,聚焦於個體之間的互動如何受到慾望和權力等等影響,創作團隊將舞台化成沙灘,男女老幼齊齊狂情狂歌起舞,音樂上不但節拍強勁,而且聲量巨大,觀眾彷彿一同來到派對現場,然而群眾動態卻是極其緩慢,與一般影視作品中的派對模樣毫不相似:在一種甚至慢於公園太極的肢體節奏中,觀眾不但沒有感到沉悶,而且觀看得更加仔細、想像得更加遼闊,實在有賴於劇場內時間流逝的種種扭曲。首演當晚所見,不論是主創人員的巧思妙想,抑或是演出者對肢體的精準控制,都讓現場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完場時紛紛報以雷動掌聲。 緊接登場還有很多豐富而多彩的舞蹈節目,Ola Maciejewska會與西方舞蹈傳奇人物Loie Fuller開展一段跨時空對話,前者一方面將後者經典舞作《Serpentine Dance》帶到博物館場域重現於觀眾眼前,《Loïe Fuller: Research》運用上獨特方式窺看舞蹈歷史的發展、傳承及演化,另一方面Ola Maciejewska再以《Serpentine Dance》為題創作出《Bomby x Mori》,在劇院環境中直面這位充滿爭議性的人物,探視其自身矛盾和內心呼聲,一套作品看盡兩位巨擘的創作點滴。 就算對舞蹈大師認識有限,對舞蹈歷史或許都不太好奇,今次藝術節仍有很多其他不同類型節目可供選擇,Alessandro Sciarroni在意大利民俗舞中汲取靈感創作出《Save the last dance for me》,單看作品名稱已經非常浪漫,讓人富有想像空間,該種傳統舞蹈可以追溯至1900年代初,本身是與求愛有關,經歷了高低起伏的發展階段而幾乎失傳,除了雙人舞演出,Alessandro Sciarroni更特別設計了一系列工作坊,讓公眾人士親身體驗這種曾經廣受歡迎的民間傳統,不但有趣好玩,而且甚有意義。 疫情時代,不少人都多加思考人類和環境的種種相處及互動,以至往後採取怎樣的生活態度,Rachid Ouramdane集結了一眾擅長空中藝術的創作人和極限運動員,在戶外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緊張刺激的現場演出《Les Traceurs》,讓人重新審視和理解這些固有景觀,就算沒有任何習舞賞舞經驗,觀眾仍然能夠感受到演出者豐富的情感交流,並為其驚人的肢體語言讚嘆不已,適合一家大小、男女老幼齊齊體驗。 不論是無舞不歡的狂迷,抑或是初入舞壇的新手,甚至是平日從未跳舞看舞的著羅觀眾, Dance Reflections藝術節都會為你提供與舞蹈結緣的絕佳切入點, Let’s dance, let’s reflect, let’s go Dance Reflections!
【法國藝文遊】法國五月30周年藝文界盛典!林嘉欣聲音導航單車遊凡爾賽宮
在法國尚有國王的時代,凡爾賽宮是權力的代表,甚至成為實際意義上的首都。宮殿內,有藝術品的收藏庫、劇場、辯論場、花園等場所,以巴洛克建築風格配上風格甜美的洛哥哥裝飾,在皇室被廢除後便改建為博物館。假如不用飛越一萬公里便可感受這股法國獨有的文藝氣息,更全程有林嘉欣甜美聲音導航,你說有多好呢!由法國五月藝術節主辦,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虛擬凡爾賽宮之旅》,不單能夠滿足上述願望,還能讓你坐上單車遊走凡爾賽宮的花園,這可是親身到法國也無法體驗的旅行方式。今年的French May,還有不少幾具吸引力項目,讓我們立即搶先看吧!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只怕豬一樣的隊友。」相信你一定有聽過這句話吧?但這名句其實並不是甚麼新潮語,而是已經歷數百年的名句,它是由17世紀法國詩人拉封丹所編作、被譽為世界三大寓言之一的《拉封丹寓言》中所節錄的句子。拉封丹十分擅長用動物比喻作人,把深奧的道理變成簡單顯淺又具文學性的小故事,藉此抨擊社會的不公義和人性醜惡,可說是經典的法國文學,以至影響世界深遠的作品。 然而,在今年5月寓言故事中的動物衝出書本,把大館的檢閱廣場變成寓言狂想世界,令大家能以更平易近人 的方式入口經典文學作品,同時認識有趣的法國文化。 或是,若果你會留意世界發生的事,那麼必然知道近年各地爆發的戰亂,不少建築、藝術文化也在炮火中化成塵土,而人們又應該從何入手進行保育呢?而流行時尚文化方面,很多高級訂製服裝或時尚品牌也誕生於法國,其中agnès b.的創辦人設計師Agnès Troublé便是生於凡爾賽,你又會想了解更多關於法國時裝和攝影文化嗎?再不然,如果你是一個純純正正的文藝人,喜歡欣賞樂器演奏會、畫作及裝置藝術,法國五月也總有一個節目是你的茶,滿足你的藝術品味! 今年是法國五月藝術節30周年,大會以「藝術聯動」作為主題,將呈獻不同類型的活動和節目,除了以上提及的活動外,還有舞蹈節目《群眾》、《通道》、《蠶蟲》等;古典及多元化音樂則有鋼琴二重奏音樂會牛牛及提奧.夫先納黑的《雙鋼琴的和諧》、由香港管弘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及世界各地知名音樂人的演出;此外,亦有不同的藝術座談會,像港法劇場交流計劃《讓鏡子說》、《大館對談 — 烽煙下的文化遺產》及《與agnès b.歌頌法國時裝與攝影》等,讓藝術更能普及於生活之中,讓觀眾能以輕鬆的心態接近和欣賞法國的藝文,在繁忙擁擠的香港學習享受和品味生活。 虛擬凡爾賽宮之旅 日期:4月19日至7月9日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專題展覽館3-5 門票:標準票$10;團體票$7;優惠票$5 (博物館通行證持有人可於有效期內免費參觀此專題展覽) 拉封丹寓言 日期:5月6日至14日 地點:大館檢閱廣場 門票:免費入場 大館對談 — 烽煙下的文化遺產 日期:5月8日 時間:晚上7時 地點:大館賽馬會立方 門票:登記後免費入場 與agnès b歌頌法國時裝與攝影 日期:5月 地點:The Garage @ D2 Place TWO 牛牛及提奧.夫先納黑《雙鋼琴的和諧》 日期:5月12日 時間:晚上8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門票:$420/$320/$220/$150 更多活動詳情:https://www.frenchm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