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角落】在工廈裏尋找香港人的生活足跡
戰後時期,香港製造業興起,直至6、70年代進入蓬勃階段,製衣、玩具、塑膠及印刷等行業全都如日中天。即使不曾親身經歷,也曾在影視作品或經歷廣東歌中,像是全家人一起穿膠花、陳寶珠的《工廠妹萬歲》,窺探當時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也能見證工廠大廈在香港的變遷。
|因工廈轉型的女性
在亞洲大部分國家的傳統家庭觀念裏,都是男主外女主內,女生結婚後便留在家中相夫教子,打理家頭細務。不過,在香港經濟起飛時,製衣工廠對女工需求大增,加上當時社會氛圍是肯捱肯搏便有收穫,不少人都願意用勞力換取更好的生活質素,所以不少女生開始到工廈工作,或是從工廈接一些輕巧的工作帶回家做,像是剪線頭、穿膠花等,這正是成就香港職業女性的起點。
|工廠北移
進入80年代,因為土地租金及地價上升,加上勞工薪金也不斷上脹,均是本地製造業式微的主因。面對這樣的情況,香港的商人紛紛尋找更適宜的地點建廠,而中國則成為他們的最佳選擇。這樣的情況持續,香港工廈不斷關閉空置,也直接讓不少工人失業。同時,香港經濟也慢慢轉型,改為發展金融及服務業。
|假日好去處
近年,不少工廈都翻新重建,像南豐紗廠,既保留了部分舊有樣貌,又嘗試引入不同的文創店舖進駐,使好一段時間失去生命力的工廈重新活過來。除此之外,觀塘、九龍灣、土瓜灣等工廈,雖然從外表看起來仍是破舊破舊,而且附近常常有大貨車和拉着唧車的肌肉工人,但裏頭其實藏了不少神奇的東西,可能有美食、皮革店、樂隊的Band房、舊物古着店、藥妝店或小型超市等,反倒成為不少港人假日的好去處。
《工廈角落》相展
日期:6月15日至30日
時間:逢星期五至二下午1時至6時
地點:九龍灣宏照道11號寶隆中心B座7樓707室WURE AREA
攝影:林曉敏 @lam_hiuman 、何逸 @hidden.rabbits (顯影 @photogstory 提供照片)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相關文章
【香港角落】現代三不管地帶 在重慶大廈與世界擦肩
曾經,在尖沙咀走過重慶大廈附近時,總是特別害怕有外國人在擦身而過時,對你說「Baby」或「I Love You」,遇到時只能急步離去。走到一定距離後,隔着一條馬路遙望重慶大廈,在證據確鑿的新聞、加油添醋的傳聞,還有腦補的各種超現實情況,感覺裏頭的昏暗,就像為了隱藏起更恐怖的秘密。 好了,輕輕敲敲自己的腦袋,清醒一點!不過,現實的重慶其實算不上甚麼龍潭虎穴,只要鼓起勇氣拾級而上,等待你的就是一個無限驚喜的重慶森林。 |探險Start! 甫踏入大廈,兩側都是外幣兌換店,還有充斥着拿着餐廳卡片或宣傳單張的南亞裔或非洲裔人士,以及魚貫出入的旅客,好不熱鬧。繼續前進,就像過了水流急促的旋渦區,又回到如常的節奏,只是店舖種類琳瑯滿目,卻都沒有系統分類,頓時失了方向,不知從哪裏開始逛起。 既然如此,就交由眼睛作決定,看到有趣的就前進!一間印度小食店,有印度糖耳朵、牛奶糕等,又有賣染髮及不同生活用品的雜貨店,還有新鮮蔬果店。繞了一圈,決定上一層再看看,才發現2樓升降機不停,只能走樓梯。上樓梯時,一個男人以字正腔圓的廣東話問:「食咖哩?可以去呢度。」及後亦有餐廳的店家招攬食客,或同樣以廣東話,也有英文。恰巧剛已用餐,只能笑笑地禮貌表示已吃飽,他們都友善並真誠的看着你說:「下次!」二樓,還有不同類型的餐廳、手機電器、髮型用品為主,也有服飾店,和一間開了燈卻鎖上了門的疑似律師行。 若干年前,有一位中大人類學教授Gordon Mathews曾研究重慶大廈,發現這裏的人類多樣性非常豐富,至少有120個國藉人士在此居住。走一轉,就像繞了半個地球。 |他們在重慶的家 重慶大廈地下有兩個升降機大堂,通往各樓層的賓館和住宅,偶爾也有本地YouTuber獵奇開箱,讓大家窺探這裏的生活環境。每一層的大堂,也有一個氣窗正對着升降機,稍稍探頭看出去,感覺濕漉漉、灰灰黑黑的喉管,別人家的氣窗都關得緊緊的,實在有種無法形容的震撼。 筆者因工作關係,曾在某賓館短租一天劏房,略泛黃的白色牆紙,一張簡單的床,並鋪上帶有點點污跡、觸摸起來尚算乾爽的白色被單。走廊有着微涼的冷氣,但房間則是焗促的熱。雖然房價相比東南亞國家還是偏貴,但以香港物價和地域而言,已是比較相宜的價錢。 |你在害怕甚麼? 不敢進入重慶的原因千百種,其中一個可能是作為異類時,被打量時出現的不安感。然而,離開這幢大廈後,我們的舒適圈,也許正是讓別人忐忑不已的空間,而能否放下戒備,盡情享受和融入當中,就看看我們遇到的人和事了。 在這裏會遇到甚麼?放下心中的不安,準備一顆開放和尊重的心,起行來這座有着「香港少數族裔的九龍城寨」冒險吧!注意,可能會吃得很飽。 攝影、設計:Kayan @yipy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突破50周年】 《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青年系列展覽、交流、研討會 在第一身經歷分享中理解 討論中創造彼此承擔空間
青春期是一個既快樂又煎熬的時期 ——青少年對世界抱着澎湃的好奇心、容易投入豐富的情感,但熱切期待,往往換來失望和傷害。突破機構憑着50年服務青少年的經驗,十分理解他們在尋找個人及群體中價值,以及規劃未來時不免急躁和迷惘。但同時,又抗拒師長的關心和親近。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嘗試接近、理解和與青少年溝通的方法,就在突破的50周年主題「憑信堅立向前」的延伸活動《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之中。 |展覽 機構透過數據整理、藝術創作、模擬體驗和現場交流的方式,具體呈現青少年成長期間的各種矛盾、掙扎和壓力。 日期:6月6日至16日 地點:大館複式展室 01座 適合參加者:學生、家長及大眾 |青年交流 由12個青年單位分享自身經歷和感受,以第一身角度講述他們如何在罣礙中前進,以及回應城市的需要。各單位將在不同時段進行交流。 日期:6月7日至10日、6月15日至16日 地點:大館複式展室 01座 適合參加者:學生、家長及大眾 |研討會 由國際、本地專家和實踐者主講,以近年社會關注的青年議題「精神健康」及「職志發展」等作為方向,共同探討「我們應該如何培育青少年?」,及如何在之間創造能彼此承擔和互相造就的空間。 日期:6月7日 地點:大館賽馬會立方 適合參加者:學者、青少年工作者、社工及教會牧者 更多詳情:@breakthrough.together
【#香港角落】香港變了樣?用Google Map看我城的變遷
在一個地方身處其中久了,我們未必敏銳地感受到這個地方的變化。ACOO用Google Map的街景功能,帶你用十多秒,看看香港這幾個地方在十多年間,究竟經歷了些甚麼。 你還記得裕民坊是甚麼模樣的嗎? 你還記得西洋菜南街、鴨寮街佈滿招牌的畫面嗎? 你還記得銅鑼灣SOGO招牌還是寫上日文名的樣子嗎? 站在同一條街道,在同一個角落仰望同一片天空,我們控制不到時間的流逝,掌握不到將來的變遷,但我們還是可以好好記住這片土地的一點一滴。 設計:Kayan @yipy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港鐵站內 悄悄消失的雷達(RADO)吊鐘
在手機、智能手錶還未盛行的年代,外出的時候約了朋友,想知道時間,我們自不然會眾裏尋「鐘」。 1979年,地下鐵路開始通車。翻查資料,雷達表(RADO)為打響知名度,在上世紀70年代末決定贊助交通工具內的公共空間的大鐘。除了位於港鐵行政大廈的「銫頻率計時器」母鐘,雷達表更贊助了1079個隨動子鐘,分佈港鐵各站,總價值超過港幣500萬元。由於這並非長期贊助策略,全世界其他地方也不會找到相同的設計,所以港鐵這款鐘可謂「全球限定」。 而「雷達」這個名字,則是50年代鐘表大王孫秉樞取得RADO代理權後,把RADO譯名為「雷達」而來。孫秉樞更創下了「一雷天下響、發達無限量」的宣傳口號。 然而,近年陸續有網民發現雷達鐘正悄悄消失。港鐵曾回覆媒體指,由於港鐵公司與相關公司的合約已完結,該公司已不再提供附屬的維修服務,故雷達鐘將會陸續退役。 現在大家都有智能電話,也許不再需要雷達鐘為你提示時間。但倘若你有日匆匆忙忙穿越地鐵月台,抬頭一看,你又會否有一點懷念?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Kayan @yipy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爵士樂mix電音?】知名法國作曲家提耶里・梅拉德crossover何卓彥、包以正 港法合作煉出耳目一新的爵士樂
聽到「法式音樂」,你幻想的可能只是穿起蛋糕長裙的女生優雅地跟隨風度翩翩的男子起舞。不過,法國五月和爵士世界(香港)聯合呈獻兩場爵士音樂,為你帶來知名法國作曲家提耶里・梅拉德的最新創作,從兩個截然不同的角度呈獻爵士樂,或許會刷新你對爵士樂的看法! 梅拉德推崇多元音樂,被譽為是爵士界多元、平等及共融理念的推手之一。在《The Two Sides of Thierry Maillard》,首場香頌式的音樂會請來提耶里・梅拉德、龍小飛及約安・施密特組成三重奏,更會與香港口琴家何卓彥同台表演,與觀眾細味淡淡哀愁。 第二場梅拉德則會夥拍施密特及艾馬利・費伊,演繹最新專輯《莫格計劃》的曲目,向七八十年代音樂致敬;另外又邀請到特別嘉賓——香港首屈一指的爵士樂結他手包以正,帶來電音世代流行的合成器及鍵盤音樂。包以正曾為大量電視廣告作曲,其創作的電影配樂亦曾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這次合作相信會讓聽眾「大開耳界」! 《The Two Sides of Thierry Maillard》 2024年6月14-15日 (星期五至六) 晚上8時正 香港大會堂劇院 門票:$480 / $380 創作團隊 節目一:法國歌謠三重奏 鋼琴︰提耶里・梅拉德 低音大提琴︰龍小飛 鼓︰約安・施密特 口琴:何卓彥 (特別嘉賓) 節目二:莫格計劃 鍵盤︰提耶里・梅拉德、艾馬利・費伊 鼓︰約安・施密特 結他:包以正 (特別嘉賓)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讚自己放唔臭嘅屁?】香港人,有幾耐無試過讚自己?聽 #黃言 學習打從心底欣賞自己
假如你近日有留意黃妍(@cathinwong)的instagram,或許會發現她正展開一場「#黃言讚讚U」行動,邀請大家稱讚身邊的好人好事。 華人社會的傳統,從小學習謙卑是美德,甚少把誇獎宣之於口。黃妍留意到,疫情時,大家「被困」香港,經歷了3年多沉澱;到世界逐漸復常,大家反而失焦、慌亂:「尤其當你有得去旅行,好開心好開心;但諗到要返香港嘅時候,嗰個失落指數去到好高。於是我就諗,點解呢?係唔係你只會focus喺生活環境一啲唔好嘅事?係唔係連自己有幾可愛都唔記得,或者留意唔到?」黃妍說,自己其實甚少稱讚自己,「但後來我發現,多啲稱讚自己,或者對自己有一份認同,係會令事情容易留意到,自己生活嘅地方,或者你自身,可能無你想像中咁差。」 That’s why「#黃言」這首歌就此誕生。 誇讚別人已經不容易,更何況表揚自己?我們請黃妍讚賞自己一件「最不獲世人認同」的事情,她笑說:「好無聊嘅嘢,我成日放屁,我會好直接同身邊嘅人講,我放咗個屁,但唔臭嘅!我覺得無乜所謂,我有勇氣承認呢樣嘢,都值得稱讚呀!又例如,我塊面好圓,要遮,雖然都會遮~但我好坦白承認,我塊面係圓㗎,我塊面係大㗎。呢個係可以承認,有呢個勇氣,我覺得係叻嘅!」 黃妍最喜歡的一句歌詞,是「歲月會有時無語/若能存在到目前/都應該紀念」,「呢句係好大嘅認同。我哋成日覺得自己唔夠厲害,但你真係退一百步嚟睇,你可以生活到依家,你有一定歲數,已經係一個本領,應該要欣賞自己」。 活着真的不容易,大家都好叻㗎,啾咪!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