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mix電音?】知名法國作曲家提耶里・梅拉德crossover何卓彥、包以正 港法合作煉出耳目一新的爵士樂
聽到「法式音樂」,你幻想的可能只是穿起蛋糕長裙的女生優雅地跟隨風度翩翩的男子起舞。不過,法國五月和爵士世界(香港)聯合呈獻兩場爵士音樂,為你帶來知名法國作曲家提耶里・梅拉德的最新創作,從兩個截然不同的角度呈獻爵士樂,或許會刷新你對爵士樂的看法!
梅拉德推崇多元音樂,被譽為是爵士界多元、平等及共融理念的推手之一。在《The Two Sides of Thierry Maillard》,首場香頌式的音樂會請來提耶里・梅拉德、龍小飛及約安・施密特組成三重奏,更會與香港口琴家何卓彥同台表演,與觀眾細味淡淡哀愁。
第二場梅拉德則會夥拍施密特及艾馬利・費伊,演繹最新專輯《莫格計劃》的曲目,向七八十年代音樂致敬;另外又邀請到特別嘉賓——香港首屈一指的爵士樂結他手包以正,帶來電音世代流行的合成器及鍵盤音樂。包以正曾為大量電視廣告作曲,其創作的電影配樂亦曾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這次合作相信會讓聽眾「大開耳界」!
《The Two Sides of Thierry Maillard》
2024年6月14-15日 (星期五至六)
晚上8時正
香港大會堂劇院
門票:$480 / $380
創作團隊
節目一:法國歌謠三重奏
鋼琴︰提耶里・梅拉德
低音大提琴︰龍小飛
鼓︰約安・施密特
口琴:何卓彥 (特別嘉賓)
節目二:莫格計劃
鍵盤︰提耶里・梅拉德、艾馬利・費伊
鼓︰約安・施密特
結他:包以正 (特別嘉賓)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相關文章
【讚自己放唔臭嘅屁?】香港人,有幾耐無試過讚自己?聽 #黃言 學習打從心底欣賞自己
假如你近日有留意黃妍(@cathinwong)的instagram,或許會發現她正展開一場「#黃言讚讚U」行動,邀請大家稱讚身邊的好人好事。 華人社會的傳統,從小學習謙卑是美德,甚少把誇獎宣之於口。黃妍留意到,疫情時,大家「被困」香港,經歷了3年多沉澱;到世界逐漸復常,大家反而失焦、慌亂:「尤其當你有得去旅行,好開心好開心;但諗到要返香港嘅時候,嗰個失落指數去到好高。於是我就諗,點解呢?係唔係你只會focus喺生活環境一啲唔好嘅事?係唔係連自己有幾可愛都唔記得,或者留意唔到?」黃妍說,自己其實甚少稱讚自己,「但後來我發現,多啲稱讚自己,或者對自己有一份認同,係會令事情容易留意到,自己生活嘅地方,或者你自身,可能無你想像中咁差。」 That’s why「#黃言」這首歌就此誕生。 誇讚別人已經不容易,更何況表揚自己?我們請黃妍讚賞自己一件「最不獲世人認同」的事情,她笑說:「好無聊嘅嘢,我成日放屁,我會好直接同身邊嘅人講,我放咗個屁,但唔臭嘅!我覺得無乜所謂,我有勇氣承認呢樣嘢,都值得稱讚呀!又例如,我塊面好圓,要遮,雖然都會遮~但我好坦白承認,我塊面係圓㗎,我塊面係大㗎。呢個係可以承認,有呢個勇氣,我覺得係叻嘅!」 黃妍最喜歡的一句歌詞,是「歲月會有時無語/若能存在到目前/都應該紀念」,「呢句係好大嘅認同。我哋成日覺得自己唔夠厲害,但你真係退一百步嚟睇,你可以生活到依家,你有一定歲數,已經係一個本領,應該要欣賞自己」。 活着真的不容易,大家都好叻㗎,啾咪!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TAG錯人】家計會教育組辦「Wrong呀TAG!」展覽及工作坊 原來認識「性文化」與「標籤」都可以好好玩
出Post有tag,聽歌也有tag,連看電影劇集都有tag……甚至乎,人也會被貼上標籤,像是#港男、#港女、#妹豬 及 #毒L 等。到底,這些用作「分類」、「補充說明」或「簡單介紹」的標籤,是從何時開始出現,又是為何出現?被標籤的人事物都喜歡和滿意嗎? 如果你也很想對這個世界大嗌:「你個TAG壞咗呀!」又不知道從何說起,就來家計會教育組的「Wrong呀TAG!」標籤 X 性文化展覽,嘗試找出心中的出口。 |TAG WHAT!?!?! 家計會教育組舉辦了一個「Wrong呀TAG!」標籤 X 性文化展覽,以5個展區包括Zone 1 「甚麼是標籤」、Zone 2 「#當標籤是來自於
【油街焦點 — 襄見】本地藝術團隊「敲擊襄」 從麻雀到「小心地滑」雪糕筒 以日常物訴說聲音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我們都習以為常、無甚感覺:路邊的「小心地滑」牌、樓上陳師奶的麻雀聲、家中音調已跑掉的壞鋼琴、塵封已久的CD、某牌子的藍色曲奇罐、樓下晨運客聚集的公園⋯⋯對我們的人生,也許是不痛不癢吧? 然而,在藝術家眼中,卻看到這些物件被忽略的一面:「小心地滑」牌,往往不是真的放在水窪處;現時公園所在地,在接近百年前是集中營,承載一段沉重歷史;麻雀聲拼湊起來,竟然也可成為美妙的敲擊樂章?本地藝術團隊「敲擊襄」邀請作曲家及藝術家,在油街實現內的玻璃屋展出「油街焦點 — 襄見」展覽,以被忽略的聲音及物件作靈感,建構出獨特的「聲音景觀」。 在鬧市的一隅,讓我們重新細聽這些聲音,如何訴說着我城的故事。 文字:Heidi 設計:Owen 大家可能覺得,音樂、藝術,與自己距離很遠。「敲擊襄」藝術總監邵俊傑卻認為,敲擊樂可能是與我們生活最接近、隨時隨地都可以玩的一種音樂。這次展覽名為「油街焦點—襄見」,是「食字」,意指希望大家相約親朋到來一同在油街實現「共襄」、「相見」。展覽以日常容易被忽略的聲音和物件作為靈感,配合分拆出來的敲擊樂器部件和機械裝置,組成引發回響的聲音藝術作品。 |警告你!請注意我! 踏入玻璃屋上層的主展廳,你或許不會留意到陳惠立的作品,但若干分鐘後,一旁的「小心地滑」雪糕桶竟然突然跳動,大家才會赫然發現這個名為《警告先生》的作品——他把兩個雪糕桶堆疊起來,再以程式設定上面的雪糕桶定期跳動,「雪糕桶因應其他作品調整過幾次。起初佢跳得好激烈,後來想大家一開始更加唔留意佢嘅存在,依家大概每兩三分鐘跳一次,每次六至十下」。 雪糕桶不只是提示牌,更是陳惠立視為「sculpture」的物體。「平時我出街,去到目的地,都會見到佢嘅存在。但我反思,佢嘅用途本身係提醒大家小心某啲嘢,但最後好似佢嘅存在反而被ignore咗。當習以為常,當大家好正常見到佢,就會覺得,佢係咪都喺度㗎啦,我有無需要理佢?或者,佢所講嘅小心,係咪真係要咁小心?」所以,陳希望重新賜予雪糕桶一個生命,一個「話語權」,讓它更能「draw attention」。 而陳惠立選擇把雪糕桶堆疊,則是因為發現雪糕桶的設計就是方便堆疊,「我又會懷疑呢件事,其實下面嗰個又鍾唔鍾意被疊住?我想反抗呢個狀態,等佢有一刻可以爭取呢個權利。」 |從藍罐到戰俘營歷史 沿着雪糕桶擺放的方向走,到達落地玻璃窗前,這裏放置了十幾個圓形藍罐。靠近這些罐細聽,會聽到微弱的中英文錄音。藝術家謝達輝的這個作品《藍罐紀錄》從弗羅德 · 奧爾森(Frode Olsen)的書取材,書本描述二戰時期,有12名丹麥志願者從歐洲來到香港,參與香港保衛戰,並曾經被囚禁於現址英皇道遊樂場的北角戰俘營。謝達輝透過現場錄音和檔案採訪,放入標誌性的「丹麥藍罐」內,搭配移印照片,展示這段被遺忘的故事:「可能香港人對於丹麥印象都係藍罐曲奇,但其實藍罐曲奇喺丹麥係無人知道。而呢12個士兵,打仗輸咗後,被囚禁喺北角。我想藉呢個機會,做一個research,希望可以搵到唔同人,看看他們對於呢段故事有乜嘢反應。」 |從未知中直視不安 在主展廳中間,有幾塊銅版蝕刻,是黃麗茵受希治閣的著名驚慄電影《鳥》啟發的作品《Risseldy Rosseldy Mow Mow Mow Mow Mow Mow》。電影中群鳥發狂、襲擊人類,被象徵為不祥之物。在作品中,黃麗茵從場景中移除鳥及人,並搭配隨機敲打銅片聲,營造不安感覺。 黃麗茵憶述,自己曾經邀請一位害怕雀鳥的朋友,給他5幅電影截圖,請他尋找圖中的雀鳥。其實她一早已經「執走」圖中所有雀,但這位朋友害怕得流汗,不敢直視這些圖片。她希望大眾能夠從這件作品中,反思「不安」這回事:「恐懼係由於你知道乜嘢會發生,從你幻想中累積而成。」 |最地道的樂章 挑動你的聽覺 回到玻璃屋的地下,進去後大家肯定首先會被一台LED麻雀枱吸引。螢幕上4對手邊打牌、邊發出具節奏感的敲擊聲,這是首席藝術家及作曲家林丰受麻雀遊戲獨特的聲音所啟發而創作的作品《圈》。影片入面有3部「game music」,4名敲擊樂手根據樂譜準則,以特定的互動「打牌」、「洗牌」方式碰擊麻雀,成為敲擊樂樂章。 邵俊傑總結:「呢啲係日常生活中成日遇到嘅物件,我哋點樣可以用簡單嘅嘢,都可以做到音樂?」答案,就留待作為觀眾的我們繼續追尋了。 油街焦點—襄見 展期:即日起至8月11日 地點:油街實現油街玻璃屋 (北角油街12號) 網址: https://www.apo.hk/tc/web/apo/oi_spotlight_encounter_oi.html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何處為家?】 一條褲製作胡海輝最新人種誌戲劇《香西法蘭港》 以30位居港法國人刻劃去與留的答案 「嘗試抽離一下去望香港,我希望對你嚟講都是一個安慰。」
數數手指,這幾年吃了多少頓離別飯,又去了多少趟機場送機?去與留,成為近年香港人最苦思不得的問題,但你有沒有認真思考過甚麼是香港?怎樣才算家?這座城市甚麼最吸引?而自己,又在何時最像香港人?「去英國讀書嘅時候,間唔耐好想去唐人街食碟叉燒飯,好想有啲熱嘢落肚,就會好感覺到自己係香港人。」本地劇團「一條褲製作」導演胡海輝,面對港人於本世紀最大難題時,他直言當初最大憂慮是創作限制,但奈何他的創作以文字和本地議題為主,遠走他鄉便難以發揮,便乾脆下決定:「如果去其他地方又係冇得做,喺度最後都係冇得做嘅話,咁我何必走,我寧願留喺度睇呢個地方點發展。」 不過,還有很多人仍在掙扎,胡海輝以一段香港與法國甚少人了解的歷史為基礎,再訪問了30位生活在港的法國人,譜寫了人種誌戲劇《香西法蘭港》。換一種角度、抽離去看,可能更易找到答案,那包袱未必如想像中那麼重。胡曾問受訪者,若一天真的離開香港,還會把這裏當作家嗎?他們說:「冇人離開香港唔會帶走一部分嘅香港。」這部劇,是導演寫給曾經或當下把香港視為家的香港人的一封信。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計:PO @p12_o28 |八桿子打不着的香港與法國? 要解答那些問題,胡海輝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不同。於是,他在排除掉當局者迷的香港人、地理位置相近卻分別不大的日韓、關係曾相當緊密的英國後,胡便立即鎖定了法國,「法國人嚟香港都有一定歷史,應該有好多嘢可以講。」香港,是亞洲內最多法國人聚居的地方,而且法國對香港的羈絆也很深,像是區花洋紫荊是法國神父發現、法國人曾參與香港保衛戰並戰死、法國人興建的前終審法院在重光後曾作臨時政總、中環通往半山的王家衛扶手電梯也是出自法國公司之手…… 「個核心其實都係香港,呢班法國人點睇香港、點解嚟香港、會唔會將香港當屋企呢?」胡找來了30位法國人,有中學生、中學教師、大學講師、演員、策展人、詠春師傅及已退休人士等,講述他們的故事,「由呢班人嘅睇法影響我哋點睇香港,我諗係呢個戲嘅骨幹。」 |兩個視點看移民 同樣是離鄉別井,香港人和法國人卻有截然不同的詮釋。「我哋一講移民就好似一世,但佢哋唔會諗嚟到就要住一世。」胡海輝表示,大多法國人來港時,只是打算先住幾年,感覺不錯便再多留幾年,「有個八幾年已經嚟咗香港,見證過戴卓爾同鄧小平談判。」這位女士隨丈夫來港,離婚後為了能見女兒,才決定留下。慢慢她有了事業和生活,不經不覺已待了40多年。另一個受香港武打片影響的男人,大學畢業隻身來港學詠春,原本計劃學成後就返法國,不料被香港深深吸引,決定落地生根。 對「離家」概念不同,也因為香港人有較重的「家庭觀念」,也成為最大的包袱:「離開屋企,照顧唔到爸爸媽媽。」相反,法國人在大學階段時大多已離家,父母與子女彼此也沒有「照顧」的想法。 |香港吸引位係? 胡海輝說,法國人眼中香港到處是機會,這句說話正正體現於法國五月前CEO Julien的身上。當年,20多歲的他只有不多的藝術文化工作經驗,剛好碰上法國五月計劃來港擴展,便膽粗粗應徵。來港後,Julien負責整個藝術節,亦曾舉辦大型畢加索展覽,對此十分自豪。胡憶述他說:「如果喺法國,一個廿零歲法國仔點可能負責一個咁大嘅組織?但嚟到香港就有呢個機會。」 另一位受訪者Alice,她原是舞蹈公司製作人,來港後轉行成為學校老師。初來報到時曾有人說:「香港係一個商業城市,冇文化可言,做開藝文界一定會覺得不宜久留。」偏偏,Alice在連鎖咖啡廳認識了第一個香港人,就是一位編舞家:「好似係一個sign,我覺得可以留喺度住。」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香港算是在英語國家外,日常生活能以英文溝通便利度最高的地方。 |像紀錄片一樣的舞台劇 同樣的內容,導演大可虛構一個故事,為何要大費周章「真人真事改編」?已在戲劇圈子浸淫了好幾個十年的胡海輝坦言,不論是自己或他人的作品,都像離不開兩個極端——逃避式喜劇和前衛劇場:「我明(前者)嘅需要,我唔想諗嘢嘅時候都會想睇Marvel。」而後者則過於抽象,胡解釋:「睇完一個鐘一頭霧水,要兩個鐘解釋返,都未必明你發生緊咩事。」現實與劇場就像兩個完全分割的世界,毫無關連。 直至一位朋友介紹,胡海輝透過外國戲劇《The Laramie Project》,接觸到紀錄劇場。「創作人真係要走出去現實做資料搜集、同人傾偈,將訪問變成文本。」紀錄劇場的類近類型人種誌戲劇,針對一群族群作深入了解,《香西法蘭港》正是用這方式呈現,更能刻劃時代中小人物的存在。 |家是—— 終歸,還是要回答這個問題,「何處是吾家」?詠春師傅及退休人類學家的定義是:「我會為她而戰,為她而死。(It’s the place I’ll fight for, I’ll die for.)」所以,香港不會是家。胡海輝隨即爽朗大笑,「跟住可能問我,我會唔會fight for香港?咁……今時今日唔講呢啲嘢啦!」 在這充滿別離的季節,大家也需要一點安慰,胡笑言至少自己很需要:「我留低唔想只係一個不忿,而係仲值得為呢個地方做啲嘢,香港永遠都係我嘅一部分。」若要離開,還請謹記這土地的意義。 |後記 在《香西法蘭港》的劇名中,也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香港特色。原本,這齣舞台劇的名字是《法蘭西香港》,後來胡海輝嫌過於直白,便一再以「乜嘢係香港」出發,重新思考名字。 他的其中一個答案是:「係一種混雜,香港就係嗰種mix囉!」像是「o唔okay」、「rea唔ready」等,也是獨有的港式文法。於是,胡便嘗試套進劇名,先是提出《香法蘭西港》,感覺不太順口,砍掉重練!他說:「發覺《香西法蘭港》好似幾順口,又幾反映到我哋睇緊嘅香港。」 《香西法蘭港》 日期:5月31日晚上8時;6月1日下午3時,此場次設有演後座談會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大南街首個大型街頭嘉年華上線啦!】織善社區節 500個氣球巨型打卡裝置等緊你
大南街,點止飲咖啡咁簡單? 由周大福慈善基金及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共同主辦的「織善社區節」將於4約28日在深水埗舉行,活動橫跨大南街和石硤尾街,共80個NGO、社企、街坊及小店聯成設置40個不同主題的攤位活動,讓大家能以嶄新方式認識社區。 社區節的重點,還有兩個大型互動打卡裝置——《幼兒天地:社區客廳》及《彼此看見》,前者以雲朵結合超過500顆氣球,設計成色彩斑斕的巨型彈彈床;後者則讓參加者以拼圖方式尋找深水埗風景,使公眾更全面了解社區不同特色。 除了互動打卡裝置,「織善社區節」分了六大主題區,公眾只需完成每個主題曲最少一個攤位活動,即可換取「織善優惠劵」(包含小店優惠券、小店現金券及免費使用Snapio拍照亭等)! 社區節活動費用全免,部分活動及小店消費券有名額限制,先到先得,記得留意「織善社區 Community Philanthropy」公佈啦! 《織善社區節@大南街》 節目詳情 活動日期:2024年4月28日(星期日) 活動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5時 開幕典禮:下午2時至2時45分 活動地點:深水埗大南街161 至 221號 活動入口:深水埗大南街221號(近半杯寮) 主辨機構:周大福慈善基金、香港社會創投基金 協辦機構:深水埗民政事務處、深水埗區議會 策略伙伴:SONOVA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心浪潮】在「觀塘老母」以外,他們還發現了⋯⋯
還記得去年曾分享,由社企SVhk主辦的「心浪潮2.0 觀塘有樂 」嗎?計劃透過給予青年到觀塘不同文創單位實習的機會,發掘及創作關於這個社區的故事。 18位青年人已經完成的實習。在這個故事的尾聲,我們問了他們一句問題: 「參加心浪潮後,對於這個社區,你們發現了甚麼意想不到的事情?」 濠仔和Nina在奇蹟世代 @mgen.555 一邊吃着「大鑊飯」,一邊發現了空間使用的多元性;Plato在一坪半性別空間 @onebookhalf_genderspace 踏出同溫層,學會了擺脫「小眾」標籤;Vickie作為觀塘居民,在Kadey Jadey @kadeyjadey探索和創作、發現觀塘不只等於「交通擁擠」;阿輝在浪潮音樂 @wavemusicstudiohk,明白到:「如果我哋做嘅嘢能夠令社區變好咗少少,就已經足夠。」 你又願意重新認識我們這片土地嗎?一齊來看看參加者發現了甚麼吧! @creativebeings_hk Trilateral Lab @trilaterallab WURE AREA @wurearea 夕拾x閒社 @mellowoutzzzz 昇陽娛樂 @risingsun_official 慢活房子 @slowlivingten29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