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像獎2025最佳電影入圍作】傷痛過後帶著傷疤走下去 細看《九龍城寨之圍城》、《破·地獄》、《爸爸》、《從今以後》、《看我今天怎麼說》的共鳴與力量
金像獎頒獎典禮即將舉行,今年入圍最佳電影的作品,有成為全城熱話、打破票房紀錄的,也有圍繞小眾社群、充滿人文關懷的。包括《九龍城寨之圍城》、《破·地獄》、《爸爸》、《從今以後》以及《看我今天怎麼說》,無論是熱血動作片還是觸動人心的社會議題之作,都展現出香港電影的多元與深度。這些作品之所以備受關注,不僅因為技術精湛,更因為它們讓我們在光影之中找到情感共鳴。
|《爸爸》:我淨係想做返老豆應該做嘅事
《爸爸》由真實倫常慘案改編,講述在兒子殺母殺妹後,作為父親如何面對。故事固然是樁沉重的悲劇,但電影卻沒有刻意渲染悲傷,只是淡然地描寫爸爸的思念與傷痛。他是受害者家屬,但加害者偏偏是自己的兒子,那種絕望的痛難以想像。世界崩塌後,爸爸以對妻女、對兒子的愛作為自我救贖。人生充滿無法避免的悲劇,當不能逆轉的傷害已發生,探問原因也許已無意義,重要的是如何帶著傷痕走下去。
|《看我今天怎麼說》:如果可以選擇,我選擇寧靜
電影講述三個聾人青年,在融入主流與堅持自我之間的掙扎。聾人選擇打手語還是戴人工耳蝸,反映了他們選擇用甚麼方式與社會溝通,用甚麼態度來面對世界。我們也有些時候會覺得迷惘,不知該以甚麼方式與這個世界相處,甚至會質疑自身的價值。電影賦予我們勇氣,鼓勵我們傾聽內心的聲音,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態度。
|《從今以後》:我識你之前,每次有人講親「屋企人」呢三個字,我就好想喊
年老女同志情侶相守到老,但在其中一方離世後,被留下的一方,與伴侶家人就後事的安排以至遺產處理均出現矛盾。雙方多年來的和諧,在利益牽扯下,不堪一擊。在電影的結尾,Angie回憶伴侶Pat生前曾對她說,小時候在原生家庭感受不到愛。但結果相守了數十年的伴侶,即使如同家人,在法律下,身份也只是陌生人,毫無話語權。現實叫人無奈,努力爭取也未必有用,無法扭轉結果,唯有將一切放於心中。
|《九龍城寨之圍城》:點都好啦,我信有啲嘢,唔會變嘅
電影上映時在全城掀起城寨熱。電影中濃厚的舊香港味道,漫畫般的設定,兄弟情義的主題,叫人看得熱血沸騰。城寨是一個離不開留不低的地方,但正是這個包容一切的地方,成為主角們誓死保衛的地方。時代的巨輪無法停止,城寨逃不過被拆卸的命運,但如信一在最尾說:「點都好啦,我信有啲嘢,唔會變嘅」。失去無法避免,接受一切沒定案,但要相信有些東西,始終不會改變。
|《破·地獄》: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已經賺了,何必介懷甚麼時候下車,不如好好欣賞沿途的風景。
去年年尾上映的《破·地獄》再創港產片高峰,打破票房紀錄。電影以傳統殯儀為主題,探討生死,也談人生中的執著。人很多煩惱來自於執著,著眼於自己得不到的、所失去的。生人也有很多地獄,打破地獄的關鍵,在於學會倒過來想:人本來無一物,難得得到這個世界的體驗券,就好好欣賞眼前的風景,不再強求。
有人說近年香港電影都很沉重,但也許正正是這些沉重的故事,為失落的我們帶來共鳴,找到情緒出口。傷痛是人生的一部分,當它發生後,我們該如何與悲傷共處,又如何面對執念?電影未必能提供答案,但在當中我們會找到安慰,再有力氣繼續走下去。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相關文章
【永遠的女王】 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開明勇敢有擔當 相信自己的力量 你也能做自己的定海神針
已故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逝世兩年多,今天是她的99歲誔辰。她在位時間長達70年,是英國歷任君主之中最長,見證了整個世界的變遷,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女王逝世時,各地人民傷感哀悼;政治人物不論立場黨派,均對她有正面評價。女王之所以受到人民的景仰和愛戴,並非因為她的身份,而是在於她勇敢有擔當的作風,以及開明親民的態度,這亦令她成為穩定民心的精神領袖。 伊莉莎白二世成為女王,是命運巧妙的安排。她的伯父愛德華八世繼位後,因為欲娶離婚兩次的美國名媛遭到反對,自願捨棄王位,於是伊莉莎白二世的父親喬治六世便意外地繼承了王位,而當時10歲的伊莉莎白二世則順理成章地,成為第一順位的王位繼承人。 女王自小就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亦不怕挑戰。二戰時期,國王喬治六世拒絕到加拿大避難,一家留在英國坐鎮,13歲的伊莉莎白二世還發表廣播演說,為離鄉避難的兒童打氣。18歲時,還是公主的她說服父親,讓她到英軍後勤部隊服役。她擔任過軍隊救護車司機,亦受過維修汽車訓練,為王室第一個全職加入軍隊的女性成員。 尚未成為英女王的伊莉莎白二世,在她21歲時曾發表著名演說:「我終其一生,不論長短,都會為我的國家、子民與大英國協奉獻。」她用一生兌現了這個承諾。喬治六世上任15年後逝世,年僅25歲的伊莉莎白二世隨即登基。那時正值二戰後英國國力衰退,殖民地要求獨立,大英帝國逐漸崩解,民眾亦質疑王室的存在。女王多年來造訪多個大英國協國家,以維繫關係;又改革王室,將君主制現代化,順應社會變化。 在任期間,女王面對過不少挑戰。王室曾捲入多次爭議,如戴妃的悲劇、王室成員的醜聞等,令王室形象受損。女王本人也曾被批評,例如非洲有聲音指,她從未就英國殖民歷史中的罪責道歉,包括對原住民的暴行、掠奪文物和資源、奴隸制的壓迫等,亦有人在女王逝世後,要求英國歸還女王權杖上的鑽石。身為女王,背負著沉重的責任與歷史包袱,亦是讓她的職責尤為艱鉅的原因,需要非凡的智慧應對。 雖然女王身份尊貴,但卻十分幽默玩得,曾在登基70周年影片中,與柏靈頓熊一起喝下午茶;又在倫敦奧運的開幕儀式短片中,與Daniel Craig飾演的007合作演出,令人驚喜。更重要的是她的開明,敢於改變,包括曾在2013年修正英國王位繼承法,讓男性和女性都能擁有平等的繼承權,打破男性優先繼承王位的傳統。女王在任超過70年,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她沒有固步自封,願意聆聽,更願意作出改變,令她成為受人愛戴的領袖。 女王雖無實權,但卻發揮著穩定民心的重心作用。每當時勢困難時,她總會陪伴著大眾,例如在疫情嚴峻期間,她發表特別演說鼓勵大家團結面對,對民眾來說是種精神慰藉。女王對英國民眾而言猶如強大的定海神針,雖然她已殞落,但她向我們示範了,遇到困境時,只要相信自己,勇敢挑戰,終有一日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定海神針。 *所有前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引述說話,均由英文意譯成中文。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孤獨的必要】米津玄師患「高功能自閉症」自覺是怪物 因孤獨而創作 「培育人性必要的是孤獨和熱情」
米津玄師是新生代J-POP代表,多首歌曲的MV播放次數破億,為劇集《Unnatural》創作的主題曲《Lemon》更令他紅遍全球。出道十多年的他,早期的照片總是用厚厚的瀏海把眼晴蓋着,原因是他對自己的外表感到自卑,更形容自己像怪物。患有「高功能自閉症」的他,不擅與人溝通,從小就覺得自己像怪物,極度孤獨,但卻因此開啟了他的創作之路,亦透過音樂令他找到與世界接軌的橋樑。 米津玄師是全能型創作天才,不但自己作曲作詞編曲演奏,連MV中的動畫、專輯封面繪製等,全都一手包辦。天才對自己的創作總有些執着,而米津不擅與人溝通合作的個性,亦令他難以傳達自己的想法,索性自己一個人包攬。 他從小就覺得自己是怪物。小時候一次嘴唇受傷縫針,被同學以「看怪物的目光」看待,這種感覺被他深深刻在腦海;加上他的名字獨特,在學校裏亦被同學排擠。在家裏,他曾形容他的家庭不管是精神還是肉體都很貧窮,總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24歲前和父親說過的話加起來還不夠一小時。20歲時,他被診斷出患有「高功能自閉症」,即智商正常甚至比一般人高,但在語言表達和人際關係上相對困難,解釋了他與人始終有着距離的原因。 在孤獨中長大的他,在幻想的世界中找到歸屬。小時候他愛看動漫,曾夢想當漫畫家。小五時他沉迷製作當時流行的flash動畫,被作品經常用作背景音樂的樂團Bump Of Chicken吸引,對音樂創作產生興趣。他國中開始組樂團,但因與團員創作方向不合而解散,後來改用音樂製作軟件Vocaloid創作,即是輸入旋律及歌詞,由軟件製作人聲演唱,不必與人合作,讓他創作更輕鬆。他以「Hachi」的名義發表作品,在網絡世界大受歡迎。 米津形容,自己是逃到網絡上,以「Hachi」的身份與人溝通。但每個孤獨的人,心底裏還是渴望着與人的聯繫。後來他決定以本名創作,並用自己的聲音演唱,以米津玄師的身份與聽眾交流,亦加入了主流唱片,希望做出能讓大眾都有共鳴的作品。他的歌不少都透露着孤獨與沉鬱,誠實地展現着自己的脆弱,但同時沒有放棄希望。每個人都有覺得自己是怪物的時刻,與世界格格不入。也許正因如此,米津玄師的作品才能如此引起共鳴。 孤獨並不是詛咒,正正是因為孤獨,米津才能細膩地感受世界,然後創作引人共鳴的音樂。「培育人性必要的是孤獨和熱情。我認為我們應該重新反思孤獨有多重要,不只是在創作上,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如此。」米津學會了在孤獨的同時,找到與人連結的方式,「儘管自己是孤獨的,卻也能通過這種孤獨相適應的方式,與他人產生連結,並找到自我。」近年的他,開始改變髮型,露出額頭和雙眼,也許象徵着他走出了自覺是怪物的陰影。又或者,在音樂的交流中,他發現原來世上每個人也是不同的怪物,他並不孤單。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我歌故我在】從KKBOX風雲榜看香港人聽歌的進化 傷痛中成長重新再愛 情歌中悟出處世道理
你是否也透過歌曲記錄某段時光?每年的熱門流行歌曲不僅反映香港人的聽歌喜好變化,亦映射出我們當時的狀態與心境。KKBOX 香港風雲榜100%由香港用戶聆聽數據衍生,年度累積榜統計前一年12月1日至該年12月31日發行的歌曲,根據用戶在該年全年完整聆聽歌曲的總點播次數產生。回顧過去七年 KKBOX 年度播放率最高的十大歌曲,我們聽過傷痛的慘情歌,也聽過探索自我的旋律,近年又被甜蜜情歌攻陷。在這些歌的陪伴下,一起經歷成長與蛻變。 |2018, 2019&2020:心碎自勉 孤獨上癮 在這幾年間,正值社會低潮,疫情肆虐,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令關係產生裂痕。在這兩年的風雲榜十大歌曲中,慘情歌佔了約一半。無論是戀人之間漸行漸遠,《在月台上等你》等不到結果,不得不承認彼此已不再同步;還是發現自己的付出原來是多此一舉,決心調較為《永遠飛行模式》,斷絕來往。在深夜EMO時,就靠著這些歌陪你渡過難眠的夜。雖然痛到心碎,但還是盡力讓自己站起來。當舊事物充斥空氣內,《呼吸有害》、《缺》氧之時,鼓勵自己以初心對抗暴雪,將每一扇窗也打開;流光了眼淚後,就朝著《逃生門》的一線光邁進,拯救自己。 《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這些難捱的時刻,只剩下自己一個去面對。但有些歌說,原來孤獨,其實也不壞。《其實寂寞》會上癮,自己一個吃火鍋、唱K歌,塵也不用吸,自由自在;《一人之境》原來都可以盡興,乾一罐的汽水再呼出嘆息,獨個觀看世間變幻事情,已很高興。 |2021&2022:對抗世界 探索自我 在2021&2022年,風雲榜十大歌曲中的情歌數量略減,反而好幾首關於自我探索的歌,成功躋身榜單。這兩年Mirror強勢崛起,稱霸榜單。年輕的新血為鬱悶的社會帶來新衝擊,為失落無力的大家吶喊宣泄。 低潮令人沮喪失落,不甘繼續墨守成規的人,翻開《狂人日記》,揮一筆刻一骨,將一切砍掉重練,絕處逢生。照照《鏡中鏡》,解開傷口探視,發現最大的敵人原來是自己,但正正是識破了這心魔,學會與自己的恐懼共存,才能令內心更強大。 當足夠強大時,也能敢於做個《Mr. Stranger》,掙脫別人為你設下的框框,將自己真實的陰暗面和脆弱都顯露於人前。能夠接納自己,才不會被黑暗吞噬。然而,經歷完無數次獨個哭喊和嘆息,累了的話記住要《留一天與你喘息》,釋放自己心聲。 |2023&2024:我愛故我在 珍惜眼前 經過低谷的破碎,學會向內尋找自我,進化過後,有能力愛自己,也就可以愛人。這兩年的甜蜜情歌比例上升:直白地表達愛意的《世一》、低調卻甜蜜的《黑玻璃》、初見時小鹿亂撞的 《Lost at first sight》。旋律中,我們能肆意地感受甜蜜,充當生活的一點慰藉。 當然,生活不會只有甜蜜,尤其經歷過變幻無常的日子,明白世間總有些離別與遺憾。最快樂時候未知最快樂;青春一夜就變老,不要在《青春告別式》之後,才去後悔當初沒去狠狠抱緊。不過,就算最後不能在一起,能曾經擁有過一段美好回憶,已經是《三生有幸》。在荼蘼凋謝前,就要珍惜眼前人,這些都是歌曲教會我們的事。 香港人最愛聽情歌,無論熱戀中失戀中,都永遠需要有歌,唱出心事。回顧香港人的聽歌喜好,情歌仍然佔據重要地位。我愛故我在,也許經歷過人生跌宕之後,最後發現所有事情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愛愛愛。感謝永遠有歌,把心境道破。榜單上的這些歌,又陪伴著你哪些時光呢?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毁滅美學】美的極致是毁滅 天才狂人三島由紀夫一生執迷美 切腹自盡實現對美的追求
日本戰後文學大師三島由紀夫的一生充滿戲劇性。他在文學界享負盛名,曾三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著有《假面的告白》、《潮騷》、《金閣寺》等經典作品。極度執迷於武士道精神的他,後期投入充滿爭議性的政治活動,最終選擇切腹作為自己的結局,為他戲劇性的一生壯烈落幕。 三島幼時在貴族出身的祖母極度操控下成長,與他人隔絕;但在祖母的熏陶下,他接觸到能劇等傳統文藝,令他培養了紮實的文學根基。他讀書成績優異,在學習院高等科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獲天皇親自送贈銀懷錶。他在十多歲時就開始創作散文和小說,畢業後進入東大就讀法律系,期間繼續寫作,並拜訪了當時的文學巨擘川端康成,在對方的幫助下晉身文壇。東大畢業後,三島曾在銀行局上班,後來為了專心創作而辭去工作。 纖細敏感的三島在二三十歲的年紀,就寫下多部經典作品,成為文壇新星。他同時亦跨界涉足電影編劇和演員、做model拍寫真,把自己塑造成明星。 二戰時期,三島曾被徵召上陣,但先後兩次因軍醫誤診,而避過死在戰場上的命運。日本戰敗後,三島變成政治狂熱分子,他對西化的日本社會非常不滿,組織了私人武裝組織「楯之會」,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保衛天皇。立場激進的他,曾受政治立場對立的東大全共鬥邀請,在東大參加辯論會,以一敵千,雙方激辯之下,沒有如外界預期般起衝突,反而像場學術討論。辯論會情況被記者拍下,數年前影片經數位修復後上映。 三島的作品一直透露著對死亡與毁滅的迷戀。他在帶有自傳性質的《假面的告白》中,自白對性向的覺醒,剖析了為他帶來感官刺激的,往往帶有悲劇性,例如童話故事裡被殺的王子,或是在他幻想中被匕首刺得血肉模糊的流氓。而他的名作《金閣寺》,更是以現實中僧人火燒金閣寺的事件為題材,寫主角因自卑而崇尚極致的美,最後親手摧毁金閣寺這個美的化身,來追求那絕對的美。三島憧憬著這些崩潰滅亡,對於平凡的日常,則充滿了批判。在其描寫時代的作品《鏡子之家》,當中的四個主角,都有三島的影子。他們在充滿虛無感的日常中感到厭惡,反映了三島在時代中所感到的無所適從與痛苦。三島的作品充滿悲劇性幻滅美學;現實中,他為自己選擇的結局,亦同樣呈現著這種毁滅美學的追求。 在他45歲時,三島為他的人生編導了一場狀烈的終幕。1970年的一天,他在交完連載中的小說《豐饒之海》最後一回稿件後,去了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將總監綁架為人質,並在露台向八百名自衛官發表演說,鼓吹他們發動兵變,推翻禁止擁有軍隊的憲法,並保衛天皇。三島的演說並不成功,甚至被嘲笑。於是他走回室內,當場切腹自盡,震驚日本。三島的死亡其實早有預告,在他的作品《憂國》中已預演情節,他透過這種慘烈殉道的方式,彰顯心中的毁滅美學。 三島的政治行為備受爭議,對美的執迷亦極端得扭曲,難以理解。但三島借《金閣寺》主角溝口說過:「不被人理解是我唯一的驕傲。」偏偏正是他所建構的這種獨特世界觀,成為了他的作品令人著迷的原因。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ComplexCon2025】Hip Hop無界限 享受才是王道 Hip Hop王者Metro Boomin和ZICO的傳奇音樂故事
即使你不是Hip Hop音樂的粉絲,也很可能聽過Metro Boomin @metroboomin 和ZICO @woozico0914 的音樂。很多流行榜單上的大熱歌曲,都是出自他們手筆,大牌歌手都爭相和他們合作。究竟這兩位不過30出頭的Hip Hop發燒友,如何成為當今炙手可熱的音樂製作人? |Metro Boomin want some more Metro Boomin被評為最受歡迎的熱門歌曲製作人之一,多首嘻哈神曲都是出自他手筆,Future、 Drake、 Gucci Mane等大牌饒舌歌手,以至當紅流行歌手John Legend、The Weekend等,都曾與他合作。 「Metro Boomin want some more」是Metro Boomin的其中一個Beat Tag。這個隨口創作的Tag,相當符合他追求音樂的態度。他自幼喜歡Hip Hop音樂,13歲時媽媽送他電腦,他就上網自學音樂軟件製作音樂。他最初想做Rapper,但因為沒有錢買伴奏,於是自己動手做Beat,漸漸喜歡上音樂製作,每天放學後就躲在房間做音樂,翌日上學前繼續做,高中時他一日能做5個beat。做好的伴奏,他就用Email、Twitter廣傳給其他音樂人,在17歲時獲OJ Da Juiceman、Gucci Mane等Rapper賞識,邀請他合作。 為了前往Hip Hop之都亞特蘭大與不同歌手合作,Metro Boomin的母親每個月會開車8小時載他往返。他上大學後,讀了一個學期,因為分身不暇,決定輟學,全心投入音樂創作。當時年紀輕輕的他,已與不少知名Rapper合作,其中與Future合作的《Karate Chop》,更令他20歲就以製作人的身份,登上Billboard單曲榜。 Metro Boomin之所以成功,在於他重視創新與突破,「只有做出自己的風格,你才能成為傳奇。想成為傳奇,就要一心向前看。」在音樂路上,Metro 永遠都不滿足:「我需要更多。仍有很多可以做,上帝眷顧我有現在的成就,我很感激,但我絕對未滿足。」 |ZICO:盡情享受音樂更幸福 韓國音樂鬼才 ZICO 可說是韓國最具影響力的Hip Hop與R&B音樂人之一,他近期與Jennie合作的新曲《SPOT!》,迅速登上了Billboard世界歌曲暢銷榜的榜首。歌手爭相與他合作,目前合作過的音樂人有RAIN、SUPER JUNIOR、IU等,他亦曾以南韓文化界代表出席南北韓高峰會,足證其影響力。 ZICO本來想做動畫師,去了日本學美術三年多,但後來有感學科只集中於鑽研技術,無法幫助他創作人物及故事。本來就喜歡Hip Hop的他,有天看到有同學在創作Rap詞,於是激發他也跑去買錄音軟件開始創作,改為透過音樂說故事。 在十多歲時,ZICO就已活躍於地下饒舌圈,後來被發掘簽約,2011年以男團Block B隊長身份出道,亦參與了團體許多歌曲的製作。雖然加入了偶像團體,但他亦未有放棄地下Rapper的身份,繼續創作喜歡的饒舌。ZICO憑自己的創作實力,反擊大眾對Idol Rapper的質疑。他在2014年展開SOLO活動,多首歌曲橫掃音樂榜單,被視為神曲製造機。他為其中一首大熱歌曲《Any
【90後童年回憶】《小魔女DoReMi》教會我們 真誠和勇氣才是人間的魔法 「相信自己,魔法就會發生」
「比利卡比利那那,撲撲利那比比路多」,這句咒語有否勾起你的童年回憶?90後童年經典動畫《小魔女DoReMi》當年風靡一時,還記得小時候在家中一邊背誦咒語,一邊揮舞著魔法棒和變身轉換器,幻想自己是魔女。20多年過去,已經長大的你,在沒有魔法的現實世界,過得還好嗎? 《小魔女DoReMi》2000年代在香港播出,旋即成為小學生之間的風潮。這部作品的魅力,不僅來自夢幻繽紛的魔女裝和魔法道具,更在於小魔女們有笑有淚的成長故事。 每個人大概都曾對魔法有憧憬,因為人人內心都藏著願望,尤其對生活感到無力時,都希望魔法是確實存在。動畫講述主角DoReMi因為渴望擁有告白的勇氣,誤打誤撞闖入魔法堂,成為魔女見習生,與好友們一起在修練的過程中成長。在過程中,她們經歷了重重挑戰,包括要照顧剛出生的新任女王小花、解開魔法世界前任女王的心結等,同時亦要面對自己的成長難題。四季動畫的主題圍繞友情、親情、夢想、生死、離別等,雖然是兒童向動畫,但卻觸及了許多真實的社會議題,包括單親家庭、校園恐懼症等,都是現實中的兒童可能面對的處境。 在見習魔女的這段時間,小魔女們都成長了很多:冒失笨拙的DoReMi學會負起責任、懦弱膽小的初貴勇敢地表達了自己意願、自我中心的音符學會付出、愛子走出了家庭失和的陰影、桃子學懂接受別離。DoReMi雖然性格大頭蝦,卻有著善良的心,常常為身邊人無私的付出。最感人的一集,是在畢業典禮上,同學紛紛向DoReMi道謝,並不是因為DoReMi用魔法幫助他們,而是因為他們感受到DoReMi的善良。 在動畫的結尾,DoReMi等人歷盡艱辛,終於得到魔女資格時,卻決定放棄成為魔女。儘管成為魔女可以延長壽命,但她們卻希望繼續以人類身份生活,品嚐人間甘苦,與所愛的人一同老去。雖然魔法擁有神奇力量,但DoReMi她們在經歷這段成長旅程後,發現幫助她們克服人生難關的,其實並不是魔法,而是她們的真誠和勇氣。正如DoReMi所說:「就算不使用魔法,只要抱有夢想,總有一天都能實現的。」 那些年追《小魔女DoReMi》的我們都已經長大,知道世上無魔法。但動畫帶給我們的溫暖,依然如同魔法般,給我們力量。20周年紀念電影《尋找小魔女 Doremi》中,其中一句對白是「相信自己,魔法就會發生」。真誠和勇氣,才是世間的魔法。迷惘無力時,試試重新相信魔法吧。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小魔女DoReMi #90後 #童年回憶 #魔法 #DoReMi #初貴 #愛子 #音符 #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