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毁滅美學】美的極致是毁滅 天才狂人三島由紀夫一生執迷美 切腹自盡實現對美的追求
日本戰後文學大師三島由紀夫的一生充滿戲劇性。他在文學界享負盛名,曾三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著有《假面的告白》、《潮騷》、《金閣寺》等經典作品。極度執迷於武士道精神的他,後期投入充滿爭議性的政治活動,最終選擇切腹作為自己的結局,為他戲劇性的一生壯烈落幕。
三島幼時在貴族出身的祖母極度操控下成長,與他人隔絕;但在祖母的熏陶下,他接觸到能劇等傳統文藝,令他培養了紮實的文學根基。他讀書成績優異,在學習院高等科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獲天皇親自送贈銀懷錶。他在十多歲時就開始創作散文和小說,畢業後進入東大就讀法律系,期間繼續寫作,並拜訪了當時的文學巨擘川端康成,在對方的幫助下晉身文壇。東大畢業後,三島曾在銀行局上班,後來為了專心創作而辭去工作。 纖細敏感的三島在二三十歲的年紀,就寫下多部經典作品,成為文壇新星。他同時亦跨界涉足電影編劇和演員、做model拍寫真,把自己塑造成明星。
二戰時期,三島曾被徵召上陣,但先後兩次因軍醫誤診,而避過死在戰場上的命運。日本戰敗後,三島變成政治狂熱分子,他對西化的日本社會非常不滿,組織了私人武裝組織「楯之會」,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保衛天皇。立場激進的他,曾受政治立場對立的東大全共鬥邀請,在東大參加辯論會,以一敵千,雙方激辯之下,沒有如外界預期般起衝突,反而像場學術討論。辯論會情況被記者拍下,數年前影片經數位修復後上映。
三島的作品一直透露著對死亡與毁滅的迷戀。他在帶有自傳性質的《假面的告白》中,自白對性向的覺醒,剖析了為他帶來感官刺激的,往往帶有悲劇性,例如童話故事裡被殺的王子,或是在他幻想中被匕首刺得血肉模糊的流氓。而他的名作《金閣寺》,更是以現實中僧人火燒金閣寺的事件為題材,寫主角因自卑而崇尚極致的美,最後親手摧毁金閣寺這個美的化身,來追求那絕對的美。三島憧憬著這些崩潰滅亡,對於平凡的日常,則充滿了批判。在其描寫時代的作品《鏡子之家》,當中的四個主角,都有三島的影子。他們在充滿虛無感的日常中感到厭惡,反映了三島在時代中所感到的無所適從與痛苦。三島的作品充滿悲劇性幻滅美學;現實中,他為自己選擇的結局,亦同樣呈現著這種毁滅美學的追求。
在他45歲時,三島為他的人生編導了一場狀烈的終幕。1970年的一天,他在交完連載中的小說《豐饒之海》最後一回稿件後,去了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將總監綁架為人質,並在露台向八百名自衛官發表演說,鼓吹他們發動兵變,推翻禁止擁有軍隊的憲法,並保衛天皇。三島的演說並不成功,甚至被嘲笑。於是他走回室內,當場切腹自盡,震驚日本。三島的死亡其實早有預告,在他的作品《憂國》中已預演情節,他透過這種慘烈殉道的方式,彰顯心中的毁滅美學。
三島的政治行為備受爭議,對美的執迷亦極端得扭曲,難以理解。但三島借《金閣寺》主角溝口說過:「不被人理解是我唯一的驕傲。」偏偏正是他所建構的這種獨特世界觀,成為了他的作品令人著迷的原因。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相關文章
【ComplexCon2025】Hip Hop無界限 享受才是王道 Hip Hop王者Metro Boomin和ZICO的傳奇音樂故事
即使你不是Hip Hop音樂的粉絲,也很可能聽過Metro Boomin @metroboomin 和ZICO @woozico0914 的音樂。很多流行榜單上的大熱歌曲,都是出自他們手筆,大牌歌手都爭相和他們合作。究竟這兩位不過30出頭的Hip Hop發燒友,如何成為當今炙手可熱的音樂製作人? |Metro Boomin want some more Metro Boomin被評為最受歡迎的熱門歌曲製作人之一,多首嘻哈神曲都是出自他手筆,Future、 Drake、 Gucci Mane等大牌饒舌歌手,以至當紅流行歌手John Legend、The Weekend等,都曾與他合作。 「Metro Boomin want some more」是Metro Boomin的其中一個Beat Tag。這個隨口創作的Tag,相當符合他追求音樂的態度。他自幼喜歡Hip Hop音樂,13歲時媽媽送他電腦,他就上網自學音樂軟件製作音樂。他最初想做Rapper,但因為沒有錢買伴奏,於是自己動手做Beat,漸漸喜歡上音樂製作,每天放學後就躲在房間做音樂,翌日上學前繼續做,高中時他一日能做5個beat。做好的伴奏,他就用Email、Twitter廣傳給其他音樂人,在17歲時獲OJ Da Juiceman、Gucci Mane等Rapper賞識,邀請他合作。 為了前往Hip Hop之都亞特蘭大與不同歌手合作,Metro Boomin的母親每個月會開車8小時載他往返。他上大學後,讀了一個學期,因為分身不暇,決定輟學,全心投入音樂創作。當時年紀輕輕的他,已與不少知名Rapper合作,其中與Future合作的《Karate Chop》,更令他20歲就以製作人的身份,登上Billboard單曲榜。 Metro Boomin之所以成功,在於他重視創新與突破,「只有做出自己的風格,你才能成為傳奇。想成為傳奇,就要一心向前看。」在音樂路上,Metro 永遠都不滿足:「我需要更多。仍有很多可以做,上帝眷顧我有現在的成就,我很感激,但我絕對未滿足。」 |ZICO:盡情享受音樂更幸福 韓國音樂鬼才 ZICO 可說是韓國最具影響力的Hip Hop與R&B音樂人之一,他近期與Jennie合作的新曲《SPOT!》,迅速登上了Billboard世界歌曲暢銷榜的榜首。歌手爭相與他合作,目前合作過的音樂人有RAIN、SUPER JUNIOR、IU等,他亦曾以南韓文化界代表出席南北韓高峰會,足證其影響力。 ZICO本來想做動畫師,去了日本學美術三年多,但後來有感學科只集中於鑽研技術,無法幫助他創作人物及故事。本來就喜歡Hip Hop的他,有天看到有同學在創作Rap詞,於是激發他也跑去買錄音軟件開始創作,改為透過音樂說故事。 在十多歲時,ZICO就已活躍於地下饒舌圈,後來被發掘簽約,2011年以男團Block B隊長身份出道,亦參與了團體許多歌曲的製作。雖然加入了偶像團體,但他亦未有放棄地下Rapper的身份,繼續創作喜歡的饒舌。ZICO憑自己的創作實力,反擊大眾對Idol Rapper的質疑。他在2014年展開SOLO活動,多首歌曲橫掃音樂榜單,被視為神曲製造機。他為其中一首大熱歌曲《Any
【90後童年回憶】《小魔女DoReMi》教會我們 真誠和勇氣才是人間的魔法 「相信自己,魔法就會發生」
「比利卡比利那那,撲撲利那比比路多」,這句咒語有否勾起你的童年回憶?90後童年經典動畫《小魔女DoReMi》當年風靡一時,還記得小時候在家中一邊背誦咒語,一邊揮舞著魔法棒和變身轉換器,幻想自己是魔女。20多年過去,已經長大的你,在沒有魔法的現實世界,過得還好嗎? 《小魔女DoReMi》2000年代在香港播出,旋即成為小學生之間的風潮。這部作品的魅力,不僅來自夢幻繽紛的魔女裝和魔法道具,更在於小魔女們有笑有淚的成長故事。 每個人大概都曾對魔法有憧憬,因為人人內心都藏著願望,尤其對生活感到無力時,都希望魔法是確實存在。動畫講述主角DoReMi因為渴望擁有告白的勇氣,誤打誤撞闖入魔法堂,成為魔女見習生,與好友們一起在修練的過程中成長。在過程中,她們經歷了重重挑戰,包括要照顧剛出生的新任女王小花、解開魔法世界前任女王的心結等,同時亦要面對自己的成長難題。四季動畫的主題圍繞友情、親情、夢想、生死、離別等,雖然是兒童向動畫,但卻觸及了許多真實的社會議題,包括單親家庭、校園恐懼症等,都是現實中的兒童可能面對的處境。 在見習魔女的這段時間,小魔女們都成長了很多:冒失笨拙的DoReMi學會負起責任、懦弱膽小的初貴勇敢地表達了自己意願、自我中心的音符學會付出、愛子走出了家庭失和的陰影、桃子學懂接受別離。DoReMi雖然性格大頭蝦,卻有著善良的心,常常為身邊人無私的付出。最感人的一集,是在畢業典禮上,同學紛紛向DoReMi道謝,並不是因為DoReMi用魔法幫助他們,而是因為他們感受到DoReMi的善良。 在動畫的結尾,DoReMi等人歷盡艱辛,終於得到魔女資格時,卻決定放棄成為魔女。儘管成為魔女可以延長壽命,但她們卻希望繼續以人類身份生活,品嚐人間甘苦,與所愛的人一同老去。雖然魔法擁有神奇力量,但DoReMi她們在經歷這段成長旅程後,發現幫助她們克服人生難關的,其實並不是魔法,而是她們的真誠和勇氣。正如DoReMi所說:「就算不使用魔法,只要抱有夢想,總有一天都能實現的。」 那些年追《小魔女DoReMi》的我們都已經長大,知道世上無魔法。但動畫帶給我們的溫暖,依然如同魔法般,給我們力量。20周年紀念電影《尋找小魔女 Doremi》中,其中一句對白是「相信自己,魔法就會發生」。真誠和勇氣,才是世間的魔法。迷惘無力時,試試重新相信魔法吧。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小魔女DoReMi #90後 #童年回憶 #魔法 #DoReMi #初貴 #愛子 #音符 #桃子
【杜sir提你今日做得未夠好】杜琪峯火爆只因追求專業 從未滿足不停學習 「你好努力去做,有信念,就算終歸達成唔到,至少你對自己有交代。」
杜琪峯數年未有新作,近日有日媒報道,杜Sir將開拍一部圍繞香港黑幫的作品,影迷都翹首以待。杜琪峯出名敢言火爆,數年前他在節目《鏗鏘說》中展示自己辦公室中的一張橫幅,橫幅上的字被網民惡搞改為「做錯就屌」,在網上廣為流傳。(翻查才記起,原有的字其實是「止於至善」。)大家對杜Sir之所以有此印象,大概來自2013年一套有關他的紀錄片。片中他因為現場工作人員不專業的表現而爆粗怒罵,有些罵人語錄被網民cap圖引用,以至他的火爆形象深入民心。 杜Sir火爆,因為他認為每個崗位的人,都必須要專業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對於自己,他亦同樣要求嚴厲。他是紅褲仔出身,由電視台PA做起,後來有機會執導電影,但初嘗導演滋味後,發現自己不懂電影,於是決心回到電視台,花了6年時間磨練,才重新踏入電影圈。他製作過過多部賣座電影,如《八星報喜》、《天若有情》和《十萬火急》等,商業上大獲成功。但他並不滿足於拍這些商業電影,認為自己只是作為技術人員,而並非電影的作者。他渴望拍真正屬於自己的電影,於是在1996年,與韋家輝等人組成銀河映像,製作了一系列極具個人風格電影,包括《一個字頭的誕生》、《暗花》等,不少作品至今仍為影迷津津樂道。 銀河映像成立時,正值97金融風暴,香港電影市場陷入低潮,沒人願意投資。銀河映像也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期,幾乎連租也交不起。《鎗火》當年的製作資金只有250萬,遠低於當時一部電影的平均製作成本。但貧窮並沒有限制想像,為求慳錢,《鎗火》僅用了19天拍攝,成功用蔗渣價錢拍出燒鵝味道,還令杜Sir贏得金像獎最佳導演。 杜Sir不甘於複製成功方程式,每套電影他都作出新嘗試。例如《PTU》中,他花了很多心思營造強烈對比的燈光效果,將街道變成舞台,用燈光說故事;《大事件》開首6分多鐘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槍戰難度極高,無論是爆破效果、演員走位還是攝影舖軌,都必須精確無誤,但他成功做到,「如果我怕困難,可能有啲嘢就唔會出現。」 幾年前出現了一個名為「杜sir提你今日做得未夠好」的Facebook專頁,專門收集杜Sir的訪問金句或罵人語錄,追蹤人數也有不少。追求進步,是杜Sir的人生態度。他拍過無數賣座電影,三度贏得金像獎,更是首位在國際三大影展獲邀擔任主競賽評審的香港導演,早已上了神枱。但他在不少訪問中,仍經常把「Learn」字掛在口邊。在2013年的紀錄片中,當時已拿過金像獎的他,仍說自己「學緊拍電影」,說每套電影對他而言都是習作。每當有人問他最滿意自己哪部作品時,他都說:「冇部好!希望下一部。」 因為喜歡,永遠覺得做得未夠好,想追求更多,學習更多。電影是他的畢生所愛,「若然我可以繼續拍戲,拍到我拍不動為止,這個是我最好的收場。」杜Sir用他的電影人生,鼓吹大家浪漫地追求所愛,「你好努力去做,有信念,就算終歸達成唔到,至少你對自己有交代。」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歡聲淚影的人生】楚原歷盡高山低谷笑看人生 「管它天下千萬事,閒來輕笑兩三聲」
殿堂級電影人楚原逝世三周年。猶記得他2018年在金像獎獲頒終身成就獎時的感言,字字珠璣,發人深省。他在台上的數分鐘,輕描淡寫地概括了自己高山低谷的一生,並分享感悟:「當你回首往事時,不因碌碌無能而悔恨,不為虛度年華而羞恥,咁你就可以好驕傲同自己講:你無負此生!」短短的睿智之言,充滿人生智慧。 年輕一輩對楚原的印象,可能來自舊港產片或TVB劇集。他晚年多做演員,是《真情》中的大馬拿督,也是張衛健版《西遊記》的如來佛祖。但演員只是他的其中一面,他還是個出產無數電影的導演,執導30多年,作品跨越粵語片、國語片到港產片三個時代,而且是香港武俠電影的開山鼻祖,無疑是香港電影史上的代表人物。 楚原父親是著名粵語片演員張活游,因為父親的影響,楚原對電影產生興趣,50年代中期投身粵語片製作,並迅速成名,執導過70多部粵語片。時代變遷,六十年代後期粵語片式微,他順應潮流轉拍國語片;後來加盟邵氏,其間爭取以粵語拍攝喜劇片《七十二家房客》,打破當年香港電影票房紀錄,亦促成粵語片的復甦,風光一時。 「人生大概都是失意倍多如意少。」楚原有此感悟,只因他經歷過轉瞬即逝的高峰。事業巔峰過後,他後來的幾部電影均票房慘淡,甚至曾經9個月沒戲拍。有次他想拍《天龍八部》,怎料開鏡前一日,被人撕去通告,禁止開拍,他還被奚落不懂電影藝術。曾經人人口中最幸福的導演,轉眼變成最難堪嘅導演。楚原深知,人生的順逆,從來無法掌控。 但也正如楚原所說,人生原來跟打麻雀一樣,有東南西北風,打到北風時又是另一個人生。後來楚原將古龍小說改編成《流星.蝴蝶.劍》及《天涯.明月.刀》等一系列武俠電影,大獲成功,掀起古龍武俠片熱潮,並令他成為香港武俠電影始祖。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楚原轉為自由身,拍了幾套電影,成績平平,決定不再執導,改為幕前演出。雖然他大多飾演甘草角色,但很有觀眾緣,角色深入民心。 楚原三年前病逝,享年87歲。楚原曾說,人生是歡聲和淚影交織而成:「任何人無論昨日幾風光、幾失意,聽日天光一樣要起身做返一個人,繼續生活下去,明天總比昨天好,呢個就係人生!」白首老人回顧人生,只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在盡頭回望,過往的得失成敗只如輕煙,不如笑看天下。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情人節Only You】汪明荃羅家英四十相知六十相守 只要相信愛就會遇上對的人
汪明荃與羅家英是圈中的恩愛夫妻代表之一。去年二人結婚15周年,阿姐在社交平台發文感慨:「結婚15周年是『水晶婚』年,這是說兩人相處15年了,相互之間很了解,彼此的心向對方敞開,肝膽相照,像水晶一樣晶瑩透明。」經過歲月的打磨,他們已是最了解對方的人,是餘生互相扶持的伴侶。 二人40歲才相遇,各自經過人生波折才走在一起。阿姐19歲入行,七十年代加盟無綫後,成為第一代當家花旦。她同年與製衣商人劉昌華結婚,但當時正處於事業起步階段的她工作繁忙,與丈夫漸行漸遠,婚姻僅維持12年便以離婚告終。而羅家英則與他的粵劇拍檔李寶瑩交往長達14年,後來二人分手兼拆伙。羅家英需要找個新的拍檔,朋友建議他邀請當時正當紅的汪明荃,羅家英膽粗粗托朋友探問,阿姐也答應,於是二人開始合作,演出《穆桂英大破洪州》。 羅家英說,見面前已聽說過阿姐的脾氣和作風,知道她很難對付。阿姐所有嚴格的要求,羅家英都答應,包括要他停工一年,專心幫她排戲練功。演出大獲成功後,阿姐提出一起成立粵劇團,繼續做拍檔,二人亦開始交往。交往20年間,羅家英多次求婚卻屢屢遭拒。阿姐曾解釋,因為自己離婚已久,習慣了一個人生活,怕共同生活會相處不來,未敢再次投入婚姻。 不過,在經歷過生死考驗後,阿姐改變了心意。2002年,阿姐被診斷出乳腺癌,羅家英陪伴她戰勝病魔;2004年輪到羅家英患上肝癌第三期,阿姐深感他需要有人照顧,於是承諾他病好後二人就結婚。2009年,當時已60多歲的他們,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註冊結婚。羅家英曾說:「你剩半條命,我剩半條命,我們終於合成一條命。」黑色幽默得來又很浪漫。 這對夫妻一同出現的時候,總是充滿娛樂性。羅家英會幽默地調侃阿姐,而阿姐也不時回敬他幾句,互動充滿火花。羅家英曾說,現實生活中他們也常吵架。但正正是二人的性格差異,亦令他們成為彼此分不開的另一半。阿姐是典型處女座,事事追求完美,性格急躁,容易精神繃緊;而羅家英則隨遇而安,遇到困難亦不容易焦慮。這種性格上的差異,令兩人互相影響,讓阿姐漸漸學會放鬆,甚至開始有點幽默感,「看到他,我就會笑,總之他帶給我很多輕鬆感覺。」 40多歲相戀,60多歲結婚,兩人經歷過病魔的挑戰,陪伴彼此走過風雨。對他們來說,愛情不在於尋找一個完美的伴侶,而是兩個人能在互補中成長,相互成就,攜手共度餘生。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神仙眷侶】鄭伊健蒙嘉慧──最令人稱羨的靈魂伴侶 願意陪伴彼此成愛情保鮮秘訣
網民說鄭伊健和蒙嘉慧是令人稱羨的靈魂伴侶,他們同樣熱愛打機、行山,享受閒雲野鶴的簡單生活,而且性格契合,價值觀相近。二人近年在日本定居,偶爾回港工作,結婚至今12年,感情依然甜蜜穩定。從他們的相處方式,也許能窺探出愛情的保鮮秘訣。 二人於2005年因共同朋友相約打羽毛球而結緣,拍拖7年後,於2013年在東京結婚,並達成共識不生育。鄭伊健出名貪玩愛打機,碰巧蒙嘉慧亦是打機發燒友,伊健曾說蒙嘉慧甚至比他更沉迷遊戲,「她是我貪玩的兩倍,所以我們合得來。」兩夫妻亦愛戶外活動,經常一起跑步、潛水、踩單車、滑雪。他們婚後一直保持低調,但蒙嘉慧偶爾會在社交平台分享夫妻相處趣事,例如鄭伊健曾不小心將她在遊戲《薩爾達》中的心愛武器賣掉,她要伊健「俾我用原力打你一身」以泄憤,足見二人的生活情趣。 鄭伊健因為愛打機,常被人批評不用心工作,但他卻認為賺錢並不是人生的一切。在這個功利的社會中,他的價值觀並非主流。但蒙嘉慧是理解他的人,兩夫妻的生活態度一致,對物質追求不高,嚮往簡單的生活,在街上被記者拍到時,都是身穿樸素黑T、食魚蛋粉。他們都秉持著「Work Hard, Play Hard」的人生哲學,不會認為享受生活就是不上進,讓雙方都能自在地共同生活。 除了興趣,二人性格上亦相當契合。蒙嘉慧曾說,他們在網上訂購婚戒,但收到的戒指款式和大小與要求不符,卻沒有要求店家退貨,「戒指都只係象徵,我哋一齊開心咪得,戒指啱唔啱、係咪嗰個款都無所謂。」在處事態度上,二人都同樣極致地佛系豁達。但即使再契合的伴侶,日常生活中仍會有分岐,關鍵在於如何處理。蒙嘉慧曾分享,一次她遇到交通意外,雙方在處理手法上有分岐,爭論過後,鄭伊健叫她按自己的想法做,「總之記得我永遠支持你。」提出自己意見之餘,亦尊重對方的決定,同時成為對方的後盾,是良好處理分岐的典範。 鄭伊健和蒙嘉慧不僅是夫妻,也是彼此最好的朋友、玩伴。鄭伊健說,蒙嘉慧會願意陪伴他做想做的事,同樣他也願意陪她嘗試新事物。例如他從未想過要看極光,但因為蒙嘉慧想看,所以他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體驗和回憶。因為願意陪伴,一個人加一個人的世界,交織成一片更廣闊的天地。這樣的愛情,或許正是最令人羨慕的模樣。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鄭伊健 #蒙嘉慧 #靈魂伴侶 #愛情 #愛情保鮮秘訣 @ekin_cheng_official @mungyo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