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毁滅美學】美的極致是毁滅 天才狂人三島由紀夫一生執迷美 切腹自盡實現對美的追求

日本戰後文學大師三島由紀夫的一生充滿戲劇性。他在文學界享負盛名,曾三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著有《假面的告白》、《潮騷》、《金閣寺》等經典作品。極度執迷於武士道精神的他,後期投入充滿爭議性的政治活動,最終選擇切腹作為自己的結局,為他戲劇性的一生壯烈落幕。

三島幼時在貴族出身的祖母極度操控下成長,與他人隔絕;但在祖母的熏陶下,他接觸到能劇等傳統文藝,令他培養了紮實的文學根基。他讀書成績優異,在學習院高等科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獲天皇親自送贈銀懷錶。他在十多歲時就開始創作散文和小說,畢業後進入東大就讀法律系,期間繼續寫作,並拜訪了當時的文學巨擘川端康成,在對方的幫助下晉身文壇。東大畢業後,三島曾在銀行局上班,後來為了專心創作而辭去工作。 纖細敏感的三島在二三十歲的年紀,就寫下多部經典作品,成為文壇新星。他同時亦跨界涉足電影編劇和演員、做model拍寫真,把自己塑造成明星。

二戰時期,三島曾被徵召上陣,但先後兩次因軍醫誤診,而避過死在戰場上的命運。日本戰敗後,三島變成政治狂熱分子,他對西化的日本社會非常不滿,組織了私人武裝組織「楯之會」,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保衛天皇。立場激進的他,曾受政治立場對立的東大全共鬥邀請,在東大參加辯論會,以一敵千,雙方激辯之下,沒有如外界預期般起衝突,反而像場學術討論。辯論會情況被記者拍下,數年前影片經數位修復後上映。

三島的作品一直透露著對死亡與毁滅的迷戀。他在帶有自傳性質的《假面的告白》中,自白對性向的覺醒,剖析了為他帶來感官刺激的,往往帶有悲劇性,例如童話故事裡被殺的王子,或是在他幻想中被匕首刺得血肉模糊的流氓。而他的名作《金閣寺》,更是以現實中僧人火燒金閣寺的事件為題材,寫主角因自卑而崇尚極致的美,最後親手摧毁金閣寺這個美的化身,來追求那絕對的美。三島憧憬著這些崩潰滅亡,對於平凡的日常,則充滿了批判。在其描寫時代的作品《鏡子之家》,當中的四個主角,都有三島的影子。他們在充滿虛無感的日常中感到厭惡,反映了三島在時代中所感到的無所適從與痛苦。三島的作品充滿悲劇性幻滅美學;現實中,他為自己選擇的結局,亦同樣呈現著這種毁滅美學的追求。

在他45歲時,三島為他的人生編導了一場狀烈的終幕。1970年的一天,他在交完連載中的小說《豐饒之海》最後一回稿件後,去了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將總監綁架為人質,並在露台向八百名自衛官發表演說,鼓吹他們發動兵變,推翻禁止擁有軍隊的憲法,並保衛天皇。三島的演說並不成功,甚至被嘲笑。於是他走回室內,當場切腹自盡,震驚日本。三島的死亡其實早有預告,在他的作品《憂國》中已預演情節,他透過這種慘烈殉道的方式,彰顯心中的毁滅美學。

三島的政治行為備受爭議,對美的執迷亦極端得扭曲,難以理解。但三島借《金閣寺》主角溝口說過:「不被人理解是我唯一的驕傲。」偏偏正是他所建構的這種獨特世界觀,成為了他的作品令人著迷的原因。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