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角落】-除了Chubby Heart 我們還可以在大街小巷尋找愛
情人節遇上農曆新年,街上愛人一對對。暫時沒有着落的人,倒也不代表只能做缺愛的孩子。若然仔細看看,不同的「愛」可能一直都匿藏在大街小巷中。
在街上閒逛,你或許會發現,父母對小孩不求回報付出的愛、好友一直相知相識的愛、小姐妹相互依靠的愛⋯⋯還有,動物的「可愛」?
愛就如同氧氣,你未必時常為意到它的存在,但它總會在我們身邊,給予我們力量好好活下去。
今年情人節,除了這些「hidden love」,你還可以捕捉龐大的愛心——說的是由英國知名設計師Anya Hindmarch設計,在全港多個地標及旅遊景點「快閃」的巨型漂浮紅心「Chubby Hearts Hong Kong」。而最大的心心比倫敦展出的版本大4倍,直徑達12米,由即日起在皇后像廣場定點展出。另外,一個直徑約3米的小心心,會在多個地標及旅遊景點快閃,包括中環皇后像廣場、旺角花墟、堅尼地城海濱和大埔林村許願樹廣場!
除此之外,未來香港還會有不少文藝的盛事活動等待大家!無論你是愛武俠小說的文青,抑或愛時尚穿搭的型男索女,總有一個會是你的心頭好!
讓我們一起浪漫一次,捉緊身邊每一份愛❣️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相關文章
【香港角落】西貢跳島ep2|橋咀洲:水清沙幼以外 還是「隱形遊樂場」?
在鹽田梓碼頭遠眺,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掛滿七彩繽紛旗幟的街渡緩緩駛至。一轉眼,我們便已到了歷經1億4000多萬年的沉積風化而成的橋咀洲。 登岸後,從橋咀碼頭經過郊遊徑,途中便可經過只有在潮退時才能走上去的 #連島沙洲。不說不知,橋咀洲屬於一個已有1億4300多萬年歷史的遠古超級火山遺址,所以,島上或岸邊都有因火山爆發而形成的岩石。其中,為人津津樂道的 #菠蘿包石,則是因為岸上的石二英長岩經熱漲冷縮及海水侵蝕,最後形成裂縫,外貌酷似菠蘿包。 橋咀洲因平地小,不適合耕種及居住,多年來只曾有一戶陳姓居民。不過,這個小島在80年代曾被商人發展為度假區,名為「#北海漁村」,內有賽車場、繩網陣、的士高、釣魚用的人工湖及滾軸溜冰場,惟在1989年結業。雖然這些遊樂設施不再復見,但現在這裏有手造的木韆鞦、有沙灘、興高采烈的小狗和小朋友,仍是載滿遊人的歡笑聲。 沿着郊遊徑走大約一小時,便能到達島的另一邊 #半月灣。半月灣以水清沙幼,甚至能清晰看到珊瑚而聞名,拍攝期間,我們遇到一對老夫婦。老伯陪婆婆行山,走到腳都震了,後來我們才知道,他們早已經從半月灣走到橋咀碼頭,但老婆婆只因再想多摸一次半月灣的沙子,所以決定折返,重新走一次這條路。「嗰度,啲沙好幼、啲水好靚㗎!」婆婆說。老伯只是微笑看着妻子。 在你心目中,西貢除了為人熟悉的海鮮、文青cafe,還象徵着甚麼?在老夫婦身上,或許還看到一份愛——不論是對於老伴,抑或對於這片土地亦然。 踏上「跳島」的旅途,或許你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攝影:Kayan @yipy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港島樓梯街手寫的祝福: 書法揮春
走在港島的樓梯街,拾級而上,盡是不同書法揮春的攤檔。一張張揮春貼在牆上,掛在欄網上,即使只是路過,已能感受到濃濃的節慶氛圍。古老當時興,還讓人腦中閃過舊時美勞堂的揮春功課,醜醜的字配上不甚可愛的Q版生肖動物,即使可能要玩「猜猜我是誰」,才能認出紅紙上的東西,但的確增添了節日氣氛。 |手寫有個精神喺度 今年86歲的郭騰龍,自小學時對中國文學感興趣後便開始習書法,一寫至今約70年。退休後,便抱着玩票心態,嘗試擺檔寫揮春,郭伯伯笑言:「當時都冇諗過家陣都仲寫。」剛巧有一個叔叔向郭伯伯下訂一對聯,他在下筆前說:「最難係運氣,同埋唔好手震。」說罷,便即席揮毫,面露笑容說:「祝大家龍馬精神,龍年大利!」 另一位書法師傅蕭嘉豪的攤檔在不遠處,他周邊掛滿各式各樣的揮春,除了傳統的書法字,也有畫上「龍」圖案的特色揮春。「我都寫咗好多年喇,78年開始寫。」蕭師傅也是從小學受老師薰陶,回想小時候的習字經過,他說:「痛苦就係少少少少積累,慢慢變成鍾意、接受到,變咗每日都好似要執下筆寫下。」 寫了那麼多年,兩位師傅也份外鍾情於書法揮春,蕭師傅說:「寫字其實係運緊氣,無論寫成點,次次唔同,但就有生氣、活力好多,所以肯定鍾意手寫。」更有客人為了儲齊他的12生肖揮春,每年也會來到樓梯街。 |手寫的味道 聊着聊着,一位男士請蕭師傅幫忙客製揮春,帶出手機比劃圖案。在等待時,蔡先生分享兒子正在國外留學,打算把揮春當作禮物寄給兒子,「想要一個比較得意嘅,等佢喺外國有啲氣氛,特登叫叔叔幫我寫,之前就咁買寫好嗰啲。」 長大後,總感覺節日氣氛越來越淡。既然如此,明年新年即使不親自提筆,不如也試試新意思,貼一張手寫揮春?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戲棚遊樂場】 跳出傳統儀式 用搭棚文化繼續築起香港城市風景
竹棚,是香港獨有的一道奇特風景。大廈外牆維修時,建築工人便會有如蜘蛛俠般,在高空上編織起竹網;還有節慶神誕的神功戲棚,也是由竹、杉和篾紮成,而最為人熟悉且常見的應是盂蘭勝會和天后誕,除了善信會參與,也成為近年遊客的體驗活動之一。兩者雖然感覺類近,但實際而言卻是截然不同的工藝。 但在不知不覺間,竹棚就此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說來奇怪,無論城市如何發展,走得多前,這套搭建技藝也沒有被取代,一直被應用,甚至暗自偷偷轉型,趣怪地變成帶着樸實和草根味道的遊樂裝置,玩起來就像回到跳橡根繩的年代。如果你也喜歡懷舊和平實的快樂,那麼這座「戲棚遊樂場」應該也很對味!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攝影:Mak @iunyi_ 、主辦方提供 |始於19世紀的傳統建築技術 搭棚師傅會使用木杉、篙竹、木板和鋅鐵皮來搭戲棚,而圖則?對,就在他們的腦中。「擺每一條杉、每一條竹,已經知道位置和怎樣做出戲棚。」入行54年的陳煜光師傅,是搭棚世家的第四代傳人,去年是蒲台島(島民多使用「蒲苔島」)在疫情後復辦天后誕,他在極有限的人力和時間內,即12天內與13位師傳,一起完成了一座海邊崖上的戲棚。 戲棚建造過程有六個工序——搭後擔、建旁寮、築通光、建棚朗、搭舞台和蓋鋅鐵,而使用材料大部分也會回收重用數次,不同於鋼筋水泥建築,能隨建隨拆。陳煜光師傅說,家族自太爺一代開始搭竹棚,自己則於13歲時跟父親學藝:「跟埋老豆班子一齊做,睇住又試下跟住做,技術嘢就返屋企問老豆,佢口述教我。」至今天,這些都經已傳承給他的兒子。 |繫蔑圈避「好朋友」 一般師傅都會在腰間繫上蔑圈,為了在工作時,方便隨時抽出竹篾使用;除此之外,還另有一個行內傳說,令師傅們尤其在晚上總會繫着蔑圈。—— 戲棚的搭建,主要為了人神共娛,難免偶爾會發生超自然現象。相傳,蔑圈就像師傅的護身符,只要攜帶着蔑圈,就能避免被「好朋友」騷擾。大多數戲棚搭建時間為日間,多在日落前結束工作,但偶有趕工情況出現,導致天黑後仍需作業,師傅們便會直接戴着蔑圈離開,寧可信其有,安全第一。 時移世易,因為傳統竹篾圈材質較硬和鋒利,容易刺傷或𠝹傷腰間,所以新一輩師傅已不再使用竹篾,改為使用膠蔑,來減低受傷機會。 |戲棚遊樂場 2017年,戲棚搭建成為首批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技藝,讓這項看在外國人眼中神奇、我們眼中土炮的建築方法重新被看見。然而,它真的只能停留於那麼傳統、實幹型的應用嗎?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前身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聯同陳煜光師傅、本地設計公司Sapiens Design,抽取了竹棚搭建的精粹,去年在維園一號球場及堅尼地城海濱長廊,創造了一座賽馬會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眾教育計劃下的「戲棚遊樂場」,其中有平衡木、籃球架競技、投擲遊戲及休憩設施等裝置。 活動期間,有家長帶同小朋友一同參與,對於習慣電子奶嘴的一代而言,戲棚遊樂場顯得份外新鮮。有人說潮流是一個循環,而菲林相機、CCD相機和黑膠碟就是最佳助證,希望在這一波復古熱潮之下,亦能順利帶動一些懷舊文化,不要被遺留在後。換一種形式,繼續為城市築起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非遺中尋找我們的歷史與文化 除了戲棚以外,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致力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透過新式設計,令公眾更能了解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中找到屬於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如果對香港的文化遺產、古蹟、自然資源和地景及社區故事感興趣,不妨留意中心在本年度舉辦的「山林花川」計劃: 《農曆新年中的植物與瑞獸》 日期:2月17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時至4時半 講者:生態與民族植物研究者馬屎老師 《客家山歌》 日期:2月25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3時至4時半 講者:張國雄博士 《大埔圍村風俗》 日期:3月9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時至4時半 講者:香港民俗掌故研究者周樹佳先生
【香港角落】荷里活道文武廟:新春大吉 攝太歲過個好年
歲數越長,人就好像會慢慢願意採信風水命理宗教,希望在個人努力外,偶爾也能有助攻,但求日子過得稍為輕鬆一點。如果你也是這一派,農曆年前後就是還太歲和攝太歲的時機,而位於上環的文武廟香火鼎盛,聞說尤其靈驗,吸引各地善信前來參拜。 「每年都嚟拜,咩都拜,保佑平安大吉!」一位不願具名的婆婆笑說。遊一轉廟,不談迷信或科學,純粹感受一下「意頭嘢」! |拜太歲的最佳時機 「冬至後至立春前,可以還太歲。攝就2月5號之後開始。」廟宇工作人員說。太歲,是道教根據中國古代傳統的紀年方法,認為宇宙每60年一個循環,創造了60位太歲神來值年。若當年犯太歲、沖太歲或害太歲,便可進廟攝太歲,不過則要謹記年尾回到同一廟宇還太歲,酬謝太歲神一年來的保佑。在廟中,買得太歲寶後,按指示寫上個人資料後,摺摺疊疊後,便可以進廟參拜所屬太歲。若不清楚程序或步驟,直接向工作人員求助即可。 善信王先生已連續10年到來參拜,每次也會為自己、家人和朋友祈求平安,他分享不只是犯太歲、沖太歲才可拜太歲:「2024年為甲辰龍年,個辰字同地震個震一樣。」所以前往容易發生地震的國家前,也可以先來拜拜一下太歲,求一個心安。 |拜神也能對症下藥 走進廟內,神枱佇立多尊大大小小的神像或神牌,該從何入手拜拜?所謂「入屋叫人,入廟拜神」,入廟前或離開時,可先敲響近門邊的鼓和銅鐘各三下,分別通知「天、地、人」,讓願望隨鐘聲送至天上;亦代表了「福、祿、壽」。 「轉心神(或稱轉心童子),如果男朋友鍾意咗第二個女仔,想佢個心返番嚟自己身邊,牽涉第三者就可以拜佢。」王先生對廟宇文化更是非常熟悉,他逐一介紹:「聲色藝,演戲、娛樂圈可以拜華光先師;牢獄之災或官非就搵包大人;和合二仙就係人緣、夫婦關係好……」 |拜神的半日體驗 不只是本地虔誠善信,還有像是來自韓國的Hong、泰國情侶Chetapan和Ruttakarn,還有不少外國人前來體驗港式拜神,除了上香外,他們還會嘗試求籤和擲聖筊。 命運掌握在每一個人手中,若不信迷信一說,也可當作是加強信念的一種方法。條條大路通羅馬,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只要好好活着,萬事也總有解決方法,先預祝各位龍年心想事成,精神呀!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文藝活動2024】 上半年展覽、活動焦點懶人包 國際級盛事ComplexCon首度衝出美國登陸香港
留在香港的周末或假日,總會出現「諗極唔知去邊」。如果大家曾經歷這個狀況,應該也試過上網搜尋「假日好去處」或「周末好去處」吧?其實,一年到尾也有好幾十個文藝盛事、展覽和活動,不要以為文青才有資格欣賞,門檻才沒那麼高,新一年跟着我們的懶人包,激發你再找點新樂子! |Chubby Hearts Hong Kong 日期:2月14日至24日 今年情人節想重新感受純純的快樂嗎?情人節不一定與戀人慶祝,也可以與親人或朋友一聚!由政府「文化藝術盛事委員會」資助及香港設計中心舉辦、出自英國知名設計師Anya Hindmarch手筆的巨型漂浮紅心,將在全港多個地標及旅遊景點,包括中環皇后像廣場、旺角花墟、堅尼地城海濱和大埔林村許願樹廣場等展出,並與本地創作者攜手合作。 快點約定你的愛人,一起漫遊香港捕捉它!因為直徑達12米的巨型紅心,除了在皇后像廣場定點展出外,其他地點的紅心都是每天「快閃」出現! |ComplexCon Hong Kong 日期:3月22日至24日 國際 「潮人」盛事ComplexCon過往每年都在洛杉磯舉辦,今年首度「跳出」美國在香港舉行!屆時藝術界、時裝界等範疇的名人、VIP也會齊聚於此,而村上隆、BLACKPINK 世界巡迴演唱會的藝術指導Verdy也曾是展中嘉賓。這絕對是一個不能錯過的潮流藝術盛事! |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盛事 愛丁堡廣場展覽日期:3月15日至7月2日 香港文化博物館展覽日期:3月15日至10月7日 即使沒看過原著,也一定有看過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或電影,如今大家熟悉的角色紛紛走出框框,在中環愛丁堡廣場變成雕塑展現眼前,同場會重現《射雕英雄傳》蒙古包,結合數碼創意科技,以全新角度投入「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的武俠世界。這一系列作品,由中國著名雕塑家任哲以金庸武俠小說人物為主題創作,雕像雄渾剛勁、威風凜凜,彷彿能直接想像他們使出獨門招數。除設於愛丁堡廣場外,香港文化博物館亦會舉辦金庸武俠人物雕塑展,作品同樣由任哲創作,屆時旅客及市民可以瘋狂「打卡」! 各位金庸迷,快來拜見各門派的傳奇高手,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即使無法參透絕世武功,也能合照留念。 你以為就這樣嗎?這三個活動只是前菜,之後還有不少精彩盛事陸續有來!期待香港能舉辦更多世界級文藝盛事,讓大家留港也能很好玩!大家要不要和ACOO一起留名跟進?
【香港角落】西貢跳島ep1|鹽田梓與失落的客家陳氏故事
#鹽田梓這個名字,在近年因藝術節及「#港版瀨戶內」之名,吸引不少遊人造訪。不過,你又認識這個小島的歷史嗎? 在西貢市中心碼頭登上街渡,只需20分鐘船程即可抵達這個外海小島。這片面積僅有0.31平方公里的土地,早於300年前已是客家陳氏村落所在地。當年先祖陳孟德在廣東先搬到沙頭角的鹽田,後遷居於西貢,島上村民以曬鹽、捕魚、務農及畜牧為生。「鹽田梓」亦正正以此命名。「梓」,意指「鄉里」,即「不忘故鄉」。19世紀中葉,意大利兩位神父鹽田梓宣教,10年後全村領洗,更造就這個小島與天主教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個小島上的居民本於1998年已經全部遷離,逐漸凋零,更一度被稱「鬼島」。猶幸2000年起,原住民後代開始了復興社區運動;後來島上的教堂「聖若瑟小堂」於2004年初在教會的資助下展開復修工作,繼而令人重新發掘鹽田梓文化。 談及鹽田梓,怎能漏了這裏的 #鹽田?一群熱心的村民及義工復修了鹽田,採用傳統的曬鹽手法,再次在這裏造鹽起來。義工解釋,這裏具備製鹽的絕佳地理條件:濕度夠、日照足,而且有風,偶爾更能曬出超大粒的鹽結晶。鹽粒中間的十字結構,村民相信正呼應了聖經所說:「你們是地上的鹽;你們是世界的光」。 香港漸漸重現人山人海的面貌,與此同時香港人忙不迭地往外走。在登船前往下一個島的一刻,海面波光粼粼,讓人想起了那段未能外遊的日子,那段大家在本地努力發掘這片土地的美的時光。 攝影:Kayan @yipy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discoverhongkong #explorehongkong #hongkongstreetsnap #鹽田梓 #西貢 #西貢海藝術節 #鹽光保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