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角落】那些年我們都迷過的古惑仔】
提起香港電影,不少人都會想起港產片裏那些滿腔熱血、MK味濃、卻又帶點天真傻勁的古惑仔們。
為什麼要加入黑社會?浩南哥說是因為「巴閉囉!英雄主義,疊馬。」帶著一班兄弟衝鋒陷陣、幹掉敵人,然後成為眾人仰望的英雄,也許是不少男生曾經的幻想。但作為平凡人,固然不會(也不能)像黑社會般每天勾心鬥角、打打殺殺,那為何我們還是受這些動輒喊打喊殺的古惑仔觸動?
我們不曾參與什麼驚天大陰謀,但我們都會為珍視的事物奮鬥;我們不曾為某某擋下子彈,但我們都會為身邊的夥伴遮風擋雨。說到底,減去血腥、打鬥、殺戮以後,那種同伴間的情義、出生入死的羈絆,才是真正引人入勝。
從各路英雄大佬、無名小卒身上,你又找到多少自己的影子?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Yanto @yanto_924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相關文章
【香港角落】帶你深入西環屈地街電車廠 看看Made in Hong Kong的電車!
如果你是港島人,大概對電車不會陌生:叮叮聲響起、在港島街頭不徐不疾地行走、穿梭大街小巷、迎面吹來的陣陣涼風,可能都是你對電車的印象。說電車是香港島的標誌絕對不為過,但你知道,原來電車是在香港製作的嗎?今日,ACOO帶大家深入西環屈地街車廠,揭開電車製作的神秘面紗! 上世紀初,香港首批共26輛電車均為單層式設計,車身組件均在英國製造,送抵香港後再於本地工場裝嵌。50年代,電車公司開始自行組裝電車車身。至80年代尾,屈地街電車廠啟用,製作電車的程序移師這裏進行,直到今天。 製作電車的第一步,是以鋁合金等物料製造電車的側板、前後板及頂蓬板。完成各組件後,工人便會開始著手砌「車殼」,即電車四面的框架,再把電車前後的面罩組裝到框架上。當車身初步成形後,便會開始進行內部的部件安裝,例如拉電線、安裝樓梯、椅子、扶手等。最後,師傅便會把車身與底盤及轉向架合併,整架電車便大功告成。 除了外殼,電車內的入面每個微小的細節都是藝術品。每張電車椅子從切木到上漆,均是全人手製作。例如,為了讓乘客坐得更舒服,師傅會用刨刀把木條刨出弧度;電車車身上的編號,也是由油漆部同事噴上。 有人說,電車的魅力就是,它不快、不慢,卻有着自己的步伐。乘搭電車,你永遠不會和「壓力」掛鉤。儘管眼前的風景是繁華鬧市,但在電車內,反而是讓人舒一口氣的休息時間。 踏入電車廠,還有很多有趣的小角落。哪個角落讓你最感興趣?留言與我們分享吧!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hktramways #香港電車 #tramways #HKtramways #discoverhongkong #explorehongkong #hongkongstreetsnap
【香港角落】食軟雪糕食軟雪糕 那一杯充滿童年味道的富豪雪糕
在鬧市之中,老遠就能從吵雜的人車聲中,隱隱約約聽到《藍色多瑙河》的旋律,便知道「富豪雪糕車」就在不遠處了!這枝軟雪糕奶味甚重,天氣稍熱便會融得很快,只能急急忙忙的邊舔雪糕,邊咬掉甜筒脆皮,但一眨眼的美味,已經是那時候一整天的快樂。 |魔法軟雪糕 在已塵封的記憶中,遇見富豪雪糕車是需要運氣的一件事,這架載着雪糕、自帶童趣BGM,加上車身顏色有着嘉年華和樂園感覺,對80、90後的小朋友來說,非常夢幻!所以,每次碰到它時,總要纏着爸媽買一枝,甜甜的味道就像魔法。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就像長大到某年某日,孩子會發現聖誕老人是假的,雪糕車的吸引力大減。快樂,也不是一枝雪糕能滿足的事了。 |富豪雪糕的味道是? 這一口雪糕,有人吃出童年的味道,也有人認為那是專屬於香港的味道。這一天,有一輛雪糕車停泊在旺角朗豪坊內街的馬路,即使不見長長人龍,但前來買雪糕的人總是一個接着一個,而18歲的香港女生Sina就是其中一人。 「這是屬於香港雪糕的味道,也是我的童年,每一次我遇見也會買一枝,而且也非常美味。」 另一個買了雪糕的是獨遊香港一天的曉雲,對於她來說這是香港獨有的雪糕,「5、6年前來過一次,當年蠻幸運遇上了,不知道下次再來是甚麼時候,因為上班很難,所以還是回憶一下上次來吃到的那個味道。」這枝雪糕,她說奶香味比較濃,口感也更香滑,是在便利店吃不到的味道。 雖然大家都說富豪雪糕是香港味道,但其實它是源於美國元祖軟雪糕公司Mister Softee,後來才傳入香港,並於2010年把英文名改為Mobile Softee。 |雪糕車時光機 現在排隊的人龍,遊客已多於香港人,而且一枝雪糕的價錢也不再是「幾蚊雞」。不過,偶爾再嚐一下那種香濃奶味,也許就能短暫的回到過往熱鬧繁華的城市,感受簡單純粹的滿足。 找一天,再用讓這枝雪糕施展魔法,吃一口混入了回憶甜甜的香軟,尋回簡單又純粹的快樂。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Kayan @yipy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深藏在地底之下的前深水埗配水庫
你有想過腳下正踩着的石屎地下藏了甚麼嗎?地底數十米之下,可能是隧道、鐵路軌道或各種氣體的管道。數百米之下,又會否有地底人生活呢?而他們,可能就靜悄悄的生活在你腳下。在找到他們的足跡以前,繼續保持好奇心,一起走上石峽尾窩仔山,再在山上鑽進地底,一窺在這座在戰前1904年建成,1970年便停用的前深水埗配水庫。 |地下之城 穿過鐵絲網欄,顯示場內人數的電子板數字加一,便直直的走上樓梯。如果你是這樣走的話,便立即錯過了第一個配水庫的遺跡,慢動作回放至樓梯前,眼神往左一瞥,便發現在小山坡下一扇以磚塊堆砌而成的半圓,那是水管原進出水庫的隧道口。因為配水庫的停用,便以石塊封堵隧道口。 走上樓梯後,一片平地,不遠處看見加建了三角玻璃屋頂,以及在凹陷處外圍增建了玻璃圍欄,還有像極了臨時工地處的銀白色樓梯和支撐鋼筋,下面真有古羅馬拱門建築設計的配水庫建築嗎? |九龍第二古老蓄水池 拾級而下,映入眼前的是超乎想像的宏偉,石柱與圓拱門的設計、歐式砌法的紅磚,不禁讓人以為穿過隨意門,到達歐洲某個古遺跡。前深水埗配水庫,是本地第一個圓形地下配水庫,而配水庫的形狀,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精密計算。圓形設計能節省興建牆身的成本,取代鋼筋,以重力形式靠混凝土自身重量抵擋水壓。 聽着網上的導賞,得知這座配水庫採用調節缸模式運作。食水在輸送前,需先經過沙濾池過濾,而大部分已過濾的食水會透過沙濾池、配水庫之間的喉管送出。若沙濾池儲水量較配水庫高時,則會把食水先輸送到後者儲存,當沙濾池關閉或用水量大增,配水配的儲水就能直接輸送出去,便能調節供水量。 運作方式聽起來複雜,加上它的歷史悠久,看起來非常古典的建築風格,更顯得不可思議,這可是戰前、老香港的生活痕跡,能夠好好保存至今並重見天日,實在是人們的福氣。 |守護我們的歷史 根據新聞報道,2021年2月時已有地盤工程,準備清拆配水庫,幸被一位在主教山運動了10多年的街坊芳姐發現。最初,她只是喚來朋友一起偷偷進內,打算與前配水庫拍照留念,但越發感到可惜,便希望能阻止工程。只是,芳姐和友人的聲音,被奮力發動的鑽挖機聲遮蓋,此時她便走到鑽挖機前,徒手拉住零件,才成功阻止清拆。 最後,芳姐在接受傳媒訪問表示很開心:「一個小小舉動,成功爭取!」所謂的一小步,已經是成功留下一個重要文物的關鍵,最後深水埗配水庫在同年6月,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坐看雲起時 抬頭在天空找一點小驚喜
細個無聊時,和小老Best一起坐在公園的木凳,抬頭看着天空上的雲朵,隨微風慢慢的飄動。童言童語,這朵像小狗,那朵像恐龍,還有那朵就像在噴火的噴火龍! 慢慢長大,我們好像失去了想像的魔法。不過,就像《魔女宅急便》所說:「就算變成大人了,奇蹟還是會發生。」就在你心情快樂、emo時,把天空當作畫布,嘗試再次爆發小宇宙,舉起手指當作畫筆,盡情想像那些可愛、有趣的東西,通通都飄浮在天空,腳步也會不其然的輕快起來。 現在,由「香港角落」來拋磚! 攝影:Kayan、Heidi @heidi.is.strong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Kayan @yipy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香港有真 ·《茶是故鄉濃》茶園? 帶你走一趟嘉道理農場茶園
大家對「茶」的初印象,除了跟父母飲茶的景象,或許就是在電視劇《茶是故鄉濃》中張可頤和林家棟種茶炒茶的畫面。但你知道原來香港一直都有茶園,出產本地茶葉嗎? 其實,香港種茶、製茶歷史悠久。根據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新安縣志》記載:「大帽山,在五都,形如大帽,上有石塔,山中出茶。」由於大帽山山脈高達957米,地勢高、常年被雲霧繚繞,氣候上十分適合種茶。根據文獻記載,大帽山頂曾有大片茶園。時至今日,眺望大帽山北坡,仍能看到古茶園梯田的遺址。在2004年時,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再生農業部開始在梯田種植茶樹,後逐步發展成為今時今日的共有2000棵茶樹的茶園。 |起初好難飲!? 整個出產茶葉的種植過程橫跨一年。從冬至時,工人們會開始修建茶樹,刺激春茶芽生長,到立春追加肥料,到了清明節前後,茶樹的新梢陸續長出,4月至9月便可開始採茶青。嘉道理的茶園目前主要栽種茶樹有3款,包括名花、黃枝香,以及較多香港人聽過的的金萱。 再生農業部經理葉子林憶述,2004年開始,農場希望復育茶園,卻沒有炒茶的技術,「我哋啲女工伙記,可能後生嘅時候炒過,叫佢自己試吓。炒完之後發覺真係好難飲。嗰段時間,我都唔敢同人講我哋有個茶園。我發現咁樣亂嚟都唔係辦法。」2008年,葉子林找來了一位來自惠東的客家「世外高人」,以顧問形式教導員工們炒茶,沿用其技巧摸著石頭過河,一直做到今天。 |一雙巧手高溫翻炒 在採茶青的日子,再生農業部果園管工楊鳳珍(珍姐)清晨便會開工,收採茶樹的嫩芽部分。而採收茶葉只是製茶的第一步。珍姐及後便會把嫩芽落鑊,利用高溫加熱,停止茶葉繼續發酵氧化,再用雙手把茶葉水分揉捻出,物理性破壞茶葉表皮,去除茶葉面的茶膠,把汁液逼出,以去除苦澀味及青草味。 然後,珍姐便會把已揉捻好的茶葉,重新倒回大鑊,雙手不斷把茶葉向前滾動和拖後,用以為茶葉固定造型。這個步驟稱為「滾茶」。最後,把茶葉炒乾,茶葉雛形即成。由於要把茶葉一直翻炒,拖後,珍姐與同僚雙手要一直在高溫至200多300度的鑊內,稍微不專心都會被燙傷!現在,茶園每年採收約150公斤新鮮茶青,可炒製約20公斤的茶葉。 嘉道理農場將會舉辦「秋茶共賞」活動,想親自參觀茶園、採茶、飲一杯本地茶,可到 @kfbg.official 了解更多!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有關採茶員工珍姐的故事,請留意10月份的 #香港角落!) 攝影:Hoiyan @seamouse_hoiya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夜總會、廣告招牌、轉角唐樓仍在嗎?帶你用Google Map看香港變遷
常聽到大家說「香港變曬啦」,但香港如何變,變了多少,你又有留意到嗎? 沒有了熱狗巴、沒有了霓虹招牌,甚至可能沒有了一些歷史建築。在繁榮的背後,我們似乎也正在默默地失去了一些東西。 來到第二集,ACOO繼續用Google Map的街景功能,帶你用十多秒觀察,香港在十多年間的經歷與變遷。 設計:Kayan @yipy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