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角落】香港變了樣?用Google Map看我城的變遷
在一個地方身處其中久了,我們未必敏銳地感受到這個地方的變化。ACOO用Google Map的街景功能,帶你用十多秒,看看香港這幾個地方在十多年間,究竟經歷了些甚麼。
你還記得裕民坊是甚麼模樣的嗎?
你還記得西洋菜南街、鴨寮街佈滿招牌的畫面嗎?
你還記得銅鑼灣SOGO招牌還是寫上日文名的樣子嗎?
站在同一條街道,在同一個角落仰望同一片天空,我們控制不到時間的流逝,掌握不到將來的變遷,但我們還是可以好好記住這片土地的一點一滴。
設計:Kayan @yipy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相關文章
【#香港角落】港鐵站內 悄悄消失的雷達(RADO)吊鐘
在手機、智能手錶還未盛行的年代,外出的時候約了朋友,想知道時間,我們自不然會眾裏尋「鐘」。 1979年,地下鐵路開始通車。翻查資料,雷達表(RADO)為打響知名度,在上世紀70年代末決定贊助交通工具內的公共空間的大鐘。除了位於港鐵行政大廈的「銫頻率計時器」母鐘,雷達表更贊助了1079個隨動子鐘,分佈港鐵各站,總價值超過港幣500萬元。由於這並非長期贊助策略,全世界其他地方也不會找到相同的設計,所以港鐵這款鐘可謂「全球限定」。 而「雷達」這個名字,則是50年代鐘表大王孫秉樞取得RADO代理權後,把RADO譯名為「雷達」而來。孫秉樞更創下了「一雷天下響、發達無限量」的宣傳口號。 然而,近年陸續有網民發現雷達鐘正悄悄消失。港鐵曾回覆媒體指,由於港鐵公司與相關公司的合約已完結,該公司已不再提供附屬的維修服務,故雷達鐘將會陸續退役。 現在大家都有智能電話,也許不再需要雷達鐘為你提示時間。但倘若你有日匆匆忙忙穿越地鐵月台,抬頭一看,你又會否有一點懷念?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Kayan @yipy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戲院奇聞:從舊戲飛認識舊時香港睇戲文化
這個5月,因為鄭保瑞執導改編自《九龍城寨》小說(余兒著)及港漫(司徒劍橋著)的《九龍城寨之圍城》,多間戲院的熱門時段及謝票場次的座位也顯示「紅色」。相信這久違的純純正正拳拳到肉、由開場打到完場的港產動作片,加上以香港一段充滿神秘色彩的九龍城寨作故事背景,還有每個演員專業的魅力演出,再次吸引不少港人不場支持港產片。 看電影,你們心中有戲院的口袋清單嗎?像是看獨立電影的專屬戲院、IMAX體驗最好的戲院或者環境最好、觀眾質素最好的戲院?那麼,歡迎大家留言分享,現在先由「香港角落」來拋磚,在一間旺角夜冷小店「日本夜冷皇 」尋來一張又一張的舊戲飛,和大家回憶那些已消失、或是舊式戲院。 |一張戲飛值幾錢? 大家印象中,最平的戲飛售價是多少錢?筆者印象中,小時候在淘大花園的影藝戲院,早場戲飛約$35。時至今日,連鎖戲院的早場票價已翻緊一倍,約$60。那麼從前的票價又如何? 約在60年代,戲院比今天的大上許多,全院接近1000個座位,樂聲、樂宮和荷里活,更有逾1700個座位。座位按位置劃分票價,主要分為前座、中座和後座,亦有部分戲院再細分出超等、特等、優等或側座,,最平4元就有交易。80年代就加價至約20元。 |新舊戲飛大不同 除了紙質不同,最大分別是設計。現在的戲飛都有一個大大的QR CODE,好讓觀眾入場時在驗票機器掃瞄,又列出場次的放映類別,2D、3D、IMAX等等。反觀舊戲飛就簡單得多,只是用印章蓋上日期,連戲名也沒有。有收藏戲飛的影迷就會在背面寫上戲名留念。 |睇戲識食一定係食——? 今天睇戲的零食有不同口味的爆谷、熱狗、燒賣、可樂或手工啤,偶爾有些壞孩子偷盜重味外帶食物入場,或許已讓你感到瘋狂,但你能想像曾經在戲院售賣過的零食,可是瘋狂100倍嗎? 在60至80年代初,戲院外通常也會聚集小販,有竹蔗、炒栗子、鹽焗蛋及花生等等食物,而人們入場睇戲前都會光顧他們。如果你會認為吃這些食物,食用時的聲音、氣味,難道不會對其他人造成滋擾嗎?當時睇戲對於人們而言,是一種單純的娛樂,而非藝術鑑賞,所以這些平民美食和電影一樣重要。 |戲院奇聞:專門放映三級片的戲院/二輪電影 現在,基本上看電影主要參考放映時間和地點,如非獨立電影或取得特別放映權的電影外,基本上每間戲院也有場次可供選擇。但,從前可不是如此!有些戲院如大華戲院、太子戲院及油麻地戲院,在經營壓力之下,專門放映三級片,包括色情、血腥和暴力的片種。聞說,為了吸引觀眾,有戲院更推出一張戲飛一日任睇,還有「搵食」的女生入場找機會。不過,即使出盡奇招,這些戲院最終仍是結業收場。 此外,舊時還有分首輪戲院及二輪戲院,前者擁有電影的率先放映權,而後者只能夠在首輪戲院電影落畫後「食尾水」,即使較低票價,也未能吸引很多觀眾入場,二輪電影約在70年代慢慢消失。當中,麗宮戲院和新大華戲院也是數一數二的二輪戲院。 在上月,港人才剛告別總統戲院,一間又一間的獨立戲院都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但,誰說獨立經營戲院無法陪伴港產片走下去?就像數年前,很多人也無法相像將會有一部又一部的香港電影大賣,甚至衝出香港。下次入場睇戲時,也不妨來點新嘗試。 攝影、設計:Kayan @yipy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九龍城寨之圍城:跟末代城寨居民講故遊昔日三不管地帶
由鄭保瑞執導的《九龍城寨之圍城》上映近2星期,乘着電影的口碑和票房,讓這片昔日埋藏在九龍城的方寸之地,再次回到大眾的目光之下,備受關注。兒時在城寨長大,住了約10年的吳先生看過電影,語氣中難掩興奮說:「真係還原到8成,係啲天線仲係太整齊,同埋地下唔夠濕。」但人們做砵仔糕、搓魚蛋、糖果包裝及環境,都猶如從每個城寨人的回憶中複製出來,他說:「以前最出名係出廁所泵!」 看完電影,如果你也對城寨充滿好奇,這個星期的「香港角落」一起跟着城寨人吳先生,回到已面目全非的舊址九龍寨城公園,憶述當年的生活日常。 |城寨的家 「我1972年左右已經喺城寨住,大約係4、5歲左右。」吳先生記得,當時有親戚住在城寨邊皮位置,留意到寨內有單位放售,「聽我媽講好似1200蚊,嗰陣一個月人工大概180幾蚊。」於是,一家六口便搬進去城寨裏約100呎的單位內,媽媽與孻妹睡上格床,爸爸與二妹睡下格床,吳先生和大妹則每天晚上「航」起尼龍床睡。 說起髒,在城寨裏老鼠可能比蟑螂多,吳先生說:「老鼠仔會喺屋企嘅橫樑上面行,好似倉鼠仔咁大隻,唔會有大老鼠入屋。」先是橡皮筋,到長大後用殺傷力很低的氣槍,狙擊老鼠也是當時孩子的小娛樂:「打唔死㗎,唔似依家啲咁勁,同埋都係偶然先打到1、2隻。」 看到電影中密密麻麻的屋子,好奇當時裏頭真有那麼誇張嗎?「如果正常一隻窗,你係開唔到三分一。講得誇張少少,如果廚房開咗三分一隻窗,你又冇鹽,可以直接話畀隔離陳師奶知,或者伸手去人哋廚房拎都得。」吳先生笑言,城寨應沒有人能跳樓致死,天台與天台之間,約莫只有一把長間尺的距離,任誰也有本錢成為蜘蛛俠,他說:「可以喺東頭村某棟大廈天台,跳、跳、跳就到賈炳達道,唔使經地下。」 |一「水」難求 早期,城寨是沒有供水,居民只能到公共街口排隊取水,吳先生說:「9成住宅都係用乾廁,即係所謂有人嚟倒夜香。」今時今日,縱觀全港應該只有蒲台島和寥寥可數的地方還是旱廁,現代人應該都難以想像這樣的生活環境,他續言:「一家人通常都有兩個痰罐,夜晚大約7、8點就落街倒落集中嘅大桶,晏啲就有人嚟收。」此外,為了免卻取水的麻煩,吳先生的父親還會帶着他到美東邨公廁洗澡,今天的美東邨也成為一片荒蕪的地盤。 幾年後,開始有搭水喉工程,可不是甚麼政府合法的工程,吳先生笑說:「即係所謂嘅偷水,喺政府喉度分喉出嚟畀你。」所以,不用交水費嗎?「係可以唔使交,但係你駁喉都已經收咗錢。」 |遍地毒品、無牌行醫? 「(城寨)一邊做糖膠、打棉貽、整糖酥糖嗰啲,另一邊可能就有賣白粉呀。」吳先生說,白粉檔會在一張像是打麻雀的桌子上鋪上白布,再放上一些匙羹仔和針筒在旁,交易後便可以立即開餐,「又有蠟燭、火柴盒供應,嗰啲叫『打高射炮』,如果你嗰日手震,畀咗錢仲有專人幫你打針都得。」不過,這樣的情景吳先生只見過數年,後來已不復見了。但這樣明目張膽看,不怕被打嗎?「咁街坊嚟㗎嘛,我哋都喺度住,認得就冇所謂,同埋街外人都唔會去到嗰啲地方。」 那麼,現實又是否有像張文傑飾演的江湖醫生四仔嗎?「聽我媽我爸講,嗰啲都係大陸落嚟,因為拎唔到牌,即係所謂嘅黃綠。」吳先生記得,當時有一間像今天的醫療中心,齊集中醫、西醫、X光放射、牙科等,「無牌行醫喺城寨做得,出面唔做得,但好得意嘅係冇人夠膽喺入面賣假藥。」 |天台看飛機 就像電影一樣,啟德機場就在九龍城旁,飛機不時就在天上滑翔而過,吳先生不時走到唐樓天台看飛機,一直至城寨遷拆搬離。蒼狗白雲,但有些人、事和感情都不會變。 天上的飛機繼續來來往往,斷斷續續的飛機雲把過去和現在、香港和外地都連接起來。 「香港真係好靚。」 「好睇就望多幾眼喇,呢度變得好快,啲樓拆完又起,起完又拆。」 「咩都變晒,再過幾年城寨都拆喇。」 「唔理點樣,我相信有啲嘢係唔會變嘅。」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Hoiyan @seamouse_hoiy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Kayan @yipy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廣東歌與它們的產地:AVON Studios雅旺錄音室
每個狀態都有一首最適合當下的廣東歌,單戀一個人時聽《有心人》,情竇初開時來一首《女校男生》,告別校園時高唱《Today》,青春?追夢時熱血的《發現號》,伴隨成長帶來陣陣唏噓的《叮噹可否不要老》…… 當年在Green Box唱早K,伴你瘋狂的Neway貓頭鷹時段,到獨自戴上耳機陷入回憶,都寫在一首首廣東歌的旋律之中。然而,你知道這些歌在哪裏誕生?今個星期「香港角落」,帶大家一起走進孕育廣東歌的聖地「雅旺錄音室」(AVON Studios),在本地流行文化的前世今生中,尋回屬於我們的青春。 |本地流行文化沒有廣東歌? 60至70年代初,是AVON Studios還未出現,廣東歌也未成為香港人流行音樂的時候。根據著名音樂人黃霑的博士論文,他指出當時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尚未形成本土意識及身份認同,相比起感覺「難登大雅」及「老土」的廣東歌,更嚮往英文文化,所以當時的流行歌以英文歌為主。在生活層面,一首粵曲動輒10分鐘,在經濟起飛的背景下,粵曲節奏也追不上港人的生活節奏。 直至73年免費電視台「麗的電視」啟播,令到當時港人接觸娛樂渠道增加,同為廣東歌冒起嘅重要契機。當時熱播劇集《小李飛刀》爆紅,討論度極高,連帶由羅文主唱嘅同名主題曲都走紅,其後有多首主題曲在劇集帶領,加上收音機的助攻,廣東歌就這樣一步步走向主流。 |誕生在廣東歌盛世年代的AVON Studios 70年代尾,商人趙哲陶先生決定在投資興建的益美大廈2樓,打造一個專業錄音空間,所以特地挑高這層的樓底至5.5米,找來美國著名嘅聲學工程師Tom Hidley,把裏裏外外都設計成最適合錄音的地方。事實上,自1983年AVON Studios正式成立後,這裏便成為歷代當紅歌手炙手可熱的錄音室,包括張國榮、梅艷芳、陳百強、羅文、達明一派及太極樂隊等,亦錄製出多隻經典歌曲、大碟。 有說看AVON的盛衰,就能見證本地樂壇的起跌。眾所周知,香港樂壇曾經歷一段低迷時期,當時更有一說「樂壇已死」。2015年,AVON Studios也一度面臨結業危機。 |#張敬軒 的後AVON Studios時期 張敬軒曾說:「如果失去這個錄音室(AVON Studios),代表着香港流行音樂一個時代的終結。」於是,他決定頂手經營,投資過千萬,重新裝修原本就充滿古典風格的室內設計,又優化錄音器材,有古董神級,在英國找來音響工程師進行一系列的儀器維護;也有80年代後的設備,保留這個他心中的「聖殿」。 今天,錄音方式日新月異,錄製場所也不再只限於專業錄音室,但AVON Studios仍然屹立於佐敦鬧市,繼續支撐本地樂壇,產出一首又一首的流行音樂作品。 如果你也想體驗在AVON Studios錄音的過程,在華麗歐式古典風情的車卡飲可樂的話,記得密切留意星期二將公布的赧名詳情,讓你成為下一位巨星! 攝影:Kayan @yipyn、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世外桃源的港島迷宮古村:薄扶林村
有別於之前和大家走訪過的九龍寮屋老村,位於港島的薄扶林村是前所未見的清新和有活力,彷如一座世外桃源的村落。才下車,在馬路邊遠眺全村,看到依山傍澗的小屋,綠油油的菜田,加上數十隻拍翼飛舞的蝴蝶,還有現今香港非常珍稀的蒲公英,你有看過如斯美景嗎? |薄扶林村的前世今生 村落建於17世紀,至今已有近300年歷史,清朝地方志《新安縣志》已有記錄,名為「薄鳧林」。由於當時港島仍未開埠,所以更有一說法「未有香港,便先有薄扶林村」。然而,其歷史之悠久可從村內建築看出端倪。 村內的小路四通八達,踏上左邊是小屋、右邊是渠或是小澗的樓梯,不遠處還有一隻看守着農田,卻也悠然自得的狗狗。在這裏,有一間已荒廢的磚屋,面積約百多呎,屋頂甚至已崩塌。或許磚屋主人已搬離多時,這空間已全無生活氣息。 離開這裏,鑽進別人家的走廊,近乎迷失了方向時,才發現已經走到小河邊,有一間架高而建的木屋,或許是為了避免河水高漲時淹水?有趣的是,看到木屋原先是以木材作支撐,但隨着年日及後來的條例規管,再以鐵架加固結構,確保安全。一切雖已被塵封,但還是可以從小細節中看到當年村民的生活面貌。 |舞火龍與李靈仙姐誕 繞了一圈,又回到大馬路。相信經過一番探路,筆者和攝影師已成為半個薄扶林村通了吧!這次,我們決定要找到李靈仙姐塔,約於1916年建成,至今已有逾一世紀的歷史。 首先,試試在網上搜尋位置,查無結果,便果斷地向走出村子的村民查詢。結果,問了數人,也無人清楚塔的位置,既然這樣便往上走吧!這條村,除了木屋,更多的是漂亮的磚屋,也有村民在屋外放置乘涼休憩用的椅子,感覺好不自在。快走到山上時,視線被街坊福利會鐵閘內的火龍吸引住,其實入村前也有一間竹棚塔成的「舞火龍」空間,放置了各種火龍相關的製品與工具。雖然「大坑舞火龍」很有名,但其實薄扶林村的舞火龍也不遑多讓,在2017年時已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同一位置的左邊,就是「牛奶公司員工宿舍」,自2005年已開始荒廢至今。繼續往山上走,才看到一座類近李靈仙姐塔的建築,地上隱約還有人長久踩出來的路,走近再比對資料照片,才發現並非同一座塔,而且此塔感覺被雜草圍繞,感覺已棄用多年,應是曾被用作存放乾草的草廬。 第三次回到大馬路邊,決定直接問士多老闆,終於得到了明確指示,在艷陽下走了一圈,再次繞回原點。甚至在高位放眼細看,也沒有看到高聳的塔頂,便再請教開業百年「裕生食品雜貨」的老闆,這次走進了民居範圍,遇到一隻在路中心散步、一隻在鐵皮屋頂休息的可愛小貓,被抱着嬰兒的年輕爸爸指路,再遇上安靜的鸚鵡和非常熱心的嬸嬸再指路,再次走到已經過數次的地方。難道真的要放棄了嗎?此時,筆者決定向旁邊的「舖頭」再問,踏破鐵鞋無覓處,原來塔就藏在這舖內! |李靈仙姐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薄扶林村每晚也有鬼魅之聲,流言更是繪形繪聲的鬼影幢幢,讓村民害怕極了。一晚,一位村民夢見一位自稱「李靈仙姐」的女生,說能為這條村驅走污物,自此所有怪聲怪事全都消失。為了答謝她,村民便修建了這座六角塔。至今,村民仍會於每年農曆四月十五的仙姐誕,進行祭拜供奉儀式,以答謝仙姐之恩。 所以,李靈仙姐塔的位置在哪?若有興趣,來薄扶林村尋幽探秘*吧!這裏的一切絕不會教你失望。 P.S. *遊玩時請尊重自己、尊重村民,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築於別人身上喔!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Owen @wai.ho.98 文字:Hoiyan @seamouse.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大南街首個大型街頭嘉年華上線啦!】織善社區節 500個氣球巨型打卡裝置等緊你
大南街,點止飲咖啡咁簡單? 由周大福慈善基金及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共同主辦的「織善社區節」將於4約28日在深水埗舉行,活動橫跨大南街和石硤尾街,共80個NGO、社企、街坊及小店聯成設置40個不同主題的攤位活動,讓大家能以嶄新方式認識社區。 社區節的重點,還有兩個大型互動打卡裝置——《幼兒天地:社區客廳》及《彼此看見》,前者以雲朵結合超過500顆氣球,設計成色彩斑斕的巨型彈彈床;後者則讓參加者以拼圖方式尋找深水埗風景,使公眾更全面了解社區不同特色。 除了互動打卡裝置,「織善社區節」分了六大主題區,公眾只需完成每個主題曲最少一個攤位活動,即可換取「織善優惠劵」(包含小店優惠券、小店現金券及免費使用Snapio拍照亭等)! 社區節活動費用全免,部分活動及小店消費券有名額限制,先到先得,記得留意「織善社區 Community Philanthropy」公佈啦! 《織善社區節@大南街》 節目詳情 活動日期:2024年4月28日(星期日) 活動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5時 開幕典禮:下午2時至2時45分 活動地點:深水埗大南街161 至 221號 活動入口:深水埗大南街221號(近半杯寮) 主辨機構:周大福慈善基金、香港社會創投基金 協辦機構:深水埗民政事務處、深水埗區議會 策略伙伴:SONOVA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