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角落】暴走19公里:尋找失落的維多利亞城界石
在英國人來到香港前,這裏就是一片荒蕪的樸實小漁村,人們過着簡單的生活。1841年,英軍在水坑口登陸香港島,時任英國駐華商務總監Sir Charles Elliot認為,此處正是停泊大型船隻的好地方,便下定決心取得香港島,隨後便成為清政府割讓香港的首個地方。香港,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亦建立了以維多利亞女皇命名的維多利亞城(Victoria City)。
這個星期的「香港角落」,和大家一起尋找維城界石。拉筋,走起!
|四環九約
在二戰前,英國在香港島建立了行政區域,華人把區域俗稱為「四環九約」,此說法為非官方說法。當時,四環分為西環、上環、中環和下環;而九約,則是清政府的地方管理單位。環中的旺區,被人稱為環頭,可能亦是警匪港產片中,警察的常用語「守邊個環頭」的起源,而四環以外的地方是為環尾。然而,由於政府曾數次重新規劃城界,民間也會因應改動,重新修訂「約」的數目,歷史上曾有七約、八約、十約。
|維城界石
官方,則以維多利亞城界石標示領土範圍,每尊界石高約1米,刻有「CITY BOUNDARY 1903」文字。因經歷二戰及城市發展,部分界石已被移除或損毀,至今發現10尊界石,但有1尊其後離奇消失。不過,當年實際立下界石的數字,現已無從稽考。
尋找界石之旅,網上有多條推薦路線,「香港角落」參考了泰利樂活遊的路線,從禮頓道出發,走到跑馬地、寶雲道緩跑徑、馬己仙峽道、沿梅道再走到舊山頂道、在山頂再途經松林砲台下山、薄扶林道,最後再走到堅尼地城臨時遊樂場,共19公里。部分路段為瘋狂上斜,十分考驗意志力,但走過艱難一段,又能欣賞歷史遺址和美景,已感值得。
各位若在週末無所事事,想在香港來一趟歷史探索之旅,就出發看看界石吧!
P.S. 如果你是行山好手,還有兩尊在近年才被發現的界石在林中等待你!不過,謹記不要獨行,並注意天氣及身體狀況,量力而為。
攝影、設計:Owen @wai.ho.98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路線參考:泰利樂活遊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相關文章
【香港角落】重光紀念日:戰時香港與淪陷的三年零八個月
二戰時,日本在1941年12月8日發動太平洋戰爭,日軍先偷襲美國夏威夷的珍珠港海軍基地,之後再入侵當時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戰事一觸即發。日軍攻勢之猛烈,兩日後攻破新界南部的醉酒灣防線,在13日已佔領九龍半島,並在18日晚上登陸港島,與守軍爆發激戰,直至12月26日時任三軍總司令總督楊慕琦決定投降,18天慘烈的香港保衛戰結束,香港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歲月。 今天就是重光紀念日,一起重讀這段屬於香港的歷史。 |香港保衛戰 參與香港保衛戰的軍人來自不同地方 - 包括英軍、印裔英兵、加拿大兵及華人英兵。在太平洋戰爭首日,上午約8時左右,日本空軍出動34架戰鬥機及轟炸機,轟炸啟德機場和深水埗英軍軍營。另一邊廂,陸軍越過中港邊境,直攻新界。當時,香港守軍只有13500人,而日軍則有40000人,士兵數量或軍備也極為懸殊。日軍迅速攻進九龍,並成功佔領。 在日軍尚未登陸港島前,位於山頂龍虎山的松林砲台的士兵,一直嘗試用高射炮對日本飛機進行反擊。當時英國皇家炮兵在港司令曾指出,由於預測機未能有效追蹤敵機,而且它們從港島上空越過後,很快便會消失在山脊後,使松林炮台的反擊效果大大減低。在日軍取得九龍後,他們很快以松林砲台作為目標,進行部署。在12月15日的上午8時15分至12時25分左右,日軍獨立野戰重炮第14聯隊對松林砲台展開歷時4小時的射擊攻擊,使不少炮台及炮位損壞,駐守士兵只能放棄陣地。 三天後,日軍成功登陸港島,翌日便對黃泥涌峽、淺水灣及赤柱等地進行猛攻,一天內逾千名士兵戰死,是整場戰役中最慘烈的一場攻防戰。最終,香港守軍在聖誕節當天決定投降,那一年的聖誕被稱為「黑色聖誕節」,香港正式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淪陷時期。 |關於守軍的英勇故事 —— 之一 香港保衛戰期間,雖然雙方戰力懸殊,但香港守軍未曾退縮,每個將士都拼死一戰—— 香港義勇防衛軍第二連的科沙福少校,他負責駐守赤柱村一帶的防線及指揮工作。在雙方駁火時,科沙福少校受傷,卻拒絕退下來接受治療,堅持陪伴連隊士兵作戰。直至彈盡糧絕,他們一起自殺拒絕投降。 另一被後人銘記的,是來自加拿大溫尼柏榴彈兵團第1營的A連連士官長奧士本二級准尉。在日軍攻打港島時,奧士本一連,與另一小隊分別經渣甸山向畢拿山推進。奧士本小隊兩次擊退合共約400人的日軍進攻。後來,他接到撤退命令,但又擔心另一小隊的情況,於是一邊安排小隊士兵後退,一邊尋找因為迷路而失散了的小隊。 由於雙方戰力懸殊,奧士本所屬A連的指揮官決定投降,以保住同袍性命,卻在步出投降時被日軍射死。日軍亦開始改變戰略,改向加軍投摘手榴彈,奧士本曾兩次在關鍵時間拾起敵方手榴彈,回投過去。最後,有一顆手榴彈掉進戰壕之中,短短一瞬間,奧士本作出決定,以自己的身體蓋着手榴彈,即時陣亡,卻拯救了戰友。今天,香港公園設有一尊英國士兵銅像,以紀念奧士本及其他犧牲的軍人。 即使在這場戰役中慘烈戰敗,不少將士在淪陷時期被困於戰俘營,受盡非人對待。戰敗,不等於完結,身陷囹圄的繼續堅持,留港的亦有人想盡辦法接應戰俘或組織,逃離香港的人亦有加入英軍服務團,等待反擊的時刻。 |重光紀念日 直至1945年8月30日,日軍終於向英軍投降,終於結束日佔時代,香港重光。1997年7月1日前,英國政府把每年8月最後的星期一,以及前一個星期六,訂為重光紀念日公眾假期。在97後,香港政府取消重光紀念日假期,改訂8月第3個星期一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最後亦在1999年取消紀念日。 距離二戰已83年,但當年每一位曾英勇抗戰的將士、市民,都值得被銘記。 攝影:Kayan @yipyn、Owen @wai.ho.98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Kaya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國際流浪動物日:大樹下的流浪狗與貓
你想像中的動物庇護所是怎樣?未去到大樹下前,筆者曾幻想裏面的小動物應該不太親人、怕人,甚至是討厭人類。畢竟,牠們可能曾被虐待、遺棄或從來都沒有家。還有氣味,一定很臭吧!寵物店只有約10多20隻貓狗,氣味都已經那麼濃烈
【香港角落】推開麻雀館神秘大門 一探鮮為人知歷史故事與秘聞
平日路過麻雀館時,總會被其金碧輝煌的舖外裝潢和密不透風的大門吸引。如果剛巧有人推門進出,便會想方設法的從門罅中窺探,從麻雀的碰撞聲聽起來,就能感覺非常熱鬧。只要成年便能直接闖入,為何總是偷偷摸摸?你也知道的,根據港產片或劇集的劇情,麻雀館就是充斥着古惑仔的身影,一言不合就翻桌開打,刀光劍影的十分駭人。 到底,麻雀館的真實情況是如何呢?今天,就讓「香港角落」和大家一起浩浩盪盪,走進位於陳浩南揸Fit的銅鑼灣麻雀館 ——「#香港蔴雀娛樂公司」一探虛實。上! |雀館的神秘傳統 還未走進雀館內,已看到一個穿戴整齊制服的員工在門外化寶,麻雀館深度遊導遊Larion說:「開舖前最重要就係拜神。」麻雀館每天從中午12時營業至午夜12時,開門前30分鐘左右職員便開始進行簡單儀式,再準備開舖事宜,Larion指着放在神檯旁的一盤碌柚葉水:「佢哋(員工)通常會過嚟洗手,然後揸住一塊抹一抹個額頭,之後就點香,三枝香畀關二哥,之後就土地公。」之後,便會在舖外化寶,開舖後每小時再化寶。 其次,還有一舊供奉給土地公的生薑,並插上了一把刀,寓意「夠薑」(有膽識)。另外,在二樓的櫃檯旁也有代表安排特別位置,掛上代表相同寓意的生薑,視乎前一天的生意來決定要否換薑。 |黑道當道? 在1956年,港英政府根據一副麻雀的數量,一共發出144個「麻雀/天九牌照」,使麻雀館正式合法化。有趣的是,由於當時法例上仍然禁止賭博,所以麻雀館的英文名需要加上「School」學校一字,或許現在學打牌輸錢稱作「交學費」的說法,正是源自於此。 香港蔴雀娛樂公司開業於1969年,至今已經歷3代,現由老闆張家寧管理,他說:「其實細個真係冇諗過會接手經營,我自己本身讀社會學,之後都有讀法律。」無奈,03年祖母身體抱恙,已無力打理一間麻雀館,只能托負給孫子,老闆說:「佢唔想冇咗一個屬於灣仔街坊嘅聚腳點。」就此,臨危受命接手經營。 除此之外,實際每天來麻雀館開檯打牌的人客亦非黑道,員工笑言都是熟口熟面的街坊,入行5年的櫃面員工阿康說:「街坊街里都好得意,坐埋一齊會講下湊仔經,又會講下買餸、你個仔點,好多生活上嘅事都會分享。」想像中充滿殺氣的畫面,瞬間溫馨起來。 |麻雀館內的人與事-員工 現年64歲的經理禮哥從前在酒樓打工,工作時遇上麻雀館的創辦人老闆娘來飲茶,細聊後發現對麻雀館工作甚有興趣,便主動引薦自己。見工後,他便被告知明天上班,禮哥笑言:「啱啱入行年代,對於麻雀嘅記憶呢,哇一瞓覺滿腦都係麻雀,就會諗鋪牌係點樣打、點樣打。」他回憶,從前打牌很講技巧,像清一色九章落地要包輸、大四喜、大三元碰到紅中發財要包白板等,規矩十分繁複,「入行好多嘢唔係好識,夜晚就同啲前輩食宵夜交流,麻雀點打呀,坐埋一齊傾下閒計研究,做下做下又進步。」有時「唔夠腳」,員工就要「戥腳」,不論贏輸,也是記在公司的帳上。 在禮哥初入行的80年代時,酒樓人工約3000元,麻雀館已有5000多6000元,他說:「呢度我最大份嘅花紅有5萬幾蚊。」雖然工時長,但尚算穩定的工作環境和薪金仍是十分吸引,上文曾提及的阿康亦是看中這點,加上本身也喜歡打牌,才從零售業轉行投身雀館。 有趣的是,初入行時每個職員也愛打牌,常言道「做嗰行厭嗰行」,又是真的嗎?另一位資深經理林少明幽默道:「一定會嘅,好似對我老婆咁,初頭係愛情,依家變咗感情囉。」 |麻雀館內的人與事-客人 雀館內的員工和客人關係也非常有趣,為了讓客人可以安心打牌,員工會替他們處理生活雜事,像交費用、買餸等,還有更多超乎想像的服務。「有時人客可能手氣唔算好,帶嚟嘅現金用晒,佢會畀張卡我哋,畀埋個密碼,叫我哋幫手撳。」導遊Larion表示,初時也感覺這是很私人的事情,但麻雀館裏的職員和客人也很習慣,慢慢也才適應了。 麻雀館內有不同分區,以檯上空中吊掛的小牌子作區分,例如「100/200」、「200/400」、「500/1000」及「1000/2000」等,代表的的是不同金額。麻雀檯旁邊還有一個小架子,讓客人可以擺放飲品和食物,現在外賣平台發達,能立即為客人點上不同餐點,但從前雀館職員可要親自開伙煮餐,禮哥說:「煲湯、炒粉麵,你叫咩食煮到都煮畀你,煮唔到就出去買畀你,全部都係免費。」 |今天的麻雀館 與從前男多女少的情況不同,現在不只有更多女員工,連客人也是以女士為主,而且進出雀館的客人年齡也年輕了不少。還記得文初說,牌照還包括「天九」嗎?因為社會發展,人們的娛樂模式改變,天九已近乎沒落,所以張老闆便舉辦了麻雀深度遊,好讓大家認識這種草根文化,至少新年、飲宴也懂得陪陪長輩打幾圈。 「我認為人生同打麻雀非常相似,唔會永遠都順風順水,亦都要學識幾時進攻幾時防守,要沉得住氣,唔好做衝動決定,等待機會不斷努力。」張老闆說。 攝影、設計:Owen @wai.ho.98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古蹟海島】從坪洲的一磚一瓦 透視小島居民故事
去除遊客的目光,嘗試用居民的視覺觀看這個海島,接收到的感覺又會否有分別? 坪洲位於香港西面,鄰近愉景灣、喜靈洲及稔樹灣,因全島地勢平坦,所以舊稱「平洲」。坪洲面積只有不足1平方公里,卻蘊藏7幢二級或三級的歷史建築,訴說着這裏的故事。 從碼頭起步,首先最吸睛的肯定是牛皮廠及大中國火柴廠這兩幢三級歷史建築。這個小島嶼早於上世紀初是「工業重鎮」,有着過百間廠房。全盛時期全島有高達十一間灰窯廠,而火柴廠於1939年正式運作,當時更是全東南亞最大的火柴工廠,全盛時期養活過700名員工。而現在牛皮廠已被居民活化成藝術空間「秘密花園」,火柴廠則添上了壁畫,為小島添上藝術氣息。 再往內走,便可看到一所廢棄的學校——坪洲公立志仁學校。這個小島遠離市區,坪洲居民遂於上世紀30年代創建島上首間學校。學校校舍除了是二級歷史建築,更是香港少有保有「青天白日」圖案的建築物。學校自2006年因收生不足而被殺校後,校舍呈現半荒廢狀態。同樣已荒廢的還有舊坪洲戲院。戲院雖沒有評級,但卻是繼長洲戲院外第二間無法讓車輛通行的離島戲院。現在,仍可依稀看到戲院從前營運的影子。 除了以上這些古蹟,這個小島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散發出讓人放鬆的感覺。有坪洲居民說,這裏的人很健談,只要報以一個微笑,就能夠彼此打開話匣子。哪個坪洲的場景最讓你陶醉?留言與我們分享吧! 圖片:Kayan @yipy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LISA 《ROCKSTAR》】#ACOO角落|帶你遊走MV取景地耀華力路——曼谷唐人街的魅力在哪?
女團BLACKPINK成員LISA的單飛新歌《ROCKSTAR》,MV推出兩星期已有逾一億觀看。MV一開場,便看到LISA站在曼谷唐人街區域的 #耀華力路 正中心,被清空的街頭、霓虹燈及燈牌,加上地下雨水的反光倒影,讓人驚訝平常毫不起眼的唐人街,原來可以如此攝人心魄。今日,ACOO團隊直飛泰國曼谷,為你帶來唐人街在MV以外的一面。 唐人街位於曼谷的三攀他旺縣,涵蓋三聘街(Sampeng Lane)、耀華力路(Yaowarat Road)及石龍軍路(Charoen Krung Road)。當中,「耀華力」據說是由一位名為耀華力的林姓華僑因捐地而命名;亦有指是由15歲即位的泰國國王朱拉隆功(拉瑪5世)御賜,代表「年輕人掌控社稷」。時至今日,耀華力路仍是曼谷重要的商業區域。 在MV中,街頭被完全清空,但現實中的耀華力路是熱鬧非常的夜市區,在傍晚時分已經人頭湧湧。在密密麻麻的金行招牌底下(據說這裏是全世界金行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是一個又一個街頭小食攤檔,還有把行人路幾近塞滿的桌椅。正值炎夏,當遊人都汗流浹背,但拿起鑊鏟,猛火大炒的廚師看上去仍是心如止水。 夜幕低垂,此時耀華力路更是人聲鼎沸,警方甚至實施起人潮管制。大馬路兩側的矮小舊樓房,被亮起的霓虹燈及商業燈牌披上了耀眼且豔麗的衣裳——「魚翅」、「燕窩」、「中國城」、「金行」⋯⋯耀華力路這裏常被認為有濃厚的7、80年代香港街景味道,或許也是這樣的緣故。 有泰國媒體指,為了拍攝《ROCKSTAR》的MV,團隊不惜大費周章「封街」。有評論認為,LISA選擇以自己泰國取景、在歌詞提及「BKK so Pretty」,又以深棕色膚色作MV造型,是對自己家鄉的一種致敬,並大聲宣告——自己正是那位來自泰國的女兒。你看完MV後,又有對曼谷唐人街有新一番感受嗎? 攝影:Hoiyan @seamouse_hoiyan 、Kayan@yipy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Kayan @yipyn -------------------- ACOO角落:衝出香港,鏡頭攝下世界角落。
【香港角落】天塌下來也馬照跑舞照跳:曾經的不夜城
自從疫情之後,香港的夜生活似乎也跟着消聲匿跡,晚上10時多行人零星的街道,一街閘門半掩的商舖,已使人有感像是凌晨12時,難以想像從前的五光十色。但是,你知道嗎?時光倒流60年代至80年代,那時候的香港是座不折不扣的不夜城,太陽下山後才真正活起來的Disco、卡啦OK、午夜場戲院等,不管發生甚麼事,總之「馬照跑 舞照跳」! 後生仔,跟住「香港角落」一齊去蒲返晚啦(紙上)!識玩,一定係咁玩! |老香港熱門蒲點 最早期的夜場始於各大酒店,如半島酒店的「The Scene」碟仙夜總會、香港文華東方酒店的「Harbour Restaurant」(後改名為「Harbour Room」,今天在酒店復刻為「The Aubrey」) 等,就此夜生活文化便席捲全港,吸引了不少名人到訪,像是梅艷芳、張國榮、陳百強等,這些蒲點成為了潮人集中地。 (上圖為香港文華東方酒店的「Harbour Restaurant) |老派夜蒲戰衣 記得「香港角落」曾帶大家去的廟街「艷陽天」嗎?那裏的閃閃波波燈,正是當年夜場文化的代表之一,再穿上像《老夫子》的痞子衣着,即大墊肩外套、花襯衫、喇叭褲和鬆高鞋等,在DJ現場打碟伴奏下,人們一邊享受強勁音樂節拍,一邊搖擺身體,完全沖擊着整個時代的文化。 |來自英國的香港DJ之父 說到DJ,便不得不提當年還只是個毛頭小子,今天已成為本地DJ之父的Andrew Bull,他縱橫了DJ界54年,更創辦了九龍「Canton Disco」,也先後製作了不同的音樂節目,如1994年香港大球場開幕、法國電子音樂藝術家EAN MICHEL JARRE的演出等,以音樂燃亮了過去香港的每個晚上。 今天,或許只是坐在維港海岸,聽着本地busker賣力演唱廣東歌,已是一種幸福。 圖片來源:香港文華東方酒店、Andrew Bull提供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