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角落】失去了霓虹燈後 香港街道顏色是由甚麼組成?
從前香港的夜晚,是以霓虹燈和招牌交織而成的——食肆、商場、夜生活,要招徠生意,靠的全都是一片片在暗夜裏閃爍的亮光.所以亦有一種講法是,霓虹燈遍佈街道,也代表着經濟繁榮。
那麼現在香港的色彩,又是由甚麼構成的?
我們用 AI 技術,為數張舊香港佈滿招牌街道照片重新注入生命,再重回這些相片所攝之處,嘗試為大家尋一個答案。
攝影、設計:Kayan @yipy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相關文章
【香港角落】消失在官塘與觀塘之間的空間與記憶
這次「香港角落」加入了科技MSG,借Google Map回到當年的官塘,再使用AI把它變成影片,讓我們一起重現記憶中的那個社區。 記憶中的舊官塘,還是寫作「官塘」的時候。那時候,裕民坊近地鐵站的那邊,有一間郵局,旁邊還有幾棵木棉樹,每到初春就開始長出木棉花,在等待前往油塘的小巴時,便會看到空氣中飄散着輕盈的木棉。 然後,對於不少觀塘人來說,裕民坊的老地方絕對是那間樓上麥當勞。兩邊街道的舊唐樓,最低職的樓梯底有着各式各樣的店舖,像是賣電話的、電訊舖。而巷弄間,就有如小深水埗一樣,夾雜着電話卡店、家品、背包手袋、老一輩的傳統零食小舖,偶爾還有一個穿得一身全白廚師服的叔叔現場切香蕉糕。當年,現在的凱匯又是另一番光景,原來的巴士總站、食肆排檔,還有一間租書店,你又記得嗎? 社會的發展,伴隨着不少舊區重建,有人說這是進步,有人說這是可惜。但或許真正值得珍惜的,除了那些消失的建築物,更是那些埋藏在每個香港人心中的集體回憶。 圖像來源:Google Map截圖 設計、攝影:Kayan @yipy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在大坑一窺上世紀虎標家族大宅——虎豹別墅
早前六合彩新春金多寶一注獨中,你有否幻想過,若然成為富翁,你會如何用錢?靠「虎標良藥」致富的「萬金油大王」胡文虎,除了熱衷慈善,則選擇在香港、新加坡及福建興建「虎豹別墅」。香港的虎豹別墅1936年落成,由樓高四層的主樓、私人花園及工人宿舍組成。別墅毗鄰更建有開放予公眾的「萬金油花園」,內裏有不少彩色筆畫與雕像,描繪種種民間傳說與神話故事,可算是第一代香港的「主題樂園」,曾是幾代香港人的共同記憶。 雖然萬金油花園早於1990年代遭拆卸,但虎豹別墅及附連的私家花園則得以保存。在2009年,虎豹別墅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看見嗎?正門大樹下的一隻老虎,正在張牙舞爪,等待你的光臨。 |中西合璧建築特色 胡文虎於1931年以1600萬港元購入位於港島大坑道的地皮,先後興建了虎豹別墅、虎塔和萬金油花園。由於當年香港沒有公園或公共遊樂設施予華人享用,胡文虎免費開放萬金油花園,希望透過融合了中國傳統神話和民間故事的雕塑,旨在宣揚中華文化。 虎豹別墅屬中式文藝復興建築風格,揉合中西建築方法及建築理論。踏入別墅,便可看到以月洞門為設計,配以30年代製成,目前仍精細非常的彩繪玻璃的正門。地下一層設有客廳、飯廳、起居室、遊戲室及音樂室。站在大廳中間,可看到通往起居室的樓梯上方裝飾以中式傳統的飛簷斗拱,紅綠金的配色,與西式建築元素形成強烈對比;而飛簷下則有姜太公釣魚及八仙過海的壁畫,更見胡文虎當年的精心設計。 |趣聞:貧窮限制想像的設計 除了精美的建築和裝飾,虎豹別墅還隱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設計,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階級觀念和富豪的生活方式。例如由於負責煮菜的「妹仔」不能在大宅內隨意走動,別墅內設有狹窄陡峭的「妹仔梯」。妹仔需要通過這個隱蔽的樓梯,再從特定的窗口將菜餚遞給管家,由管家送至主人餐桌,避免與主人碰面。 另一個有趣的傳聞,與胡文虎的夾萬有關。據說,別墅內有一個戒備森嚴的夾萬,設有多重門鎖,包括木門、厚厚的鐵門和鐵閘。這個夾萬不僅存放著金銀珠寶,甚至連萬金油的秘方也藏在其中。更有趣的是,據說胡文虎每次進入夾萬,都會讓工人在裡面準備七天的食物,以防自己被反鎖在裡面。雖然這個故事的真假難辨,但也從側面反映了胡文虎的謹慎和對財富的重視。這些不為人知的細節,為虎豹別墅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 昔日的虎豹別墅,伴隨著佔地廣闊的萬金油花園,曾是鬧市中的一片樂土,充滿歡聲笑語。如今,別墅雖得以保留,但周遭的土地早已成現代豪宅。此刻,我們就只能看着被鋼筋水泥叢林緊緊環抱的虎豹別墅,和被保留的幾個雕塑,幻想那段舊日的時光。 攝影、設計:Kayan @yipy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屹立上環水坑口街超過60年歷史 山貨小店「朱榮記」見證香港雜貨變遷!
雜貨店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你日常不會平白無故地進去「逛街」,但你卻不能沒有了她——因為你生活上總有一些小岔子,例如衣架不夠、地拖爛了、洗碗布太破了,讓你非得進去一趟不可。 在上環水坑口街,有這樣一間舊式雜貨店:招牌上的漆字「朱榮記」已褪色,店面不算寬闊,卻像個百寶箱,從地面直逼天花的貨架上,懸掛着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竹製蒸籠、草織帽子、塑膠臉盆、矮凳,還有一串串包著透明膠袋的日用雜貨,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這裡不講究陳列美學,卻處處透露着市井生活的平民氣息。偶爾有街坊佇足細看,更有遊客刻意拜訪參觀,在這個時光隧道的入口,窺探香港舊陣時的生活痕跡。 |何謂山貨? 朱榮記第二代老闆朱耀昌介紹道,朱榮記在1959年開業,是一間 #山貨店。所謂山貨,是以天然材料製成的傳統生活用品。這些材料大多來自大自然「山區」,包括木材、竹、藤、柳條等天然物料,被製作成各種實用的家居用品,例如木凳、竹製蒸籠、藤椅等,「以前的貨品,很多時候都一用就用到一代人,或者用很多年。但是現在的貨品,很多時候都是一兩年,或者甚至一兩個月,已經要再買一個新的來更換。我們希望保留香港一些傳統的品質,和傳統的貨品」。 朱老闆說,在朱榮記剛開業時,是以大排檔形式擺檔,只售賣數款山貨。後來改在地舖營業,面積增加,售賣的貨品種類也變多,包括金屬、搪瓷、鐵類製品。隨着塑膠業興起,店鋪又開始賣紅A膠桶、膠凳仔、啷口盅等膠製品,或來自日本、泰國、台灣的產品。現在,店鋪仍然賣着這些舊物,部分貨品更是從上世紀7、80年代保存至今,「賣一件少一件」! |自製產品 除了一般外間也能買得到的產品,朱榮記更有自製家品,例如有見竹筷子容易發霉,老闆便訂造椰木塊製成的筷子,抗霉之外又能用於煎炸食品。另外,香港「土地問題」嚴重,朱老闆又會製作「縮小版」雞毛掃、竹籮、曬果皮的曬盤等,讓人既可以使用,又可以當作家居擺設。不說不知,原來近期流行的「洗頭刷」,早於幾十年前,香港紅A亦有製造! 踏入朱榮記,你心目中的口袋名單又有哪些?留言與我們分享吧! 攝影、採訪:Heidi @heidi.is.strong、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角落-馬路隨筆 EP3】告別連假的第一個工作週
一連五日的農曆連假完結,回歸office一星期,終於又到happy friday(´≖◞౪◟≖) 走過街頭,看見「見攰就唞」、「好好哭一場」的塗鴉,彷彿說出了每個打工仔的心聲。這一個星期的你,是否仍然掛念假期的快樂時光?早上的鬧鐘響起,還是想再睡睡。工作時,靈魂總會不自覺的神遊,想着下一個假期和旅行,但眼看工作可能已排山倒海的湧至。 但不要緊,樓梯的轉角還有一句提示:「攰唔攰都好,記得要抖下」,的確是慢慢來比較快。累了,就停下來唞唞,新一年就是要找到舒服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行。記得,日子總要過,不要忘了留一點力氣給人生,才可以走到更遠的未來。 新年快樂。 攝影:Hoiyan @seamouse_hoiyan、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香港野草】它們不是「無名小草」!野草研究員之城市觀察
嗨,香港人,花幾秒鐘想想,今天在哪裏看過野草? 其實,香港人和野草的距離,沒有想像中那麼遠。若果願意駐足細看,或許還可以可以從它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每天埋首記錄和研究香港野草的「WEEDsilience」創辦人王曉欣(Ivy)和王顥霖(Homan)形容,「我哋眼中嘅香港野草同香港人一樣,高效、好捱得、好有靈活性。」各位打工仔,可會覺得這些形容詞有些熟悉? 文字:盧乙彬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部分野草照片:@WEEDsilience 設計:Owen @wai.ho.98 |植物鄰居:每天擦身而過的陌生人 隨「WEEDsilience」創辦人王曉欣(Ivy)和王顥霖(Homan)在觀塘工廠區遊走,發現隨處可見野草的蹤影。不論是地磚的縫隙之間、溝渠邊緣,還是繁忙的馬路中心,都有小草悄悄竄出。Ivy抬手指向某座工廠大廈的二樓外牆,只見那裏赫然冒出一株野草。馬路旁車來車往,揚起陣風,吹亂路人的髮,生長在道路中央石壆上的野草亦隨風搖曳。Homan打趣地說:「我們正在體驗野草的生活」。當城市人營營役役之際,又有否欣賞過每天和自己擦身而過的植物鄰居? 「我覺得大部分香港人對野草根本冇印象!」Ivy說得篤定。「可能他們太忙,返工就係搭車,跟住返工,放工又係搭車返屋企, 基本上冇乜留意身邊嘅草。其實就算只係一個小角落,或者佢哋公司樓下都會有呢啲草。」若想親親大自然,根本不用跑到郊外,Homan如此認為。 |獨有的城市景致 總是被消滅? 二人同樣畢業於中大環境科學學系,醉心生態。曾為植物標本館研究員,現為獨立植物研究員,於2022年與園境師龐宇靈(Benni)共同創辦「WEEDsilience」,希望令公眾了解這些每天與自己擦身而過的植物鄰居。就他們觀察所得,通常只有農夫或是負責除草的員工才會對野草有印象。可惜,他們對野草的態度通常都是——將之消滅。 不過,二人口中「高效」的野草,可不會就此銷聲匿跡。Ivy指:「畀人打完草兩星期,已經再生返出嚟,然後完成咗佢嘅life cycle。」Homan接着補充:「然之後再俾人打草,又生返出嚟。」公園裏的植物,需要聘人悉心照料、澆水換泥,野草剛好相反,「咩都唔使,自己搞掂」,猶如「免費綠化」,Ivy說。適者生存是自然法則,當野草在鬧市中欣欣向榮,正正反映「佢哋係最合適嘅先可以喺度生長,因為唔合適嘅都死了。」 城市污煙瘴氣,恰好讓塵土積聚,化成泥土;對於從某處飄來的種子來說,正是賴以為生的養份,足以讓它落地生根,在夾縫處生長。這是一道獨有的城市景致,亦是「WEEDsilience」一直珍視的「自發景觀」(Spontaneous Landsacpe)。團隊希望,在傳統的景觀設計和規劃以外,有朝一日,城市設計會容得下野草,而非將之消滅。 Ivy解釋:「城市會繼續擴展,無論點樣反對,發展係不可對抗嘅時代巨輪。即使城市發展,但係其實仲有好多green space,我哋都可以做返一啲嘢。當係挪亞方舟嘅概念,如果喺設計方面做好少少,或者留返少少空間畀大自然,當植物嘅原生地消失,會否可以保留到少少物種?」 |尚在播種階段 未來可期 他們深知,距離野草和城市人共存、共生、共榮這個目標,還有很遠的路。所以,他們目前着力做好基本研究工作。 團隊三人分工明確,Ivy和Homan一有空檔,便會揹着裝有枝剪、標本簿、微距相機、密實袋等實地考察工具的背囊,四出尋訪市區植物的蹤影,埋首野草紀錄和研究工作;Benni則負責提供園藝設計的專業知識。目前,他們已在香港市區記錄了將近200種野草,當中甚至有以往未在香港被記錄的物種。團隊希望可以有系統地整理本地野草資料,再逐步向公眾普及環境教育,期望終會將研究轉化為實際的園圃設計。 Homan形容,團隊目前處於「播種階段」,尚待種子開花結果,「唔係短期之內會見到成效,可能過多幾年或者十年之後,啲人對野草嘅了解會增加,或者想法會有改變。」 |小眾研究 拼命覓向陽處生長 野草的生命軌跡,也是「WEEDsilience」團隊一路走來的寫照。 野草種子落在我城方寸之地,為了繁衍後代,拼命尋覓向陽處生長。他們觀察到,在鬧市中求生的野草,有各種千奇百怪的生存方式。比如在香港很常見,被二人笑稱是「躺平專家」的車前草,「躺平」就是它的生長形態。「即使畀人踩過,都唔會有事」,Homan說。 「WEEDsilience」也一樣,若要生存,若要把理想化成現實,就算荊棘滿途,也得靠自己尋到出路。「將環境教育推向大眾,其實係好具挑戰性。」Homan剖白。二人去年拍攝了以香港野草為題材的生態紀錄片《WEEDsilience: Exploring the Neglected Nature》,並獲得香港青年自然生態紀錄片拍攝比賽冠軍。Homan媽媽看畢,始驚覺「原來野草會開花」。 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研究與公眾認知之間,仍存在很大距離。於是,團隊扭盡六壬,努力以「common language」和大眾溝通。除了平常的實地勘察、植物繪圖、拍攝、製作標本等工作以外,他們也忙於經營社交平台,尋找「流量密碼」;亦會在市集擺檔,與顧客面對面交流。 |疲憊之時 總有野草滋養心靈 目前,他們仍在探索可以讓外界理解他們的不同方法。投身小眾研究和倡議,即使有滿腔熱誠,偶爾亦不免感到疲憊。此時,野草總會給他們答案。 Ivy說,看到野草「可以適應唔同環境」,總會提醒她調節心態。就如「躺平」的車前草,「草點會想畀人踩?但就係會。」Ivy對野草的熱愛從兒時已開始萌芽,曾居於鄉郊的她,家中有一本屬於嫲嫲的藥用植物圖鑑。當時她對植物無甚認識,故亦無所畏懼,跟隨書本內容採摘野草服用。她笑着回憶:「咁我好似冇死到喎。」如今,她不再是初生之犢。雖然對植物依然懷抱熱愛,但當理想和工作掛鉤,便有許多事要兼顧。與野草為伴,她領悟到一件很重要的事——「外貌和形態不重要,最重要係做自己想做嘅嘢。」 香港人,如果倦了,不妨看看總是在你身邊,無聲無息地長得茂密的野草吧。 --------------------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香港角落】在人來人往的西九龍中心 藏着一條荒廢了的 #天龍過山車
就算你不是九龍區唸書及長大的孩子,你的回憶裏也一定會有西九龍中心的一席位。在偌大的商場裏,載滿了學生的最愛——遊戲機中心、遊樂場、貼紙相機、格仔舖、明星相、扭蛋、夾公仔夾糖⋯⋯你曾否抬頭看一眼,商場頂那條已被塵封的過山車軌道?這條從2003年便已被塵封的室內過山車,經歷過輝煌的時刻。不過現在的你,還有好好仔細看過它嗎? 踏入西九龍中心,從地下中庭往上看,會看到一層保護網,繩網之上有數條縱橫交錯的黃色路軌,與建築物的天窗相映成趣。這條建於1994年的遊樂設施名為「天龍過山車」,與西九龍中心同時開幕。翻查資料,過山車在意大利生產,全長254米,最高時速達每小時25公里。過山車的起點位於9樓,首先駛進溜冰場,其後穿出去位於8樓的food court頂,最刺激的部分是衝出商場中庭,在8樓及9樓盤旋,最後返回起點。當年大專生收入中位數大約9000元,去茶餐廳吃一個午餐大約30元,而天龍過山車的收費為15元3次,平均5元一次,相比起現在於戶外嘉年華,要幾十元才可以玩一次的機動遊戲,即使計算通脹,天龍的收費仍是親民得多。 不過,天龍其後多次傳出「鬧鬼」之說,最後在21年前停運至今。有媒體曾引述商場回覆解釋,由於美國有商場過山車出意外,經考慮後決定停運。但過山車停運原因仍是眾說紛紜。 現在,乘搭扶手電梯到達9樓,穿過奇趣天地(值得一提的是,奇趣天地內的遊樂設施也古早味甚濃),走到另一端,天龍過山車的入口的「遺址」隱藏在一所茶樓內。穿梭過一張張餐桌後,便看到其入口及旁邊已經幾近掉色的「乘客守則」,入口旁仍然放了一塊告示牌,寫着「為安全起見,過山車將暫停開放作定期檢查」。 這一個隱藏於商場的一個角落,彷彿凝住了西九龍的某一段時空——天花板吊着一部已經沒人在用的「大牛龜」電視,又安置了兩列過山車。它們的車廂均以綠、紫、橙、黃等鮮豔色彩塗裝,充滿童趣,卻因歲月洗禮而顯得斑駁;車頭設計成卡通蛟龍的模樣,略胖、青綠色的身軀上點綴著彩色圓點,車頭笑逐顏開的龍頭,似乎凝固了昔日的歡笑。金屬扶手和圍欄也已鏽跡斑斑,更添一份滄桑感。 這條曾經帶給大家歡笑的巨龍,相隔多年後,現在靜靜地盤踞在泛黃的軌道上,等待著不知何時才會再次啟動的時刻。要是有一日天龍真的重開,你也會希望坐一次嗎? 攝影、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