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已故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逝世兩年多,今天是她的99歲誔辰。她在位時間長達70年,是英國歷任君主之中最長,見證了整個世界的變遷,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女王逝世時,各地人民傷感哀悼;政治人物不論立場黨派,均對她有正面評價。女王之所以受到人民的景仰和愛戴,並非因為她的身份,而是在於她勇敢有擔當的作風,以及開明親民的態度,這亦令她成為穩定民心的精神領袖。 伊莉莎白二世成為女王,是命運巧妙的安排。她的伯父愛德華八世繼位後,因為欲娶離婚兩次的美國名媛遭到反對,自願捨棄王位,於是伊莉莎白二世的父親喬治六世便意外地繼承了王位,而當時10歲的伊莉莎白二世則順理成章地,成為第一順位的王位繼承人。 女王自小就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亦不怕挑戰。二戰時期,國王喬治六世拒絕到加拿大避難,一家留在英國坐鎮,13歲的伊莉莎白二世還發表廣播演說,為離鄉避難的兒童打氣。18歲時,還是公主的她說服父親,讓她到英軍後勤部隊服役。她擔任過軍隊救護車司機,亦受過維修汽車訓練,為王室第一個全職加入軍隊的女性成員。 尚未成為英女王的伊莉莎白二世,在她21歲時曾發表著名演說:「我終其一生,不論長短,都會為我的國家、子民與大英國協奉獻。」她用一生兌現了這個承諾。喬治六世上任15年後逝世,年僅25歲的伊莉莎白二世隨即登基。那時正值二戰後英國國力衰退,殖民地要求獨立,大英帝國逐漸崩解,民眾亦質疑王室的存在。女王多年來造訪多個大英國協國家,以維繫關係;又改革王室,將君主制現代化,順應社會變化。 在任期間,女王面對過不少挑戰。王室曾捲入多次爭議,如戴妃的悲劇、王室成員的醜聞等,令王室形象受損。女王本人也曾被批評,例如非洲有聲音指,她從未就英國殖民歷史中的罪責道歉,包括對原住民的暴行、掠奪文物和資源、奴隸制的壓迫等,亦有人在女王逝世後,要求英國歸還女王權杖上的鑽石。身為女王,背負著沉重的責任與歷史包袱,亦是讓她的職責尤為艱鉅的原因,需要非凡的智慧應對。 雖然女王身份尊貴,但卻十分幽默玩得,曾在登基70周年影片中,與柏靈頓熊一起喝下午茶;又在倫敦奧運的開幕儀式短片中,與Daniel Craig飾演的007合作演出,令人驚喜。更重要的是她的開明,敢於改變,包括曾在2013年修正英國王位繼承法,讓男性和女性都能擁有平等的繼承權,打破男性優先繼承王位的傳統。女王在任超過70年,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她沒有固步自封,願意聆聽,更願意作出改變,令她成為受人愛戴的領袖。 女王雖無實權,但卻發揮著穩定民心的重心作用。每當時勢困難時,她總會陪伴著大眾,例如在疫情嚴峻期間,她發表特別演說鼓勵大家團結面對,對民眾來說是種精神慰藉。女王對英國民眾而言猶如強大的定海神針,雖然她已殞落,但她向我們示範了,遇到困境時,只要相信自己,勇敢挑戰,終有一日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定海神針。 *所有前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引述說話,均由英文意譯成中文。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從大帽山群巒流下的溪水,匯聚成林村河,蜿蜒十公里,流經這片古稱「大步」的土地。年月流轉,「大步」易名為「大埔」,但河流依舊日夜不息地滋養着這片土地上的人與物。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主辦的「城中藝遊」計劃載譽歸來,藝遊路線這年落戶大埔,名為「大步川流」。策展人陳佩玲認為,正是林村河牽引着她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促成了這次藝術計劃。4位藝術家,將在4月的春光裏,以各自的創作語言,在林村河與吐露港之間編織一場關於記憶與生態的對話。 採訪:Heidi @heidi.is.strong 攝影:Eddie @eddielok814 設計:Owen @wai.ho.98 |順應自然的藝術流動 「生態系統環環相扣,人類只是其中一環。」陳佩玲說。 在疫情期間,陳佩玲多了時間沉澱,思考藝術與環境的關係。查看大埔地圖時,她發現村落及社區的歷史發展都圍繞着河流演變,而林村河更是主要河道,連接着山與海,貫穿人們在此地的生活記憶。「當山上有豐富的森林環境時,有機物就會隨着河水流向大海,為海洋生態提供養分。人們就自然地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聚居於此地。」 她以「然」字形容大埔,不僅指向自然的狀態,更暗示着一種人與自然的共存。在策展過程中,她特別注重藝術家與在地的連結及對社區的共鳴,希望透過他們的創作,喚起觀眾對生活環境的重視,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舊街尋訪記憶的溫度——何燕兒 藝術家何燕兒的《跟住老友大步走》社區小誌,記錄了六位老街坊的生命故事。作為土生土長的大埔人,她最深刻的童年回憶是住在唐樓地下的日子——那時家裡空間很大、樓底很高,煮飯用石油氣、沖廁要拉繩。這些舊日生活的細節,隨着城市發展漸漸消逝。「記錄下來不僅是保存回憶,也希望讓大家透過這些故事,重新用人情味的角度了解大埔。」 街坊提到童年趣事時總是眉飛色舞,特別是其中一位受訪者何太,憶述兒時在普益街天台遠望時,盡是一片海的景象,讓她重新想像舊日大埔的模樣。在整理故事時,她發現不同人的記憶往往能串連起來,讓她對大埔的想像更「廣」。 計劃主題圍繞河流,何燕兒遂問問街坊相關回憶。雖然街坊們一開始都說「想不起來」,但隨着談話深入,何燕兒林村河就像一條隱線,悄然穿插在每段日常故事和消失的風景中。她希望這本小誌不只是一本「回憶誌」,更能引發共鳴和對話,讓閱讀的人在他人的故事中,發現屬於自己的回憶和情感連結。 |聆聽風水林的寂靜呢喃——姚俊樺 在大埔風水林裏,姚俊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棵被火燒過的400年大樟樹。「社山村風水林的故事最觸動我的是樟樹的故事,村民要修橋補路但無錢,只好砍伐樟木賺錢。感覺上,好似風水林捨身守護社山村。」 這個故事讓他看到了人與自然之間另一種微妙的互動關係。《寂靜的風水林》便是源於這樣的相遇。他選擇以陶泥加上風水林的泥土,來呈現這個故事——透過拓印樹幹的紋理,將自然的肌理轉化為藝術語言;將腳下的泥土重新展示。 作品在廣福橋展出,姚俊樺解釋是因為這裏經常聚集街坊休息,也期望街坊會嘗試認識身邊的花草樹木,停一停、摸一摸,重新建立與自然的連結:「橋除了是通道,亦可以為街坊遮光擋雨,我想將風水林重新帶入社區,繼續守護街坊,讓街坊、大埔區的村民重新認識或者喚醒對風水林的記憶。」 |讓珊瑚走入社區——何遠良 你知道吐露港有珊瑚嗎? 「我想是珊瑚發信息叫我這樣做。」何遠良笑說着創作《珊瑚走上岸》的緣起。在研究吐露港珊瑚的過程中,他驚訝地發現這片海域竟然有珊瑚生長。「原來珊瑚的生長過程係非常緩慢,超越了我的想像。」 他選擇以輕巧便捷的充氣裝置形式,重現吐露港的珊瑚景觀,希望以溫婉的方式邀請城市人認識海洋生態。除了透過講座、工作坊及導賞團,他又設計了幾件「珊瑚裝」,讓小夥伴們穿上,為市民介紹香港的珊瑚。雖然彼此都「未曾同珊瑚真正溝通過」,但他期望觀眾能從作品中獲得開心愉快的體驗,重新認識這片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的海域。 |在林村築一個白日夢——陳庭 陳庭的《白日夢觀鳥屋》,源於她在林村的生活體驗。小時候在大埔屋邨長大的她,長大後曾搬出去石屎森林住過幾年,最終還是選擇回到有山有水的鄉郊小屋。為何作品以「觀鳥屋」作主題,她解釋:「我們人類處於與大自然距離很陌生的時代,喜歡用科學來解釋一切,思維被塑造成是否符合經濟效益而做選擇。當我們重新認識大自然,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觀察,用耳朵聽聲音、用眼睛看畫面。」 這次她拍攝了一套「半劇情半紀錄藝術實驗電影」,捕捉林村獨特的時空感。在電影中,觀眾會聽到來自大自然的各種聲音——風吹過樹葉、水流過石頭、松鼠求偶的叫聲、雀鳥春鳴,還有民房建築工地的聲音。在傾聽這些真實聲音的同事,觀眾也會與影片中的演員交流對話。她解釋:「畫面一方面紀錄了林村的面貌,也讓演員飾演自己。」 當我們講一些,世人認為「無道理」的話,有人或會說「發夢啦你!」倒不如今次,我們一起在大埔發一場白日夢。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想了解更多展覽相關活動,可以到 @artsinthecityhk 了解詳情!)

【四月活動精選】 春暖花開,香港的藝文活動依然精彩紛呈。本月匯聚了文學、音樂、展覽、街頭文化等豐富活動,從社區藝術到國際文化交流,讓我們一起細味這個城市獨特的文化氣息。 #散文與詩集 |界限書店新書:《致不甘離散的你》、《星的答案悄悄成形》 1/ 《致不甘離散的你》 張浩嘉、丘敬峰以書信體寫成的書信集,收錄22篇心語,記錄兩位摯友異地生活的點滴與思考。透過對書本、電影、歌曲、戲劇的感悟,以文藝視角回望社會變遷,側寫時代軌跡,是一封充滿公共性的香港家書。 2/ 《星的答案悄悄成形》 水底詩社三位年輕詩人作品集,收錄60首作品,以詩意折射成長的孤獨、創傷與迷惘,探索自我療癒的可能。隨書附贈海底生物透明書籤,配合內文海洋底色,營造沉浸閱讀體驗。 更多:@boundary.bookstore @murmur_poem @jat1tou2 @mafar._ @underwater_poet #舞蹈劇場 |《茫然先生2.0》 城市當代舞蹈團開季節目《茫然先生2.0》,透過舞蹈結合跨媒體藝術,探索科技、大數據與人性。在這個「你看我,我看你」的世界裏,每個人既是觀察者,也是被觀察者,主導與被導的界線早已模糊。密室中的「茫然先生」,猶如你和我的寫照,在封閉空間思索和尋找,桌上散落的文稿既是他人的故事,也是自己的印記。 日期:5月2至3日 時間:晚上8時 日期:5月4日 時間:下午3時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更多:qrs.ly/argm5p1 #音樂 |《Katch 音樂娛樂平台呈獻:第七屆 KKBOX 香港風雲榜 - The Beat Goes On》 以「THE BEAT GOES ON」為主題,匯聚16個重量級演出單位,包括AGA 江海迦、Anson Lo 盧瀚霆、Cath 黃妍、Edan 呂爵安、JACE 陳凱詠、Jason 陳柏宇、Jer 柳應廷、Jeremy 李駿傑、洪嘉豪、Karencici、Keung To 姜濤、MC 張天賦、陳健安、陳蕾、Tiger 邱傲然及Yan Ting 周殷廷。透過音樂節拍,帶領觀眾感受歌曲如同生命的律動,讓心跳與音樂同步,共同譜寫當下最動人的樂章。 日期:5月31日 時間:晚上8時 地點:亞洲國際博覽館 Arena 售票日期及時間: 4月23日下午12時.KKBOX 香港付費會員優先訂票(KKTIX) 4月24日下午12時.KKTIX 公開發售 更多:@kkbox_hk |icyball冰球樂團澳門演唱會 台灣復古浪漫樂團icyball首次登陸澳門,以「早安 晚安 好喜歡」為主題,帶來滿載情感與氛圍感的音樂之夜。樂團擅長融合爵士、復古流行、電子等多種音樂元素,如《能不能和我留在台北》、《醉後喜歡我》等,皆以細膩溫柔的旋律和觸動人心的歌詞,讓聽眾在音樂中找到共鳴,感受他們對生活的獨特詮釋。 日期:5月4日 時間:下午5時 地點:「澳門百老匯TM」— 百老匯舞台 更多:@icyballband @spon_j

近年香港不少新式遊樂場落成,打破一般大眾對於公園的印象,不論大人細路都能夠從中獲得快樂。近日,又有人在社交平台分享交通安全城,說這個地方猶如「小人國」——等比縮小的紅綠燈、迷你版巴士站、僅容許玩具自行車通過的迴旋處、成人伸手可觸摸到天花板的隧道,彷彿把香港的馬路縮小,自成一角,十分有趣,喚起了不少90後的童年回憶。 翻查資料,交通安全城早於1960年代末期被劃入前市政事務處的計劃下,首個交通安全城於1970年落成啟用。每個交通安全城都提供模擬道路環境,教育兒童道路安全知識,從而推廣至其家人,令道路安全意識得以廣泛宣傳。 現在,香港有3個交通安全城,分別位於北角百福道、觀塘秀明道和沙田崗背街。現在的交通安全城依然保持着它的教育功能,但多了幾分休閒的氣息。走在園內,總能看見小朋友踩著滑板車、騎著單車,偶爾逆線行車、忽然掉頭,在這片綠色天地中自在暢玩。 小時候的我們,在交通安全城中不守規矩、橫衝直撞都沒大問題,因為那陣時的我們即使犯錯,身旁總有保護我們的人,溫柔地指引我們正確的道理。長大後,當我們從小小的交通安全城走出了如虎口的馬路,你又會否想起那時天真無邪的自己?  攝影、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米津玄師是新生代J-POP代表,多首歌曲的MV播放次數破億,為劇集《Unnatural》創作的主題曲《Lemon》更令他紅遍全球。出道十多年的他,早期的照片總是用厚厚的瀏海把眼晴蓋着,原因是他對自己的外表感到自卑,更形容自己像怪物。患有「高功能自閉症」的他,不擅與人溝通,從小就覺得自己像怪物,極度孤獨,但卻因此開啟了他的創作之路,亦透過音樂令他找到與世界接軌的橋樑。 米津玄師是全能型創作天才,不但自己作曲作詞編曲演奏,連MV中的動畫、專輯封面繪製等,全都一手包辦。天才對自己的創作總有些執着,而米津不擅與人溝通合作的個性,亦令他難以傳達自己的想法,索性自己一個人包攬。 他從小就覺得自己是怪物。小時候一次嘴唇受傷縫針,被同學以「看怪物的目光」看待,這種感覺被他深深刻在腦海;加上他的名字獨特,在學校裏亦被同學排擠。在家裏,他曾形容他的家庭不管是精神還是肉體都很貧窮,總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24歲前和父親說過的話加起來還不夠一小時。20歲時,他被診斷出患有「高功能自閉症」,即智商正常甚至比一般人高,但在語言表達和人際關係上相對困難,解釋了他與人始終有着距離的原因。 在孤獨中長大的他,在幻想的世界中找到歸屬。小時候他愛看動漫,曾夢想當漫畫家。小五時他沉迷製作當時流行的flash動畫,被作品經常用作背景音樂的樂團Bump Of Chicken吸引,對音樂創作產生興趣。他國中開始組樂團,但因與團員創作方向不合而解散,後來改用音樂製作軟件Vocaloid創作,即是輸入旋律及歌詞,由軟件製作人聲演唱,不必與人合作,讓他創作更輕鬆。他以「Hachi」的名義發表作品,在網絡世界大受歡迎。 米津形容,自己是逃到網絡上,以「Hachi」的身份與人溝通。但每個孤獨的人,心底裏還是渴望着與人的聯繫。後來他決定以本名創作,並用自己的聲音演唱,以米津玄師的身份與聽眾交流,亦加入了主流唱片,希望做出能讓大眾都有共鳴的作品。他的歌不少都透露着孤獨與沉鬱,誠實地展現着自己的脆弱,但同時沒有放棄希望。每個人都有覺得自己是怪物的時刻,與世界格格不入。也許正因如此,米津玄師的作品才能如此引起共鳴。 孤獨並不是詛咒,正正是因為孤獨,米津才能細膩地感受世界,然後創作引人共鳴的音樂。「培育人性必要的是孤獨和熱情。我認為我們應該重新反思孤獨有多重要,不只是在創作上,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如此。」米津學會了在孤獨的同時,找到與人連結的方式,「儘管自己是孤獨的,卻也能通過這種孤獨相適應的方式,與他人產生連結,並找到自我。」近年的他,開始改變髮型,露出額頭和雙眼,也許象徵着他走出了自覺是怪物的陰影。又或者,在音樂的交流中,他發現原來世上每個人也是不同的怪物,他並不孤單。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從前香港的夜晚,是以霓虹燈和招牌交織而成的——食肆、商場、夜生活,要招徠生意,靠的全都是一片片在暗夜裏閃爍的亮光.所以亦有一種講法是,霓虹燈遍佈街道,也代表着經濟繁榮。 那麼現在香港的色彩,又是由甚麼構成的? 我們用 AI 技術,為數張舊香港佈滿招牌街道照片重新注入生命,再重回這些相片所攝之處,嘗試為大家尋一個答案。   攝影、設計:Kayan @yipy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你是否也透過歌曲記錄某段時光?每年的熱門流行歌曲不僅反映香港人的聽歌喜好變化,亦映射出我們當時的狀態與心境。KKBOX 香港風雲榜100%由香港用戶聆聽數據衍生,年度累積榜統計前一年12月1日至該年12月31日發行的歌曲,根據用戶在該年全年完整聆聽歌曲的總點播次數產生。回顧過去七年 KKBOX 年度播放率最高的十大歌曲,我們聽過傷痛的慘情歌,也聽過探索自我的旋律,近年又被甜蜜情歌攻陷。在這些歌的陪伴下,一起經歷成長與蛻變。 |2018, 2019&2020:心碎自勉 孤獨上癮 在這幾年間,正值社會低潮,疫情肆虐,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令關係產生裂痕。在這兩年的風雲榜十大歌曲中,慘情歌佔了約一半。無論是戀人之間漸行漸遠,《在月台上等你》等不到結果,不得不承認彼此已不再同步;還是發現自己的付出原來是多此一舉,決心調較為《永遠飛行模式》,斷絕來往。在深夜EMO時,就靠著這些歌陪你渡過難眠的夜。雖然痛到心碎,但還是盡力讓自己站起來。當舊事物充斥空氣內,《呼吸有害》、《缺》氧之時,鼓勵自己以初心對抗暴雪,將每一扇窗也打開;流光了眼淚後,就朝著《逃生門》的一線光邁進,拯救自己。 《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這些難捱的時刻,只剩下自己一個去面對。但有些歌說,原來孤獨,其實也不壞。《其實寂寞》會上癮,自己一個吃火鍋、唱K歌,塵也不用吸,自由自在;《一人之境》原來都可以盡興,乾一罐的汽水再呼出嘆息,獨個觀看世間變幻事情,已很高興。 |2021&2022:對抗世界 探索自我 在2021&2022年,風雲榜十大歌曲中的情歌數量略減,反而好幾首關於自我探索的歌,成功躋身榜單。這兩年Mirror強勢崛起,稱霸榜單。年輕的新血為鬱悶的社會帶來新衝擊,為失落無力的大家吶喊宣泄。 低潮令人沮喪失落,不甘繼續墨守成規的人,翻開《狂人日記》,揮一筆刻一骨,將一切砍掉重練,絕處逢生。照照《鏡中鏡》,解開傷口探視,發現最大的敵人原來是自己,但正正是識破了這心魔,學會與自己的恐懼共存,才能令內心更強大。 當足夠強大時,也能敢於做個《Mr. Stranger》,掙脫別人為你設下的框框,將自己真實的陰暗面和脆弱都顯露於人前。能夠接納自己,才不會被黑暗吞噬。然而,經歷完無數次獨個哭喊和嘆息,累了的話記住要《留一天與你喘息》,釋放自己心聲。 |2023&2024:我愛故我在 珍惜眼前 經過低谷的破碎,學會向內尋找自我,進化過後,有能力愛自己,也就可以愛人。這兩年的甜蜜情歌比例上升:直白地表達愛意的《世一》、低調卻甜蜜的《黑玻璃》、初見時小鹿亂撞的 《Lost at first sight》。旋律中,我們能肆意地感受甜蜜,充當生活的一點慰藉。 當然,生活不會只有甜蜜,尤其經歷過變幻無常的日子,明白世間總有些離別與遺憾。最快樂時候未知最快樂;青春一夜就變老,不要在《青春告別式》之後,才去後悔當初沒去狠狠抱緊。不過,就算最後不能在一起,能曾經擁有過一段美好回憶,已經是《三生有幸》。在荼蘼凋謝前,就要珍惜眼前人,這些都是歌曲教會我們的事。 香港人最愛聽情歌,無論熱戀中失戀中,都永遠需要有歌,唱出心事。回顧香港人的聽歌喜好,情歌仍然佔據重要地位。我愛故我在,也許經歷過人生跌宕之後,最後發現所有事情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愛愛愛。感謝永遠有歌,把心境道破。榜單上的這些歌,又陪伴著你哪些時光呢?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由裝置藝術到環境劇場,今年第五屆「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 2025」以四個打破常規的節目,讓觀眾以嶄新角度體驗這座百年古蹟。開幕作品《人類開箱》以紙箱裝置回應建築磚石;《ARIKA》融合當代舞與RAP,呈現前衛演出;《無限延展》邀三位青年編舞家探索身體與空間;壓軸作品《異步同曲》則透過環境劇場細味香港與澳門的歷史連結。 #裝置/#流動影像/#聲音 | 人類開箱 屢獲殊榮的媒體藝術家梁基爵(GayBird)領銜創作《人類開箱》,為「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 2025」揭開序幕。作品巧妙運用大型紙箱裝置藝術呼應大館歷史建築的磚石元素,在賽馬會立方及洗衣場石階建構成一場全感式體驗。紙箱既象徵堆疊磚塊的穩定性,也代表著人體形態的流動性。觀眾將沉浸在裝置藝術、聲畫投影、虛擬遊戲與現場表演之中,展開對脆弱與穩定的深度探索。 日期:4月4日至6日;4月8日、10日 時間:晚上7時30分至8時40分 地點:大館賽馬會立方及洗衣場石階 票價:$280 #當代舞/#RAP |ARIKA 《ARIKA》有「之去向」、「起源」等的意思,是一場打破傳統藝術邊界的創新演出。前科西舞團舞者島地保武與RAPPER環ROY合作,透過現場即興表演,以流暢的舞姿與Hip Hop韻律交織,探討音樂、舞蹈與文字的根源及關係。 日期:4月4日至5日 時間:晚上6時至7時 地點:大館F倉展室 票價:$280 #當代舞/#探索 | 無限延展 來自香港及廣州的三位青年編舞家姜凱翎、黃寶娜、符彬靖,聯手打造體驗式當代舞蹈劇場。三人將大館F倉轉換成內在而私密的空間,通過現場表演、參與式展演及舞台裝置,探索身體與空間的關係。 作品包括三個短篇:《I Saw a Ping-Pong. I Crushed It. It Was an Egg.》探討個人與系統的關係、《Come closer, go deeper!》以伸展拉筋練習,探討女性身體經驗與被凝視的張力與感受,以及《無限快樂園》則探問「美」、「標準化」與「意義」的概念。 日期:4月11日 時間:晚上7時30分至9時 演後座談會:晚上9時至9時30分 日期:4月12日至13日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 演後座談會:下午4時至4時30分 地點:大館F倉展室 票價:$280 #歷史/#環境劇場 |異步同曲 「歷歷在目」團隊歷時四年打造的歷史環境劇場三部曲迎來終章。繼《牆邊練習曲》(2021)探索香港礦石史及《未境進行曲》(2023)探討移民與離散議題後,《異步同曲》聚焦香港與澳門的深厚關係。四位行者將帶領觀眾穿梭大館時空,以燈光、聲效、投影與現場表演,追溯兩座城市從沉睡港口到繁榮都市的交織命運。 日期:4月25日至26日;4月28日;5月1日至3日;5月5日;5月8日至10日;5月15日至17日 時間:晚上8時至9時30分 日期:4月27日;5月4日、11日 時間:晚上7時至8時30分 地點:大館F倉展室及監獄操場 票價:$280 了解更多活動詳情:https://www.art-mate.net/buy_ticket/82071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