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就算你不是九龍區唸書及長大的孩子,你的回憶裏也一定會有西九龍中心的一席位。在偌大的商場裏,載滿了學生的最愛——遊戲機中心、遊樂場、貼紙相機、格仔舖、明星相、扭蛋、夾公仔夾糖⋯⋯你曾否抬頭看一眼,商場頂那條已被塵封的過山車軌道?這條從2003年便已被塵封的室內過山車,經歷過輝煌的時刻。不過現在的你,還有好好仔細看過它嗎? 踏入西九龍中心,從地下中庭往上看,會看到一層保護網,繩網之上有數條縱橫交錯的黃色路軌,與建築物的天窗相映成趣。這條建於1994年的遊樂設施名為「天龍過山車」,與西九龍中心同時開幕。翻查資料,過山車在意大利生產,全長254米,最高時速達每小時25公里。過山車的起點位於9樓,首先駛進溜冰場,其後穿出去位於8樓的food court頂,最刺激的部分是衝出商場中庭,在8樓及9樓盤旋,最後返回起點。當年大專生收入中位數大約9000元,去茶餐廳吃一個午餐大約30元,而天龍過山車的收費為15元3次,平均5元一次,相比起現在於戶外嘉年華,要幾十元才可以玩一次的機動遊戲,即使計算通脹,天龍的收費仍是親民得多。 不過,天龍其後多次傳出「鬧鬼」之說,最後在21年前停運至今。有媒體曾引述商場回覆解釋,由於美國有商場過山車出意外,經考慮後決定停運。但過山車停運原因仍是眾說紛紜。 現在,乘搭扶手電梯到達9樓,穿過奇趣天地(值得一提的是,奇趣天地內的遊樂設施也古早味甚濃),走到另一端,天龍過山車的入口的「遺址」隱藏在一所茶樓內。穿梭過一張張餐桌後,便看到其入口及旁邊已經幾近掉色的「乘客守則」,入口旁仍然放了一塊告示牌,寫着「為安全起見,過山車將暫停開放作定期檢查」。 這一個隱藏於商場的一個角落,彷彿凝住了西九龍的某一段時空——天花板吊着一部已經沒人在用的「大牛龜」電視,又安置了兩列過山車。它們的車廂均以綠、紫、橙、黃等鮮豔色彩塗裝,充滿童趣,卻因歲月洗禮而顯得斑駁;車頭設計成卡通蛟龍的模樣,略胖、青綠色的身軀上點綴著彩色圓點,車頭笑逐顏開的龍頭,似乎凝固了昔日的歡笑。金屬扶手和圍欄也已鏽跡斑斑,更添一份滄桑感。 這條曾經帶給大家歡笑的巨龍,相隔多年後,現在靜靜地盤踞在泛黃的軌道上,等待著不知何時才會再次啟動的時刻。要是有一日天龍真的重開,你也會希望坐一次嗎? 攝影、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青春的旅程,充滿未知與挑戰,中學生們常在學業、家庭、人際關係等壓力下感到迷惘。如何幫助他們找到情緒出口,建立自信和勇氣?由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SONOVA及寰亞音樂主辦,並獲太古基金支持,聯同香港遊樂場協會及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舉辦的《我們都是第一次做人》中學校園音樂巡演,並邀請了鄧麗欣、陳健安、梁釗峰、Nowhere Boys、Feanna 黃淑蔓、Jay Fung 馮允謙、Cloud 雲浩影 、ANSONBEAN等歌手組合,用歌聲唱出中學生心聲,陪伴他們走過成長的迷惘與挑戰。 團隊走訪了15間中學,收集了超過1300張學生留言,當中超過一半學生表示對生活感到迷惘。其實,學生們和我們,何嘗不都是第一次做人?不妨聽聽音樂巡演的策劃人蔡展煇、香港遊樂場協會副總幹事(社會工作部)游綺文,以及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副校長黃佩珮,分享他們的故事和感受。 ———————————— |為何希望開展這個計劃?希望為學生們帶來甚麼啟發? 蔡:去年一位唱片業好友的提議,希望為旗下歌手舉辦中學巡演。考慮到疫情後學生們在學習和情緒上面對的種種挑戰,以及近年不斷發生的學生輕生悲劇,我覺得很有必要做這樣一個活動,用音樂去支持和鼓勵他們。 宏觀坊間已經有不少以為同學「打氣、提升正能量」為題的校園活動,於是創作團隊就重新思考今日校園需要的是一個怎樣的訊息?於是也衍生了《我們都是第一次做人》這個主題,希望彼此多了一份包容,同學、家長以及老師校長,日常生活上都是一次一次的學習。 |參與這次音樂會,最大感受是甚麼?有否印象深刻的經歷? 蔡: 記得有一位同學分享,疫情期間病倒,曾經危殆到入住ICU,後來總算平安康復;在初初復康過程中,原本愛好運動的她,連走幾級樓梯都喘氣,同時她又因而有所啟悟,有時對於功課學業都好緊張,但最終明白健康、生命與及家人師友,才是最重要。 游: 欣賞音樂會過程中,聽到後面幾位女同學你推我讓,其實想向偶像大聲講句說話,但不敢主動,於是我轉頭拋下一句:「就嚟入後台喇,快D講啦!」輕輕鼓勵,她們大大聲說:「Stephy,你好靚女呀!」,果然Stephy聽到,回頭給了她們一個「心心」。不貪心,只希望同學學會為自己拿出的勇氣而沾沾自喜。 黃: 我看到學生們青春狂妄的一面。年輕人往往會做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正是因為他們還沒被社會規範完全約束, 保持著純真和勇氣去追求當下的熱情。 |可否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 蔡:入行主持的第一個節目《一切從音樂開始》,仍記得第一次開咪前,提交當晚播放歌單給監製顏聯武先生(日後,共事十多年,視之為恩師)過目,到第一次坐在直播室推咪,很緊張,但同時,今日回想起這也是一種陪伴,同樣望著歌單上的歌曲,我們會討論Music Flow、Genre、節奏到前奏等,這種純粹的對話,真的很珍貴。 游: 人生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做媽媽。當時懷著孖胎,有很多想像,既有正面也有負面。孩子出生後,生活變得忙碌而充實,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很有趣。 黃: 我第一次辭去老師的工作,去參加工作假期簽證計劃,改變了自己依從的人生。這段經歷讓我變得更大膽,也讓我學會了用更輕鬆的態度去面對生活。 |有無經歷過,曾經被打擊自信、甚至質疑自己的經歷? 蔡: 在媒體工作了廿年,期間經歷過低潮:記得由熟悉的音樂資訊類型節目,被調任發展財經頻道,開初真的每一次開咪都懷疑人生!每每與金融分析專業一齊開咪,聽著對方分析股票猶如外星話,坦白講,真的每一刻都自我懷疑!甚至考慮是否要放棄? 游: 任何創新的意念都會有一些不認同的聲音。2017 年,我在青少年中心設置「瞌一HUB」服務,建立青少年自主休息空間,希望能幫助青少年,但當時也受到了不少質疑。這些質疑讓我開始懷疑自己,但也引導我優化服務的方向。 黃: 曾經有一位學生經常質疑我的評分和教學,讓我一度開始懷疑自己。但我後來發現,這個學生只是想弄清楚哪一種標準是正確的。我用平常心去處理,一方面查證自己的想法,一方面與學生討論,最終也強化了自己的教學信心。 |當自我質疑的時候,你會如何調適心態? 蔡: 轉戰到財經節目後,當時先客觀留意同事的主持風格,而自己「暫時欠缺的」知識,是否隨時間浸淫就可以改變?可能因為心態有了這種調節,少了一份繃緊,呈現多一份從容,於是一起主持的同事或專家的態度也起了變化,而我又彷彿慢慢好起來,成長起來。 游: 我會允許自己沉浸在情緒中,不去壓抑負面情緒,感受當下、接納自己。 黃: 我會客觀地審視自己的能力,看看是否是自己放大了負面感覺。人非完美,要學習接納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具體行動上,而不是消極的想法。 |當學生面對自我質疑及挫敗,你們希望送一首什麼歌曲給他們? 蔡: 《相信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陳蕾。揀選這首來自這位「樂壇社工」的作品,每當大家感到迷惘、窘頓的時候,甚至懷疑人生,但世界真的很大,或許真的不是想像中的壞? 游: 《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成長過程中,我們常常背負著很多期望,讓人喘不過氣。這首歌提醒我們要接納事情並非都能控制,要為自己而活,建立屬於自己的意義。 黃: 《差一點我們會飛》。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受傷,但不要害怕,仍然要相信希望,這裡會有想像。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改編自亦舒小說的劇集《玫瑰的故事》早前開播,令人回味亦舒筆下一個個敢愛敢恨的「亦舒女郎」。亦舒的作品激勵女生要自強,書中的主角即使遇到困境,都會堅持獨立自愛,追求自我價值。亦舒的真實人生充滿戲劇性,不少事蹟頗受爭議。但也許正是這種我行我素的性格,才能以精煉潑辣的文字,創造出一個個自強獨立的女性角色。 亦舒是天生的才女,於上海出生,五歲隨家人赴港定居。她從小有寫作天份,14歲發表第一篇小說,更被報刊編輯追到學校邀稿,年僅17歲就出版小說集,中學畢業就在《明報》做記者,新聞、專訪、影評、專欄通通都寫,後來亦做過公關、電視台編劇、政府新聞官。筆耕50多年來發表過逾300部作品,不少被翻拍成影視作品,如《朝花夕拾》、《流金歲月》、《我的前半生》等,是一代言情小說大師。 除了她的小說,她本人充滿戲劇性的感情生活亦成為八卦話題。她17歲時鍾情於有才華但窮困的主編兼畫家蔡浩泉,不顧家人反對,甚至以死相迫,成功與其結婚,並在20歲時誕下一子。短短三年後,二人離婚,有指亦舒最初幾年仍有探望兒子,但後來沒再與聯絡,兒子蔡邊村曾寄信但不獲回覆,長大後以紀錄片講述其尋母歷程。雖然後來作家何福仁為亦舒平反,指亦舒離婚後曾多次請好友西西帶兒子見面相聚,但她在媒體中的形象已被塑造成不認子的狠心母親。加上亦舒兄長倪匡亦曾說,自己與妹妹斷絕聯絡多年,每次打電話給亦舒都轉駁到留言信箱。如此種種,都令她被批評涼薄冷酷。 對於愛情,她愛得痴狂。當年她與影星鄭佩佩是好友,岳華則是鄭佩佩男友,三人常相聚,有指後來亦舒愛上岳華,主動追求。岳華曾澄清,當年是與鄭佩佩分手後,才和亦舒在一起,但亦舒多年來一直被批評插足二人戀情。亦舒的愛極具佔有慾,試過因為呷醋而剪爛岳華的西裝,也曾一刀插在岳華的床上,位置正是其心口。鄭佩佩嫁到外國後,一次寫信給岳華,訴說家庭近況,亦舒看後憤而把信刊登在報紙上,岳華無法承受亦舒的任性,與她分手。多年,亦舒嫁了一個大學教授,移居加拿大,並誕下一女兒,日子歸於平淡。 無論是筆下的角色,還是現實中的自己,亦舒都敢愛敢恨,愛得轟烈痴狂。她說過:「人生短短數十載,最要緊的是滿足自己,不是討好他人。」旁人說她自我中心,但也是這種不因別人眼光而放棄自己內心追求的態度,令她能不被世俗約束,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亦舒 #玫瑰的故事 #朝花夕拾 #流金歲月 #我的前半生 #言情小說

  今年31歲的曾錦源,在18歲時確診脊髓小腦性失調症。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他曾經徘徊在生死邊緣,但在一番掙扎過後,他選擇了堅強活下去,更投身義工服務,身體力行證明自己的能力。 「我都認同自己有啲事一定需要其他人幫手,但都唔可以被限制想法,我們一定係需要幫助。就算我們坐輪椅都好,我哋都可以幫到人。」阿源曾參與不同義工服務,有真人圖書館、病人治療組織及殘疾人士倡議工作等,其中一項就是派飯。有一次,一位露宿者無預警下消失,幾個星期後突然出現,表示自己已被安排上樓,特地回來對阿源及其他義工說聲感謝。在這些微小而真摯的互動,也能體會到生命的意義。 就在2024年底,阿源獲得「香港義工獎2024-傑出青年義工獎」。對他來說,獎項的意義不在於肯定個人成就,而是證明了一個信念:幫助他人,從來不分種族、性別,更不分傷健。 這天,就讓我們跟阿源體驗一次派飯,聽聽他的故事! 採訪:Hoiyan @seamouse_hoiyan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計:Owen @wai.ho.98 剪接:PL --------------------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從傳統酒樓的一盅兩件,到結婚過大禮向家長敬茶,在香港文化中,茶一直佔一重要席位。在九龍城南角道一間小茶莊「源茂興記」,茶也同樣在兩位老闆劉氏兄弟的生命裏留下深刻印記。「精選各種名茶」、「唯一馳名觀音」,茶莊門口兩側威風凜凜寫着,而頂上則是從右到左六個大字:「源茂興記茶莊」。從1954年開業至今,這裏始終如一,茶葉的穩定品質,一直讓細劉生引以為傲:「七十年前係咁樣包(茶葉),七十年後都係咁樣包——只不過多咗個膠袋。」 只是如今面臨九龍城區重建,茶莊也終將迎來光榮下場的結局。「初頭就諗住搬遷嘅,但而家就諗住唔做,因為我哥打算退休喇,變咗得我一個人,做唔掂囉。」老闆之一「細劉生」解釋道。這個陪伴他們逾六十載的小天地,終將不復存在。 文字:Yanto @yanto_924 攝影:Hiuyan @hyphotgrap 設計:Kayan @yipyn |在茶莊的那些年 「我哋都喺九龍城長大、喺度出世㗎。一直以嚟,由返學放學直到結婚,都係喺九龍城生活, 其實九龍城就係我嘅故鄉。」從細劉生出生以來,他們一家七口便住在九龍城南角道,舊居與現舖只有一條馬路之隔。「因為我哋以前係前舖後居,直接住喺裏面。」1200呎的空間,由爸媽、五兄弟姐妹、店面、存貨攤分,每人分到的空間其實並不多。到晚上要睡覺時,「攞兩個茶葉箱,然後行一塊板,嗰塊板係兩呎左右,瞓一陣半夜會變咗喺地下,哈哈。」 不光是生活空間,茶莊的工作也佔據了細劉生童年一大部分。「放學之後,係做完舖頭嘅工作先做功課㗎。」那時生意興旺,五兄弟姐妹自然逃不過要幫忙分擔店內工作。他們每天一同圍着桌子包茶葉,動輒用上個多兩個小時。茶莊晚上九點關門,「你唔幫忙?咪無得收工囉。」姑勿論關店後,他們還要完成學校功課。 如斯日復一日,這群孩子也長大成人,正式步入社會。不過,細劉生並非一開始便計劃接手茶莊。建築、速遞、膠袋製作

今年叱咤頒獎禮的其中一個高潮,莫過於鄭秀文獲頒「我最喜愛女歌手」。她在台上的致詞真摯鏗鏘,極具感染力。她說,這些年來一直依從內心,做想做的音樂,體會到只要帶著勇氣和堅持,就可以走出自己的人生路,又勉勵年輕歌手:「無論你而家身處咩光景、無論你係順境、逆境都好, 你繼續帶住呢份嘅堅持,你所相信嘅會將你帶到好遠嘅道路,甚至飛得好高、好遠。」出道超過30年,Sammi仍能贏得大家的喜愛,正因為她從未停止超越自我,勇於突破,才令她的魅力足以跨越世代,成為永不過時的天后。 Sammi16歲參加新秀歌唱大賽出道,在影視歌三界均取得亮眼成績。她曾九度成為香港年度最高銷量女歌手,並舉行共過百場的紅館演唱會;在影壇,她是票房保證,電影《孤男寡女》、《瘦身男女》等大受歡迎。儘管紅極一時,但一路走來,Sammi亦經歷過高低跌宕:出道初期,她被嘲笑身形肥胖,拼命減肥;儘管她是票房保證,但多次入圍金像獎都無緣獲獎;轉型拍攝文藝片《長恨歌》期間,更患上抑鬱症,休養了兩年才走出低谷。經歷過無數低谷的洗禮,她都沒有放棄,反而練就了強大的心臟。 貴為天后,Sammi沒有固步自封,一直尋求突破。她早在90年代便顯露出前衛大膽的一面,曾染了一頭狂野紅短髮,演唱會上的「Nike眉」更是走在潮流尖端。她由出道初期的玉女風,轉走中性型格風,94年推出的專輯《十誡》以情慾為題,其中Remix版《十誡(禁忌的遊戲)》更因尺度大膽而被電台禁播。她亦勇於找新音樂人合作,挑戰不同音樂風格。2000年,她與Hip Hop組合LMF合作推出《愛是…》;20多年後,她找來哲學團體「好青年荼毒室」成員合作,推出新版本《愛是… 2.0》,兩個版本充滿新鮮感。幾年前,她亦與重金屬樂隊鐵樹蘭合作《Power Of Love》,令人耳目一新。即使是神枱級天后,她仍肯作新嘗試,令她能與時代接軌。 這種挑戰自我的精神,亦體現在影視方面。她早期多演愛情喜劇,近年轉型,出演過不少富層次感的角色,如《花椒之味》、《聖荷西謀殺案》等,演技備受認可,終在2023年憑《流水落花》奪得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不斷進步,才能再創高峰。 作為前輩,Sammi毫不吝嗇給予新生代機會。《流水落花》是新導演賈勝楓的首部長片,為了支持新導演,她沒收片酬。去年她的紅館演唱會,她亦邀請了多位年輕歌手擔任嘉賓,其中最感人的,莫過於請來為電影《填詞L》創作主題曲《填詞魂》的謝雅兒,為追夢的人提供舞台。無論在音樂還是影視界,她都在長江後浪推前浪,積極提攜新世代。 即使已是天后級人物,Sammi依然不斷追求突破,從未降低過對自己的要求。經歷過高山低谷,她仍然堅持在進步的路上,提醒了我們,無論處於人生甚麼階段,只要勇於嘗試,就能突破自我。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香港是一個麻雀雖小,但寶藏滿滿的地方。這次香港角落的目的地,是位於新界北部皇后山已廢棄的印度廟和英軍軍營,就在這片時間已被靜止的空間,嘗試尋找那些年的故事。 |穿越時空的異世界 皇后山印度廟位於山麗苑內,與屋苑內的康樂設施只以一面鐵絲網所隔,甚至高層居民就能輕鬆飽覽整個遺址。不過,可能擔心打擾到附近居民的生活,所以屋苑內疑前往印度廟的舊通道已被封,只能在附近一處不起眼的草叢處入口出發。彎腰鑽進去後,一路扶着樹幹與鐵絲網前進,走起來還算輕鬆,也意外地有種千尋走在通往異世界隧道的既視感。 大概7、8分鐘的路程,就到達印度廟。於1960年時,軍隊為了駐守的尼泊爾啹喀兵,興建了這座廟。經過年月的洗禮,外型呈六角蓮花狀的印度廟,現已褪成淡淡的柔和綠色,在樹木的包圍中很是和諧。據悉,過往啹喀兵會在此舉辦印度教節慶活動。由於印度廟獨特的外型和建築風格,現已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走進內部,放置了數張椅子,或許是某人的心思,椅子的材質與色調與這裏毫無達和感。根據香港印度教同修會的分享,從英軍紀錄片中發現印度廟主殿應是供奉三大女神,而非大部分簡介中的濕婆神。今天,祭壇位置有着簡單的佈置和裝置,包括畫像及祭品。抬頭一看,六角形的深藍天花有着幾扇三角柱狀的窗,而地板上也有相呼應的多角星形圖案。從窗外透進的陽光下,能看到空氣中的塵埃,讓這空間有一種莫名的平和感。 直線穿過主殿,後方有一間細小的雜物房。相較於主殿,這裏的內部明顯更破落,牆壁和天花滿是落漆和龜裂,而本來擺放物品的層板上,都堆積着肉眼可見的厚重灰塵,也有探訪者遺下的垃圾。 |從前的生活痕跡 繼續向前方深處走,數十級被落葉遮蓋的樓梯之上,就是軍營。這裏的營房都是綠色平房,由於每個單位的空間也頗大,且間隔也盡不相信,部份房間內更有一座約半米高、由漆成紅色磚頭所砌成的壁爐,相信應是屬於有軍階的軍人宿舍。 這次的城市探廢之旅,先在此寫上未完待續的省略號。但這個山頭之上,還有不少已荒廢的軍隊設施,像是辦公室、宿舍及康樂用房間等,還有一些被遺留下來的舊物,也跟着那年的時光一併被塵封起來,靜待分享自己的故事。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Hoiyan @seamouse_hoiyan 文字: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王家衛的電影在影迷心中有著獨特的位置。有些人覺得他的電影晦澀難懂,有人卻偏愛他的風格:意識流的敍事手法,大量的獨白,加上特別的隱喻,彷彿是人物與自己對話。他的電影總是圍繞時間與記憶,常將夢境、回憶與現實交織,那些錯過的、遺憾的,就在模糊潮濕的記憶裡浮現。電影中強烈的色彩,營造濃郁的孤獨感,將觀眾帶入詩意的光影世界。 |《阿飛正傳》的綠:漂泊與空虛 無腳雀仔旭仔是個不羈的浪子,周旋於不同女人之間,從不給予任何承諾,無法安定下來。他生活頹靡,情感漂泊,內心始終空虛。他從未見過生母,又與養母恩怨交織,從未獲得過歸屬感;於是執著於尋找生母,希望能抓緊些情感的依歸,卻還是無法見上生母一面,最終死於火車上。無腳雀仔彷似自由,實則被無根的不安束縛了整輩子。電影籠罩著濃濃的灰綠,散發著強烈的空虛感,映照著他內心的空洞與孤獨。 |《花樣年華》的紅:禁忌的情慾與掙札 《花樣年華》中周慕雲與蘇麗珍的相遇與深交,是因為彼此的伴侶雙雙出軌。兩人在寂寞中慢慢靠近,在禁忌邊緣徘徊,最終還是敵不過流言蜚語的壓力,錯過了彼此。電影中的紅,是雙方洶湧的情慾與曖眛,也是危險的禁忌。時光流轉,往日那誘人的紅,只能存留在記憶之中。回望過去時,一切已經成了褪色的黃,只留下一段未曾實現的愛情。 |《2046》的暗灰:試圖尋找答案的迷失 周慕雲在《花樣年華》中錯過了蘇麗珍,在《2046》中則成了另一隻無腳雀仔,不斷在其他女人身上尋找蘇麗珍的影子。電影的暗灰色調帶來強烈的壓抑感,以及被困的孤寂感。在2046這個地方,一切事物都不會改變;而在2046的人,就被過去所困。周慕雲在其他女人身上,以及在自己幻想的小說中,試圖解開過去的遺憾,最終還是找不到答案。 |《東邪西毒》的黃:因執著而起的寂寞 電影主色調是黃色,沙漠的蒼茫賦予電影壓抑寂寞的基調。片中大部分角色都是孤獨的,不論是愛人嫁了自己長兄的歐陽鋒、愛上好友妻子的黃藥師、被背叛但仍深愛妻子的盲武士,還是執迷於被背叛的慕容嫣。他們被困在自己的執念之中,計較著輸贏得失,惦記著無法擁有的,被遺憾纏身。當四季更迭,時間化為灰燼,沉澱成記憶,隨之生起煩惱,只能奢望世間有一罈「醉生夢死」,可以令自己忘卻一切。 無論是《阿飛正傳》中的空虛、《花樣年華》中的錯過,《2046》中的迷失、還是《東邪西毒》中的寂寞,王家衛的電影世界總是充滿孤獨與遺憾。在你那潮濕的記憶中,是否也隱藏著些無法言說的孤獨與遺憾?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2025來到了!讓我們走進光影歲月,細味城市變遷;穿越街道小巷,聆聽人文故事。ACOO為你精選文化活動及電影推介,邀請你一同發掘香港獨特的面貌。   #活動及展覽: |《Lost & Collected - 香港地圖。舊物》 這次展覽展出逾50張珍貴的舊地圖和街道圖,包括震撼呈現的20尺打印的1958年香港市區全圖、1958 - 1959年的石屋賣買合約等。從地圖紋理間,你能窺見香港從寧靜漁港蛻變為國際大都會的故事,一同走進這場穿越時空的視覺之旅。 日期:即日 至2025年1月19日(逢星期一休息) 時間:12:00-19:00(需到 @artellex.hk 內的連結預約) 地點:九龍長沙灣長順街1-3號新昌工業大廈2樓204A室 |中電鐘樓文化館「光.感發現」展覽 這個匯集歷史與藝術的主題展覽活動,為你呈現三組別具意義的霓虹裝置:昔日太子區「冰廳」的招牌重現江湖,訴說著香港茶餐廳文化;參照70年代全球最大的霓虹招牌「樂」字,以新舊光管重塑輝煌;還有結合書法藝術的創新「中華電力」霓虹設計。活動更設有「漫步加山」導賞團和懷舊座枱燈工作坊,公眾亦可於2月16日前參加館內的「尋找光.感小挑戰」活動,只需完成指定任務,即有機會獲得萬字夾套裝。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3月16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逢星期一、四休館) 地點:九龍亞皆老街中電鐘樓文化館 費用:免費(部分活動需在 https://www.clpulse.com/ 預約) |明愛風信子行動《你看見媽?》服務回顧展 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媽媽,面對社會目光,她們如何在青春與母職之間找到平衡?明愛風信子行動自2007年開始,致力服務香港的年輕媽媽及其家庭,並將於1月中舉辦成果展覽。這個展覽不只是一場回顧,更是一個傾聽、理解和支持的平台。真人對談環節更能讓你近距離認識這群勇敢的年輕媽媽,聆聽她們不為人知的故事。 日期:2025年1月18-19日(六、日) 時間:14:00-18:00(指定時間會有真人對談環節,詳細時間可參考以下的網上報名表格連結) 地點:深水埗獵人書店(深水埗基隆街110號地舖)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byzRveUxJm4MfPb58 |《彩虹邨的啟示:重新定義舊區重建的公式》 彩虹邨即將面臨清拆,在大家心目中,這些舊區有甚麼意義?是次研討會邀請了研究現代建築的學者Alex、Juliana與城市研究者劍青,將以彩虹邨為起點,探討香港目前需要的舊區重建方向與政策;在思考如何將「保育」融入舊區重建的框架的同時,亦希望為未來十年陸續老化的公共屋邨構想一個可參考的藍圖。 日期:2025年1月11日(星期六) 時間:16:30-18:00 地點:佐敦本研工作室(吳松街191號突破中心7樓) 名額:100人 費用:免費 報名:到 @ kongcept852 連結 #電影 / #放映: |「蒂達史雲頓:世界流轉」 蒂達史雲頓是當代最具實驗精神的演員,以獨特的中性氣質征服影壇四十載。從實驗電影到奧斯卡大作,蒂達史雲頓不斷挑戰演技極限,為觀眾呈現一個又一個難忘角色。M+精選五部代表作,帶領觀眾重溫這位「銀幕變色龍」的演藝生涯——從性別流動的《奧蘭多》到末世寓言的《永生情人》,見證她如何打破常規,在每個角色中注入獨特靈魂。 日期:2025年1月 (詳細場次請參考官網) 地點:M+電影院 網址:www.mplus.org.hk/cinema |《曾經擁有》 港產片「影癡」吳少金(姜皓文飾),經常現身各種拍攝場合和首映,對香港電影瞭如指掌。古靈精怪的吳少金被真人騷節目監製細薑(廖子妤飾)鎖定目標,懷疑他正是令電影公司聞風喪膽的尖酸刻薄影評人。細薑假扮朋友接近吳少金和他的家人,卻慢慢發現他的秘密和辛酸……這部2017年拍攝的作品,彷彿一顆被埋藏的時光膠囊,裡面封存著對香港電影的熱愛與期待。 日期:1月11日上映 |《十方之地》  在紅磡這片土地上,高樓大廈的陰影下藏著無數市井故事。導演黃肇邦用六年時間,以純觀察手法拍攝這裡的日常百態:善信在觀音廟前祈求發達,拾荒者在街頭巷尾拾紙皮度日,小販在天光墟中變賣富人遺棄的物品。在城市發展與重建的洪流下,紅磡舊區正經歷著緩慢而確實的改變。這部作品不僅是一次社會觀察,更是對香港基層生活的深刻紀錄。 |《香港四徑大步走》  298公里,72小時,四大遠足徑。這不僅是一場體能的較量,更是意志的挑戰。《香港四徑大步走》記錄了近年其中一場「香港四徑超級挑戰」賽事,參加者來自不同國藉和背景,有山界長勝將軍、有精心計算的專才型跑手、也有負傷上陣的挑戰者,在這片城市叢林中,有人選擇走出舒適圈,在山與海之間尋找自我。透過紀錄片,見證各路跑手如何突破極限,創造不可能。人生,本就該有一次瘋狂的挑戰,你準備好了嗎?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唔該我想搵Tella姐!」 「好!請等等。」 半個身影從鞋店的閣樓探出,隨之,她從貨梯上矯捷爬下,雙眼帶笑,聽起了客人的來意。開業近六十年,這幕在崇麟上演過無數遍——走過半百,九龍城的一切或聲張、或悄然地變着;但在衙前塱道的這間小鞋店,一切又彷彿始終如一,好比眼前始終笑容可掬、用心對待每位來客的她。她,就是崇麟鞋業的老闆Tella姐。 文字:Yanto @yanto_924 攝影:Hiuyan @hyphotgrap 設計:Owen @wai.ho.98 |寫了大半輩子的地址:衙前塱道82-84號 這間位於九龍寨城公園正對面、一幢外牆已落漆的唐樓之下的鞋舖「崇麟」,於1967年開業,由Tella父親所開——那甚至是城寨還未被拆遷的年代,當時的Tella只有3歲,「仲係小朋友嘅時候,就住喺呢度樓上,呢個地址我都寫咗60年喇。」她一頓,解釋由於父親從中國偷渡來港,所以無法回去:「我負責寫信去問候媽媽。」當年因為要應街坊所需,崇麟還會售賣各種雜貨家品,所以稱之為「崇麟百貨」。後來,隨着城寨的遷拆、社區的發展,崇麟慢慢轉為只賣鞋履,從小小街檔擴張,租下了隔壁唐樓的地舖位,作為店鋪延伸。 後來,Tella一家曾搬走。或許是緣分的驅使,兜兜轉轉後,他們最後又回到這座唐樓之下。「咁啱呢棟樓之前唔知有啲咩結構性問題,拆咗之後就變成可以喺度租舖做生意。」自此,他們便正式落地生根,直到現在。Tella回想起這些年的潮起潮落,有感而發地說:「我個業主真係好好,好照顧我哋呢啲小商戶。」三十幾年間,崇麟經歷市道高低跌宕,自然也有過低谷,「喺經濟唔好嘅時候,我都好忐忑,因為自己都有三個小朋友。如果過唔到(呢關),最後嘅打算就係破產,承擔責任。」就在店舖九死一生時,Tella為了拼出一個機會,便硬着頭皮寫信給業主,說明情況。誰料到,業主真的答允減租,與他們共度時艱。「(業主)唔可以只係用『良心』兩個字去界定,而係真係有修養。」 雖然只是社區一隅不起眼的小鞋舖,卻在它近一甲子的生命中,承載了那些年經濟起飛港人的拼搏精神,又有着過去一城人共同走過的低潮。 |做一間街坊舖 走在今年的九龍城街頭,可以看到滿街老舖,連被老舖顧大的孩子也開始兩鬢斑白。時代的巨輪不斷向前滾動,也為崇麟帶來不少艱巨的挑戰,Tella直言一是網購,二是連鎖店:「新嘅家庭、後生仔,或者係新手父母,佢哋幫小朋友買返學鞋,好多時候都會習慣去某啲牌子,因為嗰啲牌子已經係深入佢哋嘅生活裏面。」的確,童年記憶中街市或商場擺放着人字拖、膠拖鞋的舊鞋店,都在不經意間逐一消失,換來各間一式一樣的連鎖店。 幸好,崇麟還有一眾老朋友的支持,不少街坊即使搬離社區,仍然會專程回來幫襯,只因為崇麟獨有的人情味 —— 在崇麟的另一號人物是阿晴,她從16歲便在這裏打工,直至現在已成家。說起阿晴,Tella有讚無彈,直言她做得捱得又有心:「你真係可以用無微不至去形容佢嘅上心,啲鞋係需要點着、可以點着,對學生鞋上次着咩碼,今次幫佢攞大多一、兩個碼。」舖頭內的鞋全都擺放得整齊有序,從嬰兒鞋、返學鞋、到護士鞋、拖鞋,甚至繡花鞋都有,就如同她們一樣,陪伴街坊走過人生的每段路。 這份用心是有回饋的,兩年前舖貓花花得了腎病,醫藥費要價不斐。更嚴峻的是,那時鞋舖生意低迷,讓Tella感到蠟燭兩頭燒,壓力快把她壓垮。這時候,一位街坊竟亦義無反顧,扛起了照顧花花的重任。Tella解釋,街坊是一位貓義工,和花花關係一直都很好:「聽到姐姐把聲,佢會即刻由入面走出嚟,然後撲上姐姐度騎膊馬。」不忍看花花受病痛折磨,那位街坊包辦了花花的醫藥費用,帶牠看新醫生、試新藥。雖然花花最終還是不敵病魔,但在生命的最後,牠有了多一位深愛牠的人陪伴,亦加深了Tella與這裏人和事的牽絆:「真係令我覺得有人好重視你、重視你啲貓。」 |再見龍城 經營至今,對Tella來說崇麟早已不只是一個檔口、一門生意,更是待人接物的精神,「雖然係唔起眼嘅嘢,但可以由你去畀價值佢。」一直以來的用心,凝聚成了鄰里間的信任和關係。不少街坊經過,無論是不是來買鞋,都總愛進來逗逗貓,與Tella、阿晴聊聊天。可惜,九龍城區重建工程將至,屆時衙前圍道及賈炳達道一帶的居民、商戶都要遷出,「估計在2025的年中至年尾,我們應該就要搬走。」 不過,即使在市道低迷等種種不利因素之下,Tella仍無意讓崇麟就此結業,「可能係對九龍城熟咗,我啲熟客由出面返嚟,都係習慣返嚟九龍城搵我哋。就算未有呢個重建項目嘅時候,我自己都諗過會做到退休。」若租金、地理位置許可的話,她還是希望在區內重新找一個舖位,繼續服務街坊。 傳統習俗說不能送鞋給喜歡的人,原因是象徵送走他;不過崇麟那麼多雙好走的鞋,已伴眾人走過了半世紀歲月,相信即使走再遠的路,也定必能把Tella帶回來九龍城。她說:「只要你肯做、你想做,你就去做,自然會有下一步跟住你。」 --------------------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