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角落】推開麻雀館神秘大門 一探鮮為人知歷史故事與秘聞
平日路過麻雀館時,總會被其金碧輝煌的舖外裝潢和密不透風的大門吸引。如果剛巧有人推門進出,便會想方設法的從門罅中窺探,從麻雀的碰撞聲聽起來,就能感覺非常熱鬧。只要成年便能直接闖入,為何總是偷偷摸摸?你也知道的,根據港產片或劇集的劇情,麻雀館就是充斥着古惑仔的身影,一言不合就翻桌開打,刀光劍影的十分駭人。 到底,麻雀館的真實情況是如何呢?今天,就讓「香港角落」和大家一起浩浩盪盪,走進位於陳浩南揸Fit的銅鑼灣麻雀館 ——「#香港蔴雀娛樂公司」一探虛實。上! |雀館的神秘傳統 還未走進雀館內,已看到一個穿戴整齊制服的員工在門外化寶,麻雀館深度遊導遊Larion說:「開舖前最重要就係拜神。」麻雀館每天從中午12時營業至午夜12時,開門前30分鐘左右職員便開始進行簡單儀式,再準備開舖事宜,Larion指着放在神檯旁的一盤碌柚葉水:「佢哋(員工)通常會過嚟洗手,然後揸住一塊抹一抹個額頭,之後就點香,三枝香畀關二哥,之後就土地公。」之後,便會在舖外化寶,開舖後每小時再化寶。 其次,還有一舊供奉給土地公的生薑,並插上了一把刀,寓意「夠薑」(有膽識)。另外,在二樓的櫃檯旁也有代表安排特別位置,掛上代表相同寓意的生薑,視乎前一天的生意來決定要否換薑。 |黑道當道? 在1956年,港英政府根據一副麻雀的數量,一共發出144個「麻雀/天九牌照」,使麻雀館正式合法化。有趣的是,由於當時法例上仍然禁止賭博,所以麻雀館的英文名需要加上「School」學校一字,或許現在學打牌輸錢稱作「交學費」的說法,正是源自於此。 香港蔴雀娛樂公司開業於1969年,至今已經歷3代,現由老闆張家寧管理,他說:「其實細個真係冇諗過會接手經營,我自己本身讀社會學,之後都有讀法律。」無奈,03年祖母身體抱恙,已無力打理一間麻雀館,只能托負給孫子,老闆說:「佢唔想冇咗一個屬於灣仔街坊嘅聚腳點。」就此,臨危受命接手經營。 除此之外,實際每天來麻雀館開檯打牌的人客亦非黑道,員工笑言都是熟口熟面的街坊,入行5年的櫃面員工阿康說:「街坊街里都好得意,坐埋一齊會講下湊仔經,又會講下買餸、你個仔點,好多生活上嘅事都會分享。」想像中充滿殺氣的畫面,瞬間溫馨起來。 |麻雀館內的人與事-員工 現年64歲的經理禮哥從前在酒樓打工,工作時遇上麻雀館的創辦人老闆娘來飲茶,細聊後發現對麻雀館工作甚有興趣,便主動引薦自己。見工後,他便被告知明天上班,禮哥笑言:「啱啱入行年代,對於麻雀嘅記憶呢,哇一瞓覺滿腦都係麻雀,就會諗鋪牌係點樣打、點樣打。」他回憶,從前打牌很講技巧,像清一色九章落地要包輸、大四喜、大三元碰到紅中發財要包白板等,規矩十分繁複,「入行好多嘢唔係好識,夜晚就同啲前輩食宵夜交流,麻雀點打呀,坐埋一齊傾下閒計研究,做下做下又進步。」有時「唔夠腳」,員工就要「戥腳」,不論贏輸,也是記在公司的帳上。 在禮哥初入行的80年代時,酒樓人工約3000元,麻雀館已有5000多6000元,他說:「呢度我最大份嘅花紅有5萬幾蚊。」雖然工時長,但尚算穩定的工作環境和薪金仍是十分吸引,上文曾提及的阿康亦是看中這點,加上本身也喜歡打牌,才從零售業轉行投身雀館。 有趣的是,初入行時每個職員也愛打牌,常言道「做嗰行厭嗰行」,又是真的嗎?另一位資深經理林少明幽默道:「一定會嘅,好似對我老婆咁,初頭係愛情,依家變咗感情囉。」 |麻雀館內的人與事-客人 雀館內的員工和客人關係也非常有趣,為了讓客人可以安心打牌,員工會替他們處理生活雜事,像交費用、買餸等,還有更多超乎想像的服務。「有時人客可能手氣唔算好,帶嚟嘅現金用晒,佢會畀張卡我哋,畀埋個密碼,叫我哋幫手撳。」導遊Larion表示,初時也感覺這是很私人的事情,但麻雀館裏的職員和客人也很習慣,慢慢也才適應了。 麻雀館內有不同分區,以檯上空中吊掛的小牌子作區分,例如「100/200」、「200/400」、「500/1000」及「1000/2000」等,代表的的是不同金額。麻雀檯旁邊還有一個小架子,讓客人可以擺放飲品和食物,現在外賣平台發達,能立即為客人點上不同餐點,但從前雀館職員可要親自開伙煮餐,禮哥說:「煲湯、炒粉麵,你叫咩食煮到都煮畀你,煮唔到就出去買畀你,全部都係免費。」 |今天的麻雀館 與從前男多女少的情況不同,現在不只有更多女員工,連客人也是以女士為主,而且進出雀館的客人年齡也年輕了不少。還記得文初說,牌照還包括「天九」嗎?因為社會發展,人們的娛樂模式改變,天九已近乎沒落,所以張老闆便舉辦了麻雀深度遊,好讓大家認識這種草根文化,至少新年、飲宴也懂得陪陪長輩打幾圈。 「我認為人生同打麻雀非常相似,唔會永遠都順風順水,亦都要學識幾時進攻幾時防守,要沉得住氣,唔好做衝動決定,等待機會不斷努力。」張老闆說。 攝影、設計:Owen @wai.ho.98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黑夜後的晨星】 YT周殷廷用廿年追夢 不遲亦不早 「每個人有佢嘅節奏,喺適當嘅時候會綻放」
Hey,15歲的自己,現在的我,有完成你的寄望嗎? YT周殷廷15歲時,想做歌手。他用了廿年時間,希望替當年這個自己完成寄望。若追夢是場賭博,他傾注了廿年時間作賭注。輸過,最終成功翻盤。 他的故事很勵志:自學唱歌學樂器,讀完電影後返港,逐間唱片公司敲門派demo,最後成功簽約出歌,卻一直浮沉,打算過放棄,成功反彈,出道9年後,終可開騷出碟,是個曲折起伏的熱血追夢故事,而且是Happy Ending。 但若將結局設定在5年前,YT的故事或許就是個追夢失敗的故事。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圖片:唱片公司提供 |追夢失敗⋯⋯嗎? YT第一次開騷、出碟,是在他34歲的時候。在這之前,他幾乎要放棄了。 不少人以30歲為追夢期限。YT 2015年出道,浮浮沉沉幾年,公司2018年跟他說,不會替他出歌了,那時他差不多30歲,「都試咗一段時間,都唔係冇成為到歌手呀;成為咗,咁既然都失敗,咁就算啦。」 他盡力了。由15歲想做歌手,走了很多曲折,以為觸碰到夢想,卻發現原來目標仍然很遠。他想,可能是自己真的不適合。於是他退出幕前,去了做導演、做marketing。這個歌手夢,完了。 |原來兜個圈才能前進 沉寂了三年後,命運給他安排了《遲了悔改》,周殷廷這名字,開始有人認識。有人說,YT之所以成功彈起,他的markting絕對有加乘。現在他會自己想marketing點子、MV也是自己拍。這些都正正是他歸功於沉寂那幾年獲得的技能。 當此路不通,唯有繞路,沒想到原來柳暗花明又一村。「最緊要係唔好硬頸,如果真係唔make sense嘅,可能轉一轉會係一個更好嘅路。」行了一圈,YT最大的頓悟是:「你估嘅嗰條路,未必係啱嘅嗰條路,都未必係唯一嘅路。」 |每個人有其人生節奏 兜圈也去到終點固然好。但這條路,他走了近廿年,等到三十多歲,才終於被看見,會否覺得太遲?YT卻覺得,剛剛好。太早得到,他可能會變得輕狂,現在他更珍惜每個機會。他說:「每個人有佢嘅節奏,喺適當嘅時候會綻放,所以冇話太早太遲,佢應該發生嘅時候就會發生,佢唔發生嘅話,亦都唔緊要,thats okay too。」 YT比喻,付出努力,只是換來一次擲銀仔的機會,不擔保會贏,「但你只需要贏一次,贏一次就得㗎啦。你每一次攞呢個銀flip,tails, tails, tails……until one time it lands on heads, and there you go.」 但若然努力過,卻沒結果,又該如何面對自己曾付出的賭注?「我相信如果真係試過盡全力嘅人,佢哋會坦然接受失敗。」走過起起跌跌,YT悟到,原來人生有些事真的不能強求。當盡了力去試,發現真的此路不通,可能命運安排了另一條路給你。 追夢故事是否Happy Ending,也視乎你在哪個時間點看。有賭未為輸,到底燒光的是血汗,還是算燎原之火,直到達到目標的那刻前,也不會知道。誰知道,晨星會否就出現在下一分鐘? 「Hey,15歲的自己,希望你見到我哋終於行出第一步,向住目標慢慢接近。」
【小島生活】坐上小船逃離城市 在「渡日書店」看書過日子 「想透過書同埋(長洲)社區嘅關係有啲連結。」
曾幾何時,三五知己總愛聚在一起拼湊將來,你一言我一語的說着不如開間書店、咖啡廳,可無數天馬行空的想法都遺落在過去。有7個因不同原因在不同時間搬入長洲的朋友,希望能在小島上擁有一個「竇」的想法一直縈繞,她們常常會聊說:「如果有個舖頭會做乜?」一天如常的在聚會裏天南地北的說,發現長洲原來沒有一間書店,各自又對藝文有興趣,碰巧那時島上還有一個適合的舖位,「不如開書店啦!」就這樣,長洲在21年9月便有了「渡日書店」。 「渡就係由一個點去一個點嘅意思,就好似啲人一定係搭船先會嚟到呢個地方。」接受訪問的其中一位店長Solam說:「而渡日就好似渡過一啲日子,(當時)成個大環境係有一種比較強烈地多人討論走唔走。」無論如何,希望人們來到這個空間能重新思考如何過日子。 來坐上這艘文字的小船, 聽聽三位店長 —— Solam(SL)、Sim(S)和Vanessa(V)與長洲這座小島的故事,或許就會想給自己一個小假期,從每天忙碌的工作中逃離,好好的過一天。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攝影、設計:Owen @wai.ho.98 |她們和小島 為甚麼要從方便的鬧市,搬入看似與城市隔絕的島嶼?三人都笑言一切只是水到渠成,並沒有特別計劃,S是和男朋友一起搬到長洲,SL則因為長洲朋友家附近剛好招租,便很快下了決定入住,而V則是接租朋友單位,她說:「以前去過兩個唔同地方,一個係威尼斯,另一個就係瀨戶內海藝術祭,我都幾鍾意搭船。」 SL是獨立設計師,S初入島時也是自由工作者,後來轉職為營銷傳播職員,而V則是任職藝術行政的工作。後者二人在九龍工作,每天都需要長途跋涉的坐船又轉車,V本來就很會享受船上時光:「聽下歌睇下書,唔會覺得時間特別耐。」然而,S覺得距離雖遠,但上船時就像半隻腳已踏進家門,況且放假能留在島上真的很放鬆,「島仔細細,但同nature真係超接近,可能真係5分鐘路程就可以跳落水,想行個山都係講緊10幾20分鐘,超good!」一個長洲,就有不同場景,熱鬧、寧靜、山和海,閒時在島上漫無目的地探索,也是島民的一大樂趣。 |小島和書 探索這件事,有人喜歡以雙腳發現,也有人喜歡在書海中徜徉。與其他獨立書店不同,渡日沒有仔細定位,S說:「都算係雜崩冷啲,好因應我哋每個人嘅認識同興趣去建立呢間舖存在嘅嘢。」小說、散文等文學類作品就正是她所愛,而V就喜歡獨立出版物,所以也收集了不少Zine,也有SL喜愛的繪本,還有其他人喜歡的航海、歷史或童書,甚至是生活用品,處處都充滿不期而遇的驚喜。V補充:「唔係話啲書剩係呢度有得賣,而係我哋每次去旅行,覺得得意嘅都會攞返嚟賣,讀者發現原來有呢啲書,都係一個好嘅encounter。」 「有啲書係同島或者海有關,都唔係話好多,不過都會有。」SL拿出由邱世文爸爸邱東明著的《長洲生活記》、已絕版的《長洲手札》、關於漁民和漁歌的《岸上漁歌》,還有多年前由長洲街坊點點媽媽多年前一人製作的Zine《點兒》,「每一期都係一張紙,用返佢作為本地人的角度去講,譬如長洲太平清醮,又或者係行樓梯的經驗等等。」不說不知道,海傍街的建築若是建高數級,那幾乎可以肯定它是建於70年代或以前,因為那時尚未填海,舖外已是沙地和海,建高是為了防止潮漲或風暴時海水湧進屋內。還有更多有趣的島嶼小故事,躺在店內靜待大家發現,SL說:「有一份係講舖頭貓,好多都已經唔喺度㗎喇,島民睇返啲相就即刻好有回憶,我覺得係一啲出版或者書,最實在嘅意義同價值。」 |對的人和對的書 每一次有讀者來尋寶,看到店長的選書並帶走,剛好那本是V的書時,她帶着滿足的笑容說:「覺得『嗯!我啲taste都幾好!』,搵到一啲大家share嘅interest。」SL接言:「睇書呢啲嘢好個人,所以我諗點解我哋會莫名其妙興奮,就係覺得我鍾意嘅嘢都有人鍾意。」每件事一體兩面,在這些書遇到對的人之前,也偶爾是店長們甜蜜的掙扎。 「經常都會有呢啲考慮或者掙扎,就是大家會喜歡看啲咩書,或者我們店長自己有啲咩書想推介畀人。」有時可能店長覺得某本書很正,入書後賣出速度不及,最後成為囤貨,S分享經營信念:「我哋有一個『賣一世原則』,可能無啦啦有一日,就會有人買咗一本擺咗好耐的書。」確信書並不是日用品,一定不會貨如輪轉,所以只能把心臟訓練得強大一點。「書真係唔會過期。」SL說,有些書10年後仍會再版,或有讀者突然心血來潮想找回某本舊書,但新書也有它的熱度,「有時候我哋推介的書,未必係依家好hit嘅書,但又會可能因為咁啱之前有些人未遇到過,可以在這裡遇到都是好事。」 |書店和長洲 三人在島上各自住了4至6年,書店也不知不覺經營了近3年,與這裏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密。在渡日,她們遇見了遊客和島民,也慢慢踏出書店的舒適圈,開始舉辦不同緊扣長洲、自然或書本的活動,像邀請了一對住在島上多年,且對雀鳥甚有認識的夫婦開展了「認識長洲家燕:燕子觀察分享會」、跟住繪本認識長洲和中秋燈迷活動,V笑言:「有一個伯伯喺度估晒我哋50題,雖然好似冇乜中。」這一切也不是基於一個甚麼偉大的目標,Sim說:「而係開咗之後慢慢識多咗人,人哋又識下我哋,有啲唔同嘅碰撞之下去產生不同的idea。」才慢慢在「一半有機、一半curate」的情況下生出不同活動。 一切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SL說:「因為我哋對呢個社區好奇心大咗,有啲活動都會一定是好關長洲事,都係想透過書同埋社區嘅關係有啲連結。」之外,也有被長洲的生活文化衝擊,有島民曾與她們分享兒時運動會逃學經驗,城市人可能會去機舖,但島民卻是穿着體育衫就跳下海游泳。「或者放學會去釣魚。」V說罷引來大家一陣笑,SL回話:「有啲真係會着住校服喺度釣魚,同埋一街都係細路踩單車。」說着說着,好像真的會被島上的氛圍感染,來到書店就能好好的歎書,而非急急的買到目標便離開,像是被調了時差一樣。 |繼續過日子? 城市的小店一間又一間光榮結業,島上的渡日又會否繼續陪伴大家好好過日子?S說:「最好就冇呢個要結束嘅一日啦。」但世事難料,誰又能預知未來,她說:「但我哋都仲有好多想做嘅嘢未做,做完嗰啲先算囉,我覺得都keep住有嘢想做嘅。」是甚麼? SL語帶保留:「但係講咗,我驚……」V一矢中的:「唔係,講完我哋就要做!」語畢,耳邊立即傳來三個女生既興奮又緊張的尖叫聲,V續說:「General啲,我哋想試下出版。」最後,SL慎重的指着旁邊的小說,「頭盔一個,我哋唔係出版呢啲,而係一定會同長洲有關嘅Zine或者繪本。」就讓我們一起來期待一下吧!
【無聊日子都有意思】《我們這一家》30周年推出新動畫 回顧那些超有共鳴的情節
90後童年回憶《我們這一家》漫畫連載30週年,官方近日推出新動畫,由6月起每月5日在YouTube頻道上架一集新動畫。由日本漫畫家螻榮子創作的《我們這一家》2002年改編成電視動畫,在香港、台灣等地都大受歡迎。動畫停播多年至今,「我們這一家」仍然是熱門WhatsApp家庭群組名,足見其人氣之盛。 《我們這一家》雖然是我們小時候看的卡通,但長大後仍不時會翻看,除了懷緬一番外,亦因為裡面的情節,都非常貼近日常,但又很能引起共鳴。從花家一家身上,我們都能找到點自己的影子。 |花師奶:開始懂得師奶的生活煩惱 從前看的時候,多數會在阿柑阿桔身上找到共鳴,因為花師奶的性格行徑有時就像我們阿媽,我們會跟著阿柑阿桔一起吐槽花師奶。長大後,當要自己打理家頭細務,我們也變得「師奶化」,開始精打細算、貪小便宜、貪方便,反而對花師奶的生活哲學愈來愈有共鳴。例如是師奶的抱怨:明明食材只需用少量,但每次在超市只能買一大袋,最後食材只能在雪櫃放到過期;也明白家務有多累人,開始也會唔理好醜,將剩菜炒埋一碟;或者力求方便,將家務用自己的方式處理。打理家務可真不易啊。 |花帶柑:也想像別人優秀上進 阿柑是個平凡的女高中生,對自己不太滿意,經常羨慕其他同學。雖然生性懶散,愛臨急抱佛腳,但偶爾受到刺激,也會想努力一下,例如試過特地提早起床去跑步。但想努力的時候卻總有困難,例如想通宵溫書,卻忍不住睡意,本想著小睡十分鐘,最後一覺瞓天光,或是分了心用了半晚修眉。這般試著努力上進的模樣,像不像你? |花帶桔:I人寫照 一個人才最盡興 性格內斂的阿桔,就是個I人寫照。人前的阿桔有點拘謹,容易害羞,但當家中無人時,阿桔就在家中大聲播歌跳舞、欣賞偶像丸美的雜誌,盡情享受一個人的時光。阿桔表面上話不多,但內心世界豐富,有獨特的能力,可以在熱鬧聒噪的環境下關掉心靈開關,專注在自己的世界。愛思考的阿桔,常常有各種內心糾結,相信I人們深有同感。 |花老爺:習慣自己一套奇怪的行事作風 花老爺性格古怪,有時有點我行我素,例如因為討厭吃吐司邊,會將吐司挖空吃掉;也有些怪癖,例如生病時會吃大蒜、喝醉酒會亂丟東西等。誰沒有些小怪癖?長大後慢慢發現,就讓自己奇奇怪怪吧,反正也改不了,就用自己獨有的方式生活。 花家這一家每人都有缺點,都不完美,有時可能更有點討厭。但正因如此,才顯得真實,讓我們都找到共鳴。你覺得哪個角色令你最有共鳴?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Po @p12_o2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香港角落|古蹟海島】從坪洲的一磚一瓦 透視小島居民故事
去除遊客的目光,嘗試用居民的視覺觀看這個海島,接收到的感覺又會否有分別? 坪洲位於香港西面,鄰近愉景灣、喜靈洲及稔樹灣,因全島地勢平坦,所以舊稱「平洲」。坪洲面積只有不足1平方公里,卻蘊藏7幢二級或三級的歷史建築,訴說着這裏的故事。 從碼頭起步,首先最吸睛的肯定是牛皮廠及大中國火柴廠這兩幢三級歷史建築。這個小島嶼早於上世紀初是「工業重鎮」,有着過百間廠房。全盛時期全島有高達十一間灰窯廠,而火柴廠於1939年正式運作,當時更是全東南亞最大的火柴工廠,全盛時期養活過700名員工。而現在牛皮廠已被居民活化成藝術空間「秘密花園」,火柴廠則添上了壁畫,為小島添上藝術氣息。 再往內走,便可看到一所廢棄的學校——坪洲公立志仁學校。這個小島遠離市區,坪洲居民遂於上世紀30年代創建島上首間學校。學校校舍除了是二級歷史建築,更是香港少有保有「青天白日」圖案的建築物。學校自2006年因收生不足而被殺校後,校舍呈現半荒廢狀態。同樣已荒廢的還有舊坪洲戲院。戲院雖沒有評級,但卻是繼長洲戲院外第二間無法讓車輛通行的離島戲院。現在,仍可依稀看到戲院從前營運的影子。 除了以上這些古蹟,這個小島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散發出讓人放鬆的感覺。有坪洲居民說,這裏的人很健談,只要報以一個微笑,就能夠彼此打開話匣子。哪個坪洲的場景最讓你陶醉?留言與我們分享吧! 圖片:Kayan @yipyn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