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散之筵席】:長途火車上的伴侶 — 麻醬燒餅
北京的餅食有不少,其中經濟實惠的是1.5元至2元一個燒餅。燒餅掌心般大,上面滿佈芝麻,圓圓的小巧一個,熱乎乎咬一口,芝麻外皮十分酥脆,從咬破的小口中窺探到入面至少20層分明的紋理,薄薄的每一層都盛載著香濃的獨特咸香。 雖然相比南方包點算不上精緻,但又不似油餅、烤餅般粗獷,它沒有菜、肉餡所以百搭,但它那獨特香味又比饅頭、窩窩頭,單獨時吃更有風味。如香港人吃多士一樣,燒餅是北京人的經典早餐,但又能三餐都配它,早上配羊雜湯、豆腐泡湯;中午夾肉吃;晚上涮羊肉也配燒餅沾麻醬吃。 燒餅的做法,是把麵團幹成薄薄的,在上面均勻地塗上用熱油、花椒粉、鹽跟芝麻醬混合起來的醬,也有做法會混合花生醬,但醬塗多少也有學問,醬多了、麵皮太薄撐不起來,結果成一團了破壞了質感,塗少了太淡不夠香濃,塗完捲起來時還要邊捲邊拉扯,令麵皮更薄更均勻,也令燒餅內層次更多,雖然看上去只是三兩下功夫,但要拉得均勻也絕不容易。有說過往燒餅是煤爐上烤的,不是炭火烘烤的,反而讓它更容易流傳下來,現在很多都是電焗爐焗的了。 有一次我到北京,早上有幸吃到了五環外一間清真寺附近的小店-李小老燒餅,那個寒地凍的一大清早,我是被羊雜湯和燒餅喚醒的,其中也吃了一個它們店的特色,夾著牛肉燒的燒餅,令睡眼惺忪的我也瞪眼驚叫:「這燒餅怎麼能這樣好吃?」除了李小老、聚寶源和鼎源斋的燒餅都是很不錯的。 燒餅油少,味香濃,易儲存,方便攜帶,即使放涼了也能吃。有一次我離開北京要坐長途火車,一般火車上不是吃杯麵,就是又貴又不好吃的飯盒,於是我提早拿著行李,去附近的早餐店,喝了碗豆汁,買了三個燒餅,作為火車上的乾糧。我餓了吃一個,餓了就再吃一個,燒餅陪伴著我見證車窗外,由北方郊野的林寒澗肅,慢慢換成了南方水塘、田野的山青水秀。就如日本的火車站,都有自己特色的便當,火車上吃著當地特色的食物來告別一個地方,是一種情懷。 燒餅只是平民小吃,做得再好吃也只能賣兩元,就如香港的茶餐廳,一般多士就是方包,平凡的東西店主費一大輪功夫也沒太大效益,街坊生意,成本高了要加價反而客人不來光顧了,一般客人也不會有太大的期待。但就是平凡的下價小食,都能夠有講究做得那麼好吃,更加難得,因為這不光是金錢成本,更多的是時間成本和對食品的執著。 在不容易的日子,讓我們期盼由早餐喚醒美好一天的日子到來。 ------------------- 不散之筵席 —— 喜歡由民間日常菜餚小吃去了解人和社會。小時候別人問我最愛吃甚麼,我都不太懂得回答,彷彿已知道自己在吃貨的生涯中,越吃得多,越覺得自己膚淺。
【Don’t blame the victim】WFH 日日網購? Fb 網騙舊橋都仲有人受?! 前AO:400元買韓式無煙燒烤爐一去無回頭
以下是真人真事。「唉,在家抗疫好悶啊,又冇得出街食飯」L太太在家WFH時,好友突然在whatsapp分享,「only 400 now. I bought at around 1000 one year ago」她講的是一個專售賣過去一年熱賣的Daewoo韓式無煙燒烤爐的Facebook專頁。「嘩,400蚊抵玩」。L太太幻想與家人一同在家圍爐燒烤,也許是限聚下的小樂趣,於是就即刻在comment留言「1 pls」,買家秒速回覆「inbox咗!」然後在inbox留下轉數快電話號碼、姓名等付款資料,L太太也爽快付款,結果?你懂的。L太太並不是無知師奶,而是受過高等教育、關心時事的前政府高官,但為何竟然會成為千千萬萬的苦主之一呢? Facebook假專頁賣的貨品以生活用品為主,疫情期間不少同防疫有關,鼻腔快速測試劑、口罩,以及近期不少人瘋狂搶購的蓮花清瘟膠囊。而在疫情期間興起的韓式無煙燒烤爐,純淨即飲熱水機,也有不少假專業「售賣」 。當然不少得 Apple、Samsung 等知名品牌的電子產品。 不論是賣哪一種,一大共通點就是平!例如上文舉例的大宇無煙燒烤爐,在豐澤、百老匯原價賣約 1300 元,特價都要 880 元,但冒認品牌的假專業 Daewoolatam,就只是賣 400 元還免運費,便宜足足一半有多!有些貨品,例如食物,更低至百多元就有交易。再加上限購、減價、免運費及外地代購等字眼,難怪吸引不少人上檔。 購物當然要付款,「先收錢後失聯」正正是網騙特色之一。他們一般都會提供香港公司地址、聯絡電話或 Whatsapp 以及回覆率極高極快的客顧服務。他們會要求買家先過數至指定戶口。為了進一步騙取電話和地址等個人資料,騙徒收款後不會立刻失聯,而是會繼續與買家交代送貨詳情,提供假的速遞收件號碼,做戲做全套,一、兩日後才會音訊全無,當然電話不會再打得通,而該個假專業也會被刪除。騙徒會在Facebook 再開新 Page,例如假Daewoo 分銷商 「 Daewoo 韓式」,刪除後便開了「Daewoolatam」再續行騙,「Daewoolatam」惡行曝光,又消息得無影無蹤,無限輪迴。Facebook一個叫「Facebook假專頁(網絡)受騙苦主關注組(公開)」就集合了不少苦主的舉報,也提出不少破解Facebook假專頁的方法。 根據網民的講法,只要留意Facebook假專頁的三大漏洞,就可以分真假。第一,假專頁的營運時間一般很短,只有幾個月,但Page Like卻不成比例的多很大機會是買一些外國多like的page然後改名自用;第二,帖文如果是用中文寫,但很多外國人畀俾 Like、心心 或笑笑便有機會是買 Like 了。除了是越多like越可信外,最重要是隱藏苦主的嬲嬲,因為 Facebook 只會顯示三個最多人畀的 Emoji。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查看「專業資訊透明度」中的「管理人員地區」、「建立時間」及「名稱」的更改次數。以 Daewoolatam 為例,其「管理人員地區」有四個來自菲律賓、三個印尼,一個香港人都無;而其專頁建立時間是去年的
【肥饕】: 家居omakase全攻略(下)
上周談到買了刺身貨後如何存放、解凍等冷知識,今期主力講解入貨準則及後期加工。先談種類配搭,若在家開omakase派對,我通常「一紅一白」是指定動作。肥美油香拖羅雖好,也要些清雅淡麗的白身魚作前奏。否則就彈不成一場高潮迭起的omakase協奏曲。 白身魚方面,向來鍾情鯛魚,當中以蜜柑鯛最得我歡心,鮮甜彈牙的伊佐木(港人稱為雞魚)亦甚討人喜愛。這類白身魚體型偏小,最好的話原條買回家薄切,因為不少店家為貪方便而厚切,那只令白身魚獨有的緊緻爽彈肉質,消失得無影無蹤。 貴價魚之外,千萬不要忘記那些經濟實惠魚料。普通一包左口魚緣側數十元有交易,解凍後即食確實難以吞嚥。但如經高溫快速烤至微焦,油脂盡出後的左口魚裙邊是另一人間美味。 蝦類刺身通常放棄甜蝦,因坊間出售甜蝦普遍食之無味,買牡丹蝦最穩妥,預算有限可放棄北海道產,取道加拿大,後者質素不遑多讓。大件多膏的牡丹蝦可作「二食」,甘甜軟糯蝦身去殼當刺身用。帶膏蝦頭爆炒後再加入麵豉醬熬成蝦湯,這道湯品足以讓人食指大動。 其他食材稍經加工,頓時成上品。如三文魚子來貨時已醬油漬,毋須額外調味,但可輕輕刨些檸檬皮在面,味道倍添清香。刺身級紋甲魷魚買貨回家,要略施刀工斜切界花,把魷魚放至冰水短暫浸泡,肉質爽彈魷魚,作為前菜最佳不過。 至於港人最愛的海膽,什麼產地什麼品種也是其次,即使是頂級牌子出產的海膽也有次貨,所以要留意的是拍賣時的「番號紙」,數目越小代表級數越高。高質海膽毋須加工,閉上雙目放入口感受那股既單純又澎湃之鮮甜即可。然而很多人忽略了,那片跟海膽出雙入對的拍檔—紫菜。 不少人願千金買入矜貴海膽,卻只懂以廉價韓國麻油紫菜配吃,這種錯配不但浪費大好海膽,亦對紫菜有欠公允。基本動作是買入壽司專用紫菜,這類紫菜不經調味,不會喧賓奪主,而紫菜香味需經高溫誘發,用前可以白穫烘香,配上豐腴海膽乃天造地設一對。 Omakase精髓是不時不吃,每次在家舉辦刺身派對,少不了一些時令海產。例如近期長崎縣小長井町產的「華漣蠔」剛開季,此蠔肉質特別飽滿肥美,適合刺身之餘也可熟食,加少許清酒連半殼蒸至半生熟,便成一道簡單而味美的和食珍品。
【羅素的紅】:普京的心理,可推測嗎?
遠在烏克蘭,戰火仍然未停止,每日新聞播送著烏克蘭的情況,裡面的人現在怎樣?戰爭何時才會完結?這是我每天都思考的問題,但沒有人能夠解答。大家仍記得俄羅斯總統普京宣佈向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之前,大部分國際關係專家均認為,普京在烏克蘭邊境集結軍力,只是想將西方推上談判桌,因為俄羅斯承擔不起,一旦發動戰爭會帶來的後果。這顯然與實際情況不一樣了。 有好些媒體報導,美國情報界最近的首要任務,是分析普京的心理狀態。世界各地的人紛紛指「普京瘋了」,一名參與聖彼得堡反戰示威的老婆婆更說,普京不止瘋了,更是法西斯。開始有人分析,認為普京可能生病了,以致過去冷靜的俄羅斯領導人變得不冷靜,甚至有人說他近日出席活動時顯得面部浮腫和動作僵硬。特朗普執政時期的情報官員Beth Sanner則認為,普京不是「瘋狂」或「精神錯亂」,他只是非常情緒化及處於孤立狀態。一些美國官員認為他只是被激怒了,以致出現如此激動,甚至牽連全世界的行動。他們認為,普京長久以來並不怕冒軍事失敗的風險,包括1996年俄軍慘敗的車臣戰爭,他於1999年再次出兵,結果俄軍得到勝利。事實上,過去情報人員花了幾十年時間去解讀這位前克格勃成員,加上普京在位多年,有人問,為何仍然會錯估他的下一步行動? 俄羅斯政治學教授、倫敦國王學院俄羅斯研究所所長塞繆爾·格林 ( Samuel Greene )在很早之前,分析過普京不太可能真的入侵烏克蘭,可是普京並不如大部分國際專家所預測。《巴倫周刊》最近訪問了格林,格林說,普京從對抗西方中可以得到鞏固其合法性的好處,因為他清楚知道北約不大可能攻擊俄羅斯。他認為,自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以來,制裁行動似乎並沒有挑撥到精英階層和普京之間的關係,甚至制裁並未對整個精英階層產生巨大影響。本質上,普京是在拿他們的未來賭博。現在停戰,普京會失去權力,因此對他來說,停戰似乎並非一個好選擇。種種分析說明,國際專家並未能完全正確預測普京的下一步行動,以致俄羅斯攻擊烏克蘭首都基輔的當天,大家都震驚不已。 早幾天寫過,俄羅斯國內主流媒體仍然是來自官方,因此國內老一輩的人接收資訊的渠道很少,很多都仍然依賴電視新聞,不過,俄羅斯境內仍有部分獨立媒體在運作。早前有媒體報導莫斯科有小朋友拿著「不要戰爭」的標語,結果被抓到警局,這新聞有烏克蘭媒體及其他外媒報導,但報導的俄媒則少之有少,其中一間是莫斯科迴聲電台(Эхо Москвы),它是一家90年代開始廣播的電台。之後有新聞指,莫斯科迴聲的董事會決定清盤。根據Gazprom-Media 報導稱,這是依據總檢察長辦公室的指控,政府說他們發放假消息、極端主義。根據報導指,當局封鎖Эхо Москвы和另一家媒體──дождь ,原因是對烏克蘭的戰爭的報導不符合俄羅斯當局要求。俄羅斯聯邦總檢察長辦公室指責兩家媒體散佈有關俄羅斯軍事入侵烏克蘭﹑砲擊烏克蘭城市的「虛假信息」 。不過,他們說會繼續在社交平台運作,之後會有什麼發展,沒有人可以估計。 擱筆前收到一位聖彼得堡朋友的短訊,他說身邊有朋友因為反戰集會被捕,可能他會是下一個。他想我們知道,如果有天他被捕了,那是因為他呼了最後一口氣去爭取和平,在這個看不見將來的國家,他感到絕望。
【紅眼】:前烏克蘭電視藝人:澤連斯基
一夜之間,俄羅斯總統普京以炮火震撼了全世界。然而,接下來的 48 小時,世事不像普京所料,卻讓一名前烏克蘭電視藝人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成為了全世界最偉大的喜劇演員。 普京於俄國執掌大權超過廿年,兼且是前蘇聯國安機關 KGB 出身,或許從未將上任烏克蘭總統不夠三年的澤連斯基放在眼裡。烏俄戰事爆發之前,不少人認定普京不會真的出兵,而更多人認定萬一開戰,烏克蘭根本不堪一擊。澤連斯基一直被視為玩票性質、人氣大於實際能力的政治小丑。難免關乎澤連斯基的小諧星身世。他本身就是因為前幾年主演處境電視劇《人民公僕》,於劇中誤打誤撞由一名憤世教師變成清廉打貪的總統,結果人氣急升、戲假成真,處境劇成為政治預言,澤連斯基挾著民粹創黨參選。劇集由他的妻子歐蓮娜 (Olena Zelenska)編劇,但相信連他的妻子都沒想到,丈夫會真的成為現實世界的烏克蘭總統。普京大抵都沒想過,他的對手並非政壇戲子,基輔沒有一夜之間就被攻陷,烏克蘭至今還未投降亡國,澤連斯基亦拒絕了美國營救,沒有選擇逃亡,反而憑著留下來的勇氣震撼了全世界。 烏克蘭的全面戰爭令人沮喪不安,像某種移情作用,我們開始對死守國土的澤連斯基另眼相看。翻查資料,作為喜劇演員的澤連斯基,除了演過《人民公僕》的歷史科教師,剛好於十年前演過一部偽歷史搞笑片《Rzhevsky Versus Napoleon》(好像就譯作《拿破崙難過美人關》),倒不曉得當年是否真的有在香港什麼地方上映過。故事講述拿破崙稱帝,雄霸歐洲之後,俄法兩國繼而開戰,俄羅斯明白拿破崙大軍壓境,難以力敵,唯一弱點是他風流好色(片中還要行房激烈到令比薩斜塔都傾斜),於是想出一招美人計,還要找來俄國最風流的美男子假扮女人,設法迷住拿破崙。撇除性別意識的政治不正確,明顯是嘲笑法國皇帝既鹹濕又愚蠢。這段半真半假的故事,說不定是個家傳戶曉的俄羅斯笑話,而現實中拿破崙確是慘敗於莫斯科,他本來恃著兵貴神速,打算直取首都,迫使沙皇投降,結果剛好相反,俄法戰爭變成長期消耗戰,最終拿破崙損兵大敗。 如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再看這段關於拿破崙的嘲諷喜劇,不得不說歷史真是一把回力鏢。而在 2012 年扮矮搞笑演出大獨裁者拿破崙,揮兵殺入莫斯科的澤連斯基,大概從未想像過自己的演員生涯於十年之間遭逢巨變,如今還要抵擋另一個來自莫斯科的大獨裁者。 曾以烏克蘭東部親俄分離地區頓巴斯為題材,拍攝黑色喜劇《瘋狂的邊境》(Donbass)的烏克蘭導演 Sergei Loznitsa,日前在波蘭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同樣談起澤連斯基這個臨危見真章的喜劇演員。危難之中,烏克蘭人的黑色幽默特別讓人難忘,像 Loznitsa 提到,西方政客多年來都明顯低估了普京,或是被其演技蓋過了政治野心,然而,普京同樣低估了澤連斯基,而且忘記了歷史的教訓。 「也許這是俄羅斯帝國的宿命,總會半途殺出一個演員把它粉碎。第一次是列根(Ronald Reagan),現在是澤連斯基。」Loznitsa 好像是第一個將列根和澤連斯基相提並論的人,而且意味深遠。列根是有史以來唯一演員出身的美國總統,表面看來只是一個態度溫和、殺傷力不大的政治明星,往後卻被視為導致 1991 年蘇聯瓦解的幕後主腦。
【Living in truth】英國BBC:「真相是戰爭第一個犧性品」 防斷網 重啟短波廣播「參戰」助烏抗俄
俄烏戰火連天,俄軍企圖令烏克蘭斷網,繼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創辦人馬斯克向烏克蘭提供星鏈服務後,英國廣播公司BBC也設法讓當地民眾獲取可信的新聞資訊,但靠的是麈封14年的科技——短波廣播 (shortwave radio)。 BBC決定,動用兩個短波無線電頻率——15735 kHz 和 5875 kHz,每日向歐洲大陸播放4小時英語國際新聞,訊號能覆蓋烏克蘭全國及部分俄羅斯領土,民眾用一般收音機即能收聽。失去互聯網和電視等通訊媒體,「老科技」就要臨危受命。BBC這個舉措,被不少人視為英國在這場戰爭至今最大的貢獻。 其實以前BBC一直有用短波向歐洲大陸廣播新聞,但隨著網絡新聞和數碼廣播興起,短波廣播終於在2008停止。今次塵封科技再次派上用場,BBC總裁戴維(Tim Davie)表示:「人們常說,真相是戰爭的第一個犧性品」。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BBC的俄文新聞網錄得每周瀏覽量由3百萬次升至1千萬次,連翻兩倍,「在衝突中,假訊息和政治宣傳廣泛流傳,這時人民更需要真確、獨立、可信的新聞。」 曾為蘇俄衛星國的捷克,亦經歷過烏克蘭類似的命運。在數十年獨裁統治期間,前總統哈維爾曾形容無權力的人民手無寸鐵,唯有Living in turth才是最大武器,只有守護真相才能鬥長命。
【 羅素的紅】:戰爭中的對立與政治宣傳
戰爭苦了誰?永遠都只會是人民,在通訊軟件telegram上,有一個名為Ищи своих(Look for your own)的群組。早前俄羅斯政府封鎖了一個用作識別在烏克蘭被殺或被俘虜俄軍的網站,不過通訊軟件上的群組仍能使用,就是這個Ищи своих。網站由烏克蘭內政部發起,他們在群組中發布在烏克蘭被殺的俄羅斯士兵的照片,以及被俘人員的姓名﹑照片及資料。令人驚訝的是,當中很多是年輕的面孔,包括98年後出生的士兵,甚至連2001年出生的都有。由於除了發佈被俘虜的軍人資料,也會發佈死亡軍人的照片及影片,部份照片中的人被炸得血肉模糊,根本連五官都看不清。試想像,與參軍家人失去聯絡的人,要小心翼翼的看這些照片及資料,心情一定很難受。 雖然我認識的俄羅斯人,大多數都反對俄方的行動。但可預料的是,會有人支持普京的,支持俄羅斯的人在社交平台上換上帶有俄羅斯國旗的版本。部分人是民族主義狂熱份子,相信這片土地本屬於俄羅斯,或許也相信地球全屬俄羅斯。一位前選美得主﹑烏克蘭小姐也換上了這面國旗,她說自己是烏克蘭小姐,因此更有資格去評論以及選擇站在俄羅斯那邊。在港的俄羅斯人,也有部分如此,我仔細閱讀了他們的留言,大部分都是指責烏克蘭政府在烏克蘭東部戰事戰事中的無能,認為過去八年都沒有所為,而且很多人被烏克蘭軍方所殺。而反對戰事的人,說這不完全只牽涉到政治,是人命傷亡,反指如果他們關心人命,又為何會支持俄羅斯轟炸烏克蘭?或許在支持國家與否,大家都有想法及意見,但在21世紀仍以兵戎相見,並不樂見。 而俄羅斯官方亦用自己最擅長的一種方法,去令俄羅斯人民相信,這次的「軍事行動」是來得有道理, 以及俄方是佔上風。當俄羅斯導彈襲擊烏克蘭首都基輔時,俄羅斯國家電視台著墨不多,他們集中將這次行動描繪成一場「解放」烏克蘭的防禦行動,而且絕大部分報導都集中在據稱受到基輔襲擊的頓巴斯。甚至訪問了盧甘斯克的「領導人」帕塞奇尼克,對方說那邊情況令人擔憂,因為敵人正在攻擊他們的陣地,並進入平民住宅。俄羅斯第一頻道又曾經發出突發新聞橫幅,表示烏克蘭向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發射了三枚導彈。至於基輔受到的攻擊?這些媒體說沒有。 俄媒經常報導烏克蘭軍人投降的故事,因為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那刻開始,他們就試圖將烏克蘭軍隊描述成軟弱無力,並將俄軍寫成熱烈期望解放烏克藉。美聯社報導,上星期有俄羅斯官方媒體在電視直播聲稱,烏克蘭政府有可能向人民施放毒氣,但他沒有證據證明。俄羅斯的目的,是將烏克蘭的形象變為普京口中的納粹份子,以得到國內人民支持。正如上篇所說,年輕人大多數能接受西方資訊,因此這招不一定奏效,但老一輩的人則非常依靠這些電視媒體。克里姆林宮的媒體一早為入侵製造藉口,例如不停播放信息指,烏克蘭東部正在發生一場巨大的人道主義危機,聲稱居民受到了烏克蘭的猛烈砲擊,然而基輔政府否認。 不過,衛報有分析認為,今次俄羅斯對戰事似乎感到不安。因為過去俄羅斯對敘利亞作出軍事干預,官方媒體經常報導俄軍摧毀軍事目標,但今次,這類型的影像相對較少。2018年有調查發現,過去十年,俄羅斯人對電視所報導的東西信任度減少,但電視依然是俄羅斯人最大的新聞來源,超過六成人是從新聞中得到資訊。面對如此媒體,俄羅斯人仍有少量選擇,例如報導過前總理梅德韋傑夫奢侈豪宅的獨立媒體Meduza ,還有電視頻道 Dozhd。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可能會感到迷惘,到底誰人說的才是真話?在這樣的年代,我們至少能以自己出發,轉發信息時盡可能查證消息來源,例如早前有報導貼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穿上軍服出戰的照片,後來經證實是去年巡視的舊照片。大家轉發這些報道或相片時,或多或少是因為照片觸動自己的心,或代表自己的某種價值觀。小心求證,也是這個年代需要謹慎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