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新一頁】 西環精神書店月底灣仔重開 延續18年閱讀風氣 將辦活動凝聚社區
近年獨立書店不再孤獨,小店開得成行成市,不過有一間在西環屹立18年的二手書店卻選擇在這個時候黯然退出,到底是甚麼原因呢? 說的是西環街坊無不知曉的精神書局,1958年在旺角開業的小書店,後來搬至西環,經歷18載春秋,最後因為租約期滿,於在12月12日畫上句號。結業當天不少街坊到場道別,而店主亦派發88塊散水餅,留住「西環精神」。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店主曾指無法在同區重開書店,但卻在結業之時傳來喜訊,書店月底會在灣仔重開,延續閱讀精神。精神書局更會在新店舉辦活動,匯聚讀書之人,凝聚社區。小書店在大城市生存一點也不容易,尤其在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賣書,這種堅持理念的精神已足夠令人欣賞了!
【安樂,不安樂?】 澳洲研發膠囊艙30秒安樂死 再惹道德爭論 掌控生命vs美化自殺
安樂死一向是極具爭議的做法,澳洲一名醫生卻研發出一部3D打印的「安樂死膠囊艙」,讓人可以更舒適、無痛苦,甚至是興奮地告別生命旅程。 這部膠囊的運作原理很簡單,希望安樂死的人進入膠囊艙躺下後,需要先回答完一系列問題,然後在合適的時間輕輕按下按鈕。艙內會即時注滿氮氣,而氧氣含量將從21%被迅速降低至1%。躺在艙內的人會感到有點頭暈,可能會有點興奮,再失去意識,整個死亡過程只需30秒。 創作者希望透過膠囊艙把死亡過程去醫療化,「我們希望去除死亡過程中所有種類的精神病審核,讓個人自行掌控死亡方法」。座艙最快明年會在瑞士上市,有網民批評膠囊艙美化安樂死,令自殺變得太容易。不過也有網民認為是很好的發明,「人到老時,病痛纏身,非常痛苦的話,安樂的解脱也未必不是一件壞事」。 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階段,生存也一樣。你認為所有人都有選擇安樂死的權利,還是限於百病纏身的人呢?而自行終結生命又乎合倫理道德嗎?
小情侶一年內100呎轉租200呎 未來有無上車夢?
到底兩個年輕人靠自己合力係香港買樓,首期對佢哋黎講有幾遙遠?買樓,又係唔係每個香港青年嘅人生目標?上一集2359米姬帶我地睇咗guanne同男朋友200呎嘅蝸居單位設計,今集不如就了解下佢哋點定義安居樂業吖。
【紅眼】:《月老》:把自己砍掉重練的九把刀
無獨有偶,最近剛好就有幾部小說改編電影。許鞍華第三度改編張愛玲的名著《第一爐香》,濱口龍介改編村上春樹而且摘下康城影展最佳編劇的《Drive My Car》,鄭保瑞改編中國作家雷米懸疑小說的《智齒》。台灣著名作家兼導演九把刀的《月老》則特別一點,是他自己改編自己的原著小說。 寫而優則導的作家們,幾乎都會嘗試將自己的著作親自改編成電影,九把刀也不例外。但《月老》跟十年前一舉成名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很不同,電影於原著小說情節以外,添加了許多新內容,比例上接近半新半舊,改編幅度挺大,因此不妨視為一部跟原著小說相隔廿年的增訂版電影。 十年人事幾番新,九把刀從《那些年》成功轉型做了台灣當紅導演,卻又因為感情醜聞一落千丈,聲名掃地。他和《那些年》飾演「自己」的柯震東都在人生最春風得意的日子雙雙從高空墮下,陷入低潮。可能是這個原因,兩人像是成為一對命運共同體,到後來的《打噴嚏》和新作《月老》,柯震東都一直擔任著九把刀的御用男主角。 像我這些本已讀過原著,甚至算得上是童年回憶的觀眾,《月老》的電影版是一次讓人驚喜的改編。四十多歲的九把刀,慶幸沒打算將自己廿年前寫下的過期愛情故事原封不動搬上銀幕,電影一方面注入新元素,重構了原著並不完整的怪力亂神世界觀,將一部主打愛情奇幻的輕小說引導到因果輪迴的迷思,核心主題的轉移亦顯然對照了創作人本身的年齡與經歷際遇。而另一方面,電影似乎想盡量「忠於」原著,譬如那些「很九把刀」的搞怪、黃腔,各種無聊幼稚橋段都得以保留下來。九把刀有意在破舊創新的同時,留住年輕時自己的創作痕跡,但事實上是有點貪心,反而成為可圈可點的弊病。首先電影篇幅已稍為冗長,而且原著內容與新增的部份不搭調,前者輕鬆詼諧,後者則相對沉重,轉而探問生老病死、靈魂、善惡和救贖的宗教問題,明顯是兩段時期的創作,放在一起有點過量,亦過於跳躍混亂。除此以外,還有穿插其中的許多「老梗」,豐滿的視覺特效以至 MV 式的華麗過鏡,不是真的不好看,但整體氣氛卻因而變得飄忽,敘事焦點不清。有很多新的構思想放進去,但原有的部份又不捨得刪減。今天的我總是想著打敗昨天的我,但又下不了手將我殺死。自己改編自己原著的情況之下,難免會有這種弊端。 儘管在新舊之間顧此失彼,但九把刀藉著《月老》帶出的訊息並不含糊。十多年之後,他就把自己的作品改編成另外一個故事,紀念另外一些已經失去的人和事,以及愛犬。故事中,最後扮演了關鍵角色的愛犬阿魯,跟現實中陪伴著九把刀,直到幾年前因病過身的愛犬同名。關於那隻狗的戲份,無疑是真的太多了,甚至有些喧賓奪主,客觀上算是情節編排失當。但至少我能夠理解背後的用意。 《月老》確實有著許多顯而易見的毛病,是一部不夠圓滑,而且任性、無章法,充滿棱角的作品。跟九把刀本人的小說作品如出一轍,嚴格來說根本寫得不是特別好,時而文句不通,段落破碎,又總是不肯戒掉那些濫情裝酷的陋句,情節亂七八糟。看過九把刀的讀者都應該知道,他總是寫得很快,甚至快到經常寫了才算,衝動熱血,思慮不周,要說作為小說家/編劇的缺點應該可以一直數下去。 但想到有時心情低落,都會不顧身世狼吞虎嚥吃一堆杯麵炸雞,喝大杯裝奶昔,是沒什麼營養,也不特別美味,但它們是可以填補空虛的高熱量精神食糧。九把刀的小說便總是給我這種滿腹感,還記得《月老》是九把刀於網絡小說年代最早出版的實體小說,它就跟當時另一部姊妹作《紅線》仍然放在我的書櫃一角。過去幾年據說九把刀沉寂過後又再繼續寫小說,儘管我再沒有繼續成為他的長期讀者,但《月老》似乎告訴了像我這樣的老讀者,它還是缺點不少,不是 fine dining 那般精美絕倫的電影,都不是永遠沒營養。電影有話要說,畢竟九把刀仍然是個很會說故事的人。 《月老》在香港上映前夕,獲得 11 項金馬獎提名,不遜於當年風頭一時無兩的《那些年》,成績甚至更好。但《月老》的景況跟曾經創下票房神話、眾望所歸的《那些年》不盡相同。行內行外都有人批評電影不夠好,不值得那麼多提名。如果你不至於那麼天真相信對人不對事,都可以想像這些負評不只對電影,也是對已經抹不掉人生污點的九把刀和柯震東本人。狠狠摔過一跤之後,世界對往下沉的你不再友善,甚至是你過去無法想像的苛刻,沙石會被挑出來,瑕疵會被放大,要比從前做得更好,你才可以繼續走下去,然而就算做得再好,都不會再得到從前輕易獲得的掌聲。世事就是那麼殘酷。 但可能就是因為往後的路變得很難行,在《月老》你會發現九把刀拍得特別認真,就像柯震東也演得特別用心。儘管九把刀的那些「老梗」仍然無聊沒營養,但細心一看,骨子裡已經不再兒戲。最風光的日子說不定離他們而去,但反而更令人期待他們往後的作品。
【聖誕老人是假的】 意大利主教一句說話激嬲家長 摧毀小朋友對聖誕節幻想的原因是…
聖誕節總令小朋友快樂,尤其哈哈大笑、會四出派禮物的聖誕老人,更讓他們期待。但是意大利主教Antonio Stagliano,最近卻發出「沒有聖誕老人」的言論,更指穿紅色服裝的聖誕老人,源自可口可樂的商業宣傳,惹來大量家長不滿,直斥他摧毀了小朋友的幻想。為甚麼Antonio要說出這番話呢? 教會解釋,Antonio原意希望大家重新思考聖誕節的意義,無心破壞孩子童年。他本人亦澄清,本意希望分享聖誕老人原型「Saint Nicholas」的正面故事。 據說在西元3、4世紀,擔任主教的Saint Nicholas常援助貧窮家庭,向孩子派禮物,帶出慷慨和分享的重要性,這才是聖誕節核心意義。至現在,聖誕節常被批評過度商業化,因消費主義盛行,令聖誕節失去意義。 雖然主教已經道歉,教區亦已發道歉聲明,但有些家長仍然不接受這說法,認為Antonio破壞了聖誕氣氛,令小朋友對節日失去期望。 你又是在甚麼時候,發現「聖誕老人」的真相?
【說了再見便會再見】 上環茶飲小店Teakha月底結業 台灣店主:「再見」不是永別,有朝一日也許我們會再相見
上環太平山街一直有各類型小店,其中由台灣人主理的茶飲店「 Teakha 茶。家」自 2011 年開業
【Embrace the chaos】 鏡頭下觸發的混亂? 美國攝影師另類方式紀錄運動賽事
未有逆轉的超能力,卻可以透過鏡頭把不同時間出現的人和事定格在一起 —— 美國攝影師 Pelle Cass 擅長以重疊手法拍攝,其中《Crowded Fields》系列記錄了各種運動比賽,Cass 會把鏡頭固定不動,並拍下過千張相片,再花超過 40 小時的後期修圖,結合不同𣊬間,彷彿讓各位運動員施展「多重影分身」。 除了運動比賽,Cass 也有街拍、商業廣告等作品,最近還出版攝影集《Just an Idea Book》,統統都富有其「混亂」特色。他在網站指出,「我希望我的照片表現出一種狂歡的混亂,就像愛情和戰爭一樣嚴肅,以表達一種玩味和繁榮的感覺。」 不甘於「靜態相片的局限」,Cass 的快門一按,便激發混亂,以創意打破限制。 Photo/ @pellecass
足球需要女!? 許賢單挑杰寧、嘉盈 唔識波可唔可以做女球迷?
第3集:試當.真球迷 嘉賓:杰寧、嘉盈 如果呢個世界唔係男人就係女人,咁男女球迷又係咪一定要細分?女仔唔識越位、唔識球例又係咪唔可以稱為球迷?男女球迷共融又可以去到咩程度?今集就由許賢夥拍出名熟足球嘅杰寧同埋新晉女球迷嘉盈,同大家笑住探討! 重溫許賢拜師上集 重溫許賢拜師下集 一連6集 #ACOOx許賢 「 #香港足球重塑企劃 」,由試當真許賢嘗試從教練、球迷、球員、配套同市場策略探討,發掘香港足球新嘅可能。首集嘉賓係有香港高普之稱嘅教練郭嘉諾,腎仔實行拜師學藝,透過運用球員觸動人心嘅Motivation,反思推廣本地波新面向。
【愛是最大權利】 挪威聖誕老人出櫃都是因為愛 郵政廣告慶祝同性戀合法化50周年
愛神也有苦惱,聖誕老人原來也一樣。挪威郵政公司 Posten 推出 LGBTQ 節日廣告《When Harry met Santa》,講述主角某年意外撞見到家中派送禮物的聖誕老人,自此兩人一見鍾情,相約在每年聖誕一期一會。無奈聖誕老人派禮物工作繁忙被迫「甩底」,讓主角孤單流淚,只能寫下「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給聖誕老人表明心意。最後,聖誕老人獲郵政公司「頂更」,準時赴約,兩人甜蜜相擁親吻,大團圓結局。 廣告除了致敬 1989 年美國電影《When Harry Met Sally…》,同時也藉這個「美好的愛情故事」來紀念明年,挪威同性戀合化 50 周年。郵政公司表示,「一切都與愛有關」,相信無論任何年齡、性別、宗教、性取向、種族,「每個人都應該感到受歡迎、被接納、看到和聽見。」相信他們已向世界寄出了一份溫暖的聖誕禮物。 《When Harry met Santa》完整版 ‣‣ https://youtu.be/tyQ6qD-u-J8 Photo/ 影片截圖
【方俊傑】:在英國大肚的經驗分享
很多家長選擇移民,主要是為了子女著想。也有不少夫婦或情侶在香港不敢想像有下一代,去到外地,才覺得不妨試一試。當然,也有些,比較粗心大意,會有意外,搞到香港做人外地生產大失預算,例如我。 大女,在廣華醫院出世;細女,即將在曼城的醫院出世。兩個過程,隔幾年,分別經歷過,希望少少經驗及心得可以幫到其他在英準父母。來到英國,建議最快時間登記GP(公共醫療中心),以我的經驗,就是找一間位於住宅附近的診所,取走表格,填妥遞交,順便通知工作人員太太懷有身孕。工作人員隨即叫我們聯絡助產士。基於我們所在的社區沒有醫院,只有社區助產士,即是在社區中心工作的助產士,總之似便利店,附近總有一間兩間。 見社區助產士,不要寄望似在香港見私家醫生,又有超聲波掃描又有無數先進儀器,可以清清楚楚睇到囡囡的頭呀、手呀、腳呀,甚至樣。社區中心助產士,只有利用基本工具幫孕婦量量血壓聽聽胎兒心跳。每一個月,見面一次,到臨盆在即,才提高密度,每隔兩星期見一次。中間試過去醫院做結構掃描,驗糖尿;中間試過好幾次有實習助產士代工,又試過好幾次遇上助產士請假,由另外的替工補上。 未必是壞事,每個孕婦也被分派一本綠色的「Pregnancy Note」,集齊所有紀錄,換上其他替工,也可輕易跟進,影響不大。助產士跟我們商討選擇在哪一間醫院生育:理論上,要選擇在最近住所的一間醫院,我們剛好位於兩間醫院的中間,所以有機會二揀一。建議大家有得選擇的話,不妨先上醫院的社交媒體,看看相片看看留言,看看哪一間較合心水。助產士也會安排孕婦跟負責醫生見一次面,商討用哪一種方法生育。像我太太的情況,首胎開刀,再生下一胎,可以選擇不同方法,醫院的醫生也有耐性及空閒時間,樂意好好講解流程,態度也親善。 個人經驗,由於我太太之前動過手術,今次選擇陰道分娩,情況比較複雜,因此只可選擇在產房生育,而不能選擇在由助產士主導的生育中心。即使,生育中心的環境較優美。直到目前為止,整個過程只出現過一次小插曲:話說,有一次見助產士,助產士全程沒有參興,一切交給實習生處理,實習生量度胎兒長度,發現跟標準數字有極大差異,立即安排我太太入醫院作一次詳細檢測。一切正常。富有經驗的助產士,可以不作覆核,也不會主動施以援手。可能是文化差異,也有可能只是我們不懂要求。建議不妨大膽一點,這裡無論助產士、護士、醫生,全部樂於助人,尤其是操身大細的人。有甚麼疑問,不妨發問,他們不會顯現煩厭,或不屑,或嘲諷,請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