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Hong Kong】香港製造震驚外國人!? 珍珠奶茶唔係香港出品 原來9GAG係嚟自……
成日見到嘅Memes 柴犬,你知唔知邊隻嚟自香港?你又知唔知邊套香港電影,畀荷里活翻拍,仲拎埋奥斯卡?我哋今集就睇下外國人對「香港嘢」有幾了解啦!
【尋找breathing space之旅】 讓大家「唞唞氣」的攝影展 快慢腳步 細心觀察 用視覺感受生活
每人都有屬於表達自己的方式,攝影無論對拍的,還是看的而言,都會有療癒的力量。名為《Our Breathing Space》攝影展,就希望大家能夠在忙碌生活中唞唞氣,放慢腳步歇息。 攝影展分為六個主題,一共展出七位攝影師作品,帶大家從城內走到城外,學習歇息。其中包括香港遺美 @hkreminiscence,以《Our Breathing Corner》為主題,拍下被世人遺忘的建築物,記下建築物由喧鬧到寂靜的變化。另一展區《Our Breathing Time》,由攝影師 @fransophoto 以縮時攝錄手法展示時間流逝,數分鐘的世界,縮時為數秒,利用視覺去感受生活,希望大家可以「唞啖氣」。 人和建築物外,大自然和生物也是同呼同吸的鄰居,《Our Breathing Neighbours》在「生態情人」成員 Daphne @daphnewongphoto 和 James @jameskwok_wildlife 的鏡頭下,展現我們身邊的小生物,希望我們細心觀察,放慢腳步,重新認識我們身邊的小鄰居。除此之外,亦有《Our Breathing Theatre》,《Our Breathing Moment 》,《Our Breathing Stage》展區。 忙碌生活令人喘不過氣,總需要休息時間和空間,才可以繼續前進,如果大家都想「唞啖氣」,可以放假參觀這展覽吧! \ Canon《Our Breathing Space》攝影展 日期:即日起至 2022 年 2月28日 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 11:00 - 19:00 (公眾假期休息) 地址:佳能數碼影像坊(旺角太子道西 193 號新世紀廣場第 1 座 20 樓)
【方俊傑】:大隻軍人幫我打第三針
歐洲疫情加劇,12月12日星期日晚上,英國首相約翰遜發表電視講話。好似好大件事,我還以為要再一次封城。未。只不過呼籲國民盡快打第三針。 在香港的時候,政府官員軟硬兼施威逼利誘,我還是拖拖拖到話快用晒復必泰,剩返科興,才死死氣注射疫苗。我很害怕打針嗎?不是。我不信任香港的醫生嗎?更加不是。不信任的,不是科學,是另一回事。來到英國,信心回復,政府叫我打針,我便去打針。 或者,也是功利主義。在香港,打針好,不打針好,到最後,好像也是需要日日戴口罩出街,一樣需要安裝安心出行。在英國,經驗告訴你,一旦疫情放緩,生活的確可以回復正常。接受疫苗,好像比較有意義。而且,很方便,我連上網預約時間也不用,總有一間接種中心在附近,隨便walk in便可以。可能我住的區域,人流比較稀少,連排隊也不用。接種中心設在學校的體育館,學校見沒有人龍,甚至會發短訊提醒家長。我是家長,收到訊息後,由出發到注射完畢,十五分鐘也不用。 起初還以為比較麻煩。第一針和第二針,我在香港打,英國醫療系統應該沒有紀錄,還以為需要先費一輪周章,才搞得掂,甚至搞唔掂,要去另一處地方辦理。超乎想像地順利:有個婆婆負責登記,我拿出香港的接受注射紀錄,她望一望,在電腦輸入,問我幾條問題:你有冇病徵呀?你有冇接觸過病患呀?你在家是否需要照顧他人呀?全部沒有、不是,婆婆便安排我入房。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效率之快,跟你對英國人辦事風格的印象,背道而馳。 你有看過戰爭片嗎?將軍或上校在帳幕運籌帷幄的畫面,應該很熟悉吧。我接受注射的一刻,有點相似。好幾個身穿軍服,手瓜粗過我腳瓜的軍人,負責打針。其中一個叫我捲起左邊衫袖,露出手臂,放鬆、放鬆、放鬆呀……我心裡想的是:我見到成班軍人,莫名其妙便緊張。當然沒有說出口。軍人其實很友善,快快打完針,便叫我快快離開。對,連坐低休息看看有沒有異常反應的緩衝期,也沒有。 打完針,還有時間順手去接個女放學。一大班家長,全部沒有戴口罩。正常,在超市在戲院等室內地方,所謂的強制性戴上口罩,尚且只有一半人聽話,何況戶外?你以為因為外國人的價值觀,跟香港人不同?是。不過,不少香港人早早入鄉隨俗。群眾壓力不能小看。在香港,解開口罩一秒半秒,會有大道德家拍片放上網公審;在英國,相反,當全間酒吧人人高談闊論口沫橫飛,你想力排眾議照樣戴上口罩?是需要一點點堅持。民族性肯定存在,但地理原因肯定影響到民族性。
【不一樣的彩虹】伊朗「彩虹島」建出彩虹屋 奪公共空間設計獎 為島民脫貧帶來新希望
伊朗南部霍爾木茲島(Hormuz Island),因為島上岩層含70多種礦物質而擁有「彩虹島」的美譽,是著名景點,但旅遊收益無助當地居民脫貧,不再需要為生存而從事非法販運工作。不過,彩虹總會帶來希望,島嶼新建色彩繽紛的房屋,有望為島民帶來新一頁。 所講的是「Presence in Hormuz」計劃,是當地政府與建築公司(ZAV Architects)牽頭,邀請當地島民一同參與的計劃。色彩繽紛的多功能住宅,利用島上的天然資源興建,圓頂房屋都有不同的顏色,猶如一顆顆的復活蛋,讓人身處非現實世界一樣。每間都有不同功能空間,例如餐廳、商店、渡假屋和接待處等等。此計劃在2020年更獲得「台北設計獎」公共空間設計獎. 為了讓更多當地居民參與,房屋採用「超級土坯」(Superadobe)的建築技術,只需要土和沙,用最低成本,就能夠蓋出漂亮的住所。此技術可以說是簡單又環保,即使當地建築工人技術不純熟,也可以合力一齊造屋,希望可以讓居民生活和旅遊觀光聯繫一起重新設計島嶼。 Photo/ @zavarchitects
【不散之筵席】:承載回憶的味道—鹽焗雞
近期上映電影Wes Anderson執導的“The French Dispatch” 《法蘭西諸事週報》,講述的小報故事中,有一部分是由Jeffrey Wright 飾演的飲食專欄作家,描述一篇《The Private Dining Room of the Police Commissioner》作品。 雖然電影這穚段講的是飲食專欄,但沒有太直接對美食的描述,不過,我卻認為這一段最能感動我。其中故事一段提到那位移民到法國多年的廚師,因發現未食過的味道而感動落淚,亦掀出一縷輕煙般表述出來的鄉愁。 相對新的味道,記憶的味道似乎更能得到共鳴,但記憶中的味道是怎樣來的呢? 這電影令我想起一段經歷,小時候到吃自家製用鑊炒盬焗出來的鹽焗雞,長大後一直很困惑為何街外餐廳的鹽焗雞沒有「鹽焗」的味。在家居隔離的一段日子無所事事,請教長輩用鑊整一次,把雞放入高温的鹽堆中後不到三分鐘,滿室都是那雞皮和鹽加上高温後產生的焦香味,我閉上眼睛,馬上回到了兒時片段中,不禁莫名地落下淚來。 那次的成功令我重獲自由後,再焗了一隻,直送到因疫情無敢外出的姑媽姑丈家。二人本身身體不算好,沒有雀局,不敢見孫仔孫女的日子令他們的生活失去色彩。本想他們也許也怕我入屋,我放下雞就離開,結果二人不但讓我進屋,還一起吃掉那隻雞,小時候我經常寄居在姑媽姑丈家,他們眼中我永遠是吃不飽的小孩,扯下左髀讓我吃,二人吃雞腳雞頸,見我吃完再扯下右髀塞在我手中,笑瞇瞇的看著我一口一口的吃,像在看甚麼精彩表演似的。 這一幕令我完全感受到食物、人和回憶之間的關係,並非名廚大師能給予的,我不敢說我們家的鹽焗雞是超級秘方,但承載著那無法言諭的情感,令一隻雞無限昇華。正如這電影的好看,並非這因為這週報有多華麗高雅、故事有多贊人熱淚,而是每一個角色的真實情感。 記得小時候我們吃提子味吹波糖,明明從未吃過那味道的提子,卻十分接受,直至吃到人生中的第一粒巨峰提子,才頓悟那味道的來源,明明不喜歡那糖果味,但偶爾嚐到,也會回想小時候的簡單可愛,如大家想到更多這類例子可留言分享,在即將迎接的節日中,嘗試用回憶中的食物温度來取暖渡過。
【肥饕】:完美不敗焗火雞嫩滑秘笈
臨近聖誕,大家都忙於準備跟家人共渡佳節,一頓美味聖誕大餐少不免。談及聖誕大餐,最不獲港人歡心的,相信非火雞莫屬。不少人都認為,不論焗釀火雞、煙燻火雞,肉質總弄得既乾且韌。但其實外國人(特別美國)對火雞的堅持及認真,其實跟香港人對海南雞的執著無異,加上科技的普及,要焗出一隻完美嫩滑多汁火雞,絕非天荒夜譚。 要成功自家焗到出色火雞,事前準備功夫不多,時間反是關鍵。因為香港人買到的通常是雪藏火雞,於雪櫃解凍最少需時兩日,若聖誕前一兩日才臨急臨忙到超市買雪藏火雞,解凍時間不足的話,很難趕及在聖誕日焗出完美製成品。 焗火雞時要雞髀、雞胸同時熟透又不過老,五星級酒店廚師會教你製作一碗香草牛油醬,再以人手慢慢推入至雞皮與雞胸肉中間,那麼雞皮焗至脆身時,醬料可化身「屏障」,減低雞胸受熱程度,雞髀、雞胸就可平均地受熱。這做法當然奏效,但需頗高技藝,稍一不慎即弄破雞皮,不推薦予廚藝初哥。 幸好,要解決火雞不同部位平均熟透這道千古難題,科技給予答案。你只需要一隻火雞、普通不過的調味料、鍚紙,以及一個可調校溫度的焗爐即可。首先,解凍後的火雞需吹乾表皮水份,等待的同時可先製作香草牛油醬,做法非常簡單,將適量的鹽、黑椒與大量牛油拌勻,並加入搗碎後的百里香、鼠尾草等適合焗火雞的香草,製成後將香草牛油醬平均塗抹在雞皮上則可,而雞腔內部可以切半後的洋蔥、檸檬、蒜頭、香草等填滿,為烤焗時增添香味,亦讓火雞內部水份不致流失。放入焗爐前還需注意一點,焗盤底下可放適量蔬菜如甘筍、西芹、洋蔥、薯仔等配菜,主要作用是托高雞身,讓焗爐熱空氣平均對流,喜歡的話可在焗盤底添些許雞湯,令焗盤底部配菜不怕焗焦。 最後的動作簡單不過,連焗爐也毋須預熱,只需把火雞輕輕蓋上鍚紙(毋須密封),再放進焗爐長時低溫烤焗。溫度及時間是致勝關鍵,如果一隻10至12磅計的火雞,一般做法都以180度烤焗,惟「低溫」是指大約100度左右,並焗大約8至10小時。經過一晚低溫烤焗,肉質保持嫩滑多汁,惟這時火雞仍未能上桌,因表皮未經「梅納反應」,故需將火力調高至200度,把火雞表皮焗至誘人金黃色。焗畢後火雞跟其他肉類無異,必需一段時間靜置,讓肉汁均勻散佈火雞全身,一道聖誕焗火雞便大功告成。
香港仔避風塘都有深度遊 「浪遊漁港1773」帶你看水上人文化
香港地玩到悶啦,仲有邊到好玩?今集2359就帶大家去香港仔深度遊,睇下以前水上人住嘅屋係咩樣、再睇埋有超過50年歷史嘅海上皇宮「珍寶海鮮坊」!仲有好多地方等你發掘,即刻跟 Ceci 去睇下啦。
【余拜仁】:陳柏宇演唱會:Fight With香港人
見到「Fight For」二字,你會諗起啲咩?一份前途無限嘅好工、盡快儲到首期上到車、得到心儀對象嘅青睞,定係完善選舉制度,加強保護國家安全?放喺唔同身分、唔同地位,以至唔同職業嘅人身上,大家爭取嘅嘢自然不盡相同,如果係一個流行樂歌手呢?有「隱世高手」美譽嘅陳柏宇(Jason)剛剛完成咗佢喺紅館一連兩場嘅演唱會,正正係以「Fight For ___」為題,其中「 ___」嘅自由填充部份實在係畫龍點睛之處,喺此時此刻嘅香港,我哋又有乜嘢需要fight for、值得fight for? Jason「隱世高手」嘅稱號係幾年前由廣大網民賜封,「高手」當然係讚賞佢嘅實力,「隱世」或多或少係嘆息佢值得更多人嘅關注;的確,Jason一直以來都專注喺佢嘅音樂事業,並無好似好多同輩同行咁歌影視多棲發展,就連廣告代言都唔多見,全副心機都係放喺做歌、出歌之上,同時佢嘅演出永遠都係唔會令人失望,不但技巧充足,而且水準穩定。高手再隱世,始終都會得到有識之士嘅賞識同認可,2017年,Jason正式完成所有香港流行歌手嘅夢想,成功走上紅館舞台舉行一連兩場「陳柏宇Speechless演員會2017」。 要開一個紅館個唱,從來都唔係一個咁容易嘅任務,事關香港樂迷同觀眾一向受到嘅灌溉同培育,上得紅館,歌手總係需要飛天遁地、耍盡十八般武藝,噴火吞劍樣樣齊;對於Jason一個一直咁純粹地醉心喺音樂事業嘅歌手,難度都唔可以話唔大,但係佢都絕對係交足100分嘅功課,拿手好戲嘅專心唱歌固然絕無欺場,就連佢明顯唔熟練嘅載歌載舞場面,都一樣落力十足,直到演唱會尾聲,佢甚至滿足埋社會大眾對男歌手開個唱嘅「基本」要求:除衫,專業指數簡直爆燈。 4年後嘅今日,Jason第一樣fight for嘅就係一個佢心目中理想演唱會嘅模樣,足足整個上半場,佢完完全全係以歌會友,唔做半點多餘嘅嘢,專心唱歌,然後繼續專心唱歌,佢嘅歌聲當然仍舊係保持喺甚高水準,然後整個編排佈局更加係極具心思,由個人故事開始講起,並由成長階段中經歷過與至親嘅分別,逐步過渡到我城近年比比皆是嘅離合散聚,先見自己,再見眾人;神奇嘅係,以往嘅陳氏苦情情歌,今天再去細聽,竟也聽出其他更多意思,令人睇到更深意境:「要搬家,路上或更可怕;誰所有舊恨拒絕放下?誰亦有著缺陷你知嗎?」(《感情這回事》)。 不但係聽者有所感應,歌者都同樣深受觸動,「今天起各有逸後,如火花攜不走,無需要定擁有;曾相擁曾牽手,在心裡仍足夠,願我所愛以後帶著笑口便無憂」,唱到首本名曲《逸後》時,Jason更加係激動得久久未能平復,歌都唱唔到落去,觀眾一邊睇住螢幕放映著香港人過去一年半載都非常熟悉嘅離別畫面,一邊全場全情和唱,現場思緒濃烈而複雜;人生總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抹乾眼淚之後,Jason都繼續Fighting:「頭如何疲倦了也要抬得起,我就算沒有閃光燈被拋棄;生於寂寞世界更要強壯地,很尊嚴地和逆流做知己」,喺呢度都以Jason嘅《對得起自己》同一眾同路人打打氣:「燃燒的理想,明知不理想,仍必須衝上。」
【夢幻國度】 K11 Art Mall變身糖果樂園 葡萄牙夢幻色彩藝術家打造4大展區 重拾童真
聖誕節想帶另一半去糖果屋,並不是Mission Impossible?葡萄牙夢幻色彩藝術家Maria Imaginário登陸香港,與K11 Art Mall 合作舉辦亞洲首個體驗展「Mundane Wonders」,讓你重拾孩提時代的簡單歡笑。 這個3000呎大型藝術展覽有4大展區,包括9層幻彩隧道「The Path of Playfulness」,以不同色彩營造夢幻氛圍,是少女心打卡之選。而6個大型奇幻趣怪充氣藝術裝置,讓你在大型波波之中重拾童真,猶如置身波波池。想像小朋友無憂無慮地歡笑就不要錯過高8米的笑臉彩虹牆「Spinning Bitter Sweet」,在彩虹旁邊留倩影,找回簡單的快樂!而期間限定店「In Search of Happiness」更設有自動棉花糖機,可為你即製造型棉花糖,糖果屋感覺Get! 今次是Maria首個在亞洲的大型藝術展,她發揮了對色彩、空間運用的獨特觸覺,把K11 Art Mall變成「Paradise of Desires」,為的是營造喜悅、玩樂、奇妙和思考的夢幻國度。她鼓勵參觀者站於藝術裝置中央觀賞,細看不同趣怪表情,欣賞每個個體的獨特美,從而成就更好的自己。今個聖誕,一起去重拾童真吧! Maria Imaginário「Mundane Wonders」體驗展 日期:即日至1月23日 時間:12:00nn - 10:00pm 地點:K11 Art Mall 地庫2樓 B207 chi K11 藝術空間 入場費:登記KLUB 11 會員,即可免費入場
【羅素的紅】:男「夫」女「娃」 俄羅斯人名點解讀?
如果大家有留意俄羅斯人的名字,都會覺得很複雜,女孩子的名字總有「娃」,男孩子則「夫」或「斯基」?今日就來拆解俄羅斯人的名字,他們的名字由「名字」﹑「父稱」及「姓氏」組成,以俄羅斯總統普京作為例子,他的全名是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其實普京(Putin)是他的姓氏,他的名字是弗拉基米爾(Vladimir),餘下的弗拉基米羅維奇Vladimirovich是父稱,意思是弗拉基米爾之子,憑父稱可以知道,普京的父親,名字也是弗拉基米爾(Vladimir)。 常見的俄羅斯名人,我們譯名多數都以他們的姓氏為主,例如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戲劇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文學泰斗托爾斯泰等等,這些都是他們的姓氏,因此看見「斯基」﹑「夫」,基本上可確定那是姓氏,當然有些例外,例如普京就沒有「斯基」和「夫」。女性的姓氏,則通常以「娃」作尾,例如網球員舒拉寶娃(Sharapova),她的爸爸是男性,所以是舒拉寶夫(Sharapov);也有用「娜」作結尾的,普京姓氏是Putin,他的女兒寫的姓氏則是Putina,結尾也是多了a。至於何時是娃,何時是娜,就牽涉到俄文的發音規則,在此不詳細解釋。男性的父稱結尾多數為「維奇」,女性則多數是「芙娜」。今次只簡單地讓大家有個概念,因此從大原則上解釋。 日常生活裡,與朋友溝通,基本上用愛稱也可。由於俄羅斯人名基本上都是某幾個,很容易出現撞名的情況,因此要用對方的名字加上姓氏以作辨認。電影《黑寡婦》主角叫娜塔莎(Natasha),其實屬於小名,本名是Natalia。與俄羅斯人相處過的,都會知道他們的名字,很多事會帶著小名,即是愛稱,是比較熟悉的人才能叫的。例如Dmitry的愛稱是Dima,Maria愛稱是Masha等等。也有些不分男女的小名,例如Sasha代表Alexander及Alexandra。 不過某些情況下,則是名字加父稱一起使用,例如是表示尊敬。記得初到俄羅斯留學,我經常記不住老師的父稱,有時想找Maria老師,教職員都會說,這裡有很多Maria,你找的Maria父稱是什麼?因此父稱真的非常重要,除了分辨相同名字的人,也是禮貌的表現。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曾與普京會面時直呼其名,有指是希望表現親近,但普京的反應就顯得驚訝,這也顯示出俄羅斯人對名字用法的規則。 以前上課時,俄文老師說過,俄羅斯人姓氏的起源很有趣,80年代在莫斯科有姓氏「莫斯科夫斯基」﹑「莫斯科夫金」等,這些都顯示出他們與莫斯科的關聯。人們也會用自己的特徵變為姓氏,例如「托爾斯泰」其實有肥胖的意思﹑「別利亞科夫」指擁有淡黃色頭髮的男人。姓氏有時也會透露出遠古祖先的職業,我有一位老師的姓氏與森林有關,她說她的祖先是從事伐林行業的,雖然家裡早已沒有人伐木了,但從姓氏還是可以追尋祖先的過去。此外,因為俄羅斯人信教,據說以前也會將動物當作神去敬拜,也會用動物作為姓氏,俄羅斯前總理梅德韋傑夫(Медведев)則是熊的意思,亦有人以兔﹑鴨等作為姓氏。 姓氏也隨著政治氣候而改變,比如說俄羅斯帝國的末代沙皇叫尼古拉,根據書籍記載,自二月革命之後,將孩子命名為尼古拉的人大減。取而代之的是革命領袖列寧的名字,叫弗拉基米爾(沒錯,普京也是這個名字)的小孩幾年間,增加了差不多十倍,可見政治與改名字也是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