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疫情、WFH 等為原本工作模式帶來不少改變,葡萄牙近日修例通過新的「在家工作勞動法」規定,除特別情況下,老闆不能在辦公以外時間以電話、短訊等聯絡員工,違者將會被罰款。 當地勞工和社會安全部長 Ana Mendes Godinho 表示,WFH 可以讓員工彈性處理工作,「如果我們能從其優點獲益,減少其缺點,便可以改變遊戲規則。」因此,新法例又指出,家中有 8 歲或以下孩子的員工,無須得到僱主同意便可自行選擇 WFH。同時要求公司補貼員工 WFH 時所付的額外費用,如電費、上網費等。惟以上法例不適用於 10 人以下的公司。 Godinho 又指,「葡萄牙是『電子遊牧民族』或『遠距離工作者』最理想的居住地點之一,希望新例可以吸引他們到葡萄牙。」 Photo/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再粗壯的樹木都有倒下的一天,但當那天來到的時候,也不用懼怕,因為它的生命得以延續、轉化、再生 — 香港第一個回收園林廢物的Y·PARK [林·區],將會在月底舉行體驗日,讓市民親身了解廢棄樹木升級再造的過程。 「七感玩木」工作坊讓參加者體驗如何將廢棄樹木「轉化」成生活器物,例如樂器、手造紙、蚊香或木炭筆等。其中「浪花花紙教室」,就讓學員一同處理造紙原料,示範擷取造紙纖維及抄紙技術,使用木地天然資源及永續環境方式,共同創作有溫度、賦質感及屬於「香港人的本地紙」。 Y·PARK [林·區]位於屯門增咀,中心收到園林廢物後會將它們分類成粗大樹幹,樹枝及幼枝,樹葉及非木質園林廢物,然後送到生產區內不同的機器加工,再造成再生產品。它們 用途廣泛,例如原木、木板及木方可以做藝術品、木傢具及建材等;木碎可以做種植用的覆蓋物及養殖菇菌等。中心初期以收集及處理政府部門所產生的園林廢物為主,隨後將會逐步把服務擴展至私營機構 工作坊由環境保護署Y·PARK [林·區]和香港雕塑學會主辦、土木工程拓展署協辦,於11月27日及11月28日於舉行,費用全免,可於網上預約。聖誕節將至,大家在棄置木製品、聖誕樹同時,不妨多走一步,物盡其用,重新化成材料改做成再生產品或回收,達致可持續發展。   「他山之木 - 延續、轉化、再生! 」體驗日 日期:2021年11月27日-28日(星期六及星期日)  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6:00  地點:屯門曾咀Y·PARK [林·區] (需乘坐活動接駁巴士到場)  報名方式:網上預約參觀或工作坊 https://sculpturecamphk.com/Workshop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成功報名人士將獲發電郵確認。  

我不是飛車手,我是一個奉公守法的膽小駕駛者,轉線會打燈,見紅燈會停,小路出大路會讓人先行。只有超速,有時真是避無可避。   未試過減夠分需要停牌,是好在有駕駛改進課程。坐在課室,坐足一日,可以用來代替被扣三分。我相信香港的絕大部份參與者也是同一心態,應該沒有太多人真心相信聽完一些一早知道的道理後,駕駛技術或駕駛態度會因此出現大幅度改變。人類多數死性不改,你對道路滾瓜爛熟,信心自然加強,信心一大,就會放鬆。你不是不知道規矩,你也不是不知道後果,你只是很自然地開快了少少而不會在意。何況,在香港,即使以限速內的上限駕駛,很多時候也會被尾隨車輛緊貼,甚至響咹騷擾,令你對保持速度的壓力倍增。   來到英國,人生路不熟,自然比較小心翼翼。尤其出入迴旋處,警覺性更加無限提升。依然出事。試過有一次,道路限速50英哩,我沒有留意,一味跟隨附近車輛速度駕駛。事隔幾日,便收到信件,通知我被影了快相,超速了3英哩。在這裡,超速了1英哩,也是超速,鏡頭又多,中招,一樣要罰款一樣要扣分。怕煩的話,可以直接繳交罰款,以我的情況,是一百鎊,好貴;也可以選擇參與駕駛改進課程。課程外判給不同公司,設有不同收費,大約八十鎊左右。當慳錢,當長見識,我也當然選擇後者。   因應疫情,可以選擇網上授課。生意應該好好,我一個多月之前預約,最快也要前幾日也有空檔。課程需時只不過三個鐘頭,三小時內,頭半個鐘頭甚至是用來給導師向學員逐個登記之用。換句話說,課程其實只有兩個半小時,再減十五分鐘休息,十五分鐘提早完場,只剩兩小時。不算太吃力。跟在香港由朝到晚坐定定,有很大「改善」。   內容都是差不多。講解一下超速駕駛有幾大危險性,講解一下人類為何超速駕駛,講解一下限速路牌點睇……都是考車牌時必定讀過的資訊。我以為,跟香港情況一樣,大家都是呆若木雞讓時間流逝,導師有導師講,學員有學員沉默。不是,導師真會向逐個學員發問,問他們有甚麼看法,學員也不是敷衍了事,有時,甚至會爭議。只可惜導師一早說明,過程不容拍攝不容偷錄,更加不可放上社交網絡平台,我無辦法記載一段段精彩對話。   港英教育理念果然大有不同。見微知著,可以想像英國普遍市民有幾勇於挑戰權威。有名有姓有樣地發表意見,不是匿埋睡床做鍵盤戰士喎。可以避免被扣分減少被停牌的機會,又可增強英語溝通能力,這八十鎊,抵!唯一建議是,可否考慮一下不要再用Zoom?明明有其他更加可靠的品牌可以取代。

【yoyo的四城記】 岑寧兒過去10幾年四海為家,喺多倫多、北京、台北同香港都住過,喺每座城市都累積咗唔同嘅人生經驗。唔知講起呢四個城市,佢第一時間會諗起咩歌呢?今集2359,Maggie @miggie.maggie 會帶大家近距離聆聽yoyo唱出自己嘅往事。 Make-up: Onki @onki_lau Hair: Sam @orient4 Outfit: @45R_HK

連登股神 aka 燈神 #媽咪麵 數年前確診末期腦癌,面對家人、朋友、一眾巴絲打不離不棄的支持,他一向選擇「在心中」。自稱不善辭令的獨立音樂人 Monkey 薛德勇,習慣用歌曲代替說話,就是開不了口的心底話,一於用歌聲唱出來。 當Monkey遇上麵仔,唱出原創歌《You Are Not Alone》、Rubber Band《未來見》、張震嶽《抱着你》,哪首最能表達麵仔心聲?最後還有麵仔絕密相片大公開!記得看到最後! ‣‣ 盡做 · 盡早音樂 Sooner Music ‣‣ 等待綻放的音樂力量 ‣‣

你是否一個迷信的人?香港人有不少的禁忌及迷信風俗,有人非常篤信,有人則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不特別理會。從小母親都叫我在盂蘭節期間將額前瀏海梳起,這樣才不招陰氣。要數迷信文化,生活在香港的我們實在非常熟悉。不過,原來俄羅斯人有各種迷信及習俗,雖然有些現代已不太理會,但有些仍然盛行。   最直接的例子,便是送花的禮儀,我也說過俄羅斯人事無大小都喜歡送花,生日必須收花,婦女節的街頭更是滿滿的花海。我們生活的社會,喜愛成雙成對,這才算是好兆頭。不過,俄羅斯人卻認為雙數的花,是送給逝者的,因此送花給俄羅斯人,切記不能送雙數。   說起生日要送花,我們習慣會預祝別人生日快樂。 遇上好朋友生日,碰巧正日沒有時間與他慶祝,很多人都會選擇提早慶祝,但這在俄羅斯是不太可行的,除非你的朋友並不是那麼傳統的俄羅斯人,否則很容易會「犯禁」。原來俄羅斯人不流行提早慶祝及預祝生日,因為他們認為提早祝賀生日是不吉利的,甚至預祝生日,就等於壽星可能活不到生日那天的意思。2018年俄羅斯舉辦世界盃時,我跟隨電視台到當地採訪,剛巧一直接待我們的俄羅斯導遊說明天會告假一天,因為那是她的生日,其他人非常高興地張嘴,說到「祝您…」時,導遊很緊張的說,「不要祝我生日快樂,因為在俄羅斯,這是個禁忌呢。」她開心地說,大家的心意收到了,不過祝福說話就可以免去。   不過,有一個迷信小習慣,現代的俄羅斯人已非人人都會做,但是是我覺得有趣的小習慣之一。我曾經在蘇聯電影中,看見戲中主角準備遠行時,會在玄關突然停下,坐在行李箱上沉思一分鐘。後來問過朋友的媽媽,才知道這是蘇聯時期已有的習俗,甚至有些國家受到俄羅斯或蘇聯文化的影響,亦有這個習慣。   有一個說法是,這個民間傳統起源於古斯拉夫時代,甚至是更早。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人說是因為俄羅斯人深信家裡是有靈魂或精靈的存在,如果出門前坐在行李箱上,可以讓精靈誤以為主人並沒有要出門,因此精靈便不會趁主人不在家時搗亂。另外,精靈以為主人沒有出門,也就不會跟在旅途上令旅程出現惡運。隨著時代變遷,這樣做的人可能已經比以往少,但還是有的不少人仍保留這樣的習慣。   要說俄羅斯人迷信的東西還有很多,例如他們相信倒翻鹽會引來惡運,在鞋子裡放一個硬幣就可以帶來好運等等。如果有機會去俄羅斯旅行,記得小心不要「犯禁」!      

編輯跟我說,想今期談談吃壽司的禮儀。這說話確如醍醐灌頂,筆者過去一直愛談什麼壽司之道,剖析什麼才是高級壽司,卻未有還原基本步,解說如何當個「有品」客人。禮儀之道從來都是雙向,日本這個禮儀之邦亦不例外,若學懂壽司店的禮儀旁身,既不怕被人白眼,師傅「禮尚往來」特別用心,亦時時出現。   那些「拍照前先問准」、「山葵不搗碎加進醬油」等壽司101,在此不贅,若連這些也一竅不通,那此文或許不太適合你口味,還是趕快去旺角吃「大x屋」放題吧。下文談的,通常是筆者到高級鮨店時,見到客人仍會犯的常見錯誤。   首先,煙草、香水等味道濃烈東西,向來是壽司大敵,客人應敬而遠之,而且不只影響自身,還會波及客人。高級鮨店通常安排客人坐壽司吧,即使是名店,吧枱客人彼此之間的距離不會太遠,倘若你出門當日噴了濃烈香水,又或者進店前抽了一根煙,那壽司吧內空氣瀰漫煙草或香水味,不論對店家或其他客人,都是非常不敬。   顧客在一般餐廳點菜時,慣常會叫服務員「落單」,但倘若你在高級壽司吧,點菜時切忌無視站在吧枱前的師傅,只顧向店員查問,因為最清楚當天魚料狀態的,肯定是師傅。如果不諳日語又遇上日本師傅,坐低時也可點頭示好,萬勿因語言障礙,把師傅當成透明人般。   至於吃壽司時應徒手還是筷子,其實沒有誰比誰更高尚,隨心就可以。不過用筷子的香港人通常會犯一錯誤,就是當自己去了大排檔,將木筷以磨刀式般互削,這做法是大忌,日本人不會這麼做。而且筷子擺放位置亦有學問,不要放在碗上,亦不能直放,切忌以筷子尖面向師傅。   吃壽司時,一口過不是什麼豪邁表現,反是禮貌之舉。不少女士為保儀態而將壽司分開兩口,這食法大錯特錯,因日本人非常著重壽司整體感,如何掌握魚料及舍利(壽司飯)之間的平衡,更是每個師傅必修技巧。分開兩口吃是不敬行為,只吃飯上的魚料而放棄舍利,更是死罪,等同白白浪費師傅心血。如果真的吃不下,不妨叫師傅「走飯」,而如果你是天生櫻桃小咀,也可拜託師傅將壽司切開成兩半。長型的車海老壽司,經常被師傅一分為二,也是避免出現客人自行「分屍」的尷尬局面。   蘸醬油方面,正宗做法說應以魚身一邊接觸醬油,但這並非黃金定律。首先要理解箇中原理,這做法是避免飯粒沾上過多醬油,如果你把壽司在醬油碟上輕輕蜻蜓點水,那不論你哪一面接觸醬油也不會過鹹。相反,若強行「正宗」將壽司倒轉以魚身接觸醬油,一旦筷子功較差,又或者師傅揑握壽司能力稍遜,整貫壽司隨時在醬油碟上解體,那就得不償失。 Photo/ tableall.com

你曾否聽過一個都市傳說?傳聞每一部手機都有竊聽功能,只要你說出想買的物件,隨即會在Facebook廣告看見「加入購物車」字樣……不用怕!這只是Facebook因應你喜好派廣告的,不過未來可能不會再出現這個情況?   Facebook宣布明年1月19日起,不會再就用戶的政治色彩派廣告,並會刪除種族、民族、宗教、性取向等數千個關鍵字,以防鎖定目標客戶群的服務受到濫用。廣告商可以改為用一些普通的關鍵字類別,例如時裝、年齡、性別等落廣告。   以往 Facebook 會獲取用家對特定理念、組織或公眾人物表現感興趣的資料,再把相關的議題化為「落廣告神器」。廣告商可因此受惠,輕鬆鎖定目標客戶群。   Facebook母公司 Meta表示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因為移除選項會對商業公司、機構帶來負面影響。你又認為這個變化會否令你「買少咗野嘢」呢?

在過去一年半載的疫下時代,你的生活上、生命中,經歷過怎麼樣的事情?當中多少你仍是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後疫情的日子,你有否面對過什麼挑戰,工作上、學習上、關係上……並且進而擁有過什麼成長?每日經歷大大小小的事、遇上各種各樣的人,你身、心、靈的狀態又是如何?在香港這個生活節奏極快、喘息空間狹小的環境下,你有否少少的時間、小小的空間去關心一下自己,問問自己種種問題?倘若在繁忙生活中,你往往都難以抽空去梳理情緒、沉澱感受,以至思考人生,要不是太奢侈,就是太嚴肅;如果只需要花上一段下午時光,帶著一種悠閒心情,透過一副精心設計桌上遊戲,就可以達到以上目的,你又會否願意一試?   自從2020年頭在倫敦留學回來後,工作繁重得令人吃驚,金融服務的本務固然忙得不可開交,文化藝術的涉獵同樣耗費不少精神時間心思。早前與一位現時旅居英國的香港藝術家食飯聚舊,對方剛巧回港進行全新製作,最大的感觸是:在香港的生活令人相當辛苦,對比他在歐洲等地的經歷,他形容「香港係唔會俾人停落嚟」,「喺外面,排練時大家當然努力排練,之後大家會休息、會有自己私人時間,除非非常緊急嘅事,否則我哋都係留待再見時再解決;返到香港,排練完成後,仲有數之不盡嘅事情要跟進,就算去到通宵達旦,都會繼續有WhatsApp、有Email,好似永遠都唔會停咁樣。」完成是次創作之後,友人火速回到英國,而他臨行之前留下的一句話,則深深地印在腦海:「好想搵番生活嘅感覺」。   在往後的日子,「尋回生活的感覺」一直成為生活上、生命中的目標,直至上周末在中環大館的「大館創意日」中,參與了一個名為「裡程」的桌上遊戲,與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由一開始含蓄地破冰,輕輕地自我介紹一番,然後慢慢訴說自己的故事,或者是來自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或者是個人性格特徵導致的事業發展方向,彼此都勇於分享,同時又樂於聆聽,一邊走進了對方的生命,另一邊重新審視自身;三小時一閃而過,三個人由互不相識變到暢所欲言,甚至有點欲罷不能,一方面必須歸功於「裡程」的獨特設計,讓人容易地建立互信,繼而積極交流,另一方面不得不慨嘆日常「停一停,諗一諗」的時機及機緣,實在少得可憐,一旦機會出現了,大家都是完全地、絕對地投入其中,不願放手;在這個「無得停」的香港,或者我們都需要好好把握一次機會,踏上這趟輕鬆、有趣的「裡程」,嘗試找到一直以來的所思所想,以及所追求的東西。

口罩已經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不過你又曾否想過,我們每天棄置的一次性口罩,原來可以用來造「羽絨」! 意大利設計師Tobia Zambotti在冰島收集了近1500個口罩,再用臭氧徹底消毒一個月。之後他把口罩送給芬蘭時裝設計學生 Aleksi Saastamoinen,作為製作口罩羽絨的「原材料」。淺藍色的羽絨加上蓬鬆設計看似十分暖和,更有防水功能。Tobia希望透過這件「Coat-19」讓市民看到由口罩衍生的污染情況。Zambotti認為大眾經常把「環保」、「可持續性」掛在口邊,但還是會選擇用一次性口罩。同一情況也適用於時裝文化:市場傾向用最快捷及便宜的解決方法,導致嚴重環境污染。   其實世界各地也有人用不同方法回收、重用口罩:韓國有學生用口罩設計出九張椅子、亦有城市會燒口罩來發電……不過如果以別人戴過的口罩製成的羽絨外套,你又有勇氣穿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