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樣樣事五時花六時變,得三分鐘熱度,但對音樂就要專一一世,電子音樂創作人Dawn形容,音樂就似「壞男人」,為佢消耗咗好多青春,但都要繼續創作,因為「如果唔係做音樂,做乜都無所謂。」 唔識樂器都作到歌,收集「城市聲音」就可以轉化為音符?型格、甜美、古靈精怪,邊個先係真正嘅Dawn? 睇完今集《盡做》你就知! ‣‣ 盡做 · 盡早音樂 Sooner Music ‣‣ 等待綻放的音樂力量 ‣‣

嫌麥當勞開心樂園餐未夠開心?馬來西亞一位設計系學生 Regina 便設計了「更開心樂園餐」Happier Meal。她留意到,現有的兒童餐盒不夠位一次過放置食物和飲品,從而產生了很多非必要的一次性包裝。為了有一個更環保的方案,她親自設計的概念餐盒省卻所有塑膠包裝和玩具,小小的盒子可以放齊食物、飲品,和木製玩具。外觀則以清新的植物、花卉為主,希望小朋友會從中發現大自然的美。 高科技年代,還有小朋友玩木製玩具嗎?講明「更開心樂園餐」當然不止如此。將餐盒完全打開,會看到一幅森林地圖,用電話 scan QR code 後,便會有 AR 互動遊戲,木玩具也在此時派上用場。Regina 希望「設計旨在把包裝用到最盡」, 底部還有插圖,向小朋友介紹樹木的由來,為開心樂園餐增添教育意義。 雖然這個「更開心樂園餐」設計只是學生作品,但若他朝一日在現實實行也不錯吧! Photo/ IG @artbyregi.co 

西班牙一對情侶攝影師上演另類「帽子戲法」,以帽子作為道具,化身成太陽蛋蛋黃、牛油果、相機鏡頭,甚至是黑膠唱片!   情侶檔攝影師Anna Devis和Daniel Rueda不只熱愛攝影,更對建築相當熟悉。他們自2016年起,經常到不同地方打卡,把自己「融入」建築品之中。方法看似簡單,但卻十分考心思:先穿上與背景顏色相近的衣服,再加上無限創意及有限的「道具」,令本來平平無奇的牆壁化身成為童話一般夢幻的佈景!   二人對建築物的細節具敏銳觀察力,能放大其獨特細節,變成趣怪攝影,以不一樣的視角為觀眾帶來驚喜。難怪二人的IG合共有約100萬人追蹤!今個周末何不為另一半拍攝獨特的照片,留個紀念呢?

遠在 1940 年代或更早世紀,香港曾經有老虎、豹、野狗等兇猛的野生動物,但隨年月過去,如今本地體型最大的陸棲哺乳動物便非野豬莫屬。據漁護署介紹,本土野豬的毛髮短而粗糙,呈灰棕至色。初出生的幼豬會有淺棕色條紋,直至 6 個月至 1 歲大便會慢慢消失,而成豬體重可達 200 公斤、身長 2 米。 沒有老虎、豹等天敵,香港野豬數量日漸增長,也變得常見。牠們多數在郊區出沒,可棲息於林地、草原和農田等多種生境。雖然是雜食性動物,但也有指,牠們特別喜歡蕃薯、野葛同土伏苓等農作物,因此成為農夫的「敵人」。在 1970 年代,政府曾經成立兩支野豬狩獵隊,批准合法限量捕獵野豬,以減少野豬損毀農地、農作物事件,直至 2019 年,政府正式停止發狩獵牌照。香港野豬關注組表示,「野豬是有意識、有思想、有感受的生命,同樣應獲得尊重」,建議社會以「捕捉、避孕針、絶育、放回」及教育等政策完善計劃,長遠減低人豬衝突,達致「人豬共存」。 人類與野生動物共存的確是一大學問,然而同生於這遍香港地,大家都有在這裏生活的權利,2022 年也快將到來,我們學懂了嗎?    

美國一位不足兩歲的男童Theo,自小就與三隻體積比他還大的Golden Doodle(金毛尋回犬與貴婦狗的混種)相擁入眠,更「睡」出名堂。男童媽媽 Jessica 把他們一起熟睡的照片上載到IG,甜蜜樣子俘虜了近一百萬名粉絲的心!   三隻狗狗Samson, Charley及Shea 每天都會倚著Theo睡覺,毛茸茸的手放在他的背上顯得格外窩心。牠們不只善於哄寶寶入睡,更加是一流的「保姆」。每當小孩哭鬧時,狗狗就會跑去抱著弟弟,令他的情緒回復平靜。狗狗與小朋友的感情十分要好,他們不止會一起睡午覺,還一起讀書、散步、看海、進食……    Jessica認為兒子真的很喜歡狗狗,「他每天都會這樣抱著三隻狗狗中的某一隻,睡15至30分鐘。」她更笑言Theo長大後,可能會以為自己也是狗。現在 @samsonthedoo 的IG帳戶已有近百萬人追蹤,Jessica希望將來可以為粉絲帶來更多快樂!看過這輯照片後,各位狗奴才是不是很想念主子呢?

裝睡的人叫不醒,但在地鐵上睡覺的人,不用別人叫也像有特異功能,到站就會自動起身下車,這算不算香港人獨有的技能?在地鐵補眠本是平常事,偏偏 IG mtrsleepers 就收集到各種奇特的睡姿和畫面,張大嘴巴、頭耷耷已屬平常,更高階的甚至睡在扶手、整個躺平在地上、一邊玩瑜珈一邊睡

覺得這隻柴犬熟口熟面?因為牠就是熱門 meme「Buff Doge vs Cheems」其中一位主角。「小廢柴」Cheems 真身 IG 有 47萬 followers,更意想不到的是,牠其實來自香港!原名 balltze 波子的弱弱柴犬現在 10 歲,1 歲時被主人 Kathy 領養。像很多主人一樣,覺得自己的寵物太可愛,於是自 2015 年起,開設專影波子的 IG,分享日常照片。 直至 2017 年的某日,波子靠在樓梯、斜視鏡頭的照片上傳後突然爆紅,並成為經典 meme 素材。「波子」還在牠的網站表示,「我就是那隻小小的狗,終有一日會變得像『肌肉柴犬』般強壯。」 憑着可愛又弱弱的表情,波子有不少 fans,主人 Kathy 也藉此為動物界出一分力,推出波子樣貌的 t-shirt、帽、聖誕卡等周邊商品,其中「 100% Good Boi T-shirt」的全數收益,包括製造成本都會捐贈至本地機構 LAP Lifelong Animal Protection Charity,「希望讓世界變得更快樂!」 Photo/ IG @balltze  

火鍋吃的食材,隨時代變遷而進化,但核心精神是能經過時間考驗的,我會一連介紹內地不同形式的火鍋,以及當中的變與不變。   正所謂打邊爐最緊要是個爐,對爐的堅持非北京涮羊肉莫屬。銅鍋炭爐是基本標準,中間的煙囪是標誌性的,兩片活動的半圓銅片是可調節的蓋子,用來控制火候。吃著吃著覺得火太猛,水太沸騰便用筷子尾輕輕敲一敲,讓它閉上一點。   至於食材,香港人對火鍋的追求日新月異,由以前機切雪花肥牛都覺得好正,到現在快餐店火鍋也要用安格斯牛、斑片、稻庭烏冬。但涮羊肉可說是相對忠於傳統,羊肉加老三樣(豆腐、粉絲、白菜)始終是基本。   先講羊肉,跟香港人打邊爐吃牛的道理一樣,那些機切的卷狀羊肉絕非佳品。跟潮汕火鍋的概念相似,涮羊肉也是清湯才吃得出肉的真本領,把肉各部位分得很細,羊上腦(後頸)、大小三岔(後腿和前腿上方)、黃瓜條(近股骨的兩條肌肉)和磨襠(臀尖),而且必須是手切。   我最愛的北京涮羊肉小館,現在已不存在了,但經常讓我牽掛。步入破舊的小院是處理炭的地方,如「鍋爐爺爺」般的叔叔在打理著炭,放入銅鍋裡,不一會水就沸騰得滋滋作響。館子最多只能容納三十人,樸實的方木桌、木椅子,卻在飲食雜誌上和東來順、聚寶源等幾層高的店並駕齊驅。   老闆是個嚴謹的人,有新朋友到,他都會盡量抽空親自督導,肉是否好,未下鍋已略知一二,除了看色澤,靚肉是你把碟倒轉,肉也不會掉下來,沒有血水的。三種肉來自同一產地的羊腿,但口感味道完全都同,下鍋涮幾下,不准沾麻醬,各個部位中,磨襠是相對少見的,因為這位置肉質較瘦,處理不好就如煲湯瘦肉般口感粗糙,無法下嚥,但老闆不單把這放在菜單,還自豪地向顧客推介。   這裡的磨襠充分表現出廚師的刀功,一舊瘦肉完全不「鞋」,沒有渣,𡁻到尾散發出完全不油膩的清甜,甚至吞下去後仍在口腔揮之不去;黃瓜條口感比磨襠有彈性,小三岔相對脂肪多一點,羊味濃郁肥美得來有忌廉般的甜,光用舌頭就得分辨出不同部位的羊肉。   羊肉以外就是「老三樣」,這時候可以沾醬了,涮羊肉必備的蘸料主要是麻醬,但上面有一點紅、一點綠,分別是腐乳醬(近似香港的南乳)和韮菜花醬,大部分人二話不說就會攪拌混和,吃的時候只覺得有麻醬味。一次老闆聊得興起,拿了一樣珍藏的醬來給我品嚐,這罐不是麻醬,而是很多人以為可有可無的韮菜花醬。老闆打開罐用筷子沾了一點讓我嚐嚐,我喜出望外,這略帶點似蒜的辛辣,有點草青味的香氣很特別,老闆那罐是「私伙」,看到我品嚐後驚嘆的樣子就笑著捧著它回廚房了。麻醬較油膩、腐乳的發酵風味能加深醬的層次,韮菜花醬清新得來有殺菌功效,三者的份量比例相對固定,但從未見過先混和好上枱的,必須是在麻醬上以兩圓點出現,寧可只提供麻醬,是約定俗成的默契。   近年也見到涮羊肉菜單上多了其他非傳統選擇,但老北京人一望就會知道不正宗,堅持的餐廳,也需要欣賞堅持的食客。   -------------------   不散之筵席 —— 喜歡由民間日常菜餚小吃去了解人和社會。小時候別人問我最愛吃甚麼,我都不太懂得回答,彷彿已知道自己在吃貨的生涯中,越吃得多,越覺得自己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