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傑】:神呀,請給我多一點陽光
很多人警告過,入冬後,才是對新移英者最大的考驗。十一月中的曼城,氣溫可以低到一度兩度,對住慣香港的人來說,不只冬天,一早是嚴寒了。 還好,人類有適應力,我懷疑對冷暖的適應力,特別強。八月來到時,氣溫維持在十幾二十度左右,一件普通T裇加一件外套,舒服過香港的酷熱。不過,偶爾有一日半日,跌到得十度八度,你是著上羽絨也打從心底寒冷出來。還以為過多一段時間,再凍多幾倍,好難捱;到過多一段時間,身體似乎已經自行調節出禦寒能力,就算只得一度兩度,一件衛衣,已可在沒有開暖氣的室內若無其事。就算身處戶外,加多件大褸不用冷帽不用頸巾也未致於太過難受。很神奇。 日光不夠才是最大困擾。踏入十一月後,每日未夠四點便差不多日落。嚴格來說,也不知可否稱得上日落。曼城本身多雨多天陰,冬季更甚,一個星期,有一日見到陽光,萬幸。換句話說,由清晨日出開始計起,天色大概只會光亮過全黑少少,是真有很大可能連續十日甚至以上,完全感受不到太陽的温暖。這一點,暫時還在學習如何面對。 在香港的時候,由於晚間經常要出席電影優先場,已習慣了晚上十一點十二點還在街,凌晨一點兩點才可以入睡,第二朝準時七點八點又彈起床返工。來到英國,少了工作少了社交多了留在家,日落得早,對生活日常其實影響不算很具體,只不過提早到六點晚飯提早到十點睡眠提早到六點起床。沒有失眠問題的話,應該健康過香港的不斷工作生活模式,本來沒有甚麼好埋怨。現實是作息再有條理,情緒還是有點影響。 生理上,不夠攝取陽光,於是不夠維他命D,於是容易導致疲倦、生病、低落?說不定,我應該要試試進食一下補充劑。不過,我相信就算維他命D水平回復正常,也難以完全彌補到心理上的煩惱。經歷過黑暗之後見到光明,總會不自覺地見到希望,見到積極,見到快樂。身處冬日曼城,感覺是有點似長期於密室之中滯留。 間房,還要沒有開燈。留意了一段時間,左鄰右里,每一晚都似乎不用開燈,一入夜,每間屋也一片漆黑,連少少燈光也不會洩露出來。香港的街燈特別光猛,在家不拉上窗簾的話,你甚至會認為被傷害。相對上,英國的街燈,簡直似沒有,於是,那份不見天日被困一樣的滋味,特別強烈。 要你看兩小時黑白片《智齒》,好多觀眾已經話好辛苦難以忍受。可以想像到日日看,一看連看幾次嗎?雖然,這裡的黑白片,沒有通街垃圾。我不是凡事唱好派,也不是凡事唱衰派,以事論事,氣候,的確是暫時最難頂的一項變化。而且,似乎不是給多一點耐性給多一點包容,便遷就得到。
【登山人生】 繪畫刺繡記下香港山野 藝術家李家儀:「冀創作為大家帶來安心和喜悅」
香港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城市與山野的距離很近。每每受盡生活的摧殘,只要去到山上和郊野,總會有種治癒的感覺,靜靜過一天,就能慢慢平復心情。正如本地藝術家李家儀 Koey 所指,上山和創作可以讓人找回自己的內在,「登山就如人生,每跨過一個低窪,每越過一次山峰,就是學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Koey 一直喜愛大自然,又會以繪畫和刺繡等手工藝把探索大自然時的心情記錄下來。無形的快樂,以立體的方式呈現,一筆一線下的山峰,「如果我的創作可以為自己以外的人都帶來安心和喜悅,那就對我而言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了。」 邀請你「上山去」,用眼睛體驗「在大自然裏,一切皆平等,萬物順應四季經歷每個循環。」 《 Surmounting 上山去 》 日期:2021年11月20日至12月5日(週一休)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7時 地點:上環新街市街23號地下
【真 · 最佳公廁】 日本的廁所美學 名師操刀 澀谷、惠比壽、神宮前等17公廁大變身
香港有「最佳公廁」名單,日本也有「東京廁所計劃」,由私人集團 The Nippon Foundation 邀請 16 位建築大師,包括設計東奧主場館的隈研吾、A Bathing Ape、Human Made 品牌創辦人 NIGO 及坂茂、安藤忠雄等等,在澀谷區建造 17 間全新的洗手間,打破公廁「燈光昏暗、骯髒、臭味難聞」的刻板印象。 目前已有 12 間洗手間正式啟用,最新的位於靜岡縣誓言之丘公園。由於公園可以遠眺富士山景,隈研吾團隊就以富士山為藍本,設計了白色、傘形外觀,以天然木材作結構的洗手間,讓建築融合於自然景觀之中,也與遠處的富士山相映成趣。 其餘 11 間,包括只有使用中才會變不透明玻璃的「透明廁所」、參考傳統建築的「川屋廁所」、簡潔而明亮的「全白廁所」、每到晚上就會發光的「燈籠廁所」、座落公園的「木林廁所」等等都遍布惠比壽、神宮前、代代木公園等鬧區。餘下的 5 間洗手間也預計在明年落成,希望到時可以親眼一睹這些大師級洗手間吧。 Photo/ The Tokyo Toilet;https://tokyotoilet.jp/en/
【樹下嚐啡】 「白蘭樹下」推無糖咖啡甜酒「淡墨」 選用埃塞俄比亞咖啡豆、Natvia生酮糖0卡路里
有一種堅持,叫本地製作。由香港人原創的Gin品牌「白蘭樹下」一向大受歡迎,今年再度推出新產品-全球第一支無糖咖啡甜酒「淡墨」。 「淡墨」是啡,也是酒。咖啡豆由本地咖啡品牌Urban Coffee Roaster創辦人Gary Au挑選,是一款來自埃塞俄比亞(Ethiopia)的豆子。在港焙烘之餘,也以「白蘭樹下」團隊原創的雙重冷萃取方式保留咖啡豆的果香,非常地道。配上「白蘭樹下」Gin為酒底,白蘭花的香氣更能襯托出咖啡豆的果味。 「白蘭樹下」採用了大埔林村的白蘭花、西環老店「同昌海味」的十五年陳皮、開業半世紀「茗香茶莊」的獅峰龍井及來自百年老號「永利檀香莊」的檀香等本土食材。創辦人認為是給家的一封浪漫情書。『而2021年秋天面世的「淡墨」,就是我們對過去幾百天朦朦朧朧的沉思,「淡墨」或許是我們在白蘭樹下所作的一場灰色朦朧的夢。』 雖說是甜酒,但「淡墨」以天然零卡路里的生酮糖 Natvia代替白砂糖,不用擔心甜度。「淡墨」即日起預售,並於12月1日正式推出。酒鬼及咖啡精不要錯過!
【聽力+200】 1隻貓貓4隻耳仔? 基因突變 主人:希望可以說服領養代替購買
貓是否有 9 條命,暫時只是傳說,但貓可以有 4 隻耳朵就是有圖有真相。土耳其有一隻叫 Midas 的貓貓,外表像似俄羅斯藍貓和英短,頭上卻長出 4 隻耳朵。牠和主人 Canis Dosemeci 在朋友家的後院初遇對方,在一窩 6 隻初生小貓中,Dosemeci 牠一見鍾情,而且見牠耳朵奇特,擔心別人會嫌棄而不領養,便決定把牠帶回家。經獸醫檢查後指出,Midas 主因隱性遺傳基因突變而多出耳朵,不但不會影響耳力,甚至 4 隻耳朵都具有實際聽覺。 Midas 的名字來自希臘神話,雖然當中國王 Midas 是受到神的懲罰才長出驢耳朵,但 Midas 多出的耳朵就令牠大受歡迎,IG @midas_x24 至今已有近 10 萬人 followe,主人 Dosemeci 也希望,藉住 Midas 的人氣,可以說服更多人以領養代替購物寵物。 Photo/ IG @midas_x24
【不散之筵席】:潮汕牛肉火鍋 — 最純粹的體驗
潮汕牛肉火鍋近年在香港也流行起來,脖仁、吊龍、匙仁、匙柄、三花趾、五花趾、牛胸油……明細的牛肉部位配以沙茶醬、普寧豆醬,鮮味十足。潮汕牛肉火鍋的要求,既簡單直接又嚴苛,就是牛肉要新鮮,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在當地人眼中牛肉要新鮮這簡單是廢話,早些年在潮汕一帶不少火鍋店都是開在屠宰場附近,甚至專門在晚上去,因為屠場晚上劏牛早上發送到街市。這些排檔由簡單幾張至十張不等的摺枱組成,大家烏燈黑火地吃,不知道是地面不平,還是枱腳長短不一,於是用煙盒、撲克牌「攝」著枱腳;「唦」,間中利落的一聲,是有講究的人用茶洗碗筷,再把污水灑在枱邊,這些是真正大排檔的儀式感。 這些地方甚至店名也未必有,也無人關心這餐廳、甚至屠宰場合法與否?牌照齊不齊?吃牛肉火鍋就是吃牛肉,簡單直接,其他都不重要。相反,如果約朋友到裝修精美、服務殷勤的潮汕火鍋店,只會換來被認為矯柔做作的嘲笑,緊接就會覺得你不懂得吃,因為他們深信,這些地方不正宗。 香港中午吃火鍋是很誇張的事,即使在北京的小館涮個羊肉,也是個「大餐」,但對潮汕人來說,火鍋是生活日常,在潮汕有如快餐,二、三個人把牛肉一燙,加個河粉,半小時也可完事。 我在潮州朋友家作客,主人家說吃火鍋,看看錶,宰牛時間到了,就騎著電單車去買剛宰好的牛肉。他們還燉了牛小排,用牛湯作湯底,湯放了石橄欖清香回甘,不影響牛肉的鮮味之餘,清熱下火,放上切細的香芹單喝一口湯都十分滿足;再吃一塊牛小排,我咬了一口就被震撼到了,燉了一個下午的連骨小牛排,肉質滑溜酥軟得能脫骨,帶筋的部位略肥,越𡁻牛味越濃,口感十分豐富,令人回味無窮,頓時牛肉片也成了配角。醬料方面主人家自己調製的,配料除了沙茶醬、普寧豆醬外還有柑橘油等,稍稍兌一點牛湯,白蘿蔔沾上一點,有如清泉,讓味蕾不要完全被牛魔王俘虜。吃完大餐再喝茶,清清腸胃之餘,也讓自己由盛宴中冷靜過來。 潮州人愛喝茶,但在火鍋店通常會提供一大壺不熱不凍的「茶」,外地人喝來覺得怪怪的,那是以熟地為主要材料煲成的涼茶。其他配菜方面,除了生/熟牛丸,牛肉餃,炸枝竹,河粉(棵條)也是必點,而不少潮汕火鍋店都有濕炒牛河(粿條),也值得一嘗。 潮汕火鍋用的黃牛其實並非本地出品,大多來自在貴川、四川和廣西,活牛運到潮汕再屠宰。而潮汕牛肉火鍋也並沒有很長的歷史,甚至在十年前都只在廣東一帶流行,之所以發展成全國大城市都成行成市,和內地冷凍運輸發展有關,但要吃到潮汕風味,欣賞他們對火鍋的品味,就必須到當地體驗。 ------------------- 不散之筵席 —— 喜歡由民間日常菜餚小吃去了解人和社會。小時候別人問我最愛吃甚麼,我都不太懂得回答,彷彿已知道自己在吃貨的生涯中,越吃得多,越覺得自己膚淺。
90年代兒歌金曲頒獎禮 天王巨星爭住上 「兒歌天后」唐韋琪回顧香港兒歌輝煌歲月
【2359 X 唐韋琪丨香港兒歌去咗邊?】 仲記唔記得細個放暑假有咩做?每年八月底嘅「兒歌金曲頒獎典禮」係唔少80-90後小朋友最期待嘅電視節目。「兒歌天后」唐韋琪 @vikkitong_official 做過頒獎禮主持,亦都攞過獎,佢話當年呢個節目唔只勁過港姐,仲有唔少天王巨星爭住上嚟表演。今集2359同大家睇下香港流行兒歌最輝煌嘅年代。
【羅素的紅】:俄羅斯煙民多?
到俄羅斯留學前,已經聽聞該國很多「煙民」,真正在那邊生活後,發現這的確屬實。我有位朋友,煙不離手,有次跟他外出吃飯,他想抽煙才發現自己沒帶打火機。他並沒有焦急,反而在商場門外向一位青年「借火」,我本以為借完就算,誰知他們聊聊會去哪家餐廳,聊了當日的天氣,一來一回花了近十五分鐘。後來,我問他,你們都喜歡借完火聊個天嗎?他說俄羅斯人很喜歡聊天,而且會很認真聽對方說話,所以不經不覺就這樣了。 煙草是什麼時候出現在俄羅斯?這也存在幾個說法,有指第一位嘗到煙味的是恐怖伊凡,1553年有英國的船因風暴被迫停泊俄羅斯,船上的貨品包括煙草,俄羅斯人一試難忘。不過之後俄國也禁了煙,因為認為煙和魔鬼有所關連,違者可以被流放遠東,但歷史記載此類法律似乎未有強烈地執行。因此也有人說俄國第一個禁煙計劃早於17世紀開始,當時執政的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 (Alexei Mikhailovich)就提出是禁煙,不過當時的原因是避免吸煙引致火災。 但煙草在俄羅斯地位得到重視,是彼得大帝十分喜愛用煙斗吸煙,甚至投入大量資金去讓煙草流入俄國。不過,普通市民基本上不用煙斗,因為煙斗是貴族的象徵,因此他們會用「聞」及「吃」。之後有記載指葉卡捷琳娜女皇也喜歡聞煙草,當時連女士都開始吸煙,風氣蔓延整個社會。其實俄羅斯也有自己生產的煙草,十月革命前聖彼得堡生產的煙草是佔全國煙草製品八成。 俄羅斯的煙民的確多,而且蘇聯時期開始,人們已經習慣吸煙,蘇聯的電影中,主角說幾句台詞就少不免吸起煙來。甚至蘇聯的領導人都有吸煙的習慣,因此令這個國家男女老少都好煙。蘇聯時期物資缺乏,有些歷史照片展示了人民為了買煙,會花幾小時去排隊。 近年俄羅斯吸煙人口比例有下降的趨勢。去年俄國衛生部公布數字,指俄羅斯吸煙者人口比例在27%左右。另外,相比2013年,15至19歲的吸煙人數下降了約一成。,俄羅斯政府一直大力打擊吸煙,原因之一是俄國人好煙和酒,加上醫療系統不算是十分完善,國民平均壽命並不高。普京政府希望借打擊吸煙,來改善公共衛生情況,以及提高國民壽命,因此一直有新聞指政府研究禁止2014年後出生的人士買煙。有研究員認為,俄羅斯電影經常出現吸煙情況,還有無處不在的煙草廣告,也是讓國民愛煙的原因之一。2021年1月1日開始,醫療機構、銷售場所、站點和倉庫均禁止吸煙。事實上,2013年開始已經實施了公共場所禁煙令,包括教育場所、文化、體育機構等等都禁止吸煙。根據研究數據,在禁煙令生效後,俄羅斯的被動吸煙減少了約七成。
yoyo岑寧兒以「家」做音樂 從離家到想家 何處是家?
岑寧兒今年兩首作品,都以「家」為主題,第一首《風的形狀》講離家,最新嘅《勿念》講想家。咁到底對yoyo嚟講,何處才是吾鄉?演繹完兩首作品後,又有冇搵到答案?今集2359,一齊了解吓佢嘅心路歷程。 Make-up: Onki @onki_lau Hair: Sam @orient4 Outfit: @45R_HK
【此心安處是吾家?】 瓷磚內藏香爐灰比喻人心不安 大館展出 展覽後觀眾可帶回家
平時去展覽欣賞藝術品時,展品旁邊都有大大隻字寫著「不可觸碰」。大館最近舉辦的「詩意遺產」展覽則反其道而行,讓市民把藝術品帶回家。 帶得走的,是其中一件展出作品 — 《此心安處是吾家?》,來自陶瓷藝術家尹麗娟之手。巨型空心陶瓷台階藝術裝置,是由60-70年代非常流行、富有香港本土特色的馬賽克圖案瓷磚排列而成,看似堅固但其實十分易碎。製作材料亦別出心裁,以陶泥混合了中式寺廟的香爐灰製成。尹麗娟幾乎每天都會經過這間寺廟,但在看到那麼多人到這間寺廟參拜後,吸引她創作這件作品。 尹麗娟以香爐灰象徵人的心靈和精神需要,也即內心的平靜、生活穩定,但未能如願,遂以看似堅固但事實是脆弱不堪的台階,捕捉人對社會的擔憂及焦慮。這件作品的特點,是物件和記憶之間的關係,探索文化遺產在我們不斷變化的社會之中,作為一個船錨的作用,「面對極端的變化,文化記憶是我們的尊嚴、信仰和人性的錨」。 這個「船錨」不僅可以欣賞,還可以帶走。展覽在本周日結束時,觀眾可以帶走部分馬賽克圖案瓷磚,是創作概念的一部份。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記下時間,當天到接待處領取籌號,並於2時至7時把作品帶回家。幸運兒記得用心呵護這十分脆弱的瓷磚! 「詩意遺產」展覽 Poetic Heritage 日期:即日起至11月21日 地點:賽馬會藝方 備註: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