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香港】 80年代是香港的黃金時代? 加拿大攝影師Greg Girard:直到很久以後,才會意識自己曾活在其中
有時默然回看從前,都會察覺,有些風景曾經很美好,但那陣時並不知道,不知道置身的日子都發亮。 正如 80 年代車水馬龍的香港,霓虹燈招牌五光十色,啟德機場不時有珍寶客機起飛,周潤發在娛樂圈風華正茂
【召喚腦細】 日本Microsoft試行4天工作大成功! 省紙、省電、業績提升40%
生而為人,你的訴求怎可以只是想上班?為求 work-life balance,日本 Microsoft 分部早前就試行 4 天工作計劃,讓 2,300 位員工每逢星期五、六、日放假,減少約 20% 工作時間。計劃實行 1 個月後發現,雖然上班日數減少,工作效率卻有所提升。不但人均業績較往年同期增加 39.9%,辦公室資源如打印紙、電力也分別減少 58.7% 及 23.1%,可謂百利而無一害。 日本 Microsoft 總裁平野卓指,工作時間減少,可以令員工休息時間更充足,並且可以學習更多事物。然而,計劃只是實驗階段,未有確實變成長期工作模式或在其他地區實行,但是次「令人鼓舞」的結果,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的辦公新氣象。(腦細,你看到嗎 🥺?)
【躺平藝術】 KAWS環遊世界去到新加坡 首次到訪真的很興奮 盼「將藝術體驗帶到不同地區」
當我們在疫情下無法四出旅行,KAWS 或成最大贏家。自 2018 年起到訪過首爾、台北、香港、英國等地的《KAWS:HOLIDAY》世界巡迴展覽,即將到訪第 7 站 —— 新加坡 Marina Bay 濱海灣。42 米長的 Companions 雕塑將擁抱着小 Companions 躺臥在草地上,由 11 月 13 日展出至 11 月 21 日,也是濱海灣於明年 3 月重新發展前的最後一個展覽。 、 今次不單是《KAWS:HOLIDAY》首次到訪新加坡,連藝術家本人也是第一次踏足此地。KAWS 認為,「今時今日,國際旅遊充滿挑戰,希望將藝術體驗帶到不同地區」,也對可以去到新加坡感到興奮。而未能親眼欣賞雕塑的我們,也可以在網上購買官方紀念品,有 10.5 吋縮小版 Companions、戶外摺疊桌椅、摺扇等等。 Photo/ KAWS
【年度Halloween大獎】 獨腳cosplay顯微鏡成不一樣萬聖節裝扮 美國殘障運動員:用幽默感面對一切
每年萬聖節裝扮包羅萬有,但講最獨特的,相信非Josh Sundquist莫屬。他是美國殘疾滑雪運動員 , 9 歲時因癌症折肢後一直以獨腳生活。約 2010 年起,每年萬聖節還會利用自己只有一隻腳的特點,cosplay 各種角色和物件,以往曾化身為 Pixar 枱燈、紅鸛、足球機玩偶
【方俊傑】:見不到魷魚的萬聖節
起始點,應該是海洋公園大力催谷鬼屋生意,香港市民才漸漸注重萬聖節。由所謂的西人玩意,局限在蘭桂芳一帶出現吸血鬼、女巫、科學怪人與南瓜,變成今日港九新界由酒吧到工廈到幼稚園到屋邨,全部也是《魷魚遊戲》不同角色。真開心,我做小朋友的時候,鬼節,是七月十四,只有燒衣紙。 一方面需要多謝社交媒體,讓你花心思裝扮變得更多觀眾更物有所值;另一方面需要多謝網購,買件粗製濫造的綠色運動服,極便宜,只著一次也不肉痛,認真少少,扮演戴上頭罩的士兵,也不是太過奢華的事。你又不是黃夏蕙,多數已經收貨。當然,最重要的誘因,還是社會氣氛太壞,日常生活太抑壓,有個藉口瘋癲一晚發洩一晚,越來越多人把握。我常說,如果我是戲院老闆,播Marvel或DC的電影,專登搞些場次是只限cosplay者入場啦,收費的,收得比一般戲票更貴,肯定大收旺場。 在香港,萬聖節是化妝舞會,跟鬼怪的關連,接近零。第一年在英國過萬聖節,不在倫敦,甚至不在市中心,不肯定人山人海的不夜城,氣氛是否跟香港相若。我只能代表小城鎮說話。 早在一個月前,超級市場已經刻意闢出最當眼的入口位置,作為萬聖節貨品專區,賣衫、賣擺設、賣佈置,賣糖,大量抵食夾大件的糖。好好生意。例如,一個售價接近一百元港幣的小南瓜燈籠,我入貨的時候,貨架至少有二十至三十隻,不用一個星期,已斷貨。應節衣服一樣,今日去看,掛住Peppa Pig扮女巫的童裝,明天再看,可能已變成骷髏骨頭成人服,同樣賣得清。我還以為每個家庭也會拿回上年前年的產物循環再用,應該不是。 到接近正日的一個星期,開始有煙花發售。在這裡,於指定日期指定時間放煙花,合法,萬聖節前一週,已經有零星煙花響起,到前一晚,響足兩三個小時。規模不大,但近在眼前,溫馨感,勝過維港慣例的所謂歌舞昇平。 重頭戲當然是Trick or Treat。在香港,小朋友的裝扮固然別出心裁,家長也多數不遑多讓。在這裡,小朋友一樣認真,超過一半化上濃妝,意料不及,是家長多數零裝扮,只會遠遠站在孩童身後,由得子女自行拍門。事實上,我未見過有人扮哈利波特,或蜘蛛俠,或白雪公主等跟萬聖節其實沒太大關係的角色,個個也跟足規矩,很多是沒有出處的鬼鬼造型。沒有辦法,香港是一個最怕落伍的城市,今年,假設還有人扮小丑女,可能已經被嘲笑。每一年都要有新意,每一年都要追上潮流。在這裡,沒有這種壓力。 如果,我還在香港,到底會扮甚麼?又係《魷魚遊戲》嫌不夠個人特色?不是《魷魚遊戲》又怕沒有共鳴?幾日之前,或者還沒有頭緒。突然有靈感。 扮麥嘜啦!努力做人,最後變成臘腸,恐怖過《魷魚遊戲》多多聲。